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doc_第1页
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doc_第2页
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doc_第3页
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doc_第4页
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2012年第1期第30卷(总第138期)毕节学院JOURNALOFBIJIEUNIVERSITYNO.1,2012V01.30GeneralNo.138康德的知识来源论解析聂静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知识问题,它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在康德之前,哲学家形成了关于知识来源的两类学说:经验论和唯理论.康德通过提出先验感性论对此实现了综合和超越.完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关键词:经验;理性;先验感性;时空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059(2012)01008304知识是认识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自有哲学思考以来的一个永恒问题.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知识问题同样也是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康德围绕着什么是知识,知识如何可能,人类理性的界限在哪里而展开其认识论的解释和说明.必须明确指出的是,康德是在对过去的经验论传统和唯理论传统进行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自己的理解,故有必要首先理清经验论传统和唯理论传统关于知识来源的思考,然后再看康德对此的超越.一,经验论的知识来源说经验论主要流行于英国,它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主张从对实践经验的归纳中概括出自然法则,这个理论派别以洛克为代表.洛克关于知识来源的讨论主要见于他的人类理解论.他认为,什么是确实的知识,什么又不是确实的知识,知识的界限在哪里,是研究知识来源的首要问题.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在我看来,所谓知识不是别的,只是人心对任何观念间的联络和契合,或矛盾和相违而生的种知觉.知识只成立于这种知觉,一有这种知觉,就有知识,没有这种知觉,则我们只可以想象,猜度或信仰,而却不能得到什么知识.【l】5ls可见,在洛克看来,知识只是人心对于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他把知识限制在有关观念的讨论范围内,因此,首先要弄清楚洛克关于观念的看法,以此来为深入讨论知识的来源做准备.洛克讨论观念是从批判天赋观念论开始的.天赋观念建基于普遍同意说的理论依据之上.按照这个理论,宗教,道德等人类知识中的一般观念和原则是人们所普遍同意的,即它们是人们心中自发产生的.洛克竭力反对这个主张.他指出,儿童和白痴就不知道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中,道德规范的内容大不相同,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转变得如此厉害,以至于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总之,在洛克看来,能力是天赋的,知识是后得的.人的心灵的原初状态是一块白板,一片空白,一个暗室,其中什么印记也没有.人只是具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真正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只是从经验中来的.洛克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的.踟鹋在这里,他把知识与观念作了区分.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观念有两个来源.一是感觉,它收稿日期:20111031作者简介:聂静港(1984一),男,山西新绛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83?为心灵提供可感觉的物质;二是内在反省,它为心灵提供关于它自己活动的观念.洛克说:我们的感官,在熟悉了特殊的可感的物象以后,能按照那些物象刺激感官的各种方式,把各种事物的知觉传达于心.因此,我们就得到了黄,白,热,冷,软,硬,苦,甜,以及一切所谓可感物等等观念.169洛克接着指出观念的另一个来源,我们的心灵在反省这些心理作用,考究这些心理作用时,它们便供给理智以另一套观念,而且所供给的那些观念是不能由外而得到的.属于这一类观念,有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欲,以及人心的一切作用.哪可以看出,观念并不等于知识.洛克认为,我们知识的范围不仅达不到一切的实际事物,甚至还达不到我们观念的范围,我们的知识限于观念,而且在范围和完善方面都不及观念.知识的范围小于观念的范围,它只是心灵对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的一种知觉感觉和内在反省作为观念的两个来源相互作用,又构成知识的两种经验来源.正是这两种经验在心灵这张白板上描写了观念和知识.从洛克的这个规定可以得出:第一,所有的知识都必然来自于感觉和反省,即经验;第二,所有可供我们感觉和反省的对象只是我们自己的观念.需要注意的是.洛克在此并没有否认知识与外部客观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观念本身的产生就是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他认为,人的心灵并不直接认识各种事物,它必然要凭借观念,才能了解事物.但是这种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关于观念的知识如果只限于观念,而不能更进一步(实则我们的知识此外还别有所指),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亦和疯人的幻想一样没有功用,而却在这种思想上所建立的各种真理亦是很轻浮的,只如一个人在梦中明白观察到各种事物,因而就自信不疑地叙述出它们来似的.【在这里,洛克一贯地坚持了反映论原则.所以,洛克认为,人是通过感觉和内省的观念来认识客观事物,并获得知识.感觉和内省的过程也即是经验的过程.但要注意的是,洛克把经验分为感觉经验和内省经验,把感觉和反省并列,造成了知识起源上的二元论倾向,在逻辑上承认心灵自身固有某种知识的来源,从而为天赋观念论留下了余地.这个余地为康德论述知识的来源埋下了伏笔.二,唯理论的知识来源说唯理论是与经验论并列的另外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及知识来源的思想派别.唯理论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主张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和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因而,经验不足以充当知识的坚实基础,知识应该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演绎出来,是逻辑推演的结果,也只有如此,知识才能获得普遍必然性.大陆唯理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笛卡尔在近代哲学中第一个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哲学上.面对互相分歧的知识.笛卡尔认为,如果我们在哲学中能发现诸如数学中的自明的命题,例如二乘二等于四,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与两个直角相等,就能够结束无数的争议和辩论.正是数学给我们提示了推理应遵循的步骤.我们从自明的原则出发,推导出其它命题,如果推理的过程正确,那么推导出的命题就与原则一样确实.笛卡尔只相信理性推理,他认为流传下来的观念也许全是错误的,感觉会欺骗我们,没有任何一种观念是确实的.他说:于是我想我所看见的一切事物都是假的,我相信我的欺诈的记忆所提供给我的那些东西,没有一件是真的,我想我没有感觉;我相信物体,广袤,运动和位置不过是我心灵的虚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认为是真的呢?也许只是这样,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确实的.但是当思维者以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个不可怀疑的确实性存在,即怀疑就意味着思维,而思维就意味着存在,所以我在怀疑(我思,故我在)是无可置疑的,对一个循序而进行哲学思维的人来说,这是首先出现,最确实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头脑固有的,天赋的或先验的.笛卡尔认为,知识不可能产生自感觉,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不足以充当知识的基础.当真实的物体被剥夺感官赋予它的性质以后,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只能用思维去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但美国哲学家梯利认为,笛卡尔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摇摆不定.因为,所谓那种天赋的知识,有时指的是头脑感受到的观念,有时指的是在经验的过程中,灵魂产生这种知识的能力.这种困惑,使得康德不得不以不同的方式来论述知识的来源问题.荷兰哲学家和伦理学家斯宾诺莎深受笛卡尔哲学的影响.在关于知识的来源上,同样如此.斯宾诺莎像笛卡尔一样坚信,人类靠理性能够完全把握确定的和普遍的知识,哲学的目的也就在于要获得这类完全的知识.他把知识划分为三种,其一是想像的知识,它建立在感官之上,是不确定的和模糊不清的;其二是充分的知识和理性知识,这种知识是自明的,如数学;其三是直觉知识,它是最高级的?84.知识,它从神的某一客观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达到事物的本质,获取关于事物的正确知识.斯宾诺莎把第一种知识贬斥为泛泛的经验,只是一种想象,而真正的知识是后两种知识,只有它们能够使人区别真理和谬误.尤其是直觉知识,由于它能达到事物的本质和获取正确的认识,它就能避免使人陷入不应该的错误.斯宾诺莎比笛卡尔更进一步,他在对知识归类的基础上,改造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真观念的理论.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就是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的认识,它的特征是:(1)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的观念构成的,(2)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存在或产生,(3)真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与其对象的形式本身想符合.聊真观念在人类认识以及知识的评判中至关重要,除了真观念外,还有什么更明白更确定的东西足以做真理的标准呢?正如光明之显示其自身并显示黑暗,所以真理即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柳斯宾诺莎的真观念不同于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它不是人固有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斯宾诺莎指出,我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以此作为我们的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然后再制造新的工具,再进行新的认识,如此就构成了知识的进步.因此,斯宾诺莎的真观念仍没有摆脱唯理论的局限,没有能够说明天赋的认识能力何以能够建构起一个真观念的问题.莱布尼茨在坚持和发挥笛卡尔开创的唯理论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注意到了洛克等经验论者对唯理论的批评.他在与经验论的论争中,阐发了唯理论的思想.莱布尼茨认为,知识不是建立于经验的原则上,因为经验是外在的东西,它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知识一定来源于心灵内部,一切知识都先天的隐含在心灵中.如果知识来源于感觉,普遍的知识就不可能,因为感觉是杂多的,个别的,分散的和有条件的.感觉虽然对于我们的知识是必要的,但它并不能够向我们提供全部知识.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事过去发生了,就想当然地认为它必定会永远以同样的方式发生,那是禽兽的认识.相反,不管我们有多少关于普遍真理的个别经验,除非通过理性而认识它的必然性,我们永远不能靠归纳来绝对确定这种普遍的真理.应该说,莱布尼茨对经验论的这个批评是切中其要害的,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或抛弃经验论,而是有所借鉴.他认为,如果没有感觉经验,人就永远不会意识到心灵本身的原则,感觉为此提供了机缘,故经验激励心灵是必要的.但莱布尼茨始终持有与笛卡尔相似的形而上学原则,他把感觉,经验的功能仅限于此,我们灵魂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四即是说,感觉,经验虽然为知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并不能产生或创制它们.莱布尼茨关于知识来源的这个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也在一定意义上启发了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三,康德关于知识来源的学说康德在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哲学思想充分吸收和再造的基础上,对知识来源于何处进行了独到和深刻的思考.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这是无可置疑的.在时间上,我们没有任何知识先行于经验,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邸康德首先同意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但紧接着,康德又认为,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产生自经验.因为,即使是经验性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接受的东西和我们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自己本身提供的东西的一个复合物.也即是说,康德同时接受了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否则它就缺失了普遍必然性.而要具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康德对这个矛盾的解决被称为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圈瑚在看似矛盾的康德关于知识来源的规定中,有两个词要注意,即知识以经验开始和知识产生自经验.前者在时间上把知识置于经验之后,是经验论者的观点,只有感觉,经验才构成知识的唯一可靠的来源.康德也认为,只能认识我们所经验的,感觉是知识的材料.如果康德仅止步于此的话.即体现不出他的革命性了.他转而指出,知识虽然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都产生自经验,它还需要人自身的认识能力(先天能力)与感觉对象的复合,感觉只是提供知识的材料,只有人的心灵才有能力按照它的本性对材料予以整理,而这对于人类知识的形成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康德对经验论与唯理论争论的解决办法就是同时提出了经验和先天这两方面的因素,把二者统一到人类关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这就既不同于经验论,他们认为知识是被动接受的,也不同于唯理论,他们认为感性就是感性,只能是被动的.康德超越了他们,认为在感性里面已经存有先天的东西.因为要?85-实现被动接受这个事实,人的心灵内部就必须首先有一种被动接受的能力,也即先验的感性能力.故康德的感性论是先验感性论,它回答了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即回答了知识的来源问题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人具备了先天认识能力,然后也有感性经验作为对象,而要把二者联系起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还需要有一套先验的形式框架,如此才能把这些具体的材料接受下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感性论部分指出:无论一种知识以什么方式以及通过什么手段与对象发生关系,它与对象直接发生关系所凭借的以及一切思维当作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观.但直观只是在对象被给予我们时才发生;而对于我们人来说,又至少只是通过对象以某种方式刺激心灵才是可能的.通过我们被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得表象的能力叫做感性.一切思维都必须借助于某些标志最终与直观,从而在我们这里与感性发生关系,因为对象不能以别的方式被给予我们.嘲康德这段话提出了认识的形式框架问题,即直观和感性如何与思维发生关系,又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予我们.康德明确指出这个形式框架就是空间和时间.空间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抽象得来的经验性概念,它是外在感觉的形式.同时,时间也不是以某种方式从经验抽象出的经验性概念,它是内在感觉的形式.二者都先天的存在于人的认识能力中,存在于人的心灵结构中.没有时间和空间,我们就不能思考事物.它们是我们关于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观念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康德认为,任何感性里面都有先天的成分,即时间和空问.这种时空结构为人的先验能力认识感性材料提供了一种框架,一种结构,也只有通过时空,人的心灵或先验能力才能真实感觉到感性材料.康德关于知识的讨论远不止此.他在先验逻辑论部分还讨论了概念,知性,范畴以及演绎等,提出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没有它们就不能产生知识.他还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以说明知识只有如此,才既具有经验内容又具有严格的普遍必然性,如纯数学,自然科学的纯粹部分以及内在的形而上学等三类知识.康德对知识的研究突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局限,实现了哲学上知识论探讨的转向.他既把知识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又使人先天具有一整套认识的形式框架,由此便使知识具有了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就像有学者指出,在康德的知识论中,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这即是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注释:转引自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09(转引自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15参考文献:1,SJ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