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讲座[2].doc_第1页
诗歌鉴赏讲座[2].doc_第2页
诗歌鉴赏讲座[2].doc_第3页
诗歌鉴赏讲座[2].doc_第4页
诗歌鉴赏讲座[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讲座顺义九中 高三语文组一、高考考试说明考点解读(无外是两点:一是理解,二是赏析)今天我代表我们在九中语文组来谈谈古诗鉴赏。高考说明中的考点,有两点和今天的内容是有关的。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实际上,今天将诗歌鉴赏考察的要点就是两个:理解、赏析。二、考查形式:选择题:考字面意思、诗句意思理解;考技巧表达效果;举例(可以是高考真题,也可以模拟题);北京高考题的选择题主要考的是词句字面意思的理解:2008年北京卷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2012年北京卷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濬都城春日)这里就设计一些表达效果等鉴赏方面的问题了。简答题:考理解,举例;考技巧,举例。2007年芣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2008年“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景象?什么意思?这是考理解,一般是第一问,分值不多。包括一些问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的题,也算是理解层面,这类还是比较多的,赋分也比较多。2009年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2008年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2011年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这类简答题明显要求更高。三、复习思路诗比题重要,理解比鉴赏重要从理解开始;从诗歌本身开始。语文高考一定要考古诗,因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就是诗歌;而这个古诗考试的时候还要加上“鉴赏”二字,以区别古文阅读以及其他理解型的题目。但是一般所谓诗歌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谢冕先生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很明显,这和高考的特定的环境和形式是难以相容的。高考要的是明确的,便于评阅的答案与标准。因此,高考考查的古诗鉴赏,实际上是“前鉴赏”,是鉴赏诗歌的准备与基础。对诗歌字意、句意的“理解”是回答问题的基础。用谢冕教授的说法就是“泡”泡成散文、故事,泡成同学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从同学这方面看,真正的困难,也在于一般性的理解。就现在的学生实际而言,一般没有时间大量阅读古代诗歌,我们不熟悉古代的文化和生活,不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习惯古代诗歌那种含蓄、委婉的表达,尤其不熟悉古代诗歌那种跳跃、错综的语句样式。我们不妨借鉴谢冕先生倡导的方法:“泡”,“泡”开“不厌其烦,不怕啰嗦”地“泡”开!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古代诗歌阅读的备考中有两种偏差,应该纠正。第一种偏差是“重视题目,轻忽诗歌”。为什么?因为题目上打着分数,而分数关系着模拟考试的成绩,关系着名次排队,关系着一时的荣辱。其实任何合理的题目都是为诗歌而设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强调:重视诗歌,淡化题目。要读懂并进一步“泡”开诗歌,把凝练、跳跃的诗句变成散文、故事。只要诗歌理解到位,任何合理的题目都迎刃而解。第二种偏差是“专攻术语,死背硬套”。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不动脑子,而学生在“题海战术”的煎熬下已经厌倦学习,懒于调动思维。诸如各种风格流派、表现手法、艺术手段不是诗歌本身,而是对诗歌表层的梳理和解释。高考不考名词术语,是明确的方针,题目中偶或涉及的无非是几种修辞方法的常识。何况只答出概念的名目,没有具体分析,是不被承认的。举个答题的例子吧。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08北京卷“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把原诗、原题列出来。1表现了与朋友的友谊,和与朋友的离别。2表现了自己与朋友离别,对朋友深深思念的情感。3表现了自己对到了北方,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4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已没有了家的悲痛的情感。从同学们这些答案来看,他们明显没有读懂原诗,只看到再怎么跟他们讲答题技巧也没有用,借助注解和选择题的提示弄懂原诗才是正路。那么怎么理解古诗,“泡”开古诗呢?方法是“确认、整合、发散”。“确认”是要关注古诗中的“一词一句”:题目、诗序、注释、作者、标点“整合”指的是在确认意义的基础上,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的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从而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这里举个例子用上面提出的方式,“泡”开下面这首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秋暝作者: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泡”开: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的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的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一泻而去。暮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每一幅画面是独立的,并非同时出现于一个大的画面之内,而是一种主观的组合,亦通。这样的“泡”,对于提升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用于写作,都可以说意义非凡。 在古诗的备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是只看重试题而轻视诗歌,因此,应该特别强调重视诗歌本身的理解。因为任何题目都是在考查对诗歌一般性的理解。有了对诗歌的一般性理解,“泡”开的基础,回答问题只需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即可完成题目的作答。1.对于理解,要让学生学会“泡”。对诗歌标题、诗序、诗句及常见技巧的把握。(一)积累阶段-“让学生肚子里有80100首诗”首先,学生在集中复习诗歌前,应该积累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的积累。积累多少?用董小平老师的一句话说:“要让学生肚子有80100首诗。”积累什么?首先是默写背诵中的诗歌部分(并不是全有用,和高考接近的唐诗宋词);其次,近些年北京卷高考和模拟试题中的诗词;再次,适当补充一些古典诗词名篇(主要是为了讲鉴赏知识)。何时积累?课前5分钟、早自习、课下作业。如何积累?一是要“泡”开,通过把诗改写成散文、日记、故事,教学生们一步一步通过题目、诗序、注释、作者、标点,排除理解方面的障碍;二是要积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术语、行话)。诗歌鉴赏,只弄这东西不可,但是没有这东西也不成。下面我就这三点谈谈具体的一些操作:“泡”开阶段本学期,我带学生们改写的默写篇目中的诗歌有归园田居、虞美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夜喜雨、登高、泊秦淮、苏幕遮 碧云天、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声声慢(寻寻觅觅)、钗头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沁园春长沙、书愤、蜀相。以上这些诗词起从字数长短看,是比较贴近高考的,又都出自名家之手,对于学生们了解著名作的基本风格,古典诗词的流派是有帮助的。关于改写的形式,可以尽量做得多样一些,比如:1. 把归园田居改写为陶渊明的一篇日记。2. 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用现代文改写为一封信。3. 把定风波作为作为材料,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题写篇作文。4. 以杜甫的视角,把蜀相改写为一篇游记。举个学生的例子:归园田居改写为陶渊明的一篇日记5月25日 晴又是一年明媚的春光。回想起来,我这个人从小就难以迎合时俗,不适合喧闹的仕途生涯。看来我的天性还是更适合在这山川田园的春光中度过啊。可惜,前几年的那次出任彭泽县令真是把我的生活变成了一个茶几,上面充满了“杯具”,这一悲还就是十三年没了。和那些年的日子比起来,如今简直就是蛟龙入海、鸟入深林啊!如今我天天过着安稳的田园生活,到南边的田野去开荒。十几亩地,七八间房,小日子过得也不错嘛!房前房后,桃树李树春天花开满园,院东院西,榆树柳树夏日一片阴凉。放眼望去,村庄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夜里狗叫,清早鸡鸣,比官场里的客套话好听多了。现今我有的是闲工夫,早就远离了府衙里的喧嚣。永别啦尘俗的笼子,如今我在我自己的桃花源里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在下一步就是改写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了。陶渊明移居2006、诗经 芣苢2007、李白古风(其三十九)2008、张孝祥西江月 黄陵庙200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2010、张耒示秬j秸ji2011。(周京昱老师说:“找一首好诗出一道皆大欢喜的诗歌鉴赏是越来越难了。”的确,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什么类型、风格都有啊。咱准备的面还是宽一点好吧。)模拟题大家可以自选。2010年北京卷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c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zh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释: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我)登高眺望,天地如此广阔啊!深秋萧瑟,白霜遍染,宇宙中的万物茫茫一片。伫立在(永无尽头的)旷野中,大风呼啸,寒气凛人。(由此我感到)那美好的年华,一如长江东流,一去不返;世间的万事,波澜起伏,变化无常。(世情如此,人生又复如何呢?)我那美好的前程(白日)仿佛落日的余晖,被那居无定所的浮云所遮蔽。(那些)小人(燕雀)得势,居如高位(停宿于梧桐之上),而君子(鹓鸾)反居下位(栖身于枳棘之中)。(所以我不如)暂且隐去吧!佩戴(心爱的)宝剑,(飘流四方),弹一曲古代的行路难。(聆听先贤的不遇的叹息声,以此安顿自己的心灵)梧桐之木本凤凰所止,而燕雀得巢其上,喻小人在上位而得志也。枳棘之树本燕雀所萃,而鹓鸾反栖期间,喻君子在下位而失所。诗词鉴赏知识积累阶段我自己有个资料叫古典诗歌一百首评析,这样的东西其实很多,随处可以找到,我认为可以把这些评析,做成一些填空题,既可以起到为学生积累诗词鉴赏基础知识的效果,同时也能对前面的理解阶段做个巩固复习。 其实,基础的训练我们可以参考会考的模式: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1.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中的一个【 】字写出了明妃,远嫁异邦,而一个【 】字则写出他难归故里的凄楚。在泡开原诗的基础上,用填空这种初级阶段的方式来进一步训练学生,品味古典诗歌语言泡开: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戴的饰物徒然夜月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比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泡开:这样,还是觉得粗疏。所谓“泡开”,是不是还要再细一些?题目:芙蓉楼,地点;送,送别;辛渐,即将离去的友人。寒雨:凄寒的雨;连江:接连着清冷的江水,夜:时间,清冷;入吴,在吴地下起来。整句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地点,各种凄凉的景物叠加,渲染了朋友分别之际的凄清的心情。平明:天刚刚亮的时候,是具体的时间,一天中最冷的时刻,又渲染了分别的气氛。送客:点明事件;客:指辛渐。楚山孤:晨光熹微中,一座楚山,孤零零的。不是山孤,而是心孤。明写景,实写心。第三句,有跳跃,这是求简洁的诗句特点。因为是送别友人,友人回洛阳,所以,这句应该是留在外地的作者说的:你到洛阳,那里的亲友如果问我的情况,(你就说),我,我这里是一颗冰心(冰心:纯洁、清澈)装在玉壶(玉壶:纯洁无暇)中,意思是我对他们的感情,绝没有因时间和距离的相隔久远而改变,我对他们的感情还是那么真挚、强烈。技巧:景对情的渲染、衬托;比喻。【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再如:2012年卷:柳堤 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译诗 柳堤 明金銮春天江水慢慢哒,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2011东城1模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释: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 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泡开: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树色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第三、四句是虚写,诗人设想魏万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借芙蓉楼送辛渐讲清楚借景抒情、自比玉壶这个比喻,借送魏万之京说清楚虚实的问题,关键是要把术语和原诗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日后堆砌术语的情况。所讲内容要围绕着高考,考虑高考的内容,考点及命题形式,设计复习的思路、方式;这样才“得体”(符合本次高考复习思路讲解的要求)。(二)集中复习阶段-“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让学生掌握常见技巧的分析:比喻、夸张、拟人;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要举例)手法、技巧这类知识在如果只是简单地教学生去参考资料上去看,去背,是没有效果的,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死的,把死知识变成活的呢?其实有了上述“泡”开积累的那些前期工作,我们再集中讲一些手法技巧运用比较突出的诗歌,结合具体诗句,把手法讲清楚。比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注释1: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泡”开: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 靡,多么灿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我今天非但没有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我漂泊的感伤。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结合注解我们明白这诗是在抒发漂泊的伤感、怀乡的苦痛。最后再告诉学生: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释: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泡开: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江上的声响像是水府在演霓裳羽衣曲,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上岳阳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水晶宫里奏霓裳”写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成龙宫的欢庆音乐,风声、水声化为乐曲,表现了他开朗达观的胸怀。我认为只要积累阶段坚持不懈,其实,诗歌鉴赏这部分是可以走的少一些,快一些的。刚才也说过,为了出题这个“鉴”也就省了,基本上就剩了“赏”,就是回答为什么好呗,无非就是手法、炼字等问题,其实也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只要学生,“泡”得开,在懂点行话,不算太难。2.学会审题,举例。学会参考题目、注释、选择题选项回答问题。教学生学会审题,从诗歌的题目、注释、选择题选项中寻找与答题有关的信息。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误例:表达一种昂扬的斗志,战胜困难的决心与乐观。对悲凉寂寥的秋天的伤感之情。纵情山水,释怀于自然的豁然之情。本诗的题目和内容并无关系,但是注释和选择题选项可以大大降低本题的难度。注释: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B选项实际上就是引导考生把本诗的思想感情联系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那句“古来万事东流水上”就是答案里的荣华易逝C选项解释七八句,白日将尽,浮云变换,实际上选项已经告诉考生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这里是照应答案里“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D选项解释九、十句,这两句确实不好理解,可是题目中给出了2个注解和一个选项来帮助考生理解。注释2、3解释了枳棘、鹓鸾,D选项就是把两句话翻译了一遍,这里实际上就是为了让考生答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事实上,仔细对比注释、选择题选项和简答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会发现这里面有许多出题人精心设置的提示,告诉学生们要利用好。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适合做考试题的诗歌一般都是没背景的那种,但是这诗的注释偏偏是为考生补充背景,不用问,考题一定涉及背景。另外,四个选项就是对四句诗的翻译,三个是对的,相当于三个注释。“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参考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1分)阅:见证。(1分)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分)肝胆的解释考生不注意注释是答不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一问也一样。4注意事项:辩题。有些题目,命题质量不是很高,本身就有争议。所以,老师们要辨别一下(尽管这个要求比较高)。张彬福老师曾对高三教师提出过一个要求,就是要会分辨高考题(包括模拟题),那些比较好,那些不太好。不好的题目,还指导学生去作答,大多会南辕北辙,效果不会太好,最好不用。分辨题目,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老师会不会争议。社会有争议,老师有争议的,一般就不要学生去做了。即使高考题也一样。如:2010古风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王大绩老师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这个题,大致上是说答案里第点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比较明朗,第、第点,若说是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有点儿模棱牵强,需要辗转勾连方可搭上;若说体现结尾句前面诗句的思想感情则比较明朗。“参考答案”最严重的缺欠是,结尾句与全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关系,丝毫未予顾及。“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更像是在回答全诗的思想感情。可是,题目明明要求落到结尾句上。很明显,“参考答案”答非所问。他的那篇文章叫想明白点,可以吗。话说的很重了。“这种让答题人莫名就里,题目与答案对不上茬的现象,几成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规状态。没有“命题法”做主,我们只能恳请命题专家:想明白点儿,好吗?”但是这里是不是给我们提个醒,教学生答题还是从全诗着眼,思想感情这种东西,一句话是说不全的。如:2010古风(其三十九)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4选1,1个错误,3个正确。错选项基本也是个别字句,北京卷保留选择题无非是个提示。A项对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做了概括,“昂扬奋发”的理解是错误的。然而,对它的正误的厘清,仅靠这四句还不能完成,仍需立足于对全诗的理解。B项中两个诗句都以东流水作比,表达荣华易逝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传统经典篇目。课内外结合,也是京卷古诗鉴赏多年来可贵的努力方向。如:2009西江月 黄陵庙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依旧是考查理解。如:2008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A项中对“是日”的理解有误。“是日”特指诗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中的“九日”,即重阳佳节。下文中的“惊秋老”“销浊酒”“见黄花”等文字也透露出这个特殊的日子。考的是“是日“的解释,最简单的一道。如:2011示秬秸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只要学生看看注释,应该可以看出B项“有腔有调”和“富于童趣”是有问题的。再看笔答题(简答题)。如:2006移居(其二)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两个问,第一个是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第二问问的是手法问题,通过六句话描写出来的,其实也是理解,不懂意思是没法做的。答:1.本诗体现了这样一种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朴实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充满纯真而质朴的友情。2.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到“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描述)表现出来的。如:2007芣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这道题其实很容易,就是考理解,不是鉴赏,改写一遍原诗就成了。答:读这首诗,眼前出现的是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乐的劳动景象。有些题目,命题质量不是很高,本身就有争议。所以,老师们要辨别一下(尽管这个要求比较高)。张彬福老师曾对高三教师提出过一个要求,就是要会分辨高考题(包括模拟题),那些比较好,那些不太好。不好的题目,还指导学生去作答,大多会南辕北辙,效果不会太好,最好不用。分辨题目,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老师会不会争议。社会有争议,老师有争议的,一般就不要学生去做了。即使高考题也一样。如:2010古风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王大绩老师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这个题,大致上是说答案里第点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比较明朗,第、第点,若说是体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的思想感情,有点儿模棱牵强,需要辗转勾连方可搭上;若说体现结尾句前面诗句的思想感情则比较明朗。“参考答案”最严重的缺欠是,结尾句与全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关系,丝毫未予顾及。“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更像是在回答全诗的思想感情。可是,题目明明要求落到结尾句上。很明显,“参考答案”答非所问。他的那篇文章叫想明白点,可以吗。话说的很重了。“这种让答题人莫名就里,题目与答案对不上茬的现象,几成高考语文试题的常规状态。没有“命题法”做主,我们只能恳请命题专家:想明白点儿,好吗?”但是这里是不是给我们提个醒,教学生答题还是从全诗着眼,思想感情这种东西,一句话是说不全的。如:2009西江月 黄陵庙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2008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2009年据说这个突然考风格的题答得并不很好,下面摘自阅卷纵横:“第二小题考查的是宋词的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应该说要求并不高,但是考生却错误百出。常见的错误之一是无法写出词的流派名称。或以浪漫、写实命名,或以山水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