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doc_第1页
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doc_第2页
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doc_第3页
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doc_第4页
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应用化学 学生姓名:孟辉辉 学号:21207110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目录1、反射隔热涂料11.1反射隔热涂料的简要介绍11.2反射型隔热涂料的研究现状12、反射隔热涂料的制备42.1 原料42.2 试验过程42.2.1 涂料配制42.2.2 涂膜的制备42.2.3 反射隔热效果测试方法43、涂料配方的确定53.1、主要成分的确定53.1.1 填料成分的影响53.1.2 填料含量的影响73.1.3 多种填料的影响83.1.4 涂膜厚度的影响93.1.5 成膜树脂种类的影响103.2 助剂的选择113.2.1分散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113.2.2 消泡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133.2.3 耐沾污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143.2.4 pH值对涂料稳定性的影响154、涂料性能指标174.1 力学及环境性能指标:符合有关标准,尤其是防腐蚀性能优秀。174.2 降温性能指标:174.3 涂层降温性能检测174.4 涂层(“凉飕飕”涂料)现场测试举例195、结论19参考文献:20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1、反射隔热涂料1.1反射隔热涂料的简要介绍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目标之一,涂料技术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变暖,地球能源日趋枯竭。因此,开发隔热保温涂料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隔热涂料。反射隔热是一种新型的、重要的隔热方式,对于长期受到太阳辐射的建筑和设备尤为重要。太阳主要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给地球带来光与热。地球上所能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的波长主要分布在在0.252.5m范围内,太阳光热辐射按波长不同可划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的波长和在总能量中占的份额如表1所示。表1太阳光辐射能分类光区波长范围所占能量紫外光区10-400nm5%可见光区400-72045%近红外区720-2500nm45%中远红外区25005%由太阳光辐射光谱分布情况可知,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光区(即04-25m)集中了9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该波长范围内,反射率越高,隔热效果就越好。显而易见,反射型隔热涂料追求在04-25m波段拥有高反射比。通过选择合适的树脂,采用高反射率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填料,可制得高反射率的涂料,以达到反射太阳热而隔热的目的。1.2反射型隔热涂料的研究现状美国是涂料工业发达的国家,建筑涂料占涂料总量的50,80的建筑物外墙用各种优雅的调和色涂料装饰。日本是世界涂料生产大国,涂料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建筑涂料产量占涂料总产量的30。西欧像德国、瑞士等国家,80的外墙使用涂料装饰,意大利、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国家,66的外堵用涂料装饰。亚太地区近几年来建筑涂料发展迅速,一些国家的政府从美化环境出发,颁布了相关政策法规,为建筑涂料的消费量迅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反射型涂料研制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上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美国等国家对作为热反射的近红外反射涂料做了一定的研究,已经有少部分产品得到实验性应用,但因其技术保密,因此所见的报道多是在基体物质上涂敷一层反射近红外辐射涂层,最终产品为具有反射近红外功能的物质。国内对反射隔热涂料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均是针对石油储罐和船舶用的红外反射型涂料研究。天津大学的康翠荣等人在金属底材表面采用了三膜层结构的太阳能反射涂层,降低了表面涂层和石油贮罐内装液体温度,为替代当前我国传统铝粉涂层提供了新途径。具有三膜层结构的太阳能反射涂层在4001800nm波长范围内,反射率高达80。用温度自动检测系统测定了涂层的表面温度以及贮罐内装液体的温度。与常规铝粉涂层、白色涂料涂层相比,太阳能反射涂层可使表层温度降低lO和4;涂有太阳能反射涂层的贮罐与铝粉涂层贮罐相比,内装液体温度约低19。据知,我国从今年起,将对新住宅规定需要采取隔热保温措施。建筑隔热材料中建筑隔热涂料因经济、使用方便和隔热效果好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前景光明,将有望促进涂料市场和隔热材料应用领域的拓展。根据建筑隔热涂料隔热机理和隔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阻隔性隔热涂料、反射隔热涂料及辐射隔热涂料3类,本文主要讲述反射隔热型涂料的复配。任何物质都具有反射或吸收一定波长的太阳光的性能。由太阳光谱能量分布曲线可知,太阳能绝大部分处于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即400 1800 nm 范围。在该波长范围内,反射率越高,涂层的隔热效果就越好。因此通过选择合适的树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颜填料及生产工艺,可制得高反射率的涂层,反射太阳热,以达到隔热的目的。反射隔热涂料是在铝基反光隔热涂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涂层中的金属一般采用薄片状铝粉;为了强化反射太阳光效果,涂层一般为银白色。反射隔热涂料的研究报道也较多。N.M. Nahar等对干旱地区太阳光的冷却技术进行研究后发现,涂有反射涂层的测试室内的温度比未涂反射层的测试室内的温度低得多。刘先春以改性丙烯酸醇酸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并与颜料、溶剂及助剂配合使用而制得的表面隔热涂料,这种涂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及极强的亮度,对太阳热的反射率高,可明显降低房屋表面的温度。由于金属薄片在溶剂型涂料中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存在,而在水性体系中则不能,因此大多数反射隔热涂料为溶剂体系,但水性涂料是建筑涂料的发展趋势和必然归宿,因此将金属薄片进行特殊处理或不采用金属薄片的水性反射隔热涂料已成为国内外隔热涂料研究的热点之一。R.NeiI采用马来酸二丁酯- 乙酸乙烯共聚物为成膜物质,通过加入一种Ceramic SiI32 珠光隔热剂制得了隔热性能优良的水性隔热涂料。张敏采用鳞片状铝粉为颜料制得了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水性反光隔热罩面涂料,经实体测定,当气温高达35 37 C时,涂层内部可降温11 13 C。但总的说来,我国目前高性能的水性反射隔热涂料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要大规模生产尚需要广大涂料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反射隔热涂料是在铝基反光隔热涂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选择合适的树脂、金属、或金属氧化物颜、填料及生产工艺,制得高反射率涂层,反射太阳光来达到隔热目的。2、反射隔热涂料的制备2.1 原料试验原料:空心玻璃微珠、陶瓷微珠、堇青石、膨胀珍珠岩、海泡石、硅藻土、纯丙乳液、苯丙乳液、氟碳乳液、硅丙乳液、弹性乳液、助剂等。所有原料都是市售工业品。2.2 试验过程2.2.1 涂料配制 涂料的基本配方见表1表1 涂料基本配方组分组分质量分数水523 乳液53.54助剂623填料35.00 首先将助剂和填料在高速搅拌下逐一分散到水中,搅拌30 min,配制成浆料。然后在中速搅拌条件下缓慢向浆料中加入乳液,加料结束后,继续搅拌30r/ain,即制得涂料。2.2.2 涂膜的制备将制得的涂料在不锈钢板上涂刷成直径为15cm、厚度为650 m的涂膜,完全干燥24 h后即得反射隔热涂膜。2.2.3 反射隔热效果测试方法在保持室内环境温度为25的密闭环境实验室内,将被测样板放在隔热保温箱顶端的镂空处,用红外灯模拟太阳光源在正上方距离20 cm处照射30 min,涂膜表面即达到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此时测定涂膜上表面温度、钢板背面温度和箱体环境温度,并将上表面温度作为涂膜反射隔热效果的主要参考值,测定装置如图2所示。图2 自制反射隔热效果测定装置示意3、涂料配方的确定3.1、主要成分的确定3.1.1 填料成分的影响反射隔热涂料采用进口固体丙烯酸树脂作为基料,利用特种材料,如“空心微珠等”组合形成高太阳热反射漆膜,不仅具有工业、建筑涂料的防腐装饰功能,同时起到了极佳的降温隔热作用。空心微珠填料对近红外光的反射比远远高于普通填料,玻璃微珠与陶瓷微珠的反射比相近,但陶瓷微珠的贮存稳定性差,见表2,空心玻璃微珠保温涂料参考配方见表3。 表2 各种填料的性能的比较性能填料普通填料氧化锌堇青石玻璃微珠陶瓷微珠反射比0.300.450.500.880.89稳定性无变化增稠无变化无变化增稠表3 空心玻璃微珠保温涂料参考配方组分丙烯酸乳液(50%)乙二醇单丁醚空心玻珠蒸馏水增稠剂杀菌剂和防腐剂用量/g200.8352525适量在试验中,首先对未涂钢板和涂有普通涂料的钢板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未涂钢板的表面温度为811,涂有普通涂料的钢板的表面温度为69O。然后在保持其它组分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空心玻璃微珠、陶瓷微珠、堇青石、膨胀珍珠岩、海泡石、硅藻土代替普通涂料配方中的填料来配制涂料,并对涂膜的反射隔热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表4 填料种类对反射隔热效果的影响填料涂膜表面温度/空心玻璃微珠55.8陶瓷微珠60.3堇青石57.2膨胀珍珠岩58.5海泡石58.3硅藻土56.8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普通涂料,表中各种填料均有一定的反射隔热效果。其中,以空心玻璃微珠反射隔热效果最好,涂膜表面温度只有558,比普通涂料降低了132;陶瓷微珠反射隔热效果最差,表面温度达到603,只比普通涂料降低了87。这可能与填料自身的结构特性有关。根据光学理论,当光穿过2种介质的界面时,2种介质的折光指数相差越大,对光的反射率就越高。而玻璃具有较大的折光指数,同时由于空心玻璃微珠具有中空结构,光线照射到涂膜表面时,能够通过空心玻璃微珠产生多次反射,提高了涂膜对光的反射效率。而其它材料则不具备这种结构,所以空心玻璃微珠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3.1.2 填料含量的影响根据以上结果,选用空心玻璃微珠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空心玻璃微珠的质量分数为10、15、20、25、30、35、40,膜厚为300m 的情况下,测定涂膜的反射隔热效果。测定结果见图3。从图3可以看到,当玻璃微珠含量为10时,膜的表面温度为622,相比于普通涂料(690)降低了68,也就是说,当玻璃微珠含量较少时已经具备一定的隔热效果。增加玻璃微珠的含量到15时,涂膜表面温度降低到592,继续增加玻璃微珠的含量,涂膜表面温度呈持续下降趋势,直到填料量增加到35时,涂膜表面温度达到最低值552。继续增加玻璃微珠的含量到40,涂膜的表面温度不再有明显的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微珠在涂料中的排布情况不同引起的。由于玻璃微珠对太阳光具有较强的反射效果,因此当空心玻璃微珠较少时(10),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反射隔热效果,但是由于含量较低,在涂膜中排布稀疏(见图4),不能形成致密的反射层,光线能够透射穿过涂膜,因此反射隔热效果有限。随着空心玻璃微珠含量的增加,玻璃微珠在膜中的排列逐渐紧凑,膜的反射效果也显著增加。当含量达到35时,玻璃微珠在涂膜的表面排布致密(见图4),呈饱和状态,此时对太阳光的反射率达到最大。继续增加玻璃微珠的含量,只能增加微珠在膜中的厚度,而对涂膜表面微珠的排布密度不产生影响,因此膜的反射隔热效果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3.1.3 多种填料的影响空心玻璃微珠的粒径一般在30120m 之间,为了能使填料在涂层中形成更为致密的反射层,将不同粒径的填料复合添加以提升涂层的反射效率。将反射隔热效果最好的空心玻璃微珠(60 m )分别与陶瓷微珠(10m )、堇青石(90m )、膨胀珍珠岩(150m )、海泡石(150m )、硅藻土(20m )在保持填料总量为35的前提下,按1:1的质量比复合配制隔热涂料,各涂刷300 m 制备试样。测得的各试样的反射隔热效果见表5。表5 不同类型填料复合添加对反射隔热效果的影响填料组合涂膜表面温度/空心玻璃微珠+陶瓷微珠52.6空心玻璃微珠+堇青石54.9空心玻璃微珠+膨胀珍珠岩56.6空心玻璃微珠+硅藻土55.9空心玻璃微珠+海泡石54.6从表5可以看到,空心玻璃微珠与陶瓷微珠配合使用时,反射隔热效果最好,膜表面温度降低到526,相对于单独使用空心玻璃微珠时降低了26。这说明多种填料配合使用具有更有效的隔热效果。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不同材质填料的折光指数不同,提高了折光率;另一方面,大小不一的填料可以形成互补,在涂层中形成更为致密的反射层。从图5涂膜横断面的SEM电镜照片上可以看到,大小颗粒在涂层中交错排布,小颗粒有效地添充了大颗粒间的空隙,使得隔热填料在涂膜中紧密地排列,从而提高了涂膜的反射隔热效果。3.1.4 涂膜厚度的影响选取了同一样品不同厚度的膜,研究了膜厚对反射隔热效果的影响。反射隔热效果见图6。图6结果显示,当涂膜厚度为200m时,涂膜表面温度为554。增加涂膜厚度为250m时,涂膜表面温度降低到53 8,继续增加涂膜厚度,涂膜表面温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直到膜厚增加到550 m时,涂膜表面温度达到最低值514。继续增加涂膜厚度到650 m、750 m、850m,涂膜的表面温度不再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涂膜厚度射隔热效果有显著影响。认为这是由于当膜厚较低时,光线易透过涂层,被基材吸收,因此隔热效果较差。随着厚度的增加,透射的光线量也随之降低,因此,反射隔热效果也随之增加。当膜厚达到一定值,光线完全不能穿过,反射效果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增加厚度,图6涂膜厚度对热反射效果的影响对涂层的反射效率不会再有影响。因此,恰当地选择涂层厚度,既可以充分地发挥涂层的反射隔热效果,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成本。3.1.5 成膜树脂种类的影响根据文献报道,树脂的种类也会影响涂膜的隔热效果。然而,在研究中发现,树脂的种类对隔热效果的影响非常有限(不同类型乳液对热反射效果的影响见表6)。表6 不同类型乳液对热反射效果的影响乳液类型涂膜表面温度/纯丙乳液51.4苯丙乳液51.5氟碳乳液51.4硅丙乳液51.9弹性乳液51.8从表6可以看到,无论是用哪种树脂成膜,表面温度都在5253之间,差异很小。这是由于它们之间的折光指数相近所决定的(一般常用树脂的折光指数在1451 50范围内)。3.2 助剂的选择反射隔热涂料在基料和颜填料组成一定时,使其性能提高的主要办法就是通过添加分散剂、消泡剂、润湿剂、成膜助剂、耐沾污剂及适当的pH值调节剂等助剂来实现。这些添加剂在涂料中的加入比例很小,却可以避免许多涂膜缺陷及弊病,明显提高涂料的各项性能,使涂料的生产和施工过程易于控制。目前,关于助剂的选用原则及添加范围方面的报道较少,大多是综述类的阐述I卅,尤其对添加功能填料的反射隔热涂料的研究更少见报道。因此,本试验根据外墙涂料的制备原则并考虑到反射隔热涂料的特殊性,在其它组分配比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使用不同助剂及其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3.2.1分散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1)分散剂用量对涂料黏度的影响颜填料在基料中的润湿和分散是涂料生产的重要过程,对涂膜的诸多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分散剂通过降低粉料与树脂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提高颗粒间的排斥势能,使粉料颗粒能够快速、完全被润湿,促进分散体系稳定。分散剂使用得当,不但能防止颜料沉淀,使涂料具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流平性,防止颜料浮色发花,提高颜料的着色力、遮盖力,增加涂膜的光泽。有机分散剂是一种具有较长分子链的高分子聚合电解质,它依靠主链上的活性基团吸附在颗粒表面,而侧链则在介质中充分伸展,形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厚度的吸附层,产生空间位阻效应,阻止颗粒间相互聚集。反射隔热弹性涂料制备中使用的空心微珠粒小质轻,表面积较大,当其掺量增多时,涂料中的树脂难以润湿全部的颜填料。从实验过程可以看出,通过添加分散剂,涂料的流动性得到很大改善,尤其体现在空心玻璃微珠从无法被完全润湿到能够均匀分散。图7为空心玻璃微珠用量为6O时,不同分散剂用量对涂料黏度的影响。由图1可见,分散剂有一最佳用量022,当小于这最佳用量时,分散剂的分散效应占优,因为随着分散剂的逐步添加,高分子不断吸附在颗粒表面,其支链形成的空间位阻层逐渐增厚,颜填料也愈加稳定;然而,当分散剂用量大于这一最佳值时,分散剂絮凝效应占优,因为分散剂用量的继续增加,除了能够在颗粒表面达到饱和吸附外,多余的分散剂还会越来越多存在于介质中,对吸附在不同颗粒表面的位阻层支链进行搭桥,使颗粒之间絮凝,以致浆科黏度再次上升,反而降低了涂料的分散稳定性。图 7 分散剂用量对涂料黏度的影响(2)分散剂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为了考察分散剂对涂料固化后性能的影响,将图7中不同分散剂用量所制备的涂膜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拉伸性能按GBT 16777-1997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结果见图8。图 8 分散剂用量对涂膜拉伸性能的影响由图8可以看出,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涂膜拉伸强度提高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延伸率的损失。说明分散剂用量的确定要进行各丙素的综合考虑,因为分散剂的加入不仅能防止颜填料聚沉,改善浆料流动性,提高涂膜质量,同时对涂膜的力学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2.2 消泡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水性涂料中包含了许多表面活性剂,如乳化剂、润湿分散剂、耐沾污剂、成膜助剂等,它们在表面张力大的水性介质中更容易产生气泡。在外墙涂料的涂布过程中,起泡将干扰施工的正常进行以及涂膜的质量,涂膜渗水都是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的。显然,涂膜中气泡的增加,将会降低建筑物的防水功能。涂料中的气泡通常由气一液交界处的活性分子形成,这些表面活性分子通常以分散的气泡形态形成稳定的、不易被破坏的薄层。消泡剂可以润湿渗透到由表面活性物质所形成的薄层中,降低其表面张力,破坏薄层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消泡的目的。对于水性反射隔热弹性涂料来说,目前,效果比较理想的消泡剂是有机硅类消泡剂,由聚醚和烷基链改性的聚硅氧烷组成,改性后有机硅与涂料有一定的不相容性,消泡较为有效。图9为空心玻璃微珠用量为6O时,消泡剂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图 9 消泡剂用量对涂膜拉伸性能的影响由图9可见,涂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延伸率随着消泡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反映出适量的消泡剂对涂膜的改性效果是既增强又增韧,因而可以减少涂膜的缺陷,提高涂膜的整体防水效果;但当消泡剂用量达到O2后,再继续添加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可能还会引起涂料的胶凝,使其流动性降低。实验证明,消泡剂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抑泡和破泡效果,过量则会引起缩孔等弊病。3.2.3 耐沾污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弹性涂料一般都使用玻璃化温度低的乳液,使涂膜耐候性提高的同时耐沾污和抗积尘性则较差。为了改善反射隔热涂料的自洁性,添加具有低表面能的耐沾污剂,使涂膜表面产生疏水性,有利于反射隔热效果的更好发挥。耐沾污剂的作用机理是在涂料固化成膜过程中,耐沾污粒子充当交联点,把线型的有机高分子交联成网状结构,有效提高涂膜的致密性,降低涂膜的孔隙尺寸,防止灰尘的吸入和外界水分的侵入,从而改善外墙涂料的耐沾污性。由于反射隔热弹性涂料中空心微珠的堆积密度极小,仅为0125 gmL,它的添加使颜填料的总体密度减小,涂膜硬度也随之降低,耐沾污性相应下降。因此,在添加塾0微珠的涂料体系中,需要添加耐沾污剂来满足使用要求。图10为空心玻璃微珠用量为6.0时,耐沾污剂用量对涂膜耐沾污性的影响。从图10可以看出,当纳米耐沾污剂的用量小于17时,掺入耐沾污剂都有较为显著的改性效果;掺量进一步增加,则效果变得不再明显。图 4 耐沾污剂用量对涂膜耐沾污性的影响在基础配方中加入不同用量的耐沾污剂,其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见图11。图 11 耐沾污剂用量对涂膜拉伸性能的影响由图11可见,掺入耐沾污剂能显著提高聚合物涂膜的拉伸强度,这是因为耐沾污剂带有的官能团在成膜过程中可与丙烯酸酯乳液的反应基团发生化学交联作用,交联程度的提高,必然会相应提高涂膜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降低涂膜的吸水率。但交联程度的提高,也同时限制了涂膜的变形,使其断裂伸长率也相应下降。这些力学性能的变化都与耐沾污剂的交联作用有关,为了提高涂膜自洁性的同时防止涂膜延伸率的大幅降低,耐沾污剂的最佳掺量在13左右。耐沾污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与其用量和种类都有关系,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以满足生产需要。3.2.4 pH值对涂料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涂料配方中使用的乳液及有机添加剂等有时会被微生物降解,生成酸性物质,使pH值下降,进而影响浆体的分散稳定性。本实验考察了不同pH值下涂料的分散效果和贮存稳定性,结果见表7。表7 pH值对涂料贮存稳定性的影响pH值涂料放置时间/h024962405.0可流动,但速度较缓慢不易流动不易流动, 少量分层不可流动,严重分层9.0可流动可流动,无异常可流动,无异常可流动,无异常颜填料分散体要达到稳定状态,不管是通过静电稳定,还是通过空间位阻稳定,或者二者联合稳定,其前提条件是润湿分散剂必须牢牢地吸附在颜填料颗粒上。而涂料pH值的变化不仅会影响颜填料粒子表面的Zeta电位,而且还会影响分散剂的电离和吸附状态。一般来说,用于反射隔热弹性涂料的无机颜填料的等电点在80左右,当pH值低于其等电点时,颜填料表面带正电,此时涂料中的阴离子型分散剂在酸性条件下电离度很小,,只有少量离解的阴离子基团存在于液相中,并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粉体表面,大量由数百到数千个一次粒子凝聚起来的二次粒子仍处于未被吸附状态,无法在研磨搅拌中离解成一次粒子并被分散剂所稳定。制备的涂料长期放置会因分散不均而出现沉降分层。然而,在碱性条件下,分散剂可以解离出全部的活性基团,通过分子力及化学作用吸附在颜填料颗粒表面,并在二次粒子打开过程中不断调整各自在一次粒子上的吸附量,最后达到吸附平衡,粒子问通过静电位阻作用而稳定。由表7可见,pH值对涂料的分散尤其是贮存稳定性影响非常大。因此,控制涂料的酸碱性,可有效阻止颜填料的絮凝,改善浆料的流变性及贮存稳定性,也有利于固含量的提高。通过对助剂的研究发现,在以水性丙烯酸弹性乳液为成膜物质,钛白粉、空心玻璃微珠、高岭土等为颜填料制备的反射隔热弹性涂料中,通过调节助剂在涂料配方中的用量,发现O.22的分散剂对涂料流动性的改善最为明显;消泡剂含量为O2左右即可达到良好的消泡效果:耐沾污剂的最佳用量为1.3。并且,碱性条件更有利于分散剂效果的发挥,提高涂料的贮存稳定性。然而,助剂的添加对涂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延伸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涂料制备中应该适当调整组分配方,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效应,使涂膜的力学性能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根据以上结果,确定了反射隔热涂料的配方,见表8。表8 涂料的基本配方三组分组分质量分数水523 乳液53.54助剂623填料35.004、涂料性能指标4.1 力学及环境性能指标:符合有关标准,尤其是防腐蚀性能优秀。4.2 降温性能指标:热反射涂料(面漆):反射率R70 (入=0.31.35m);发射率6070(入=813.51m);隔热涂料(中间漆);导热系数O.25WmK;能满足上述指标的涂层,一般可有较好的降温功能。市场供应的“凉飕飕”(J332)其降温性能指标举例如下:热反射涂料:白色R=0.92,=0.94淡红色R=O.71,=O.86隔热涂料(各色): O.25WmK最低可达0.05 WmK4.3 涂层降温性能检测涂料降温性能的检测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见到涂料降温性能测试的国标。国内降温涂料生产厂家产品介绍中所述产品降温性能大多未注明测试方法,可信度较低。国内目前采用的几种测试方法(1) 太阳光辐射试板(或小筒)法:即用太阳光直射涂有降温涂料涂层的试板,试板规格多为1OOmm50mm2mm,板背置点温计探头。(2) 这种测试方法的特点是:简单、直观,易与普通涂料涂层对比;受阳光照度、板热容量,环境(风速等)影响,难以得到准确数值。或者制成钢板小筒,筒外壁涂降温涂料,外壁及筒内分别置点温计探头测试(2)模拟太阳光辐照试板(或小筒)法:试板或小筒制备同上。模拟太阳光不是自然太阳光,其热能分布与自然太阳光有差别,难以准确反映目标在真实状态(自然太阳光)下的降温效果。其优点是避免了环境的影响。(3) 太阳光辐照实物测试法:实物可以是钢质容器、车辆、建筑物等。这种测试方法的特点是:真实、可信度高;对比性测试要多点测试并接人计算机。整个测试过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全套测试设备价格高,需专业人员进行。2003年夏天对R T IC的测试结果可见图12。当天环境温度38,热反射绿色涂料比普通绿漆的外表面温度低12。图 12 小筒试验(4)涂层反射率、发射率及导热系数测试:反射率测量,可以按GJB50231-2003规定进行,也可用DG型地物光谱测试仪(长春光仪厂生产)或GDF-1型反射率测量仪(北京工业大学研制)测量。整个测量过程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可同时绘制涂层在所需波段的光谱反射曲线,并可给出该波长范围内任意一点的反射率值。发射率测量,可以按G d B50232-2003规定进行,也可用A R-I I型发射率测量仪(中科院上海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