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不识语文味.doc_第1页
为师不识语文味.doc_第2页
为师不识语文味.doc_第3页
为师不识语文味.doc_第4页
为师不识语文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目前的语文课上丢弃文本、追求热闹等舍本逐末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语文课让人感到是各学科知识的拼盘,象文学课、政治课、审美课、天文课、地理课-让人听不到语文的味道。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味的淡化和失落。那么,有语文味的课堂是怎样的呢?语文课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写到这,于漪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人其课都让我们感到浓郁的语文味道。于是,心中的语文课就有了如下的标准。首先是有语文味道的老师上的课才会有语文味。他(她)首先纯净、热情,不被名利所累,不会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很容易投入于文学作品中,为作者的情感所感染,充满激情。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 ,去激活和丰富语文教学过程,他(她)的激情直接撞击着学生的语文神经。把学生培养成善感细化的人,流泪、欢笑、歌唱、创作都富有诗意和魅力。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情感最好是“文”一点、温一点、淡一点、雅一点,古典一点。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醇酒,蠢蠢欲动,欲罢不能。其次,有语文味道的课堂上,师生都沐浴在语言的甘霖中,他们尽情地浸泡在大家笔下优美的祖国文字中,教出语感。激情诵读,触摸、玩味、品析甚至咀嚼词句,体会用词的精妙;快乐写作,享受创作的愉悦和锤炼语言的快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任何脱离语言的教学都不是语文课,起码不是纯粹的语文课。再次,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学生就可以从中接受民族文化的内涵,并且自觉地担当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这也是语文课特殊的性质使然,也是语文课堂独有的味道。五、强化写字 掌握技巧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作了明确指示:“当前,在重视学生掌握计算机汉字输入的同时,必须强调中小学生写好汉字”。教育部副司长王铁琨同志指出:“写字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普及性教育,要求学生不写错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双姿正确、字型、笔顺等符合要求。”叶圣陶先生谈到写字时说:“一要正确,二要清楚。”但现在社会上汉字书写的质量呈下滑趋势,因为人们热衷于敲击键盘,电脑打字又标准又漂亮,上报的材料不是打印稿,就是用软盘、U盘,或者网上邮寄。有的小学生收集的资料也是打印稿。人们对“方块字”的欣赏仿佛没有热情。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这就要从学校抓起,从小学生抓起。如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要求的:“会写的字随课堂完成,并要对难写的字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对于生字新词,教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这段话说明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小学现行的课程表中没有写字课,写字任务在语文课中完成。但事实上,语文教学都忽视了写字这个环节。低年级在反复读字音、记忆字型、理解字义后,教师只指导学生写几个典型的字,中高年级在阅读教学的两课时或三课时中不安排学生写字。有的教师说时间不够用,还有的说一篇课文要用四课时或五课时才能完成。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支离破碎的分析、提问挤占了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挤占了学生书写汉字的时间?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语文课上不书写生字新词,就留在家庭作业中完成,有的达到十几遍,造成学生字迹潦草,错字连篇。正确、清楚都做不到,更谈不上美观了。难怪许多人疾呼:“将来我们的孩子还会不会写汉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写汉字要比认识汉字难得多,所以要重视写字教学,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培养写字兴趣,加强写字指导,让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中国字!三、激发情感 热爱语文 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的同时就激活了情感。一位教师教学古诗游子吟,他用深情的范读、动情的吟唱、感人的描述表达出母爱的无私与圣洁,唤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敬仰、依恋之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一遍遍地诵读,感情逐渐升华。真情的流露,真诚的表白,他们陶醉在母爱的氛围中,感到无比幸福,体会到人世间亲情的美好!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地震后,父亲在一片废墟中挖掘,最后救出儿子和14个孩子的情景,赞扬了父爱的伟大与崇高,通篇文章贯穿着一个“情”字。一位教师能引导学生悟“情”,体味字里行间的父爱之情,能带着焦急、担忧、欣喜的感情来教学,学生的情感被激活,课堂情意融融,洋溢着人性之美。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情”,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爱国之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纸船和风筝的朋友之情,可爱的草塘的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之情等,教师都要充分挖掘,深入领悟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引发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产生共鸣,唤醒他们情感世界的真、善、美,充分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如果教师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能用亲切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激“生情”就能使学生智力活跃,兴趣倍增,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果教师情感世界苍白,用冷漠的态度、严肃的表情、平淡的语调引领学生学习,那么学生的喜悦之情、赞美之情将被扼杀,他们就会漠视一切,没有激情、没有责任感!所以,语文教学教师有必要煽情,力争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是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金钥匙!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四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第一、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第二、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要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一位学生冲出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 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四、微笑味 微笑作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态语,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感召作用,她就像一缕缕晴和灿烂的阳光,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甘露,催开了无数人才蓓蕾的花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今天,更需要教师把这片温馨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第一、微笑能唤起学生的自尊。后进生往往比较自卑,他们觉得吱吱什么都不行,低人一等,老师也瞧不起。在转化后进生时教师倘若再使用“铁板脸”“冷面孔”“指令式”,学生自尊心必定遭到进一步的挫伤,结果导致这些学生自感堕落,破罐子破摔。相反教师改用充满信任、充满感情的微笑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充分认识自我,学生会逐渐感到老师却是在关心自己,老师并没有起不起自己的地方,自己还能行。这种轻松快乐的教育会逐渐唤起学生的自尊,自尊激发自强,自强带来上进。第二、微笑可以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在做错事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认识过错,加以改正,而是设法编造谎言,掩盖事实,以避免老师批评、责斥,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的错误意识立即转化成对老师的“敌意”,准备与老师的批评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教育不当,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准备很容易产生。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若采用和颜悦色的态度,报以真诚的微笑,学生原来构筑的坚固心理防线就很容易被突破,因为学生思想意识是很单纯的,他们对老师这种态度没有丝毫心理准备,在仅有的一道心理防线溃败而无足够应变能力的情况下,只能以羞愧、诚实的态度面对老师,更主要的是从心里深处对老师产生一种近距离得亲切感和深深的折服感。这时,教师再通过交流和疏导,必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所以说教师的微笑是医治学生撒谎、自私、偏激、自以为是的一剂特效第三、微笑使教师对学生的最高奖赏。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展示自己的欲望,学生取得哪怕是一点进步,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会或赞扬。这时,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也是对学生的最高奖赏。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各方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