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存德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doc_第1页
单存德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doc_第2页
单存德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存德: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慕御窑制砖源远流长,最早烧制古砖的确切时间虽不详,但自明清以来,苏州陆慕御窑制砖受到历代帝王的器重,为皇家御用并有明确的记载。据中国文化遗珍丛书苏州卷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特派官员到陆慕监制砖,因御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制青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遂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另据造砖图说记载:“自明代永乐(1413年),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即今陆慕)所产”。 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所描述:“又细料方砖以砌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据明史仓货志烧造记载,“到明代嘉靖时,营造尤繁。嘉靖十六年(1573年),作七陵、造内殿、醮坛。”“是时,营建最繁,近京及苏州皆有砖厂。”明正德年间王鏊主修的姑苏志窑作中载:“出齐门陆墓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张问之在苏州三年多,亲自督造五万块金砖,多产自陆墓御窑村。这一时期,御窑金砖烧制进入全盛期,每块金砖造价高达9钱6分白银,相当于当时一石大米的价钱。因陆慕大型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有金石之声,且专运北京京仓,供皇室御用,所以称为京砖,后逐步演化,统称为金砖。自此,金砖成为大型细料方砖的雅称,又因产自苏州御窑村,被誉为御窑金砖。至清代,御窑金砖除继续供皇宫、官府衙门使用外,也为苏州园林、道观庙宇、巨富达官的厅堂所用。清末以后,因战事连年,御窑金砖生产时断时续,1949年后生产量仍较少,直至1984年才完全恢复生产,成为修缮宫殿皇陵和其它古建筑不可或缺的砖瓦用品。20世纪80年代末,御窑金砖提供北京故宫修复“三大殿”内外地面18万块;2003年又为北京天安门、天坛的修缮提供了大量的御窑金砖。现在,故宫每年修缮所用砖瓦都采用御窑金砖。在御窑村及陆慕镇10余户市民家中现仍保存着明、清时期御窑所制的古今砖50多块,其中存世最早的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烧制的。在金砖上,明、清时期苏州知府留名的有30多人,窑户名姓达50多人。至今在御窑流传着一首民谣:“御窑要唱御窑经,御窑砖瓦有名声,御窑两字皇帝赐,六百年来到如今。”古老的御窑金砖的烧制工序多达二十余道,环环紧扣,主要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窑、窨水。一是选泥。应选无杂质,不含沙,粘性强、质细的纯黄泥,将其堆放在露天场地,使风霜雨雪侵袭,促其分解,俗称“冻土”。冻土的目的是使泥土无硬块,易翻踏,质细而粘性强。二是练泥。将采出的上好泥土一片一片地扦,直到把泥块全部扦碎。然后往泥里加入适量的水,以牛或人反复在泥堆里趾踏脚踩,把烂泥练熟,俗称“踏黄泥”,使其稠成泥团。三是制坯。将练好的泥填进以木框制成的金砖模具内,俗称“掼砖坯”,须一气呵成,不能有气泡。然后用铁丝做成的弓割削坯面,使其平整。砖坯制成后,要放在室内通风晾干,坯面上不能有任何细纹裂痕。天工开物记载为“阅八月而后成坯”,即历经数月方能进窑。四是装窑。因金砖只能在窑心部位才能烧制,所以须用大窑,每窑一般装100块左右的金砖坯,最多不能超过300块。五是烧窑,宜用文火焚烧。先以麦柴、稻草、砻糠等文火烧1月余,然后以片柴烧1月余,再以松枝烧40天,共130天左右,并须掌握窑温变化。六是窨水。从密封的窑顶持续放水,要掌握放水快慢速度,不紧不慢持续不断,使金砖在窑内产生窑变,从赭红色变为青黛色。御窑金砖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观建筑、海外建筑和民间建筑的铺地。宫殿建筑有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以及天安门城楼、北京天坛祈年殿等。园林建筑有苏州园林厅堂、北京香山公园、颐和园厅堂等。寺观建筑有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寒山寺大雄宝殿、西园寺天王殿、浙江普济寺、法西寺、杭州灵隐寺、南京夫子庙等。海外建筑有美国纽约明轩和惜春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中国式仿古建筑等。民间建筑有苏州东山雕刻大楼、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以及具有“苏派”建筑特色的苏州古镇、古村、古民居厅堂。御窑金砖的原料就地取材,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技艺经历代工匠的探索与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十分独特。历史上,金砖是皇家御用品,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严格的质量跟踪体系,保证了金砖制作的质量,使每块金砖平均误差不超过一毫米。正是由于这些独特之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镜,光可鉴人,色泽似一方黛玉、光滑似一块乌金,敲击时有金属般的铿锵之声,被誉为“断之无孔、敲之有声“的上乘砖瓦。以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制成的方砖铺地不仅可以防止地下湿气上升,将雄伟的宫殿衬托得更加壮丽,将豪宅古居装点得更加舒适,而且光润耐磨,愈擦愈亮,不滑不湿,历百年而光滑如新,是集实用和美观于一体的名品。金砖还可作为练习书法的“习字薄”,用水一擦,可以再次书写。它还是上好的古琴琴砖,可使演奏时的琴音更加优美清越。金梅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49年出生于苏州陆慕御窑村,为第五代传人。他自幼追随父亲金兆子学艺,从事金砖制作已40余年,曾参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故宫修复“三大殿”使用的内外地面御窑金砖的制作,并指导组织北京天安门、北京天坛于2003年修缮使用的御窑金砖的生产。此外,他指导生产了为南京夫子庙、杭州灵隐寺、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苏州玄妙观、寒山寺等建筑修缮的御窑金砖。他还使御窑金砖飘洋过海,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苏州陆慕御窑村人选用阳澄湖畔土质细腻、粘性强的特有黄泥,烧制成砖,并世代相传,成为皇宫特供的御窑金砖,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今天则成为故宫、天坛等古皇家建筑和全国重点文物建筑修复的指定专用材料,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经历代制砖人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整套技艺精湛的制作规范和操作工艺,则凸显了出它的科学价值。目前,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宫殿式建筑已成为历史,民间古典式的厅堂建筑也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御窑金砖已不再是大需求量的建材,至今金砖制作仅剩御窑砖瓦厂一家。由于金砖制作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且经济效益低,青年人不愿意干这种累活、难活,而一批年事已高的老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