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一)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选自独醒杂志)【注释】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京师:京城。馔(zhun):准备食物。果蔬:泛指菜肴。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脔(lun):切成小块的肉。啖:吃。 【阅读指津】 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和浪费说再见。 本文中王安石身居相位,对待远道来访的亲戚竟以粗陋的饭食待之,尤其是他取客人吃剩的胡饼“四旁”而“自食之”,更能说明他节约成性。他的生活作风与萧某的骄纵形成强烈的反差,也让我们对王安石有了更深的认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因谒公( ) (2)意为公必盛馔( ) (3)萧氏子颇骄纵( ) (4)觉饥甚而不敢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觉饥甚而不敢去 学而时习之 B.果蔬皆不具 故人具鸡黍 C.其人已心怪之 绝巘多生怪柏 D.公约之饭 送孟浩然之广陵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4.结合短文,联系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你的启示。 链接材料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光盘行动”志愿者夏雪介绍说:光盘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把自己的饭吃光,吃光盘,不要浪费。 (二)潞安义犬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某既行,则犬歘然复来,啮骡尾。某怒鞭之,犬鸣吠不已。忽跃在前,愤龁骡首,似欲阻其去路。某以为不祥,益怒,回骑驰逐之。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扪腰橐,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顿念犬吠有因。候关出城,细审来途。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选自聊斋志异有删减)【注释】潞安:县名。郡关:州府。扪腰橐:摸摸系在腰间的钱袋。扪,摸; 寰,钱袋。冲衢:交通要道。 【阅读指津】 狗有灵性,忠实主人。某甲为救身陷囹圄、垂垂待毙的父亲,倾尽囊中积蓄,前往州衙打通关节救父出狱,孝心可悯!谁知一不小心,银子丢失大半。狗有先兆,多次预警,主人浑然不觉,竟多次鞭打。狗遭误解,仍然不失忠实主人的本分,沿途寻找主人丢失的银子,竟然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以身紧护主人银两。让人感叹唏嘘!孝子遇义犬,一孝一义,相映成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既走,则又从之( ) (2)某怒鞭之( )(3)金亡其半( ) (4)逡巡至下骑所( )2.下列语句中的“然”与“则封金俨然”的“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吴广以为然 B.然往来视之C.屋舍俨然 D.所以然者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忽跃在前,愤龁骡首,似欲阻其去路。 (2)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道济被杀 司空、江州刺史、永公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帝久疾不愈,刘湛说司徒义康,以为“宫车一日晏驾,道济不复可制”。会帝疾笃,义康言于帝,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谓道济曰:“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既至,留之累月。帝稍间,将遣还,已下渚,未发;会帝疾动,义康矫诏召道济入祖道,因执之。三月,己未,下诏称:“道济潜散金货,招诱剽猾,因朕寝疾,规肆祸心。”收付廷尉,并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等十一人诛之,唯宥其孙孺。又杀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皆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人比之关、张。 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喜曰:“道济死,吴子辈不足复惮。”(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二十三卷) 【阅读指津】 檀道济,南朝宋将领。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屡立战功,由士兵升至大将军。他戎马倥偬,战绩卓著。后来宋文帝刘裕因为他是前朝重臣,诸子皆善战,忌而杀之。 本文写的就是檀道济被杀的原因和始末。他有高世之勋,不但外敌惧,内巨也怕。恰逢文帝病重,刘氏怕他拥兵自重,杀掉道济及其家人和部将,上演了一出忠臣被戮,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惨剧。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帝久疾不愈( ) (2)会帝疾动( ) (3)道济潜散金货( ) (4)吴子辈不足复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朝廷疑畏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义康言于帝 余将告于莅事者 C.唯有其孙孺 常蹲其身 D.因联寝疾 因执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世之勋,自古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2)道济见收,愤怒,目光如炬,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4.文中写檀道济的妻子告诉他大祸来临的情节有什么表达作用? (四)梁有疑狱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陶之朱公:即范蠡(l),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侔( mu):等同。吾子:相当于“您”。相如:相同。从:依从。与:赞许,奖赏。缯 (zng):丝织品的总称。 【阅读指津】 梁国出了个疑难案件,群臣争议不决,梁王向陶朱公求救,陶朱公对梁王的询问,并不正面回答,而是用两块玉璧作比,说璧是厚的好,暗示梁王治狱要从厚。梁王从此受到启发,进而领悟“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的道理,改进了政治,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作者在第二段先列举四种现象进行议论,最终明确论点。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臣,鄙民也( ) (2)其色相如也( )(3)故狱疑则从去( ) (4)殆未有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2)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五) 临周求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敞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释】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后世把九鼎看作权力的象征、传国的宝器。颜率:人名。率,音 l。 【阅读指津】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开首的此篇。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弱肉强食,在利益的“丛林”中,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作为日渐衰落的东周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只言两语、轻轻松松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 (2)颜率复诣齐( ) (3)臣窃为大王忧之( ) (4)子之数来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 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 (六)与诸子疏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节选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注释】俨(yn)、俟(s)、份(bn)、佚(y)、佟( tng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弊:贫乏。与物多片(w):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忤:逆,违背。黾勉:勉力。辞世:指弃官隐居。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语出诗经小雅车辖。意思是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 【阅读指津】 本文沿袭前人“与子书”的训诫劝勉传统,不过却展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色彩。首先,陶渊明主要是“言其志”,所言之“志”,不仅传达一个为人父者对儿子的关爱,更突破前人与子书“君父至尊”的传统格局,而且向儿子诉衷肠,吐心声,并解释立场,期盼谅解。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其间流露出自己“黾勉辞世”累及儿子“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的愧疚不安之情;其次方为训诫劝勉儿子,要求儿子注重情义,和睦相处。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良独内愧( ) (2)亲旧不遗( ) (3)然汝等虽不同生( ) (4)至心尚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 (2)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完全能表明作者对儿子怀有愧疚之感的一组是( ) 与物多怜黾勉辞世幼而饥寒每役柴水之劳若何可言 A. B. C. D.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中陶渊明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七)苏武拒降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句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亡:同“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同“现”,呈现。春秋:年纪。夷灭:被杀。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亲近:皇帝的侍从。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衿:衣襟。决:同“诀”。 【阅读指津】 本文写的是故友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武使匈奴明年( ) (2)不敢求武( )(3)故使陵来说足下( ) (4)请毕今日之欢( )2.下列语句中的“其”与例句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陵见其至诚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C.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八)古人异宝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子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日:“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注释】五员:伍子胥。荆:指楚国。刺:撑。抟黍:捏成的饭团。儿子:小孩。弥:越加,更加。精:精深,高级。【阅读指津】什么是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提出观点:“其所宝者异也”,然后举伍子青被楚国通缉,经一个老人撑船渡江后,伍子青认为自己的宝剑价值千金,因此把它作为宝物送给老人作为酬谢,老人不受,老人认为君子应以道德为宝,所以拒绝把他的姓名告诉伍子胥,并拒绝了伍子胥的宝剑。最后文章列举了二种人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表明了古人对宝的认识:人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之物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之物就越粗陋。1.解释下列加点的同。 (1)去郑而之许( ) (2)丈人度之( ) (3)方将渔( ) (4)五员再拜受赐( )2.下列句子中的“而”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登太行而望郑曰 B.地险而民多知 C.东南向而唾 D.见许公而问所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 俗主也,不足与举。 (2)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鱼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C.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作者赞赏江上老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D.文章末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九)戴胄守法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作伪阶资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作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注释】诈伪阶资:假冒做官资历。胄:即戴青,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封道国公,谥号“忠”,唐朝初年大臣,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今断从法:现在根据法律判处流放。【阅读指津】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说出来的话就是国家的法律。 选文写戴胄任大理寺少卿时,公正执法,纠正唐太宗的错误的故事。戴胄巧妙劝谏,唐太宗从善如流,贤臣、明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重温戴胄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法律至高无上,不能以言代法,以权代法。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太宗令其自首( ) (2)俄有诈伪者事泄( )(3)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 (4)臣窃为陛下惜之( )2.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胄据法断流以奏之 B.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C.而置之以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 (2)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4. 结合选文内容,对戴胄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5. 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唐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十)活水源记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注释】石罅( xi):石头缝隙。浸:渐渐地。潴(zh):(水)积聚。若耶之溪: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市南若耶山下。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秘书卿:秘书监的长官。【阅读指津】 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刘基(字伯温)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选文是其中一篇的节选。 选文主要写活水源名字的由来。作者按照观察顺序,依次写了泉水的源头及流经路线:始出石罅浸为小渠溢而西南流(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始终抓住一个“活”字描写水,不仅描写了水的清澈见底、奔流不息,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活水”带来的生机勃勃的世界。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冬夏不枯( ) (2)乃溢而西南流( )(3)深不逾尺( ) (4)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 )2. 下列各句有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乃溢而西南流 B. 旁出为四小池 C.终日坐水旁 D. 名之曰“活水源”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2)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4. 选文写出了“活水源”泉水的哪些特点? 5. 选文通过对“活水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安石待客1. (1)拜见,请见(2)料想,猜想(3)很(4)离开,离去2. B(A项分别是:转折连词,“但是”和承接连词,“就”;B项都是:“具备,准备”;C项分别是:“感到奇怪”和“奇异,奇怪”;D项分别是:代词,“之”和动词,“到”)3. (1)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人席,果品蔬菜之类的菜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2)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4.节俭是传统美德,无论古代还是现在,都在提倡节俭;要把节俭提升到关系家、国兴败的角度去认识;我国每年浪费粮食惊人,说明我们公民的节俭意识不够;我们要养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参与节俭。(意思对即可)【译文】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儿媳家的亲戚萧家的一个儿子来京城,于是这个萧公子就来拜会王安石,王安石就约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穿着华丽的衣服来了,他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宴款待他。到了中午的时候,他觉得很俄,可是又不敢就这样走。又等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席,果品蔬莱之类的莱都没有准备,那个萧公子心里时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酒过三巡后,先上了两枚胡饼,又上了几块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摆着莱汤。萧公子平时非常娇惯任性,这时候也就不再举筷子吃莱了,只是吃了胡饼中间很少的一部分,而饼的四边他动也不动。王安石就把他剩下的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二)潞安义犬1. (1)跑(2)用鞭子打(3)丢失(4)到2. C(C项与例句的“然”都翻译成“的样子”;A项的“然”翻译成“对,正确”;B项的“然”翻译成“可是,然而”;D项的“然”翻译成“这样”)3. (1)(狗)忽然跳到前面,愤怒地咬了骡子的脑袋,好像硬要挡住骡子的去路似的。(2)自己又在心里盘算,这是通往南北的大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了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4.主人有事,跟随主人;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竞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译文】山西璐安地方的某甲,父亲被人诬陷关在牢房里,快要死了,(某甲)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一共才百把两银子,准备拿到府里去打通关节,说个人情。他骑着骡子出了门,家里养的那只黑狗就跟着他走。(某甲)大声喝退了它,等到他一走,那只狗又跟着来了。鞭它赶它,它也不回去,跟着走了几十里。某甲下了马,拿起石头来打狗,狗才跑开;某甲走,狗突然又来了,咬着骡子的尾巴。某甲大发脾气,用鞭子打它,它大叫不止。忽然跳到前面,愤怒地咬了骡子的脑袋,好像硬要档住骡子的去路似的。某甲以为不是个吉祥的兆头,更加发脾气,勒转骡子就去追逐它。看到狗已经走得很远了,才勒转害头飞奔,到达府城时,天已经快黑了。等他摸系在腰间的钱袋时,银子已丢了一半,急得汗如雨下,魂飞魄散。一夜翻来覆去,没有入睡。忽然想起狗的狂吠乱咬一定是有原因的。等到城门一开,便离开了府城,仔细地观察了来的道路。自己又在心里盘算,这是通往南北的大道,来往的行人多得像蚂蚁一样。丢了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犹犹豫豫地走到昨天下骡子的地方,看到狗死在草丛里,身上的毛全都被汗湿透了。提起它的耳朵来看,那一包银子分明还在那里。某甲为它的义气所感动,买了一口棺材理葬了它,人们都呼作“义犬冢”。(三)道济被杀1.(1)病好了,治愈(2)适逢,恰巧(3)偷偷地,秘密地(4)畏惧,害怕2. B(A项分别是代词“他”和助词“的”;B项都是代词“向”;C项分别是代词“他的”和代词“自己的”;D项分别是介词“趁着”和副词“于是,就”)3. (1)高于当世的功勋大臣,自古以来都被猜忌。如今没有战事却召你回京,大祸降临了。(2)檀道济被拘捕时,怒不可遏,两道目光像火炬一样,把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你们是在摧毁你们自己的万里长城!”4.照应上文檀道济的功高和被猜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檀道济的被杀埋下伏笔。【译文】南朝宋的司空、江州刺史、永修公檀道济,在刘裕时代就立下奇功,享有很高的威名。他左右心腹战将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都有才气,刘宋文帝对他又猜忌又畏俱。此时,文帝久病不愈,领军将军刘湛劝说司徒刘义康说:“皇上一旦驾崩,檀道济将不可控制。”正巧文帝的病情加重,刘义康劝说文帝,征召檀道济入京朝见。檀道济的妻子向氏对他说:“高于当世的功勋大巨,自古以来都被猜忌。如今没有战事却召你回京,大祸降临了。”檀道济来到建康以后,文帝留他在京一个月。文帝病情稍稍好转,就要遣送他回到住所,船已下到码头,还没有开发。而文帝的病情突然加重,刘义康假传圣旨召回檀道济到祭祀路神的地方,声称为他设宴饯行,又将他逮捕。三月,己未,刘宋文帝下诏称:“檀道济暗中散发金银财物,招募地痞无赖。乘我病重之时,图谋不轨。”将檀道济交到专管司法的廷尉处置,连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等十一人,一并诛杀,仅仅饶恕了他年幼的孙子。同时,又杀掉了司空参军薛彤、高进之二人,他们都是檀道济的心腹爱将,勇猛善战,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关羽、张飞。 檀道济被拘捕时,怒不可遏,两道目光像火炬一样,把头巾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你们是在摧毁你们自己的万里长城!”北魏人听到檀道济被杀的消息非常高兴,都说:“檀道济死了,东吴那些小子就没有值得我们忌惮的了。”(四)梁有疑狱1. (1)浅陋,粗俗(2)颜色(3)所以(4)大概,恐怕2. (1)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2)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劝待人民就可以了。3. B(A项的“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宣厚之而可耳”)【译文】梁国曾经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粱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 ”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于)我家有两块白玉璧,它们的颜色都一样,大小也一样,光泽也一样,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梁王说:“玉大小与色泽都一样,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它,一块比另一块厚了一倍,所以价值千金。”粱王说:“好,所以(在粱国)有疑惑的案件(可以判罪,也可以不判罪的案件),就依从不判罪;有疑惑的奖赏(可以奖赏,也可以不奖赏),就依从奖赏。”粱国的臣民都很高兴。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太薄就容易毁坏,酒太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的,那是从来没有的。所以统洽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候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五)临周求鼎1. (1)索求,谋求(2)到去,前往(3)私自,私下(4)多次,屡次 2. (1)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兵向东威胁周君,求要九鼎。(2)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3.示例一: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信义为重,颜率的谋略是建立在诱惑欺骗的基础之上。所以,它可能救得了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示例二: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品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全了国家的利益。【译文】秦国发兵威胁东周,向东周君求要九鼎。周君为此感到担忧,就把事情告诉朝巨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兵向东威胁周君,求要九鼎。(我们君臣商量)(与其把九鼎)给秦国,不如将九鼎送给贵国。挽救危亡的国家有美名;得到九鼎是得到最珍贵的宝物,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发兵援救周,秦军撤退。齐(向周)索要九鼎,周君又为此感到担忧。颜率又去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依靠贵国的义举(君臣得以平安)。愿意献上九鼎,不知贵国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齐王说:“我准备向梁借道。”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梁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梁,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我准备向楚国借道。”(颜率)回答说:“不可以(借道楚)。楚的君臣想得到九鼎国宝,时间已经很久了。九鼎(如果)进入楚,一定无法运出。”齐王说:“我究竟从哪条路才能让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私下替大王为此事担忧”齐王说:“您屡次来我齐国,还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颜率说:“不敢欺骗贵国,请(大王)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周的君臣听候命令迁运九鼎。”齐王于是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六)与诸子疏1. (1)很(2)遗弃,抛弃(3)你们(4)尊崇,崇尚2.(1)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2)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每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3.C(叙述的是自己的命运;写的是自己弃官隐居)4.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译文】告诫俨、俟、份、佚、佟诸子: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即使是圣贤的人,谁又能够独自逃脱死亡呢?我年龄已过五十,年少时穷苦,每次因为家里困乏,四处奔走。本性刚直,才学拙劣,同当时社会的风气常常发生矛盾自己为自己考虑,终不免招致世俗的祸患,勉力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受饥寒自己心里很惭愧。 自从患病以来,我逐渐趋向衰弱,尽管亲人、故交不抛弃我,每次用药物救我,自己也担心寿命有限了。你们这辈从小家境贫寒,每每被迫从事砍柴挑水的劳动,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呢?挂念在心里,我的愧疚不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管伸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鲍叔知道他家里穷。归生、伍举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二人交情很好,后来伍举因罪逃到了晋国做官。归生与他相遇,二人铺荆而坐,共叙旧情。就是因为在鲍叔帮助下,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在归生帮助下,伍举在因罪出逃后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这些同一个父亲的人啊!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朝末年的名士。身份是卿佐,八十岁死了。兄弟一起居住。直到终生。济北的汜稚春,是西晋时有操行的人,七世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诗经说:“对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则遵行、学习。”即使不能做到前人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七)苏武拒降1. (1)出使(2)访求,求见(3)劝说,说服(4)完毕,结束2. A ( A项和例句都是代词,指“他”; B项是代词,“其中的”;C项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D项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3.(1)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2)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汉朝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苏武的精神品质: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气缸活塞模型课件
- 少儿口才资料课件
- 打地鼠幼儿课件
- 汽车技术面试试题及答案
- 广播电台技术岗位试题及答案
- 辅警法制培训课件
- 湖北省孝感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考试历史试卷
- 中国银行2025酒泉市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建设银行2025九江市秋招结构化面试经典题及参考答案
- 工商银行2025嘉峪关市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普通发热患者接诊流程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 2024万科物业客户满意度调查合同范本3篇
- 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 2025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模拟题库
- 人教PEP版五年级上册英语Unit 1 Whats he like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GB/T 44823-2024绿色矿山评价通则
-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专项训练
- 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 2022年6月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1工程总承包项目文件收集与档案规范第4部分:水力发电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