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艺术构思.doc_第1页
漫谈艺术构思.doc_第2页
漫谈艺术构思.doc_第3页
漫谈艺术构思.doc_第4页
漫谈艺术构思.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漫谈艺术构思程安贤摘 要:艺术创作是一个奇妙而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艺术构思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创作冲动的思绪之流如惊涛骇浪般涌过之后的一种深沉的平静,是生成艺术形象的酝酿阶段。艺术构思通常由沉思、想象、联想、灵感、理智等途经来完成,而这样一些心理活动也正是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研究和把握艺术构思的心理特征和方式、方法,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进行艺术构思。关键词:艺术构思 艺术沉思 想象与联想 心理机制 突出 变形和陌生化众所周知,艺术创造活动,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其他任何艺术作品的创造,总是包含发生构思生成(或物化)这三个基本阶段。如果说生成阶段,即物化阶段是从现实上完成创作动机所规定的任务,以语言文字或艺术品的形式最终将构思内容固定在纸张或成品上,形成定型化作品的话,那么,构思阶段则是从观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准备好可以倾斜并留存纸上或成品上的东西。下面就以文学创作活动为例来谈谈艺术构思。早在战国时期,我国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庄子就对艺术构思有过精妙的论述:“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庄子天道篇)。在这里,庄子以轮扁斫轮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艺术构思的心理状态乃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也就是说,艺术构思是创作主体对自身心理世界的观照,而无法诉诸语言。尽管如此,我国古代的文论家们却没有对艺术构思这样一个概念下一个理性的定义,而是或譬喻,或描写其状态。直至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艺术构思才真正被人们了解。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在意识水平上所进行的审美体验活动。简而言之,艺术构思就是指将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的转换过程。它是艺术创作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艺术形象生成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从上述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知道,艺术构思其实质仍然是一种思维,只不过它不同于普通的思维,是交织着各种复杂活动的思维。有过文学创作甚至是习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要写一篇记叙文,那么主题的确定、形象的熔铸、情节的提炼与安排、结构的设计与剪裁、表现角度的选择与切入都在考虑范围之内;而如果你要写一篇抒情文,则抒发怎样的情感、选择什么方式来抒发怎样把握情感的节奏等等尽在构思之列。当然,还有说明文、议论文等皆是如此。可见,艺术构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你又对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做过分析吗?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有过艺术构思的经历,却没有对其心理特征做过深入探究,就像古代文论家们一样只能做出描述,却做不出总结。西晋著名文论家陆机在其文赋中对艺术构思的过程有过这样的生动描述: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嗽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拂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躁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的这段描述包括了构思的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和完成阶段,可以说是关于艺术构思的论述中最为经典,也最为完整的了。但是,他却没有概括出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而随着西方文论的传播和借鉴,像沉思、想象、联想、灵感、直觉这样一些词语频频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平常也说,也用,殊不知这些词语正是用来描写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的。沉思是在我们日常交谈当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指深入的思考,通常与凝神联系在一起。而文艺心理学中所说的艺术构思中的沉思状态则是指创作主体在寂静和孤独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象的深沉思索,其目的在于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美意象。它开始于对某个形象或意象的追忆。而且,这种沉思往往沉浸着作家的情感,在对以往经历或经验的思虑之中,达到诗意的体验。关于沉思,英国浪漫主义诗派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一八一五年出版序言中写道:“我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深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在这段描述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首先是“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因为它揭示了艺术沉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人在处于强烈的自然情感的状态时,艺术沉思不可能顺利进行,因为此时作家内心是心潮澎湃的。这一点,我国古代的文论家也都早有察觉并有所表述。庄子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庄子大宗师)刘勰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神。”(文心雕龙神思篇)陆机也讲:“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他们都将内心的澄明平静作为沉思的先决条件。“虚静”是中国古代美学一直强调的,而西方传统美学也强调“静观”。“虚静”也好,“静观”也罢,它们其实都在强调平静对于沉思的作用。其次是“回忆的情感”,即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感,将它回忆起来,即所谓的二度体验。人们对情感进行二度体验往往能收到诗意的东西。许多人的童年是艰难的,但当他们成年以后回首往事时,会觉得童年生活是那样美好、那样温馨。即便是被师长责罚这样令人沮丧的事情,回味起来也会面露微笑,带着一丝甜甜的意味。许多文学作品都在含情脉脉地追忆着童年的经历。素以冷峻、犀利著称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也变得那样温情脉脉。在他的笔下,儿时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一幅幅美好的图画,各种各样的自然情感,经过记忆的陶冶,再度被人体验时,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审美特性。再次,需要注意的是沉思虽然起始于诗人“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但正如华兹华斯所说,当诗人沉思这种情感时,平静会逐渐逝去。这是因为在沉思过程中诗人赋予了那情感以新的特性,使之转化为艺术情感。在艺术沉思的心理过程中,由于审美自由的心理状态,沉思主体完全将情感当作观照、品味的对象来把握。所以,我们说沉思是艺术构思的深层阶段。而想象、联想更是我们熟悉不过的了。顾名思义,想象与联想皆与想有关,而艺术构思正是在大脑中通过想来塑造形象。可见,从构思开始到形象生成,想象与联想都贯穿始终。可以这么说,离开了想象与联想,艺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但是,这二者又是有区别的。想象强调将过去的经验记忆与先前形象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结构,旨在表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体验。关于想象这一心理机制,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有过这样的精辟描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篇)另外,我们自身也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为了表现人物吝啬会把自己想象成吝啬鬼去揣摩人物作为吝啬鬼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有时为了表现人物英勇会把脑海中所有关于勇士形象的记忆进行重组以赋予一人之身。这样一些行为都是在进行艺术构思,确切地说,都是在进行艺术想象。而联系则重在强调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在习惯上和功能上的联系,强调“由此及彼”的过程。只要这些事物之间或接近,或类似,这样的想象都是成立的。比如说,由刘邦想到项羽,又由项羽想到陈胜,因为他们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而由少女想到鲜花,又由鲜花想到春天则是因为她们同样烂漫、青春、美丽。无论是想象还是联想,它们都不是凭空而来,不是完全天马行空式的。在艺术构思中,它们必须顾及人物性格塑造、事件意义开掘、意境或主题思想呈现。所有的想象与联想都必须是在上述诸要素完满实现的范围内进行,否则,那样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艺术构思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再有就是灵感和直觉。这二者经常就缠在一起,但两者之间仍然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直觉是对某一事物或示例的省略了推理过程的直接把握,而灵感是突然而至的关于某一主体线索的顿悟。但他们二者都是艺术构思阶段重要的思维方式。其实,对于灵感,西晋著名文学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就有所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灭,行犹响起。”这里的“应感之会”就是灵感。陆机在这里把握住了灵感的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但他又认为灵感的获得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当顺乎自然,将灵感归之于“天机”,说“方天机之骏力,夫何纷而不理?”这又把灵感神秘化了。我们说它虽然是突发的和不可预期的,但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又是确定无疑的。灵感的迸现一定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的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可以说,灵感的出现是作家绞尽脑汁、身心俱疲的幸运儿。它在艺术构思中是难得的,又是可贵的。而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且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性顿悟。它对于艺术构思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往往是由直觉得来的。有时,人们对突然闯入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某一毫不起眼的事物(或现象)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朵小花、一株小草、甚或一团暗影、半个字形等突然着迷,一下子意识到其中有些东西可写,但一时半会又讲不出什么道理来,但随着沉思的深入,慢慢地就会建构出一部作品。第二,作家第一次听到某故事(或社会现象)时,能发觉其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深省的内蕴,而这一内蕴就好像是为他准备、为他所仅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据说。俄国十九世纪小说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具有警世意义的小说复活时就是直觉给了它创作的可能。当然,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远不止这样一些,至少还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我们知道了艺术构思的上述心理机制,但并不是他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比需要了解艺术构思的方式。构思方式是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理念,并构建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它是真正将艺术构思付诸实践,是物化的真正开始。艺术构思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能结合具体的创作经验来拣其一二略作陈述。一、突出。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复杂的思维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李渔曾经在闲情偶记中就如何塑造一个“孝子”作为例子来说明突出。“欲劝人为孝者,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意思是说,想要劝告人们做孝顺的人,就举出一个孝子的例子来。只要他有一样德行可以彰扬,那么就不要管是否所表事迹都有,凡是属于孝子应该具有的事情都可以拿过来添加在所描写的这个孝子身上。这里的“悉取而加之”就是典型的突出。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可以用浓墨重彩来形容。有时为了突出人物的坚忍不拔,总是刻意去把逆境写得难乎其难,极力渲染,然后写人物在几近绝境之中如何如何地克服过来,从而凸显人物坚韧的性格。又如三国演义所描写的诸葛亮可谓是智绝天下,以至对方慨叹“真乃神人也”。刘备三顾草庐才得见“尊容”,刘皇叔何等身份,居然也要屈尊三次,诸葛亮的这个出场便是惊世骇俗。诸葛亮出山后,火烧博望坡、孔明借东风、空城退强敌等情节简直把诸葛亮神化了,尤其是死诸葛吓走活司马更是作家对诸葛亮的智慧的突出,生前能料死后事:吓跑司马、刀斩魏延,一一尽在诸葛神算之中。另外,突出还有一种途径,即衬托。也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对人物作恰当处理,一主一衬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个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是数见不鲜,尤其是武侠小说中更是俯拾即是。在武侠小说中,一般大人物、本领高强者总是在众多铺垫之上才显现真身。如电视剧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就是一例。南慕容、北乔峰,武林之中鲜有敌手却以二人之力仍不是扫地神僧的对手。倚天屠龙记的少林神僧亦是如此。二、变形和陌生化。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它往往能受到独创性的效果。根据这个定义,那么我们印象当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拇指姑娘等都应该是典型的变形效果。这些都是在形貌上的或扩大、或缩小、或粘合。另外还有一类变形是在内在思维或精神上夸张,如鲁迅笔下的“狂人”和阿Q。而陌生化是指作家故意不用习见的“称谓”,而用自己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以造成“陌生”的效果。如“斜阳在那口大鱼缸边/爬着,看见一只火红的鱼/吞一粒灰色的小石子。”(90后作者高粲)这句诗美在叙述角度的新奇,用鱼的视角来看太阳。太阳爬在鱼缸边。并且透过缸里的水太阳成了小石子。这样把现实中的太阳“异化”,好象从来没有见过,这就是“陌生化”手法。如果我们照直说,斜阳照在鱼缸,小鱼变成了红色,就没有这种新颖感,而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所以,这种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一种偏离或反常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引起人们注意的手法,就是“陌生化”。在美学理论中又叫“距离产生美”。这个术语不仅在文学语言中被用到,在广告叙述视角的运用中也可见其存在。广告叙述视角的陌生化,就是把广告中人物的“我”的全知全能视角转化为“它”的视角进行观察。如宝丽来“立可拍”的嘎纳获奖广告片,就是利用“狗”的视角来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