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中的淅川县城.doc_第1页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doc_第2页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迁徙中的淅川县城一条丹江,因为南水北调而举世闻名;一座县城,因为环抱丹江库区而备受瞩目。淅川,这个在名字上就和水结下不解之缘的豫西南边陲小县,自2009年7月,迎来首轮首批库区移民的搬迁。这意味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标志性的一年。 从2009年起,淅川将用5年的时间,完成15.6万人的迁离,以确保北方上亿人2014年吃上丹江水。而此次首批10个试点村1.055万人的搬迁,仅仅是拉开了本轮大迁徙的序幕。迁徙,这个最能带来复杂情感的词语,在国家大局和小民生计之间,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再次让淅川别无选择。这种选择,缘于党和国家为解决北方缺水,而从1958年就开始规划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半个世纪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渠首地的淅川,就这样和一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联系到了一起。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动工,水库上游的淅川老城1959年迁建到上集,同时开始移民,首批移民分赴青海、湖北,一部分移民安置在邓州和丹江口水库沿岸。196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位升至145米,淅川开始了第二批、第三批移民,68867名移民迁到了湖北荆门和钟祥的大柴湖。 1969年,蓄水位提高到155米,第四批移民10679人迁往邓县,其余在淅川县安置。1976年,蓄水位提高到157米,第五批淅川移民25870人动迁,绝大部分后靠安置。从首轮移民算起,整整五十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淹没了淅川县362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500年历史的淅川老城沉入水底,20.2万人告别故土,迁至他处,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老人,移民已经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靠这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信念,用他们的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再造一方家园,写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史翻开淅川的移民史,青海和大柴湖,是两个不可绕过的地方。1959年,支援边疆建设的高潮在内地掀起,2.2万库区青年带着火热的激情,奔赴青海安家落户,一件大衣、一套被褥成为他们搬迁的全部家当。在青海,他们按连排编制生产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再造了一方农区。但不可回避的是,随后的政治运动和一个时期特殊的生活条件,造成了这批支边人员大量减员,并随之出现大规模的反迁。据南水北调工程史诗性纪实大江北去援引资料,除去减员和反迁人数,到1969年时,留在青海的淅川移民只剩6000人左右。这次移民作为淅川移民的特例,在移民史上有许多引以为训的地方 。而湖北钟祥大柴湖,则更具淅川库区移民的标本意义,正因此,这里成为移民电视纪录片的一个主要拍摄地。淅川4.4万移民,当年在这里的一片沼泽地里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面临的是无法想象的生存困境。他们的房子,是用芦苇荡里的芦苇杆抹上泥巴盖起来的,他们开垦的土地还经常受到汛期汉水的威胁。但是,从富饶的丹水江畔走来的移民们,没有计较所得所失,靠着一种信念坚守着一切,用他们的坚强和坚韧,默默地走过四十年,在荒地上开垦了近6万亩土地,人口增长至近十万,一些工业项目也落地生根,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移民第一大镇”。“我的家乡在丹江下。”当人们问起他们的祖籍时,这批移民的子辈或孙辈总是这样回答。现在,他们依然说着淅川方言,一直沿用着老家的村名、地名,保留着淅川的民风民俗,即使在种水稻的时候,也依然忘不了种一点家乡的麦子玉米。岁月的流逝,改变不了他们的乡音,改变不了他们对故土的眷恋。据官方提供的资料显示,初期工程移民补偿的标准很低,累计7070万元,而移民们各项淹没实物指标累计就达7.4亿元,补偿与淹没损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淅川人民为库区建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斗转星移,岁月匆匆,当移民的经历在人们四十年的记忆里逐渐淡化的时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在今年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不同于老移民的是,这一轮的移民政策是“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了“和谐移民”。此轮移民,政府将对河南省征地移民投资220亿元,淅川库区新增的15.6万移民,除部分在南阳境内安置外,其它全部在我省南水北调工程受益区内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安置,搬迁路径是沿着中线“一路向北”,包括平顶山、许昌、漯河郑州、新乡等地的25个县,涉及135个乡镇,698个行政村。等待新移民的,不仅有崭新的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兴建的移民新村,超出以前标准的肥沃土地,而且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持续扶持20年,移民考生在中高招录取中给予降分录取照顾。总之,在淅川即将续写的移民史中,“要让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从五十年前开始的前期移民,到今年开始的新移民,淅川先后有三十余万人参加了这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这样的移民数量对于一个县来说,可谓空前绝后。因此有人说,淅川的移民强度甚至超过的小浪底工程和三峡工程,在国内外都是不多见的。“故土难离”,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但面对国家大义的时候,淅川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这种新的“移民精神”,意味着舍弃,意味着牺牲,意味着无私奉献的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