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 按音序排列2.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 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二、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今文字:隶书、行书、楷书、草书(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用字方法)最早关于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六,次序则采用班固的。三、古书用字有四种现象: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古今字:指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两种形体不同的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一对一的关系)异体字:指读音、用法、意义等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它们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异体字的类别:(1)结构类型不同 埜野 (2)构字偏旁不同 体躰 (3)偏旁位置不同 胷胸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用与某词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字,是假借的一种。通假字的类型:(1)音同的通假 畔叛 (2)音近的通假 亡无繁简字:指简化字和被简化的繁简字合称为繁简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 古今词义不同 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旧词死亡 社会观念的改变使有的词被其他词语取代。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倡优”指表演歌舞杂技的人。现在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不用了。 有的词随着历史事物而消亡。 如:“膢”是古代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这中祭祀形式消亡,“膢”这个词就不用了。 2、 古今同字异词 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不同的词,该字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如“抢”今天表抢劫义。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是触碰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意义的多少不同2、词义的重点不同3、词义转变和感情色彩不同 4、名物制度不同 “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现在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四)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特点) 1、词义扩大。 (特点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焚”本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 “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牙而导致遭受围猎。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 古汉语许多词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形。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2、词义缩小 (特点 词的古义的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缩小。 3、 词义转移 两事物之间相似或接近,词义由指甲变为指乙。 (特点 词义的中心发生转移。) “夸父与日逐走。”“走”本来指跑,后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兵”本来指兵器,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再由兵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本来指案件,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四、古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单音词和复音词,单音词最多)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1)单音词占多数(一个音节的词叫单音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2)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友友好朋友 津渡口 (3)一词多意(一)单音词的特点 多义性、灵活性、能产性(二)复音词含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书面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书面上只有一个字具有两个语素的一个词。类型:1、单纯复音词指一个语素组成,它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只两个音节在一起时才表示意义。 2、合成复音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音节组合而成的词。(三)单纯复音词类型1、类型A、叠音词: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又称“重言”、“叠字”。摩拟事物的声音或描写事物状貌。B、连绵词:由两个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表异义的单纯词,又称“连绵字”“连语”特点:一个语素、词形多样、相同或相近的读音同源词:指亲属语言中,词形、意义相关或相近的词。是古汉语中意义关系特殊的词;指同一语言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一组意义相通的词。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或意义部分交叉。同义词的类型1、等义词 绝对同义词 无条件同义词2、相对同义词 意义在某一点上有交叉的同义词。3、近义词 意义近似的词同义词的辨析1、理性意义2、感情色彩3、语法特点辨析同义词的依据和方法1、考查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的词义训释(互训、同训、逆训)3、探索词义的派生和引申关系4、查看各自的反义词(四)词的本义、引申义1、本义: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2、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例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五、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含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语法结构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地不固定改变原来的基本功能、基本词性而灵活运用,这种用法称之为词的活用。(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最先提出)使动用法:指具这种用法的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有某种性质状态。“使宾语怎么样”(一)名词用作动词及其语法标志 名词在句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并且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叫名词用作动词。 1、副词后的名词必定用作动词。例如: (1)晋灵公不君(晋灵公的行为不像一个国君)。(左传) (2)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门客了)。(国策) 2、介宾词组前的名词必定用作动词。例如: (3)师还,馆于虞(驻扎在虞国)。(左传) 3、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不是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同位关系、判断句的主谓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必定用作动词。例如: (4)曹子手(手提)剑而从之。(公羊传) 4、能愿动词后的名词必定用作动词。例如: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旬子) 5、名词前后用“而”连接,这名词一般用作动词。例如:(23)孟尝君怪其疾也(孟尝君对冯谖回来得这么快感到奇怪),衣冠而见之(就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去接见他)。(国策) 名词作状语 (二)名词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大致有以下六种: 1、表示比喻。例如; (1)天下云集而响应(天下百姓像云块那样聚集在一起,像回声那样互相呼应响:回声),赢粮而景(yn)从(背着粮食像影子跟随人那样跟随着陈胜)。(贾谊过秦论) 2、表示动作所用的工具。例如: (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秦惠王用车拉裂商鞅成几块,然后巡行示众 徇:巡行示众)。(史记) 3、表示行为的根据。例如: (3)失期(耽误了规定的日期),法皆斩(按照秦朝法律都要斩首)。(史记) 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如:(4)夜缒而出(在夜里把烛之武从城墙上缒下去,让他出城去)。(左僖三十年) 5、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5)夫山居而谷汲(j)者(住在山顶上,到山谷中来取水的人),膢臘(lul)相遗以水(在膢祭和臘祭的时候以水互相赠送)。(韩非子) 6、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6)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范氏和中行氏都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我故众人报之(所以我就像报答一般人那样报答他)。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 (三)名词用作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并且带宾语,主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叫做名词用作动词后的使动用法。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建立国家。齐桓公会见天下诸侯而使异姓诸侯建立国家)。(史记) (2)鲁欲将吴起。(史记)(鲁国想让吴起当将领。) (3)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 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4)我疆我理(我划定田界,我治理田陇),南东其亩(亩:田陇。使那田陇或朝南,或朝东。)。(诗经) (5)故王不如东苏子(让苏代到东面去)。(史记) (四)名词用作意动用法 这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并且带宾语,主语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或人是用作动词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或人,或者主语在意念上把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或人当作用作动词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或人。例如: (6)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7)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天下人说到做生意,都认为白圭是鼻祖)。(史记货殖列传) (8)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9)(云)友风而子雨(云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荀子)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为宾语出现和宾语省略两种情况。 1、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出现。例如: (1)重为(wi)之礼而归之(楚共王隆重地为他举行送行仪式,让他回晋国去)。(左传) (2)庄公寤(牾)生,惊姜氏(使姜氏惊惧)。(左传) (3)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发怒)尉。(史记) (4)晋侯饮赵盾酒。(左传) (5)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来给子路吃)见(xin)其二子焉(让他的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论语) 2、动词的使动用法宾语省略。例如: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归附,归顺。“来”后省略宾语“之”。“来之”:使他们归顺)。(论语) (7)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后省略了宾语“之”。走:败逃。走之;使他们败逃)。(资治通鉴) (8)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病:受饥荒。“病”后省略了宾语“之”。病之:使他们受饥荒。)。(荀子)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或人发出的,叫为动关系。例如: (1)夫人将启之。(左传) (2)邴夏御齐侯。(左传)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同样)死,死国可乎?(史记) (4)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死的宾语“之”省略)。(论语 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对着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或人发出的,叫对动关系。例如: (5)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6)君之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 (7)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史记) 形容词用作动词后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并且带宾语,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叫做形容词用作动词后的使动用法。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出现。例如: (1)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现在法律要使商人地位变低,但商人已经富贵了);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想使农夫地位变高,但农夫已贫贱了)。(晁错论贵粟疏)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穷困)其身。(孟子)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宾语省略。例如: (3)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加强农业而节省开支,那末老天也不能使他们贫困)。(荀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一种情况,有很多形容词只是用作一般动词。要注意不要把用作一般动词的形容词错误地理解为使动用法。例如: (4)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因此君子远离厨房。“庖”是“厨房”的意思)。(孟子) 很多人把这个“远”理解为“使远离”,译成“因此君子使厨房远离房舍”。这样讲违背了事理,是不正确的理解。其实这个“远”是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是“远离”的意思。第(3)例的“强本而节用”的“强”,有人理解为使动,讲不通。 形容词是用作一般动词还是使动用法,只有靠语境来辩别。 动词和宾语的意动关系动词和宾语的意动关系动词和宾语的意动关系动词和宾语的意动关系 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并且带宾语,主语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或人具有用作动词的那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2)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左传)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4)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战国策) (5)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 (6)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吕氏春秋) 形容词用作动词及其语法标志 形容词在句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并且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叫形容词用作动词。 1、代词前的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如: (1)夫以人言善我(因别人说我的好话而对我好),必以人言罪我(必定会因别人说我的坏话而加罪于我)。(韩非子) (2)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桃花源记) (3)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 2、能愿动词后的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如: (4)传天下而不足多也(尧把天下传给舜不值得称赞)。(韩非子) (5)王者不却众庶(统一天下而称王的人不拒绝归附他的众百姓),故能明(显示)其德(恩德)。(李斯谏逐客书) 3、形容词后出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果它们之间不是修饰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用作动词,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是它的宾语。例如: (6)君子正其衣冠。(论语) (7)大天而思之(尊崇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