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病的中医护理课件_第1页
吐酸病的中医护理课件_第2页
吐酸病的中医护理课件_第3页
吐酸病的中医护理课件_第4页
吐酸病的中医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吐酸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刘丽 吐酸的定义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 又称泛酸 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 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 可单独出现 但常与胃痛兼见 历史沿革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曰 诸呕吐酸 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本病证多属于热 证治汇补 吞酸 曰 大凡积滞中焦 久郁成热 则木从火化 因酸者 酸之热也 若客寒犯胃 顷刻成酸 本无郁热 因寒所化者 酸之寒也 说明不仅有热而且亦有寒 并与胃有关 寿世保元 吞酸 曰 夫酸者肝木之味也 由火盛制金 不能平木 则肝木自甚 故为酸也 又说明与肝气有关 医家心法 吞酸 说 凡是吞酸 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 河间主热 东垣主寒 毕竟东垣言其因 河间言其化也 盖寒则阳气不舒 气不舒则郁而为热 热则酸矣 然亦有不因寒而酸者 尽是水气郁甚 熏蒸湿土而成也 或吞酸或吐酸也 又有饮食太过 胃脘窒塞 脾气不运而酸者 是怫郁之极 湿热蒸变 如酒缸太热则酸也 然总是木气所致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寒邪犯胃 胃阳被遏 湿浊内停 郁而成酸 内伤饮食 过食肥甘厚味 湿热内生 过食生冷 寒邪客于脾胃食不消化 胸膈郁塞 胃气不和情志因素 思虑过度 损伤脾胃 脾阳不运 痰浊内聚 酿而成酸 或郁怒伤肝 肝气横逆犯胃而致吐酸 脾胃虚弱 中焦失运 谷不消化 酿而为酸 本证有寒热之分 以热证多见 属热者 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 因寒者 多因脾胃虚弱 肝气以强凌弱犯胃而成 但总以肝气犯胃 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在临床上 可从舌脉明辨寒热 舌红苔黄厚 脉弦数为热证 舌淡苔白 脉沉迟为寒证 治疗上 以治肝为根本 根据寒热证型 或泄肝和胃 苦辛通降 或温中散寒 和胃制酸 挟食滞予消导和胃 痰湿停滞予化痰祛湿 随证加入制酸药 热证 吞酸时作 嗳腐气秽 胃脘闷胀 两胁胀满 心烦易怒 口干口苦 咽干口渴 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法 清泄肝火 和胃降逆 代表方 左金丸加味 常用药 黄连 吴茱萸 黄芩 山栀子清肝泄热 乌贼骨 煅瓦楞子制酸 寒证 吐酸时作 嗳气酸腐 胸脘胀闷 喜唾沫 饮食喜热 四肢不温 大便溏泻 舌淡苔白 脉沉迟 治法 温中散寒 和胃制酸 代表方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常用药 党参 白术 云苓健脾益气 木香 砂仁行气和胃 法夏 陈皮和胃降逆 干姜 吴茱萸温中散寒 甘草调和诸药 临证心法 中医学吞酸的含义与西医学一致 是胃酸过多的表现 在中医辨证上 虽有偏寒 偏热及寒热标本之异 但常因风寒外感或饮食不当而引起 酸味者 收气也 肝木之味 感受寒邪 或过食生冷凉食 损伤脾胃阳气 湿浊内停 木郁克土 或肝胃不和而致本证 所以临床多以行滞温中为法 但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盛衰而施治 张景岳 景岳全书 吞酸 篇说 凡胃气未衰 年质壮盛 或寒或食 偶有所积而为酸者 宜用行滞温中之剂 以二陈汤 平胃散 和胃饮之类主之 中气微寒者 宜加减二陈汤 或橘皮汤 甚者宜温胃饮 气微虚者 宜藿香安胃散 此皆治标之法也 张景岳又说 脾胃气虚 及中年渐弱 而饮食减少 时见吞酸者 惟宜温补脾胃 以理中汤 温胃饮 圣术煎之类主之 切不可用清凉清耗等药 若虚在阴分 下焦不暖 而水邪上泛为酸者 宜用理阴煎最妙 在临床上 对于因寒而诱发的吞酸 或伴有发热 身痛等表现者 可按偏寒吞酸辨证 投以胃酸方 干姜9g 白蔻仁6g 陈皮9g 姜半夏9g 茯苓9g 党参15g 厚朴9g 甘草6g 吴茱萸 黄连炒 9g 白术9g 若泛酸频频 伴有上腹部疼痛者 可加海螵蛸 浙贝母 即乌贝散 若吞酸不愈 时作时止 是由寒结或肝郁日久化热所致 则按偏热吞酸辨证 伤寒三书 原病式 说 若久喜酸而不已 则不宜温之 宜以寒药下之 后以凉药调之 结散热去则气和也 因此临证一般在上方的基础上 去党参 干姜 加黄连 蒲公英或山栀子 宋奇英等1980年报道用三黄片治疗郁热所致吞酸证有效 其方法系根据 金匮要略 泻心汤法化裁而来 具有泄火 燥湿 泻热的功能 如气虚者 可佐补气药 津伤者 可加滋阴药 常见症候及要点 1 肝胃郁热证 烧心 反酸 胸骨后灼痛 胃脘灼痛 脘腹胀满 嗳气反食 心烦易怒 嘈杂易饥 舌红苔黄 2 胆热犯胃证 口苦咽干 烧心 脘胁胀痛 胸痛背痛 反酸 嗳气反流 心烦失眠 嘈杂易饥 舌红苔黄腻 3 中虚气逆证 反酸或泛吐清水 嗳气反流 胃脘隐痛 胃痞胀满 食欲不振 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 舌淡苔薄 4 气郁痰阻证 咽喉不适如有痰梗 胸膺不适 嗳气或返流 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 半夜呛咳 舌苔白腻 5 瘀血阻络证 胸骨后灼痛或刺痛 后背痛 呕血或黑便 烧心 反酸 嗳气 胃脘隐痛 舌质紫暗或瘀斑 二 常见症状 症状施护 一 烧心 反酸 嘈杂 二 胸骨后灼痛 三 嗳气 胃脘胀满 一 烧心 反酸 嘈杂 1 观察烧心的反酸 频率 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 指导患者饭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 就寝时应抬高床头30 反酸明显者 用淡盐水漱口 口苦 口臭牙龈肿痛应做好口腔护理 可遵医嘱运用中药含漱 3 遵医嘱运用穴位敷贴 取天枢 中脘 膈俞 天突等穴 4 遵医嘱运用耳穴埋豆 取胃 脾 神门等穴 5 遵医嘱予以穴位按摩 取内关 胃俞 合谷 膈俞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注射 取足三里 合谷等穴 7 遵医嘱艾灸 取神阙 中脘 天枢等穴 二 胸骨后疼痛 1 观察疼痛的部位 性质 程度 持续时间 诱发因素 2 注意休息 少量饮温开水 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 使气顺而痛缓 3 遵医嘱艾灸 取中脘 气海 足三里 关元等穴 4 遵医嘱穴位按摩 取檀中 中脘 胃俞等穴 三 嗳气 胃脘胀满 1 观察嗳气的时间 次数 及伴随症状 2 遵医嘱予以穴位按摩 取中脘 天枢 气海 内关 足三里等穴 3 遵医嘱予以穴位贴敷 取中脘 天枢 胃俞等穴 4 遵医嘱予以耳穴埋豆 取胃 脾 神门 肝胆等穴 5 遵医嘱予以穴位注射 取足三里 合谷等穴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 药物治疗 二 特色护理 药物治疗 一 内服中药 中药以餐后频服为宜 二 注射给药 特色技术 1 穴位贴敷2 穴位按摩3 穴位注射4 耳穴埋豆5 艾灸 特色技术 四 健康指导 1 一 生活起居2 饮食指导饮食以质软 少渣 易消化 定时进食 少量多餐为原则 宜细嚼慢咽 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忌食辛辣 肥甘 过咸 过酸 生冷之品 忌烟酒 浓茶 咖啡3 情志调理 一 生活起居 1 季节变化时注意胃区保暖 避免受凉2 由于返流多发生在夜间 睡眠时应该抬高床头30 3 餐后 宜取直立位或者0 5 1 5小时进行散步 运动时间30 40分钟 以身体微出汗 发热 不感到疲劳为宜 4 睡前 不进食 晚餐与睡前间隔三小时 腹部按摩 仰卧位 双腿屈曲 右手掌心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做绕圈按摩 也可从上浮到下腹缓缓按摩 每天3 4次 每次5 10分钟 二 饮食指导 1 肝胃郁热证 宜食疏肝解郁 和胃清热的食品 如 金橘根 猪肚 肝气犯胃者宜食理胃降气食品 如萝卜 佛手 生姜等 2 胆热犯胃证 宜食疏肝利胆 清热和胃的食品 如猕猴桃 白菜 蚌肉 生姜等 3 中虚气逆证 宜食补中益气 健脾和胃食品 如莲藕 山药 猪肚 香菇 莲子等 4 气郁痰阻证 宜食理气止郁 健脾化痰食品 如扁豆 佛手 萝卜等 5 瘀血阻络证 宜食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食品 如莲藕 丝瓜等 6 烧心反酸的患者忌食生冷 少食甜 酸之品 戒烟酒 浓茶 咖啡 韭菜 茴香等 不宜过饱或多饮水 胸骨后灼痛的患者忌食过热过烫的食物 以免损伤食道粘膜 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 戒烟酒 胃脘胀痛的患者宜少食多餐 控制饮食摄入量 进食清淡易消化流食 7 烹调方法 食物应切细煮软 烹调以烧蒸煮为宜 忌煎炸 烧烤及腌制食品 三 情志调理 1 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指导患者避免忧思恼怒 保持乐观情绪 鼓励家属 陪伴患者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针对患者不良情绪 指导采用移情相制疗法 转移注意力 淡化 消除不良情志 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 可采用暗示疗法 如言语暗示 情境暗示 药物暗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