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极科考站.doc_第1页
美国南极科考站.doc_第2页
美国南极科考站.doc_第3页
美国南极科考站.doc_第4页
美国南极科考站.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每年有30人左右在这里越冬。 阿蒙森-斯科特站建有4270米长的飞机跑道、无线电通讯设备、地球物理监测站、大型计算机等。可以从事高空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地球科学、冰川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冰层以每年平均10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移动,所以考察站的实际位置已偏离了南极点。为此美国制定考察站重建计划,现已完成了新油库和机场跑道工程,整个计划预计5年完成。 这里的气象站就是岛上的气象中心,各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汇集到这里,然后再发到世界气象中心。 阿蒙森-斯科特站,由极地最著名的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第一个到达,他是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人。斯科特第二个到达,后不幸死亡。后来为了纪念他们,就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阿蒙森-斯科特站由美国政府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于1957年1月23日在南极点建立,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这里的科学研究受到美国南极计划the United States Antarctic Program (USAP)的支持,在共同遵守南极条约的前提下,美国和其他国家携手进行保护南极环境和资源的研究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每年有30人左右在这里越冬。 阿蒙森-斯科特是南极内陆最大的考察站。可以容纳150名科学家和后勤人员。阿蒙森-斯科特站花了12个夏天才建成,预计可以使用许多年。所有建筑材料都用LC-130大力神飞机运送。考察站形状像一个机翼,由36根“高跷”支撑,距离地面10英尺,风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积。当雪堆积得太厚,液压千斤顶可以再把建筑抬高两层楼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的设计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南极气候的研究上,而不用耗费大把时间去除雪。当遇到速度超过24千米/小时的大风时,雪会被吹起,飞过翼状的考察站上空,而不是被吹到考察站上方,从而节约了每年除雪必需的6万升燃料和1500小时的人力。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考察站将在大约15年之后为大雪所覆盖,因此考察站的每一根支撑柱都带有支撑力为50吨的液压千斤顶,能够将考察站整体升高7.3米,从而使考察站的运行年限再延长30年,并且同样无需为除雪而头疼。在建成9年之后,最后一批科考设备已于今年1月份安装完毕。此图拍摄于极夜,满月加25秒的曝光时间得到这张照片。最左边是新站,电力站在中间,右边是旧的车库。鸟瞰图,摄于2005年一月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阿蒙森-斯科特站)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建筑物资料地点南极点海拔2835英尺揭幕日期1957年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漢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标题手工转换。 转换标题为:简体:阿蒙森-斯科特站;繁體: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 实际标题为:阿蒙森-史考特南極站;当前显示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全文手工转换。转换内容:1. 简体:罗伯特斯科特;繁體:羅伯史考特;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罗伯特斯科特 展开 字词转换说明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用字模式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中文维基百科全站乃至MediaWiki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Wikipedia: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发表您的意见。阿蒙森-史考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是美国设在南极点的研究站。目录隐藏 1 介绍和历史 o 1.1 初始站(1957年1975年) 2 气候 3 参考文献 4 外部联接 编辑 介绍和历史阿蒙森-史考特南极站是地球长期有人居住的最南处,名称是为纪念在1911年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罗尔德阿蒙森,和在1912年抵达南极点的罗伯特斯科特。为支持1957年国际地球地理年,此站在1956年开始建设,并自此一直有人居住此地,目前此站所在处距离地理上的南极点约100米,并以约每年十米的速度向南极点漂移。虽然美国自1957年一直在南极点维持有基地,但中央建筑、厨房和通讯单元曾重建和迁移过数次,包含这些单元的基地就叫阿蒙森-史考特南极站。此站海拔约2,835米,位于一望无际的南极大陆冰床上,在这个位置的厚度约2,850米,雪约以每年6080毫米(换算成水)的速度累积。有记录的气温在 13.6C至 82.8C之间。年均气温 49C。月均气温在12月的28C到七月的60C之间。平均风速5.5m/s,有记录的最大阵风24 m/s来源请求。编辑 初始站(1957年1975年)最早的此站是由美国海军的一个18人小组在1956年1957年间构筑,此小组在1956年10月到达此地,并在此地度过1957年的冬天,成为第一群在南极点过冬的人。因为南极点的冬季状况从未被测量过,因此初始站部份被建在地下,以在能想像的最糟气候下保护它,1957年记录的最低温度是零下74C,这种气温,再加上低湿度和低气压,使得只有在适当保护下人类才有可能应付。如同所有在南极点的建筑,初始站使得雪在风吹下不断累积在周遭,更以约每年1.2米的速度将此站不断埋深,因此此站于1975年被放弃。现已被雪深埋,大半木制的屋顶也已被压崩,因而属危险区域并禁止人员禁入。在1958年1月3日,大英国协横南极探队中的新西兰部份在艾德蒙希拉瑞爵士领导下从史考特站到达此地,卫维恩福斯爵士(Vivian Fuchs)领导的英国科学小组随后。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极点站) 地球上有一个地方,在那个世界里,方向的概念只有一个北;在那个世界里,所有不同的世界时区汇聚在一起,你可以在一瞬间周游世界所有的时区;在那个世界里,表示冰点以下的温度,从来不用注明“负”或者“零下”,只需一个数字,那里的人们就明白。那就是地球的最南端,南纬九十度,由于在这里所有地球的经线汇聚成一点,所以没有经度的概念,如果非得要给它一个经度的话,那就是西经零度。南极点就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陆续抵达南极极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时隔44年后,美国科学家再次将人类的脚印留在了地球的最南端。随后,美国开始了至今已经长达55年之久的南极点科考工作。1957年第一代极点站正式建成,其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使用C-124运输机空投至站址。1月23日,美国在麦克默多站进行了阿蒙森斯科特站的剪彩仪式,标志着美国极点考察活动的正式开始。 1975 年1 月9 日,第二代南极点站正式开站。第二代考察站以其地标性的大圆顶(Dome)为标志性建筑,很多考察队员也把它当成娱乐的绝佳场地单板滑雪。 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南极点考察站,他们在设计上均为地下或者半地下的结构形式,这种建筑结构使得两代考察站难逃同样的命运被积雪所掩埋。甚至在考察站运行期间,考察站的建筑都位于雪面以下几米甚至10 米左右的。第一代南极点考察站,队员进出考察站就需要通过攀爬一段被称作“圣梯”的通道;而第二代南极点考察站,每年都需要使用推土机清理积雪,以使入口能够免于被积雪掩埋。但是常年的积雪还是使得两个考察站的建筑不堪重压,建筑的安全收到了很大的威胁。 进入到21 世纪,人类尽管已经能够在太空建设空间站,但是在规划南极点建设新一代的考察站仍然给美国极地考察的管理者制造了很多难题。新一代的考察站无论从规模还是功能上,已经不是前两代考察站所能比拟的。新的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7430 平方米;新站的主体建筑由两栋C 型的双层建筑相连而成,新站可以容纳150 人度夏工作和生活,50 人越冬;项目的造价达到1 亿5 千万美元,预计其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1500 万美元;考察站所需的多达1 万多吨的建筑物资都需要通过配备雪橇的LC-130 大力神运输机运抵工程现场,据估计光是运载这些建筑物资就需要大约1000 个架次;考虑到南极短暂的夏季给航空人员留下的不足100 天的作业时间,以及不可预料的恶劣天气,项目工程经理还要根 据工程进度需要决定什么时候运哪些物资,这些计划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项目原计划应该于2005 年完成,但是由于南极恶劣的气候以及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再加上项目规模的扩大,新的南极点站于2008 年初正式启用。 新的考察站凝聚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在这里得到应用。整个考察站主体结构由36 根钢柱支撑,每个C 型的建筑单元下面为18 根;当需要提升建筑的时候,18 名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