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的“道”.doc_第1页
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的“道”.doc_第2页
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的“道”.doc_第3页
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的“道”.doc_第4页
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的“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编号:L320160136702016 年江苏省中小学“蓝天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参 赛 论 文参赛类别: 小学论文题目: 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的“道” 姓 名: 刘冬通讯地址: 句容市崇明小学邮政编码: 212400评审表(评委填写)初评复评终评备注一二三友情提醒:纸质论文和评审费原则上由各教师进修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集中寄送,联系人:陆老师、朱老师,电话051082932652。纸质论文寄送和评审费邮汇地址:宜兴市教育西路19号,小学教师培训编辑部宜兴工作室收,邮编214206。评审费银行转帐帐号:户 名:宜兴市教师进修学校帐 号:32001616250052501541 开户行:建行东山办事处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的“道”句容市崇明小学 刘冬 212400【摘要】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本文通过观察我校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情况,来探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应关注焦点。【关键字】信息技术 理解能力 学习情境 教学个性【正文】课亦有道!这里所说的“道”,既不是玄学中的“玄而又玄”,让读者一头雾水的“自”和“然”,也不是只顾吸引眼球的教育“萌萌哒”,而是教师在课堂上斩获的高效的基本教学规律。观察一: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对我校三个班级,三门科目使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情况为期两周的数量观察,统计表如下:班级语文数学音乐总节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节数总节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节数总节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节数一(1)1414141444二(1)108101044三(1)131013844通过表格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教师不仅有意识地使用而且也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这种变化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而新常态又不断孵化新的课道,如此周而复始,推动了课道不断与时俱进,日渐日新。下面是一位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讲授小学拼音的教学片段。电子白板上跟随着音乐首先翻滚上来的是一个绿色的“林”字,画外音清脆地引导学生跟着一起读拼音“ln”。接着,右下角走出来以为卡通古人,他自报家门,“我叫许慎,来自东汉汝南”,接着告诉学生“平土有丛木曰林”。教师为了解释许慎的这句话,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了一副森林画面,并在画外音中详尽地解读什么是“平土”、什么是“丛”、什么是“木”、什么叫“曰”,最后导出“很多树木和竹子生长在一起就形成了林”。最后,在微视频即将结束时,从画面的森林中突然蹦出了一只小松鼠,奶声奶气地叫着:“记住:双木为林, 双木为林”。当松鼠消失时,一只蝴蝶又飞了出来,憋着一口老腔:“你不是已经记住了林,它可是由两个木组成的哟。”师:大家懂了吗?生:老师,林;字中为什么没有竹子呢?生:来时林字中为什么没有松鼠呢?观察二:针对以上案例出现的情况,说明信息技术支撑下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再次对学校15节公开课使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效果进行观察统计。效果图如下:从上图可以看出,我校的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还没100%达到效果,依然存在着为用而用的现象。所以说,虽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能营造出变幻万千的教学场景,能连接学生身边的生活,甚至还可以催生个性、丰富的师本课程,但是从上面的片段中,为小学生解读“林”字,真的要那么复杂吗?大量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真的一定会有高效的收获吗?也正是因为它的功能太强大,它的魅力所资,致使许多教师在使用时眼花缭乱,忘却了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原则,从而喧宾夺主,甚至丢摈弃主的局面,出现了虽然能使用却不能完全达到效果的局面。纵观以上两个观察,我觉得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里,必须关注以下几点:一、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这种学习是在教室水准之下展开的一场“仰视”互动。师生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对话,师在“上”而生在“下”。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教师,尽可能地理解教材,这也正是学习的主要矛盾。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发布各种学习资源与信息时必须紧紧围绕学习主题,否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反会好散学生的注意力,事倍功半。上例中学生的疑问正是由于教师不恰当使用白板,提前发布了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信息,一切提前出现的信息,都属于干扰信息。如此信息技术就不是在“支撑”教学,而是在“拆台”。二、 营造学习情境信息技术走进教学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增加了师生互动,加大了互动力度,提升了互动质量。教师的教育潜能会在互动中消化,逐步转换为新地点教学驱动力,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时,若只是将技术作为信息的传递手段,则很难丰富教学过程,也必将剥夺师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的控制,因为学生是在思考中展开学习并获得增益的,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技术。三、 培养教学个性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逐渐肯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引领作用,并指出现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学生高效学习、师生高效互动、生成高效课堂的瓶颈。要做到三个“高效”,不仅要聚焦于如何利用人、媒体、环境三者间的联动,而且要积极地斩获新常态下的教学增益。教师也只用着眼于专业化发展,着眼于具体课堂的行动研究,才能生成个性、丰富的课堂特色。信息技术也是维系教师个性、课堂特色、师生互动的手段之一,它就像课堂中的“维生素”一样,虽软不是硬营养,但是缺少了一定会影响学生课程情感的快速生成与健康发展。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过,“因政教而成风俗,因风俗而成心理。”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形成师生与时俱进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心理。【参考文献】1黄海.数学师范生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技能培养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蒋波.小学科学课堂中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