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ASTM蒸馏实验.doc_第1页
实验七ASTM蒸馏实验.doc_第2页
实验七ASTM蒸馏实验.doc_第3页
实验七ASTM蒸馏实验.doc_第4页
实验七ASTM蒸馏实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實驗七 ASTM蒸餾實驗一、前言內燃機的動力來自液體燃料,液體燃料在燃燒過程,經加熱蒸發成為氣體狀態,液體變成氣體的難易性質稱為該液體的揮發性,所以液體燃料最重要的燃燒特性即為揮發性。液體燃料對於內燃機起動的難易、加速的快慢、汽缸分配的均勻與否、氣塞(vapor lock)的影響都有絕對的重要關係。液體燃料揮發性不良時,其沸點隨之升高,則汽化情形會不完全,汽缸內混合氣將含有未汽化之液態汽油,此部份汽油會經活塞環旁漏(Flow-by),而進入曲軸箱內,沖淡潤滑油,減低潤滑性能,增加內燃機的摩擦阻力。若液體燃料揮發性過高,則其沸點隨之降低,容易形成過多之氣態油氣,會阻塞油道,會發生氣塞現象,造成油路故障。因燃料是一種化合物,在提煉的過程中,隨著蒸餾的溫度升高,漸漸析出,其沸點的高低也不固定,沸點高低會影響燃料的汽化情形,造成燃燒的難易程度變化。燃料的純度高低,會影響沸點的集中與否,燃料的純度高,其沸點會集中在小範圍的溫度內,純度低時,其沸點分佈範圍會較大。大部份液體燃料和潤滑油是石油的化合物,由原油在各種溫度下提煉出來,石油為一種類繁多之碳氫化合物的混合體,依照其化學結構、成分而區分為石蠟基石油,瀝青基石油或奈基石油及混合基石油,在同一油田內開採而得不同油基之原油,經蒸餾可分為輕型部份(石油),中間型部份(煤油、輕柴油),重型部份(柴油、潤滑油、重油)及餘渣(重油、瀝青等)。在市面上一般消費者使用的汽油,是由低碳鍊 (Low Carbon Chain) 液態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如:C4H10,C7H16,C8H18,C10H22 等,此外尚有些微之原油物質與抗爆劑加成物等,石油公司大多將汽油分為二類,即普通汽油和高級汽油,使用者也可視需要自行加以混合調配,其目的不外是想要獲得(1)良好之抗爆性(2)適當之揮發性,一般都是由辛烷值來做為衡量汽油燃燒性能的優劣標準,為使汽車輕易啟動,暖機(Warm up) 汽油中須含有些量的低沸點(高揮發性)之成份,又為防止蒸發損失,自行點火及造成蒸汽阻隔 (Vapor-lock),並提高單位體積油料燃燒性質起見,須要相當含量之高沸點烴類(低揮發性與高碳素),但此成份過量,又有沖稀曲軸箱潤滑油之弊。所以採用燃料之揮發性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通常所用的汽油常用ASTM標準的分餾法,測得其蒸餾曲線,以判斷其揮發性質。二、目的使學生瞭解燃油的特性及蒸餾的原理,並利用 ASTM 蒸餾設備,尋求引擎使用油料的蒸餾曲線 (DISTILLATION CURVE), 測定油料之純度,檢驗其是否含有高沸點之成份,以判定汽油之性質,達到品質管制之目的。三、原理純物質的沸點為唯一,沸騰蒸發的過程,溫度保持不變,而化合物或混合物的沸點則否,在沸騰蒸發的過程中,溫度隨著加熱而上升,且沸點較低的物質會先蒸發,若能適當地控制加熱,而在特定溫度下,將蒸發出來的蒸汽,以冷凝的方式使其析出,則可得到在不同溫度下的物質,特定溫度的範圍越小,所得的物質就越純,此方法就是分餾法。如圖 3 所示裝置,為ASTM蒸餾實驗裝置,恩格勒蒸餾瓶的瓶口中,插有一個溫度計,上端瓶頸斜著的支管連通到凝結管,凝結管在冷凝槽中和冰水做熱交換而冷卻後,再連通到收集油氣冷凝液之玻璃量筒之上端。量筒上端的橡皮蓋,是用來防止未冷凝的油氣自量筒上方逸出。試驗時,將欲測試之定量燃油樣品充填於蒸餾瓶內,而後在瓶底緩緩加熱,到了某個溫度,汽油開始蒸發,其蒸發出來油氣,首先經過冷凝管凝結,然後滴到玻璃量筒內,如此一直到某一溫度下,不再有凝結之汽油滴入量筒,此時測量量筒內凝結液重量,便可以計算在某一特定溫度下蒸餾的汽油樣品的百分數。如此再提高加熱溫度到另一特定溫度,同樣維持該特定溫度讓汽油繼續蒸發,如此可再計算出,在另外一個特定溫度下蒸餾汽油的總重量,和它占汽油樣品的百分數,如此逐步的試驗,一直將所填充的汽油完全蒸發為止。最後將此多次計算的結果,連成一條曲線,此條曲線稱為蒸餾性能曲線,如 圖7-1 所示,圖中縱座標為蒸餾溫度,橫座標表示百分回收率()。 圖 7 - 1 蒸餾性能曲線 圖 7 - 2 汽油及柴油的蒸餾性能曲線由圖 7-2 可知較易揮發的汽油,其蒸餾曲線比較低,表示汽油在比較低的溫度下,就可以蒸發到所希望的量,亦可以說汽油的揮發性比較好。汽油的揮發性對引擎的起動性能的影響 所謂揮發性乃指在某一溫度下,自液體變為氣體之性能,任何液體在大氣壓力下皆可揮發,只不過其揮發速度不同而已,若溫度升高或氣壓降低,皆可增大蒸發汽化的速率,其中溫度的影響尤其重要。在引擎中,汽油的揮發性對油氣霧化的效果有絕對的影響,汽油首先霧化後與空氣混和,再點火引燃。霧化後的汽油與空氣的混和比,對引擎性能影響非常大,其影響可分成下列各方面: 1. 啟動性能汽油的揮發性影響內燃機冷起動性能較大。一般都以汽油蒸餾 10 量時的溫度的高低來表示冷啟動性能。欲使冷啟動性能良好,宜採用揮發性較佳的汽油,及汽油蒸發 10 的溫度越低,則冷啟動越容易。2. 汽障現象(vapor lock)當汽油揮發 10% 所需的溫度越低時,它在流過化油器的出油細管時,可能已有氣泡產生,以致阻礙細管,使汽油油路受阻,減少出油量,於是所流出的汽油和空氣混合成低混合比的過稀油汽氣體,因此發生引擎不著火之現象,如果有這種現象發生,汽油即無法在汽缸裡燃燒,而內燃機也無法運轉,這種現象叫汽障,為避免發生此現象,宜採用揮發性能較低之汽油。3. 行駛性能當汽油引擎在正常運轉時,汽油進入汽缸之前,要揮發 70 80,因此汽油在蒸發 75 80 所需要之溫度不宜太高,要能適合正常運轉時候, 汽油與空氣混和氣體流到進氣口的溫度,若能接近此溫度,可使引擎有良好之行駛性能。 4. 曲軸箱內滑油的稀釋性能當汽油流進氣缸之後,仍需要繼續揮發,務必要在壓縮衝程完成前全部揮發;若汽油蒸發 90 以上所需要的溫度較高,則很可能使液體汽油進入汽缸之後,與汽缸內側表面之潤滑油相黏和。如此一來,藉著活塞環之運動,此一未揮發之汽油將被刮入曲軸箱內,因此曲軸箱內之潤滑油就逐漸遭到汽油稀釋了。這種稀釋的現象,將使汽缸之潤滑情形降低,導致汽缸活塞等機件的加速磨損,為避免這種因汽油而導致的曲軸箱內潤滑油稀釋現象,可預熱引擎或用揮發性較高之汽油。5. 燃料分配不均之現象若使用之汽油,本身的揮發性不高,則空氣與燃料之混合氣,在進入汽缸之前,無發達到均勻的混合,如此混合氣噴入各汽缸時,必無法達到同樣之成分,以致產生引擎動力不均勻的現象,則輸出馬力將降低,為避免此種混合不均勻的現象產生,以採用揮發性較高之汽油。 四、儀器裝置見圖 7-3 ASTM 蒸餾試驗裝置7-3 ASTM 蒸餾試驗裝置1、恩格勒(Engler)蒸餾瓶(125 ml) 1 個(含橡皮塞)2、冷凝管及冷凝槽 1 式3、圍屏 1 式4、本生燈承座(含高度調整扳手) 一組5、加熱器(或本生燈)1 具6、量筒 (100 ml) 1 個7、溫度計 (0360oC) 1 支(含橡皮塞)8、燒杯(200ml) 1支9、均熱板(含高度調整扳手)一套五、實驗方法、試驗開始前,先檢查核對儀器情況,並清點配件個數,澈底清洗燒瓶及量筒後晾乾,並用鐵絲繫以一軟布拭淨冷凝管內部,確實清除前次試驗所留存物質。、冷凝槽放入冰塊,打開進水閥(注意!閥門開度不可太大,以免水柱沖出冷凝槽),使能淹沒冷凝管,冰塊量多寡的標準,以能在實驗中隨時保持足夠的未融化冰塊,(即保持溫度在 04oC)。、以電子秤秤量取蒸餾瓶淨重Wnet(至0.01g),用量筒量取100ml之樣品,倒入恩格韌蒸餾瓶內,再秤取其總重Wgross_a(不含溫度計及橡皮塞),將油料倒入蒸餾瓶時,需注意不使樣品流入蒸餾瓶支管內,正確方法為蒸餾瓶傾斜,支管朝上,沿蒸餾瓶口管壁倒入,如右圖。、裝溫度計於軟木塞中,使之與蒸餾瓶口嚴密緊合,並使溫度計水銀部分與蒸餾瓶支管, 如右圖。、使蒸餾瓶之支管伸入冷凝管約 2.55 cm,調整蒸餾瓶支撐架,使蒸餾瓶保持直立。、將回收量筒放置於冷凝器之出口,利用木塊墊高量筒高度,使冷凝管末端與量筒內壁接觸,使冷凝液能順著量筒內壁滑下,不可使冷凝液直接低入量筒內,撞擊量筒內油面,造成油面起泡、擾動,使油面高度讀數不確實。且量筒須加橡皮蓋以免油汽外洩,使讀數不準(然在測量初餾點時,不可使冷凝管末端與量筒內壁接觸,以免第一滴蒸餾液流出時無法察覺,造成初餾點測不出來)。、調整本生燈支撐架, 使蒸餾瓶位於本生燈正上方,點燃本生燈,調整本生燈瓦斯及空氣量大小,使產生第一滴冷凝液之所需時間約為 510 分鐘。 在測量初餾點時,不可使冷凝管末端與量筒內壁接觸,以免第一滴蒸餾液流出時無法察覺,當第一滴冷凝液自冷凝管滴下時,此時之溫度為”初餾點”,記錄之。、控制加熱速度,使每分鐘冷凝液產生量約 45 ml。、每當冷凝液收集量增加 5 ml 時,記錄溫度一次。10、收集量達到 90% 後,火力須較以前強,因蒸餾液較重,而具有較高之沸點,自 90% 點至蒸餾終止,每分鐘得 45 ml 之冷凝液甚難達到,但該段時間不得少於 3 分鐘,也不得多於 5 分鐘。11、繼續加熱,使溫度達溫度計最高溫度刻畫並記錄之,若最高溫度為燒瓶底部最後一滴液體揮發時之溫度,稱為”乾餾點”,若最高溫度時,燒瓶底部仍無法燒乾時,則稱此溫度為”終餾點”。12、如果達到最高溫度時,試料仍未燒乾時,取乾布或鋼夾將燒瓶取出冷卻 , 量出蒸餾瓶總重Wgross_b,則其殘留液體積 (Vlast)為 -(7.1)13、實驗完畢,冷凝槽排水旋塞打開,水放掉,試料倒入廢油收集桶,將量筒、蒸餾瓶、燒杯以去漬油清洗殘留油漬,再以洗衣粉洗刷乾淨,並擺設在實驗桌上晾乾。1. 蒸餾汽油第一滴約2min。完全蒸餾時間約15-20min。2. 之汽油蒸餾後得到蒸餾汽油約7080cc.3. 試驗後蒸餾瓶內若仍有殘留液體時,需將瓶冷卻後量出殘留液之重量或容量(需精確至0.1c.c)。4. 每次所記錄之溫度需精準至0.5(1),而收集汽油量需精確至0.5ml,並註明當時之大氣壓力。5. 各項溫度及容量百分比說明:初餾點(初沸點)(initial boiling point):第一滴凝結液自凝結管滴到量筒時之觀測溫度。終餾點(終沸點)(initial boiling point):蒸餾時所能達之最高溫度。 乾點:蒸餾瓶內最後一滴液體所揮發之溫度。百分收集量:某溫度時,量筒內所收集到冷凝液之毫升量(ml)。百分回收量:蒸餾試驗之最大收集量(ml)。百分殘渣量:試驗完畢後,燒瓶內之殘留液量(ml) 。總百分回收量:百分回收量加百分殘渣量之總和(ml)。百分損失量:100減去總百分回收量所得之量(ml)。百分揮發量: 某溫度下,百分收集量加百分損失量之總和(ml)。蒸餾性能曲線:為說明清楚起見舉實例于後: 實驗記錄: 初餾點 37 50% 102 5%收集量 45 70% 131 10% 54 80% 150 20% 65 90% 172 30% 77 95% 188 40% 90 終餾點 210回收率 97.5% 殘留量1.0% 損失量1.5% 百分回收率與溫度曲線(圖7-4) 六、計算與結果 百分揮發量與溫度之關係求法:(1)計算法: T:某百分揮發量時之溫度計讀數 R:某百分揮發量減除損失量所得之百分回收量 RH:百分收集量,最接近高於R者 TH:RH之相對溫計讀數 RL:具有實驗溫度記錄,稍低於R的百分回收量 TL:RL之相對溫度計讀數 (a) 設5%揮發量(即3.5%回收量)之溫度(損失量為1.5%) (b)設50%揮發量(即48.5%回收量)之溫度 (c)設90%揮發量(即88.5%回收量)之溫度(2)圖解法:(依據圖7-4繪成揮發量與溫度之曲線)一、實驗記錄表試料名稱:試 料 溫 度頁: 6初餾點5%回收量10%回收量15%回收量20%回收量25%回收量30%回收量35%回收量40%回收量45%回收量50%回收量55%回收量60%回收量65%回收量70%回收量75%回收量80%回收量85%回收量90%回收量95%回收量終餾點回收率殘留量損失率大氣壓力: mmHg二、蒸餾曲線圖三、問題討論1. 為何冷凝槽的溫度要在0至4之間?2. 收集量到達90%之後,為何收集液較難得到?3. 一般潤滑油有否做ASTM蒸餾試驗之必要?為何?4. ASTM蒸餾所得曲線,其代表的意思是什麼?5.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測試揮發性,請說明之?解答參考: 1. 為何冷凝槽的溫度要在0至4之間?因為在蒸餾同時,蒸餾瓶上方之分支管流出,由蒸汽和 04之冷凝管相接觸,則蒸汽即 冷凝成液體從冷凝管流出。 2. 收集量到達90%之後,為何收集液較難得到?因燃料在蒸餾的過程中,隨著蒸餾的溫度升高,漸漸析出,其沸點的高低也不固定,沸點高低會影響燃料的汽化情形,造成燃燒的難易程度變化。 3. 一般潤滑油有否做ASTM蒸餾試驗之必要?為何?由於一般潤滑油之揮發性低,而燃點過高,本身又是耐高溫物質,所以十分不適樣用於 ASTM蒸餾試驗。 4. ASTM蒸餾所得曲線,其代表的意思是什麼?由於 ASTM蒸餾所得曲線,可測定油料之純度,檢驗其是否含有高沸點之成份,以判定汽油之性質,若其蒸餾曲線比較低,表示汽油在比較低的溫度下,就可以蒸發到所希望的量,亦可以說汽油的揮發性比較好。 5.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測試揮發性,請說明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