汉语语法史教案.doc_第1页
汉语语法史教案.doc_第2页
汉语语法史教案.doc_第3页
汉语语法史教案.doc_第4页
汉语语法史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漢語語法史精品講義稿目錄緒論 第一節 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 第二節 漢語研究的三個階段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漢語史的分期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名詞 第一節 詞頭 第二節 詞尾第三章 數詞 量詞 第一節 數詞的發展 第二節 單位詞(量詞)的發展物量詞的發展動量詞的發展第四章 人稱代詞的發展 第一節 人稱代詞 第二節 尊稱和謙稱 第三節 代詞“自”、“相”、“莫”、“或”第五章 指示代詞 兩個特殊代詞:“者”和“所”第六章 疑問代詞第七章 動詞(上) 時態助詞“了”、“着”、“過”第八章 動詞(下)第九章 形容詞和副詞 否定詞“弗”、“勿”的用法第十章 介詞和連詞的發展 上古的主要介詞 介詞兼連詞 上古的主要連詞 實詞的虛化第十一章 構詞法的發展第十二章 係詞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三章 詞序的發展第十四章 長句的發展第十五章 使成式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六章 處置式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七章 被動句的產生及其發展第十八章 能願式的發展緒 論第一節 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一、對象和任務漢語史是關於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的科學,在這一門科學中,我們研究現代漢語是怎樣形成的。這就是說,我們研究現代漢語的語音系統、語法結構、詞彙、文字是怎樣形成的。語言的發展是經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我們要研究漢語發展過程中,到底逐漸積累起來的是一些什麽新質要素,逐漸消亡了的是一些什麽舊質要素。漢語史首先要和現代漢語取得密切的聯繫,因為漢語史主要是建立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比較的基礎上的。二、目的和意義目的:徹底瞭解漢語的現在情況和發展前途。意義:對於現代漢語規範化工作有很大幫助。第二節 漢語研究的三個階段我國歷代學者對漢語的研究,從當時研究工作的主流來看,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語義研究階段、語音研究階段和全面發展階段。一、語義研究(漢初至東晉末)漢代崇尚儒學,提倡讀經,學術氣氛很濃,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師。語義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1、爾雅它是一部按事物類別編排的同訓詞典。它收集了先秦主要典籍中的常用詞語,加以整理研究,并按同義詞的類屬分類編排,共分釋詁、釋言、釋訓、釋親等19篇,開創了辭書釋義的通例,為訓詁學奠定了基礎。例如釋詁第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輿,始也。”其他各章則是事物名稱的簡單分類,并加上定義。釋天第八:“春為蒼天,夏為昊天,秋為旻天,冬為上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現在較流行的是清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此後有小爾雅(無名氏)、廣雅(張揖)等。2、方言它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詞典,作者西漢揚雄。方言也是按照意義排列的,但是不像爾雅那樣系統分類,也沒有“釋詁”等等的類名。例如: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查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凡語”就是現在所謂普通話。方言的不同大多數是詞彙的不同。例如:“舟,自關而西謂之船,自關而東或謂之舟,或謂之航。”也有一些可能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地區里的不同讀音。例如:“自關而東曰逆,自關而西曰迎。”“逆”和“迎”古音相近,都是“迎接”的意思。較好的注本有清代錢繹的方言箋疏、今人周祖謨方言校箋。3、說文解字它是我國按字的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作者東漢許慎。說文全書分成540部,共收9,353字。這一部書決定了將近兩千年漢語字典的命運,因為後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繼承說文的;它又給予后代漢語語義學巨大的影響,並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許慎在說解中有時也引用經傳來說明字義或分析字形,是后世辭書書證的先聲。如“向,北出牖也,從門從口。詩曰:塞向墐戶。”4、釋名它也是分事類編排的,共分釋天、釋地、釋山等八卷二十七篇,是一部用聲訓的方法探求名源的字典,作者相傳為東漢劉熙。劉熙認為一切事物的命名都是有根據的,從語音可以追尋語義的來源。推求的方法是“聲訓”,以同音字和音近字為訓,音近字包括“雙聲字和疊韻字”。例如:楣,眉也,近前各兩,若面之有眉也。闕,闕也,在門兩旁闕然為道也。含,合也,合口停之也。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月,闕也,滿則闕也。二、語音研究(南北朝初至明末)南北朝以後,語言研究的重點轉移到語音方面。這有兩方面的原因:1、爲了研究詩的韻律和節奏,需要明確地分析語音的構造,發現聲調的特性。2、由於佛經的翻譯,中國語文學者認識了印度的語音學。音韻學著作韻書是為寫作詩歌服務的,它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遠在東漢,中國人已經能夠把每一個音節分為兩部份,就是現代所謂聲母和韻母。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的啓發下發明了一種新的注音方法“反切”。相傳我國最早的韻書是魏時李登的聲類。南朝沈約著了一部四聲譜,已經意識到漢語裡有四聲,並且把這種認識用在詩律的實踐上。但這些韻書均已失傳。切韻陆法言的切韻(601)是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部韻書。收字11000多個,分為193韻。但切韻原本已不存在,後來發現許多唐人的手抄本。切韻審音精確,權威性強,適應範圍廣,故切韻一出,六朝以來的韻書便湮沒無聞了。切韻在唐代被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韻書。廣韻(全稱為大宋重修廣韻)切韻有許多增訂本。最晚的增訂本是北宋初年陳彭年、丘雍等增訂的廣韻和宋仁宗時宋祁等修訂的集韻,一般人所說的“切韻系統”實際上是根據廣韻系統。廣韻收字26194個,比切韻多出1倍以上。共分206韻,比切韻多出13韻。分為5卷,平聲兩卷,上去入聲各一卷。切韻在漢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根據切韻的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各地方言的語音系統,基本上可以從切韻系統上得到解釋。韻鏡、七音略韻書之外,還有一些韻圖。韻圖類似今天的聲韻調配合表。它是一種表格,同一直行表示聲母相同,同一豎行表示韻母、聲調相同。這種韻圖表示整個語音系統的全貌,聲母和韻母的配合關係。韻鏡 現存的韻圖最早是十二世紀的。韻鏡(作者佚名)成書約在北宋時期,宋理宗淳佑年間傳入日本,此後國內反而失傳,至清末複得。歷史家鄭樵的通志裡有七音略。七音略和韻鏡的體例大致相同,它們都是根據切韻系統的。時代較晚的切韻指掌圖(相傳為司馬光所作)卻根據當時實際語音加以調整。以後出現的韻圖都不出這兩類的範圍:一類是根據傳統的音韻學的,一類是根據當時語音的。中原音韻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1324)是為指導元曲創作而編寫的一部韻書。該書不受廣韻一系韻書的束縛,完全以元代北方官話的實際語音為依據,這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該書語音系統和中古的相比,全濁聲母清化及“疑母”消失,入聲已經消失,而平聲分為陰陽兩類,和今天的北音基本上是一致的。中原音韻的韻類分為19部,跟今天的北音比較,也相差不遠。明初樂韶鳳、宋濂等奉敕所撰的洪武正韻(1375)自稱“以中原雅音為定”,可是它裏面雜有吳音的特點(如濁音和入聲)。從此以後,有許多講音韻的書都以北音為根據,如朱權的瓊林雅韻(1398)、陳鐸的菉裴軒詞林要韻(1438)、蘭廷秀的韻略易通(1442)、畢拱辰的韻略匯通(1642)等。在我們研究普通話的歷史的時候,這些書都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三、全面發展(清初至現在)樸學 清初到太平天國是中國語言研究最有成績的時代。當明清易代之際,一些有志之士,痛心世風日下,士人氣節敗壞,就以“復古”為旗幟,標榜“漢學”,反對宋、明理學的“空虛”,提倡實用之學,以求矯正時弊,挽回風氣,志存匡復。他們講求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校勘學、目錄學、辨偽學等。例如顧炎武從經世致用的宗旨出發,寫作了地理沿革的肇城志,研究地勢民風的天下郡國利弊書,學習經史的筆記日知錄、音學五書,文字學著作金石文字記,歷史著作季明實錄等書,其著作約有四十多種,四百余卷,成為開啟清代學術風氣、奠定清代學術基礎的卓越的學者。滿清統治對文化思想的控制最為嚴厲,一般學者多被迫離開現實而從事於對古書的整理和考證,漢語的古義和古音在這個時代都有很大的發現。訓詁學在清代盛極一時,不僅各類古書有多種注本,而且與文字、音韻等一起,漸成專門之學。這種作風很像漢儒,所以叫做“漢學”;因為這種學問是實事求是的,所以又叫“樸學”。此期學術界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碩果累累。字典的編纂這個時期有三部官修辭書:康熙字典、佩文韻府、經籍纂詁。康熙字典 由陳廷敬等編纂的康熙字典,共收47,021字。它也是按部首編排的,共分214部。此書編纂者共30人,歷時5年。在康熙字典問世以前,有以下幾部按部首排列的字典:1、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2、張揖的字詁,此書已佚。據魏書江式傳說,“字詁方之許篇,或得或失”,知其承襲說文而作。3、晉呂忱的字林,是晉代至唐代很有影響的一部字書。唐封演封氏見聞記說“複撰字林七卷,亦五百四十部,諸部皆依說文”。唐張參五經文字序云:唐國子監“置書學博士,立說文、石經、字林之學”。此後北魏江氏在說文、字林、集韻的基礎上編撰古今文字,可惜未完全編成而病逝。據史載此書有很高的學術和實用價值。這幾部字書皆已失傳。4、梁太學士顧野王的玉篇(548),分542部,16917字。至唐曾經孫強修訂增字,至宋陳彭年、丘雍等重修,大肆削減注文。更名為大宋廣益會玉篇,即今本玉篇,但已遠非顧氏玉篇原貌。宋代王洙、胡宿、范鎮等編的類篇,分部及排列順序,都依照說文。遼時僧人行均的龍龕手鑒,收字2643個,每字下詳列正、俗、通、同、今、古、或作、誤各種字體,其目的是辨正字形;改并說文部首為242部。5、明朝國子監生梅膺柞的字彙(1615),收字33179個。它是一部編纂原則方法定型化的通俗實用的大型字書。改說文部首為214部,并設難檢字表,按筆劃數多少為序排列。體例完善,歸部合理,編排科學,訓釋全面,書證祥備。問世後風行一時。“老師宿儒,蒙童小子,莫不群而習之。”6、明末張自烈的正字通(十七世紀)。體例依照字匯,但它是為訂正字匯的訛誤缺漏、拾遺補缺而作,其音切的選字、字義的訓釋、書證的安排,都比字匯更完善科學,但同字匯一樣,也有引文不注書名的缺陷。以上這些字典,說文解字用小篆,不合一般群眾的要求;玉篇體例很好,可惜字無次序,不便檢閱;字彙和正字通通俗實用,在當時流傳最廣,但是其中有不少錯誤。康熙字典的優點是搜羅廣泛,盡可能舉例說明,并盡可能指出初見於何書。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康熙時代還有兩部官書值得提一提。第一部是佩文韻府(1704),書中收集作詩用得到的複音詞和短語,按韻部排列。第二部是駢字類編(1719),書中收集雙音詞。這兩部書雖是為韻文和散文而作的,但是,對漢語史也有幫助。經籍纂詁阮元等人編輯的經籍纂詁(1799),把經史諸子的注解分字收集,按韻排列,是很有用的參考書。它的優點是搜羅詳盡,特別是註明篇名,這是十分嚴肅的做法。這一部書也是官書。是阮元“遴拔經生若干人”,用五個月的工夫編成的。說文研究說文之學,以清代為最盛,清代研究說文者不下數十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駿聲。他們被稱為“說文四大家”。1、段玉裁作說文解字注此書除了註釋精確之外,還有兩個優點:第一,他不盲目崇拜許慎,能做到批判地接受說文;第二,他有歷史觀點,他常常能指出語義發展的過程,不限於解釋先秦的古意。2、桂馥作說文解字義證他取說文和各經書的字義互相印證,這樣的做法是很客觀的,讀者感覺到他能充分佔有材料。3、王筠作說文釋例、說文句讀。前者專講說文體例,較多創見,對初學說文的人很有益。說文句讀是採說文解字注、嚴可均說文校注、說文義證三家之說,刪繁舉要而成,少有發明。4、朱駿聲作說文通訓定聲“說文”部分以說文的內容為基礎,主要說明字形與字義、字音的關係;“通訓” 部分主要專講字詞的引申和假借;“定聲”部份分析說文的形聲字,共得1137個聲符,歸為十八部古韻,打破說文部居,按古韻編排,“以著聲音之原”。此書不按部首排列,也不按今韻排列,而按古韻十八部排列,這是他高明的地方,因為在語音上以類相從,往往能打破字形的隔閡而窺見語義的聯繫。每字下面先列本義,其次列轉注,其次列假借;其不能歸於轉注假借者,稱為別義。是訓詁學上的重要著作。它的缺點是以通假為六書之假借,以引申為六書之轉注,違背許慎的說解。高郵王氏之學王念孫(17441832)和他的兒子王引之(17661834)雖不以說文名家,而高郵王氏父子在語言研究上的成就還在說文四大家之上。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王念孫的主要著作是廣雅疏證和讀書雜誌。王念孫從54歲(乾隆五十三年)開始為廣雅作疏證,日疏3字,至乾隆六十年完成。廣雅是為增補爾雅,為補輯周秦兩漢古書中的訓詁而作,是爾雅的續書。體例全按爾雅。廣雅在隋唐時已多有訛誤,王念孫廣雅疏證一方面旁考諸書校訂訛誤,隨條補證,對廣雅進行了系統的整理;一方面旁徵博引,且運用了“以古音求古義”的方法,闡述了廣雅的內容,為古代漢語的研究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其價值遠遠超過了原書。例如“薄、怒、文、農、勉也”條疏證:“薄怒者,方言:薄,勉也。秦晉曰薄,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南楚之外曰薄努。郭璞云:如今人言努力也。李陵與蘇武詩云:努力崇明德。努與怒通,故方言云:努猶怒也。文,讀為忞,說文:忞,強也。玉篇云:自勉強也。爾雅:亹亹,勉也。大戴禮五帝德篇云:亹亹穆穆,為綱為紀。司馬相如封禪文云:旼旼穆穆,君子之能。旼旼即亹亹也。旼與忞亦同義。農,猶努也,語之轉耳。洪範云:農用八政。謂勉用八政也。呂刑云:稷降播種,農殖嘉榖。謂勉殖嘉榖也。五帝德篇云: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管子大匡篇云:耕者用力不農,有罪無赦。此皆古人謂勉為農之證。”讀書雜誌是校正古書的錯誤的著作,對於字形、字音、字義都有精確的考證。王引之的主要著作是經義述聞和經傳釋詞。經義述聞是解釋經義的書(“述聞”表示是從他父親處聽來的話),王引之的方法是:凡前人傳注有不相同的地方,就採用其中合於經義的一說;如果都不合經義,就參考別的經書和古人原有的訓詁,另作解釋。經傳釋詞是一部專門解釋虛詞特殊用法的書。王氏父子的最大優點是不從說文出發,不拘泥字形。一切以語音為準,即“以古音求古義,不限形體”。這樣可以避免前人所犯的兩種偏差:第一是抓住一個字的意符不放,無論如何牽強附會,總要求講得通;第二是只知道拿字形相同或相近去證明字義相近,而不知道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時候,即使在字形上沒有聯繫,在字義上也可以相通。這種方法是很科學的。助字辨略、古書疑義舉例和經傳釋詞同一類型的是劉淇的助字辨略,成書在經傳釋詞之前(1711);和讀書雜誌、經義述聞同一類型的是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成書在讀書雜誌、經義述聞之後。文始章炳麟(18691936)在語言研究上有很大成就,他是清代樸學的殿軍。他在語言學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而在他的國故論衡中也有許多關於文字、音韻的理論。他在文始一書中吸收了“聲訓”的合理部份,從語音的關聯上企圖證明詞義的相互聯繫,從而探討各詞的語源。新方言企圖以今音證古音。小學答問也解決了一些文字學上的問題。音韻學成就清儒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方面(這裡的“古”是指先秦),獲得了空前的成績。1、明末陳第作毛詩古音考(1606)以後,已經開了研究古音的風氣。2、清初經學大師顧炎武作音學五書(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分古韻為十部。此書費時30年,作者反復探求,五易其稿,謄寫三遍,纔刻板印行。後來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江有誥、章炳麟、黃侃等,逐步有所修正。江永分為十三部,戴震分為九類廿五部,段玉裁分為十七部,孔廣森分為十八部,王念孫和江有誥各分為廿一部(但實際分類稍有出入),章炳麟分為廿三部(晚年減為廿二部),黃侃分為廿八部。部數雖有不同,那只是範圍廣狹的問題;實際上某字歸某部,差不多全都有了定論。在聲母方面,錢大昕(17271786)證明了“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些成就是卓越的。古文字學古文字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對金文和甲骨文的研究。古文字學的研究在漢語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金文之學,起自十一世紀,到清末而復興。吳大澂作金文古籀補(1808),孫詒讓作名原(1905),都是研究金文的。自從1899年甲骨文在安陽出土後,中國的語言研究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最初研究甲骨文的是孫詒讓,他提倡利用偏旁考釋古文字,著有契文舉例(1904)。羅振玉得甲骨最多,影印成書。他著有殷墟書契考釋(1911)。王國維(18771927),他著有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釋(1914)等。郭沫若先生在這一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所著的甲骨文字研究(1929)、卜辭通纂考釋(1933)、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1930)、金文叢考(1932)、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與考釋(1934)等,都獲得很高的評價。語法 語法在中國的語言研究中是一門新興的學問。1、語法意識的萌芽(漢魏晉)虛字的概念在漢代就有了。許慎不叫做虛字,而叫“詞”(王引之的經傳釋詞由此得名)。說文:“乃,曳詞之難也”;又,“皆,俱詞也”,又,“矣,語已詞也”;又,“只,語已詞也”等等,都可以證明許慎能把虛詞從實詞中辨別出來。毛亨詩詁訓傳“載馳載驅”注:“載,辭也。”鄭玄禮記檀弓“何居?”注:“居,讀如姬姓之姬,齊魯之間語助也。”此期是對單個的虛詞進行解釋,有“辭”、“詞”、“語助”、“發聲”等。南北朝以後,發展到將虛詞分類,并做總括性說明。如文心雕龍章句篇對虛詞進行了專門論述。唐柳宗元復杜溫夫書說:“見生用助字不當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謂乎、歟、耶、哉、夫者,疑詞也;矣、耳、焉、也者,決詞也。”還進一步提出了“助字”這一語法術語,并分為“疑詞”、“ 決詞”兩類。宋代人就明確提出了“實字”、“虛字”的術語。將語詞分為實虛兩大類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因為它反映了語言的本質特點,有利於科學的詞類學說的建立。這兩個術語傳到了歐洲,為西方語言學家所採用。2、虛詞研究專著元朝以後,開始出現了虛詞研究的專門著作。元代盧以緯語助是我國最早論述文言虛詞的專著。收虛詞66組,採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釋詞義。劉淇助字辨略它是一部重要的研究古漢語虛詞的專著。共收476個虛詞。分類細緻,引例十分豐富;還收錄了各時代的一些方言俗語加以解釋,在語法學史上第一次把書面語和口語很好地結合起來,具有開創意義。王引之經傳釋詞經傳釋詞是一部重要的研究古代經傳文獻虛詞的專著。側重說明虛詞的特殊用法。他主張從句子結構中研究虛詞的意義。這種認識是科學的,先進的。此書被公認為我國古代最高水平的虛詞專著,影響最大。其後馬氏文通、詞詮、裴學海古書虛詞集釋、呂叔湘文言虛字均與之有直接的繼承關係。語法作為一門學問,也曾經在唐代由印度傳入中國。當時叫做“聲明”,“聲明”講名詞變格、動詞變位等。馬氏文通中國第一個語法學家是馬建忠(18451899)。他的馬氏文通(1898)是我國語法學的奠基之作。他開始創立了一些語法上的術語并分別了詞類。馬氏文通的研究對象基本上是上古時期(先秦、兩漢)的語法。他所分析的材料來自論語、繫詞、左傳、檀弓、莊子、孟子、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等書,漢以後只引用了韓愈一個人的文章。由上述所敘述的一系列事實看來,中國歷代學著對漢語史的貢獻是很大的。我們必須利用古人的語言研究的成果,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但是也必須指出,漢語史作為一門科學,到今天還不算是已經建立起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中國歷代學著沒有能從歷史發展的全程上來看漢語的歷史,他們只著眼在先秦兩漢,他們沒有企圖採尋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古代學者辛勤勞動的果實,值得我們珍視;但是,漢語史這一門學科的建成,還有待于我們這一代語言學工作者的努力。第三節 研究方法1、注意語言發展的歷史過程2、密切聯繫社會發展的歷史3、重視語言各方面的聯繫4、歷史比較法第四節 漢語史的分期一、上古期 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3世紀,即商、周、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漢語有如下特點:1、語音上,沒有輕唇音,沒有舌上音;聲調分平聲和入聲兩大類,又各按音高和音長分為兩類,沒有去聲。2、詞彙上,以單音詞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複音詞。3、語法上,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否定句和疑問句的代詞賓語通常要放在動詞前面。二、中古期公元4世紀到公元12世紀左右,即六朝、唐、宋時期。中古漢語的特點是:1、語音上,輕唇音產生,舌上音產生;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2、詞彙上,四聲別義現象普遍加強,複音詞大量增加,有了一定數量的外來詞。3、語法上,口語裡的判斷句中,系詞成為必需的句子成份;處置式產生;用“被”表示的被字句普遍應用;否定句、疑問句的代詞賓語普遍移到動詞後面;出現文言和白話兩種書面語言,模仿上古漢語的文言占統治地位。三、近代期這一時期漢語的特點是:1、語音上,全濁聲母在北方話里消失;-m韻尾消失,併入-n尾;入聲消失,併入平、上、去三聲。2、詞彙上,口語詞彙(包括方言詞彙)大量進入文學語言,中期以後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并根據外來的概念創造了大量新詞。3、語法上,時體助詞“着”、“了”的用法進一步固定,結構助詞“地”、“的”普遍使用,新的語氣詞系統形成。四、現代期從“五四”運動到現在。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最後形成。漢語語法史第一章 概述語法具有很大的穩定性。數千年來,從甲骨文到現代普通話,漢語語法變化不大。它靠着數千年維持下來的某些語法特點和以後發展出來的一些特點,以自別於其他語言。其語法的穩定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詞序的固定是穩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種表現。主謂結構,主語在前,謂語在後;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動詞在宾語之前。二、漢語虛詞也有相當大的穩定性。“之、于、與、以、而、則、雖、如、若”等虚詞,直到今天還在書面語中使用着,有些在口語裏還沒有替身,如“三分之一”的“之”、“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而”。三、各地方言語法基本一致。(按:原文有誤,方言語法差異不小)但是,語法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它逐漸改進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規則,用新的規則充實起來”。(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它的發展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漢語雙音詞的發展,是漢語語法發展的一大特點。漢語雙音詞歷代都有增長,“五四”運動以後增長速度加快。雙音詞的發展是語音簡單化的一種平衡手段。由於漢語語音系統逐漸簡單化,同音詞逐漸增加,造成了信息傳遞的障礙。雙音詞增加了,同音詞就減少了,語音系統簡單化造成的損失,在詞彙發展中得到了補償。雙音詞的發展,是構詞法的問题。因此可以說,語音系統簡單化造成的損失在語法發展中得到了補償。二、动态助词“了、着、过”的产生和定型化,使汉语动词的语法特点更加鲜明,體現了漢語語法的嚴密化。三、處置式的產生,也是漢語語法的一大發展。“把”字句把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突出了處置的對象,對處置的行為加以強調,有利于思想的表達。四、動補結構的發展動補結構的產生對漢語語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涉及到構詞法、形態和句法結構等方面,這一系列的發展變化促進了漢語表達的嚴密性和多樣性。五、句子容量不斷擴大句子容量不斷擴大的一種表現是句子成分複雜化。隨著漢語的發展,一個句子可以出現多個主語、謂語、定語、狀語,而這些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又可以是由多種相當複雜的詞組或句子形式構成的。它的另一種表現是多重復句日益豐富。隨著漢語的發展,一個復句可以由几個分句組成,而這些分句本身又可以是復句形式。這樣,一個復句可以出現三、五層,甚至更多的層次,使整個句子十分複雜。從上古經中古到近代,句子結構複雜化的趨向日益顯著。到了現代,這類句子在書面語中得到了普遍應用。第二章 名詞上古漢語名詞有形態標誌,但不完全,不充分。第一節 詞頭引起人們廣泛注意的,是類似詞頭的前附成份“有”,此外還有“於”、“句(gu)”。王引之經傳釋詞云:“有,語助也。一字不成詞,則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國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推之他類,亦多有此。故邦曰有邦,家曰有家,室曰有室,廟曰有廟,居曰有居,方曰有方,夏曰有夏,濟曰有濟,北曰有北,昊曰有昊,帝曰有帝,王曰有王,司曰有司,正曰有正,僚曰有僚,民曰有民,眾曰有眾,幼曰有幼,政曰有政,事曰有事,功曰有功,比曰有比,極曰有極,梅曰有梅,的曰有的,三宅曰有三宅,三俊曰有三俊,三事曰有三事。說經者未喻屬詞之例,往往訓為有無之有,失之矣。”一、詞頭“有”字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1、經常加在國名、地名、部落名的前面,如“有虞”、“有扈”、“有仍”、“有莘”、“有熊”、“有庳”等。例如: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尚書皋陶謨)(惠:受人愛戴。遷:流放,驅逐。能做到明智和受人愛戴,怎麼會擔心驩兜?怎麼要流放三苗?)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書湯誓)(殛:j,誅殺)殷既墜(喪失)厥命,我有周既受。(尚書君奭)有殷受天命,唯有歷年。(尚書召誥)(歷:久。殷接受天命有很多年了。)2、普通名詞的前面,也有加“有”字的。例如:予欲左右有民,汝翼。(尚書益稷)(左右:幫助。翼:輔佐。我想幫助百姓,你要輔佐我。)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尚書盤庚上)(殷:地名,今河南安陽。適:往。有居:處所,指新居。)發彼有的,以祈爾爵。(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的:靶心。祈:求。爵:酒杯。一箭射中靶心,求得你的酒一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詩經小雅巷伯)(譖:zn,誣陷、中傷。畀:b,給。昊:蒼天。)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論語為政)有眾率怠弗協。(尚書湯誓)(奴隸們都怠工,不同統治階級合作。)注意:並不是一切名詞都能具備這種形態。二、詞頭“於”字和“句”字於越入吳。(春秋定公五年)杜預注:“於,發聲也。”孔疏:“越是南夷,夷言有此發聲。史官或正其名,或從其俗。越與於越史異辭,無異例。”汪克寬云:“汲冢周書王會篇有東越於越,或當時之所稱於?”又,左傳宣公八年“及滑汭盟吳越而還”句,孔疏:“越姒姓,其先夏后少康之子也,封於會稽,自號於越。”據此,則知“於越”是越人自號,“於”是越人的發聲,是詞頭無疑了。又漢書貨殖傳“於越不相人矣”句,顏師古亦注云:“於,發語聲也。”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史記吳太伯世家)但是,“於”、“句”字作詞頭,尚是孤證,難以定論。到了戰國以後,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這一類詞頭了。三、詞頭“阿”字到了漢代,產生了一個新的詞頭“阿”字,它可能是從“伊誰”的“伊”變來的。“伊余”、“伊誰”、“伊人”在詩經裏已經出現了。例如:不念昔者,伊余來塈。(詩經邶風穀風有皇上帝,伊誰云憎!(詩經小雅正月)伊誰云從?惟暴之云。(詩經小雅何人斯)(伊:正韻:“伊,彼也。”“所謂伊人”,朱注:“猶言彼人也。”鄭箋:“伊,當作翳, 猶是也。”到了漢代以後,“阿”字不但可以作人名和親屬稱呼的詞頭,也可以作人稱代詞的詞頭。1、作為人名的詞頭,如曹操小字“阿瞞”,劉禪小字“阿斗”。又例如:主吏仲阿先出錢二千。主吏仲阿東出錢千四百。主吏仲阿同出錢四百。(東漢靈帝時成陽靈臺碑陰)(此碑342人中有40人名前有“阿”字。)劉奉阿奉。劉興阿興。潘京阿京。趙墨阿墨。北宮阿猛。(隸釋西殽阬碑陰)阿連(指謝惠連)才悟如此。(南史謝靈運傳)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漢樂府十五從軍征)2、作為親屬稱呼的詞頭。例如:阿翁詎宜以子戲父?(世說新語排調)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辭)阿奴(指弟)火攻因出下策耳。(晉書)阿戎(指從弟)勸吾自裁。(南史王思遠傳)3、作為人稱代詞的詞頭。例如:阿你酒能昏亂,吃了多饒啾唧。(王敷茶酒論)登阿儂孔雀樓,(南朝宋劉敬叔異苑鬼仙歌)四、詞頭“老”字它來源於形容詞“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長的意思。後來由這種形容詞“老”字逐漸虛化為詞頭。形容詞“老”字可以用於人和動物兩方面。這兩種“老”字都大約產生於唐代。(一)用於人的1、某些稱謂之前可以加詞頭“老”字,如“老姐”、“老兄”,這些都見於唐代的史料。晉書郭奕傳:“大丈夫豈當以老姊求名?”這種“老”字不像是表示年長的意思,而僅僅是一個詞頭。後來一直繼承了這種用法。現在舉幾個儒林外史裏的例子:匡超人走到跟前,請教了一聲“老客”,拱一拱手。(第十七回)原來是老弟,幾時來的?(同上)2、姓上加“老”實際上起於北齊武平時(見洪誠雒誦盧論文集47頁)洪誠引十駕齋養新錄:“北史:石曜持絹一匹,謂斛律武都曰: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老石”是石曜自稱。)常被老元偷格律。(白居易戲贈元九李十二詩)老戴,忘其名,吳郡昆山人。(元夏文彥圖繪寶鑒)這潑魔這般眼大,看不見老孫。(西遊記第二回)3、名字上加“老”字比姓上加“老”字晚些,最初見於宋代的史料。例如: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竹傳神。(蘇軾題過所畫枯木柱石詩)(老可,指文與可)快讀老坡秋望賦。(范成大時)(坡,指蘇東坡)4、排行上加上“老”起源最晚,不過至少在清代已經可以這樣用了。儒林外史中有這樣一些例子:趙氏有個兄弟趙老二在米店裏做生意。(第六回)阿叔道:“好呀!老二回來了。”(第十六回)5、宋代“老婆”的“老”還是表示年老之義,到了元代,妻子也可以稱“老婆”,這時“老”字才成了詞頭。例如:時運來時,買田莊,取老婆。(宋吳自牧夢梁祿)我兩個不曾娶老婆哩。(元曲兒女團圓)6、到了宋代以後,“老師”的“老” 才真正變成了詞頭。“老師”出現很早,史記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但這個“老” 表示年輩最尊,不是詞頭。明代中葉,門生稱座主(主考官)為老師,這個“老師” 表示齒德俱尊之義,還不是純粹的詞頭。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兩人見是老師的位,恭恭敬敬,同拜了幾拜。(儒林外史第七回)7、動物名稱加上詞頭“老”字,唐代也已經有了。例如:我今形容,正是汝老鼠所為。(唐李延壽南史齊宗室傳)眈眈老虎底許來,抱石踞坐何雄哉!(王惲詩)巴陵陳氏累世孝謹,鄉里以老鴉陳目之。(陶榖清異錄)詞頭“老”字,一直到現代也沒有什麽發展:它不能適用於一切名詞。第二節 詞尾一、詞尾“子”字它比詞尾“兒”字產生得早。(洪誠:“子字詞尾在西漢時已經成熟。”)王力先生以為,要把詞尾“子”字和非詞尾“子”字區別開來是相當困難的。有六種“子”字不應該認為是詞尾。第一,是“孩子”的“子”,例如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乃生女子。”第二,是作尊稱用的“子”,如“夫子”、“君子”。第三,是指禽獸蟲類的初生者,如“虎子”、“龍子”、“蠶子”。第四,是指鳥卵,如“雞子”、“鳳子”。第五,是指某種行業的人,如“舟子”、“漁子”。第六,是指圓形的小東西,如史記高祖本紀:“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就不容易斷定了;但已有了詞尾化的傾向。例如:胸中正則眸子瞭焉。(孟子離婁上)(瞭,lio,眼珠明亮)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史記項羽本紀)拜請百福,賜我喜子(蜘蛛)。(易林)(按:洪誠認為此例是真正的詞尾。)【說明:孟易醇先秦語法認為只要喪失了“孩子”這個本義就“近於詞尾了”,“名詞詞尾子的萌芽,出現於先秦,這點也是無可置疑的。”例舉“佻公公子(朱熹注:公子,諸侯之貴臣也。”)、“婢子”、“門子”。】洪誠補:侍中左嬋右貂,分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后漢書獻帝紀李注引漢官儀)烏弋地有桃拔、師子、犀牛。(漢書西域傳)汝徑往門前,伺無人時,取一瓦子。(三國志魏書管輅傳)四角龍子幡。(孔雀東南飛)魏晉以後,到了中古時代,詞尾“子”字逐漸普遍應用起來了。例如:谷上有石子,紫色。(晉葛洪神仙傳介象)凡五穀種子,浥灪則不生。(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崔行功與敬播相逐,播帶櫚木霸刀子。(隋侯白啟顏錄)今本無上書年月日子。(唐李延壽南史劉子遴傳)客戶有一小宅子。(唐薛調無雙傳)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小片慈菇白,低叢柚子黃。(元稹景申秋)以上可以證明,在中古時代,名詞詞尾“子”字已經很發達了,並且它有構成新詞的能力。二 詞尾“兒”字它約產生在唐代,比詞尾“子”字晚些。“兒”字的本義是小兒(說文:“兒,孺子也。”),因此,凡未脫離小兒的實際意義的字都不能認為是詞尾。例如:黃鬚兒竟大奇也。(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何物老嫗,生寧馨兒!(唐房玄齡晉書王衍傳) 有些“兒”字表示舊社會所謂的下等人(如“侍兒”)或不道德的人(如“偷兒”),也不算詞尾。例如:從史嘗盜愛盎侍兒。(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兒”字用作詞尾,是從小兒的意義發展來的,可能開始是用作小名的詞尾。這種用法一直傳到後代。例如:世祖武皇帝小字龍兒。(南齊書武帝紀)梁高祖武皇帝小字練兒。(南史梁本紀上)昨見羅兒面顏憔悴。(南史梁本紀下)周太祖少賤,黥其頸上為飛燕,世謂之郭燕兒。(新五代史)1鳥獸蟲類也用“兒”字,但是其中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確指鳥獸蟲類的初生者,不是詞尾。例如:可憐巢裏鳳凰兒。(庾信詩)養得新生鵓鴿兒。(花蕊夫人詩)第二種情況纔是用作詞尾。例如: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杜甫水檻遣心)驚起沙灘水鴨兒。(李群玉詩)飛下一個仙鶴兒來。(宣和遺事亨集)2無生之物,或有生而無所謂初生者,“兒”字的詞尾性就非常明顯了。例如:小車兒上看青天。(邵雍小車吟)船兒傍舷回。(梅堯臣詩)皆以新葫蘆兒為遺。(東京夢華錄)簾兒下見個佳人。(宣和遺事亨集)王力先生說,如果作一個比較謹慎的說法,應該說詞尾“兒”字是從唐代纔開始產生的。小稱容易發展成愛稱。但是,就普通話來說,只有“兒”字發展成愛稱,“子”字沒有發展成愛稱。在開始變為詞尾的時候,“兒”、“子”不一定念輕聲,“兒”在律詩中尚可做韻腳。在今天某些方言裡,“兒”字仍獨立成一個音節。在現代各地方言裡,名詞形態發展情況并不一致,特別是在“兒”、“子”的問題上。南部方言如粵、閩、客家方言,基本上維持着上古漢語的特點,很少或完全不用詞尾“兒” 、“子”。廣東只說“刀”、“鉸剪”、“竹”、“禾”、“葉”。“兒”字在粵語裡絕對不用。三 詞尾“頭”字產生於六朝。首先我們要撇開似是而非的情況。例如“石頭”這個詞的時代很早。今天的南京,在東漢末就稱為“石頭城”。但是,石頭又稱石首,可見“頭”字是有實際意義的。“碼頭”在唐代就有了,但當時寫作“馬頭”,可見“頭”字仍有實際意義。下面再舉幾個例子:被頭不暖空沾淚,釵股欲分猶半疑。(韓偓詩)乃取年頭月尾,孤經絕句。(新唐書楊瑒傳)真正的詞尾“頭”字應該像下面這些例子: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兒常沒水中,出膝頭,小兒不知,欲取弄戲,便殺人。(酈道元水經注)願隨仙女董雙成,王母前頭作伴行。(項斯詩)可見詞尾“頭”字的產生,應該是在六朝。宋元以後,詞尾“頭”字用得更加普遍了。例如:徐步當車饑當肉,鋤頭為枕草為氈。(黃庭堅詩)一時念頭差了。(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只見廚桌上有些雞毛和雞骨頭。(水滸第四十六回)牙齒變作門扇,舌頭變作菩薩。(西遊記第六回)四 新興的詞尾五四以後,由於西洋語言的影響,現代漢語有了一些新興的名詞詞尾。1、“者”字古代漢語的“者”字一般只放在動詞和形容詞後面,如“作者”、“隱者”、“來者”、“老者”、“高者”、“大者”,或者放在敘述性仂語後面,如“將命者”、“負版者”、“竊鉤者”。至於像“帝國主義者”之類,“者”字放在名詞仂語後面,的確是屬於詞尾的性質。“家”字也有詞尾性質。中國古代早有“法家”、“名家”之類,但那和今天的“藝術家”、“建築家”之類到底有些不同。“法家”、“名家”的“家”是“學派”的意思,我們不能說“一個法家”、“一個名家”。可是現在我們可以說“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建築家”。不過“藝術家”等的“家”也是從“法家”等的“家”發展來的。真正新興的名詞詞尾是“品”、“性”、“度”等。“品”字當“物品”講,本來就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易經乾卦:“品物流行”,“ 品物”只是“庶物”(眾物、萬物)的意思。“品”字的另一意義是“品第”(“品級”),所謂“神品”、“妙品”大致等於現在所謂“超級”、“特級”。 “品”字當“物品”講是來自日本。日本人把英語的things(複數)譯為“物品”,food譯為“食品”,work譯為“作品”,production譯為“生活品”或“產品”,我們就照樣採用了。“性”字和英語詞尾-ty,-ce,-ness大致相當。這也是受了日本譯文的影響。日本人把英語的possibility譯為“可能性”,importance譯為“重要性”(“重大性”),impermeability譯為“不滲透性”(“不可滲透性”)等,我們都採用了。當然我們自己也創造了一些。最有趣的是日本人把necessity譯為“必要”,我們已經採用了。我們常常說“沒有的必要”,就是說沒有這種necessity。最近我們又創造了一個“必要性”,於是“必要”和“必要性”造成了一對駢詞。“度”大致相當於英語詞尾-th,如length譯為“長度”,strength譯為“強度”等。也有不是-th的,例如height譯為“高度”,speech譯為“速度”等。這也是受了日本譯文的影響。應該指出,“度”這個詞尾的產生是比較晚的。大約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前,它還沒有產生,這可以從當時出版的英漢字典(例如英華合解詞彙)得到證明。第三章 數詞 量詞第一節 數詞的發展漢語數詞屬於基本詞彙,所以幾千年來變化很少,但有些數詞和稱數法曾經起過變化。這裡舉“兩”、“參”、“什”、“佰”、“再”五字為例。一、“兩”字的用法、意義的發展說文:“再也。一舉而二也,凡物有二。”王筠說文句讀:“古之布帛,自兩頭卷之,一匹兩卷,故古謂之兩,漢謂之匹也。”“兩”是成雙成對的意思,與“二”不同。1、在先秦時代,主要用來指稱天然成雙的事物,或敵對雙方的人。例如:髧彼兩髦,實維我儀。(詩經鄘風柏舟)(髧,dn,頭髮下垂貌。儀:配偶。那兩綹劉海下垂的少年,就是我的心上人。)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我抓住問題的正反兩面加以徹底盤問,答案就有了。)五管在上,兩髀為脇。(莊子人間世)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莊子秋水)兩造具備,師聽五辭。(尚書呂刑)(兩造,兩曹,指原、被告雙方。五辭:五刑的訟詞。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法官就審查五刑的訟詞。)2、“兩”字用作狀語時,表示對兩人或兩物同時進行某一行為。例如: 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莊子外物)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漢代以後,一般“二”數都可以稱“兩”了。例如:二人視事敷月,而兩縣皆治。(漢書薛宣傳)大將軍王凰薦慶忌前在兩郡著功跡。(漢書辛慶忌傳)【按:洪誠先生說:“戰國中期以前,二與兩的用法是有區別的,從晚周開始,就有互用的現象。”并舉例:墨子小取:“一馬,馬也,二馬,馬也。馬四足者,一馬而四足也,非兩馬而四足也。”荀子議兵:“此四帝兩王,皆以仁義之兵行於天下也。”正名:“以一易兩,人曰:無喪而有得也。以兩易一,人曰:無得而有喪也。”】二、“參”、“什”、“佰(伯、百)”用法的發展在上古時代表示分母或倍數。1、表示分母。例如: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傳隱公元年)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周代田稅制度),其實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