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分问答,制冷与液化.doc_第1页
空分问答,制冷与液化.doc_第2页
空分问答,制冷与液化.doc_第3页
空分问答,制冷与液化.doc_第4页
空分问答,制冷与液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什么叫制冷? 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杯热水会自然地冷却到周围的环境温度为止,一块冰会在0以上的环境中自然融化成水。但是水不会自发地降低到比周围空气更低的温度而结冰。这些现象说明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规律:热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相反的过程不能自发地进行。 用人为的方法获得比环境更低的温度,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即消耗一定的能量(功,电能等)才能实现。这种人为地获得低温的过程,就叫“制冷”。 我们常见的冰箱、空调机就是靠制冷机实现制冷过程而获得低温的。它必须要消耗电能,带动压缩机工作。制冷机中循环工作的物质叫“制冷剂”。它是一种低沸点的物质,常用的有氨、氟里昂等。将这些工质在气态压缩后,在常温下就能在冷凝器中放出热量而冷凝成液体。再通过节流膨胀降压,使其饱和温度降低到比环境更低的温度。它就可以通过在蒸发器中蒸发吸热,来冷却别的物质(空气、水、食物等),达到制冷的目的。工质本身则在蒸发器中吸热气化后,又返回到压缩机中再次压缩。如此循环地工作,实现连续制冷。 在制氧机中,要将空气温度降低到液化温度,这也是一个制冷过程,因此,必须有压缩机,并以消耗电能为代价。只是制氧机中是以空气为工质,靠将空气先压缩、再膨胀的方法达到降温的目的。然后再来冷却空气本身,直至达到液化温度而被液化。2、什么叫热量,什么叫冷量? 答: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变冷,温度低的物体会变热。这是由于高温物体有能量传递给低温物体。这种能量变化的大小通常用“热量”这个物理量来度量。物体内部能量减少,是因为放出了热量;反之,则是吸收了热量。通常体现在温度或物态的变化。热物体相对于冷物体来说,具有放出热量的能力;冷物体相对于热物体来说,具有吸收热量的能力。因此,热量的单位也就是能量的单位。按照国家标准是采用焦耳(J)为单位,工程上常用千焦(kJ)。 “冷量”是在制冷领域的一种习惯用语。因为要获得比环境更低的温度,是要靠制冷机化费电能才能获得的。也就是说,要从低温物体取走热量是要花费代价的。由于它的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就具有了自发从环境吸收热量的能力。它所能吸收热量的最大能力,是将它的温度升高到环境温度时所能吸收的热量。这个吸热能力的大小就称为冷量。物体的温度越低,数量越多,则吸收热量的能力越大,就叫具有的冷量越多。 由此可见,冷量只是对某一种热量的特殊称呼。这种吸热能力是花费代价才得到的,显得更为珍贵。在数量上等于制冷时从低温物体取走的热量,也等于低温物体所能吸收的热量(均以环境温度为基准)。3、空气为什么也能变为液体? 答:通常我们看到的空气是处于气体状态,而水则容易变为气态(水蒸气)和固态(冰)。实际上,任何物质都有可能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这种状态之间的转变称为“相变”。产生相变的温度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和压力。 产生相变的内在原因是由于当温度变化时,组成该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发生了变化。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缩小,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增强,直至吸引力增大到处于液体状态。此时的温度就是液化温度。由于空气在大气压力下的液化温度在-191.3-194.3,所以在常温下均以气态形式存在。但是,只要温度足够低,空气不但能转变为液体,甚至也可能转变为固体。4、在空分塔顶部为什么既有液氮,又有气氮? 答:在煮开水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大气压力下,温度升高到100,水开始沸腾。但是,水不是一下子全部变成蒸汽的,而是随着吸收热量,蒸汽量不断增加。在汽、液共存的阶段,叫“饱和状态”。该状态下的蒸汽叫“饱和蒸汽”,水叫“饱和水”。在整个汽化阶段,蒸汽与水具有相同的温度,所以又叫“饱和温度”。 精馏塔顶部的情况与此类似,气氮与液氮是处于共存的饱和状态,具有相同的饱和温度。但是,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液体及饱和蒸气属于不同的状态。饱和蒸气放出热可冷凝成饱和液体,温度保持不变,这部分热量称为“冷凝潜热”;饱和液体吸收热可气化成饱和蒸气,温度也维持饱和温度不变,这部分热量称为“蒸发潜热”。对同一种物质,在相同的压力下,二者在数值上相等。5、为什么液氮过冷器中能用气氮来冷却液氮? 答:液氮过冷器利用上塔引出的低温气氮来冷却从下塔引出的液氮,以减少液氮节流进入上塔时的气化率。 为什么气氮的温度反而会比液氮温度低呢?这是因为对同一种物质来说,相变温度(饱和温度)与压力有关。压力越低,对应的饱和温度也越低(见图8)。在上塔顶部,处于气氮和液氮共存的饱和状态,二者具有相同的饱和温度。氮气出上塔的绝对压力在0.13MPa左右,对应的饱和温度为-193,出塔的氮饱和蒸气的温度也为该温度。而下塔顶部的绝对压力为0.55MPa左右,对应的氮饱和温度为-177左右。抽出的饱和液氮也为该温度。该液氮的温度要比上塔气氮的温度高16左右,因此,两股流体在流经液氮过冷器时,经过热交换,液氮放出热而被冷却成过冷液体,气氮因吸热而成为过热蒸6、冷凝蒸发器中为什么液氧温度反而比气氮温度低才会吸热蒸发? 答:在冷凝蒸发器中,来自上塔底部的液氧被来自下塔顶部的气氮加热而蒸发,部分作为氧产品而引出,部分作为上升气参与上塔的精馏;气氮则放出热而冷凝成液氮,部分作为回流液参与下塔的精馏,部分节流至上塔顶部参与上塔的精馏。这说明在冷凝蒸发器中,气氮的温度是高于液氧的。 我们知道,在同样的压力下,氮的饱和温度是比氧的饱和温度要低。在标准大气压(0.1013MPa)下,氮的液化(气化)温度为-195.8,氧的液化(气化)温度为-183。但是,该饱和温度是与压力有关的,随着压力提高而提高。由于下塔顶部的绝对压力在0.58MPa左右,相应的气氮冷凝温度为-177;上塔液氧的绝对压力约为0.149MPa,相应的气化温度为-179。所以,在冷凝蒸发器中,气氮与液氧约有的2的温差。热量是由气氮传给液氧。 需要注意的是,1kg液氧的蒸发潜热与lkg气氮的冷凝潜热是不相等的。在上述温度下,氧的气化潜热为207kJ/kg,氮的冷凝潜热为168kJ/kg。因此,热量由气氮传给液氧后,氮的冷凝量约为氧的蒸发量的1.23倍。7、节流膨胀及膨胀机膨胀的温降有限,空气在空分设备中是如何被液化的? 答:在空分装置中要实现氧氮分离,首先要使空气液化,这就必须设法将空气温度降至液化温度。空分塔下塔的绝对压力在0.6MPa左右,在该压力下空气开始液化的温度约为-172。因此,要使空气液化,必须有一个比该温度更低的冷流体来冷却空气。 我们知道,空分设备中是靠膨胀后的低温空气来冷却正流压力空气的。空气要膨胀,首先就要进行压缩,压缩就要消耗能量。 空气膨胀可以通过节流膨胀或膨胀机膨胀。但是,这种膨胀的温降是有限的。对20MPa、30的高压空气,节流到0.1MPa时的温降也只有32。空气在透平膨胀机中从0.55MPa膨胀至0.135MPa的温降最大也只有50,还远远达不到空气液化所需的温度。 空分设备中的主热交换器及冷凝蒸发器对液体的产生起到关键的作用。主热交换器是利用膨胀后的低温、低压气体作为换热器的返流气体,来冷却高压正流空气,使它在膨胀前的温度逐步降低。同时,膨胀后的温度相应地逐步降得更低,直至最后能达到液化所需的温度,使正流空气部分液化。空分设备在启动阶段的降温过程就是这样一个逐步冷却的过程。 膨胀后的空气由于压力低,所以在很低的温度下仍保持气态。例如,空气绝对压力为0.105MPa时,温度降至-190也仍为气态。它比正流高压空气的液化温度要低。对于小型中、高压制氧机,在启动阶段的后期,在主热交换器的下部,就会有部分液体产生,起到液化器的作用;对于低压空分设备,另设有液化器,利用膨胀后的低温低压空气来冷却正流高压(0.6MPa左右)低温空气,使之部分液化。同时,冷凝蒸发器在启动阶段后期也起到液化器的作用。膨胀后进入上塔的低温空气在冷凝蒸发器中冷却来自下塔的低温压力气体,部分产生冷凝后又节流到上塔,进一步降低温度,成为低温、低压返流气体的一部分,使积累的液体量逐步增加。8、什么叫制冷量? 答:制冷就是要从比环境温度低的装置内取走热量,以平衡由外部传入的热量,使装置保持低温状态,或使内部温度不断降低,直至不断积累起低温液体。 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要从低温物体取走热,首先要用人工的方法,造成一个更低温度的状态,使它具有吸收、并带走热量的能力。理论上讲,制冷量就是指这个带走热量能力的大小。根据制冷造成低温的方式不同,制冷量可分为以下三种,如图22所示。 (1)节流效应制冷量 进入空分装置压力较高的空气,在装置内经过节流阀及管路、设备等压力降低而膨胀。通常,节流过程将造成温度降低,气体所具有的带走热量的能力,就是低压气体在离开装置时恢复到进口温度相同时所能带走的热量。这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压力高的气体具有的能量(焓)比低压时要小,二者能量(焓)的差值就是所能吸收的热量,即叫做节流效应制冷量。 (2)膨胀机制冷量 压力较高的气体经过膨胀机膨胀时,由于气体推动叶轮旋转,对外输出功,因而气体本身的能量(焓)减小,温度显著降低。它所具有的带走热量的能力,就是吸热后恢复到膨胀前的能量。因此,膨胀机膨胀前后的能量(焓)之差就是膨胀机制冷量。 (3)冷冻机提供的制冷量 采用分子筛净化的空分设备,往往用冷冻机的低温工质来预冷空气,以提高吸附净化效果。这是由空分设备外部提供的制冷量,就是指冷冻水从空气带走的热量,它可使所需的节流效应和膨胀机制冷量减少。 制冷量与冷量两个概念有区别又有联系。制冷量是装置的属性,冷量是物质的属性。通过制冷机(包括空分设备的空气压缩、膨胀)制冷,能使物质温度降低;物质在温度降低后具有了吸热的能力,即通过装置制冷,使物质具有了冷量9、冷冻机是如何产生制冷量的?答:冷冻机利用人工的方法,依靠消耗能量(功或热),不断从被冷却物质带走热量,实现获得低于环境温度的过程。目前最常用的冷冻机是压缩式冷冻机,它的基本组成如图23所示。它以沸点低的物质(氨、氟里昂等)作为工质,叫“制冷剂”,在蒸气压缩机1中消耗外功w,将制冷剂压缩到一定的压力,相应的饱和温度将高于环境温度。在经过冷凝器2时,向冷却水放出热Q1后,本身被冷凝成液体,再经过节流阀3节流降压,将有部分液体气化,并且随着压力降低,对应的饱和温度也降低。它的温度可低于被冷介质(冷冻水等)的温度,因此可以在蒸发器4中从被冷介质吸收热量Q2,制冷剂又蒸发成低压蒸气,重新返回到压缩机循环工作。 所以,制冷机的制冷与制氧机内的制冷相比,共同点是都有压缩机需要消耗功。不同点是制冷机需要靠低沸点工质的相变,而制氧机内压缩、膨胀的是空气本身。 制冷机的制冷量是指单位时间内从低温物质(冷冻水)带走的热量Q2(kw)。需要注意的是,在空分设备内是间接的用冷冻水来冷却空气,所以制冷机的制冷量并不等于空分装置获得的冷量。但是,可以根据冷冻水的流量及进、出口温度,确定所需制冷机的制冷量大小。一般,冷冻水进蒸发器的温度在1618,出口温度为57。在这样的温度范围,常用的制冷剂为R11、R12等。10、什么叫节流,为什么节流后流体温度一般会降低? 答:当气体或液体在管道内流过一个缩孔或一个阀门时,流动受到阻碍,流体在阀门处产生漩涡、碰撞、摩擦,如图24所示。流体要流过阀门,必须克服这些阻力,表现在阀门后的压力P2比阀门前的压力P1低得多。这种由于流动遇到局部阻力而造成压力有较大降落的过程,通常称为“节流过程”。 实际上,当流体在管路及设备中流动时,也存在流动阻力而使压力有所降低。但是,它的压力降低相对较小,并且是逐渐变化的。而节流阀的节流过程压降较大,并是突然变化的。例如,空气流经主热交换器的压降约在0.01MPa左右,而液空从下塔通过节流阀节流到上塔时,节流前后的压降可达0.45MPa。 在节流过程中,流体既未对外输出功,又可看成是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绝热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节流前后的流体内部的总能量(焓)应保持不变。但是,组成焓的三部分能量:分子运动的动能、分子相互作用的位能、流动能的每一部分是可能变化的。节流后压力降低,质量比容积增大,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加,分子相互作用的位能增大。而流动能一般变化不大,所以,只能靠减小分子运动的动能来转换成位能。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体现在温度降低。在空分设备中,遇到的节流均是这种情况,这也是节流降温制冷要达到的目的。11、为什么液空、液氮节流后温度会降低,而自来水流经阀门时温度不见变化? 答:下塔的液空节流到上塔时,温度将从-173降低至-191;液氮节流到上塔时,温度是从-177左右降低至-193左右。但是,自来水从阀门流出时,并不能见到温度降低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空分塔中节流的液体是“饱和液体”;而自来水是“过冷液体”。 所谓饱和液体是指该液体的温度已达到当时压力下的气化温度而尚未气化的液体。如果对饱和液体继续加热,就开始有饱和蒸气产生,温度保持饱和温度不变。如果降低压力,则对应的饱和温度也降低,将有部分饱和液体气化而吸热,成为低压下的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气的混合物,温度等于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液空、液氮的节流都是属于这种情况。在下塔时的温度为下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节流到上塔降压后,温度降为上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并有部分液体气化。 自来水的温度远远低于水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因为水在大气压下的饱和温度就有100,所以一般的水是处在低于饱和温度的过冷状态。对于压力水,节流后的最低压力是大气压,仍不可能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不可能产生气化现象,也就不会发生温度降低的情况。12、为什么设置液空、液氮过冷器可以减少液体节流后的气化率? 答:下塔节流到上塔的液空、液氮是作为参与上塔精馏的回流液,希望进入上塔时尽量减少气化的比例(叫“气化率y”)。 出下塔的液体是下塔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液体,液氮的饱和温度约为177;液空的饱和温度约为-173。根据节流过程的特点,节流前后的能量(焓)不变,但节流后由于压力降低,对应的饱和温度也降低。低压饱和液体的比焓(h2)比节流前的液体比焓(h1)要小,所以,必定有部分液体(y)气化成低压饱和蒸气,其焓值为h2,使气、液二者的能量之和维持不变。即 h1=(1-y)h2+yh2 y=(h1-h2)/(h2-h2) 或者说由于部分液体气化需要吸热,从而使节流后温度降低。一般,空分塔中的饱和液体节流后的气化率y可达17%18%。 过冷器是利用出上塔的低温气体来冷却出下塔的饱和液体,使之温度降低到低于饱和温度。这种温度低于饱和温度的液体称为“过冷液体”;比饱和温度低的温度叫“过冷度”。通常,经过过冷器后液体有67的过冷度,相应的液体具有的能量(焓h1)也减小。由于上塔的压力一定,节流后的低压饱和液体的温度和比焓(h2)以及饱和蒸气的焓(h2)维持不变。即上式中只使得分子(h1-h2)的值减小,分母(h2-h2)维持不变,相应地使气化率降低。通常在上述的过冷度下,气化率可降至11%左右13、什么叫膨胀机制冷量,如何确定? 答:膨胀机对外输出功造成气体的压力、温度降低,焓值减小。气体减少了能量,使它增加的吸热能力,称为膨胀机的制冷量。因此,膨胀机的制冷量也就是指它在膨胀过程中对外作功的大小,等于气体在膨胀过程减小的焓值。当膨胀机进口的比焓为h1,出口的比焓为h2时,单位数量的气体的制冷量即为h1-h2。已知膨胀机进、出口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可以从气体的热力性质图上查到相应的比焓值。 目前常用的气体的热力性质图有温一熵图(T-s图)或焓-熵图(h-S图)。在温-熵图(图28)上,纵坐标为温度T(K),横坐标为熵s(kJ/kmolK)。在图上画有等压线、等焓线。根据两个参数(温度、压力)可确定一个状态点,可查出相应的比焓及熵值。例如,当膨胀机的进口绝对压力P1=3.0MPa,进口温度为-85(T1=188K)时,可查到该点的比焓h1=4880kJ/kmol。出口绝对压力为P2=0.6MPa,温度为-125(T2=148K)时,比焓为h2=4040kJ/kmol。膨胀机的单位制冷量为h=(h1-h2)=4880(kJ/km01)-4040(kJ/km01)=840kJ/kmol。如果利用焓一熵图(图29)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例如,对于低压空分设备,当膨胀机的进口绝对压力p1=0.55MPa,进口温度为T1=131.5K时,可查到该点的比焓h1=3530kJ/kmol。当出口绝对压力为p2=0.135MPa,温度为T2=94K时,比焓为h2=2540kJ/kmol。膨机的单位制冷量为h=h1-h2=3530(kJ/kmol)-2540(kJ/kmol)=990kJ/kmol。14、膨胀机制冷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膨胀机总制冷量Qp(kJ/h)与膨胀量V(m3/h)、单位制冷量Ah(kJ/kmol)有关: Qp=Vh/22.4=VAhtp/22.4 式中的单位制冷量等于单位理论制冷量ht与膨胀机效率p的乘积。而单位理论制冷量取决于膨胀前的压力、温度和膨胀后的压力。因此,膨胀机的制冷量与各因素的关系为: 1)膨胀量越大,总制冷量也越大。但是,对于低压空分设备,膨胀空气直接送入上塔参与精馏,过多的膨胀空气量会影响精馏效果。这是分离过程所不希望的。 2)进、出口压力一定时,机前温度越高,单位制冷量越大。例如。当膨胀机前的绝对压力为0.55MPa,机后压力为0.135MPa时,不同的机前温度下的单位理论制冷量如表13所示: 表13 膨胀机前温度对单位制冷量的影响膨胀机前温度T1/K303273243213183163143单位理论制冷量ht/kJkmol-1285024702300201017201 5101300 但是,机前温度提高,膨胀后的温度也会提高,气体直接进入上塔会破坏精馏工况。在正常生产时,温度提高幅度是有限制的。 3)当机前温度和机后压力一定时,机前压力越高,单位制冷量越大。例如,当膨胀机的进口温度为160K,出口绝对压力为0.135MPa时,不同进口压力下的单位理论制冷量如表14所示。 表14膨胀机前压力对单位制冷量的影响膨胀机前压力p1/MPa1.00.90.80.70.6单位理论制冷量ht/kJkmol-119701890180016051570 对于低压空分设备,原先流程的膨胀机进口压力取决于下塔压力,即接近空压机出口压力。采用增压透平流程后,利用膨胀机对外作功来带动增压机,压缩来自空压机的膨胀空气,可将膨胀机的进口压力提高到1.0MPa左右,增大了单位制冷量。在所需的总制冷量一定的情况下,就可以减少膨胀空气量,有利于上塔的精馏。 4)膨胀机后压力越低,膨胀机内的压降越大,单位制冷量越大。但是,由于膨胀后气体进精馏塔,压力变化的余地不大。 5)膨胀机绝热效率越高,制冷量越大。15、为什么在空分塔中最低温度能比膨胀机出口温度还要低? 答:空分装置的制冷量主要靠膨胀机产生,但是,空分装置最低温度是在上塔顶部,维持在-193左右,比膨胀机出口温度(-180左右)要低,这是怎样形成的呢? 空分装置在启动阶段出现液体前,最低温度是靠膨胀机产生的,精馏塔内的温度也不可能低于膨胀后温度。但是,当下塔出现液体,饱和液体节流到上塔时,压力降低,部分气化,温度也降低到上塔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例如,下塔顶部-177的液氮节流到上塔时,温度就可降低至-193。此外,上塔底部的液氧温度为-180左右,在气化上升过程中,与塔板上的液体进行热、质交换,氮组分蒸发,气体温度降低,待气体经过数十块塔板,上升到塔顶时,气体已达到纯氮,温度也降到与该处的液体温度(-193)相等。因此,塔内最低温度的形成是液体节流膨胀和气液热、质交换的结果。16、为什么主冷液氧面的变化是判断制氧机冷量是否充足的主要标志?空分设备的工况稳定时,装置的产冷量与冷量消耗保持平衡,装置内各部位的温度、压力、液面等参数不再随时间而变化。主冷是联系上、下塔的纽带,来自下塔的上升氮气在主冷中放热冷凝,来自上塔的回流液氧在主冷中吸热蒸发。回流液量与蒸发量相等时,也面保持不变。加工空气在进入下塔时,有一定的“含湿”,即有小部分是液体。大部分空气将在主冷中液化。对于低压空分设备,进下塔的空气是由出主热交换器冷端的空气和经液化器的空气混合而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它们进塔的综合状态都有一定的“含湿量”(液化率)。进塔的空气状态是由空分设备内的热交换系统和产冷系统所保证的。当装置的冷损增大时,制冷量不足,使得进下塔的空气含湿量减小,要求在主冷中冷凝的氮气量增加,主冷的热负荷增大,相应的液氧蒸发量也增大,液氧面下降;如果制冷量过多,空气进下塔的含湿量增大,主冷的热负荷减小,液氧蒸发量减少,液氧面会上升。因此,装置的冷量是否平衡,首先在主冷液面的变化上反映出来。当然,主冷液氧面是冷量是否平衡的主要标志,并不是唯一标志。因为在液空节流阀等的开度过大或过小,会改变下塔的液面,进而影响主冷的液氧面的变化。但是,这不是恶劣能够量不平衡造成的,而是上、下塔的液量分配不当引起的,液面的波动也是暂时的。17、节流阀与膨胀机在空分设备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气体通过膨胀机作外功膨胀,要消耗内部能量,温降效果比节流不作外功膨胀时要大得多。尤其是对低压空分设备,制冷量主要靠膨胀机产生。但是,膨胀机膨胀的温降在进口温度越高时,效果越大。并且,膨胀机内不允许出现液体,以免损坏叶片。 因此,对于中压空分设备,出主热交换器的低温空气是采用节流膨胀进入下塔的,以保证进塔空气有一定的含湿。 对低温液体的膨胀来说,液体节流的能量损失小,膨胀机膨胀与节流膨胀的效果已无显著差别,而节流阀的结构和操作比膨胀机要简单得多,因此,下塔的液体膨胀到上塔时均采用节流膨胀。 由此可见,在空分设备中,节流阀和膨胀机各有利弊,互相配合使用,以满足制冷量的要求。制冷量的调节是通过调节膨胀机的制冷量来实现的;空分塔内的最低温度(-193)则是靠液体节流达到的。18、什么叫冷量损失,冷量损失分哪几种? 答:比环境温度低的物质所具有的吸收热量的能力。这种低温的获得是花费了一定的代价压缩气体消耗功,将气体压缩后再进行膨胀获得的。如果这部分冷量未能加以回收利用,则称为冷量损失。它包括以下几方面: 1)热交换不完全损失Q2(或q2)。低温气体的冷量是通过装置内的各个换热器加以回收的。在理想情况下,低温返流气体在离开装置时,应该复热到与正流气体进装置时的温度相等。即热端温差达到零,冷量才能全部加以回收。但是,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在换热器内实现从高温物质向低温物质传递热量,必定存在温差。在热端的温差t反映了出装置的低温气体温度低于进装置的空气温度,即冷量不可能得到充分回收,该冷量损失叫“热交换不完全损失”。它与该温差的大小成正比。 2)跑冷损失Q3(或q3)。空分设备内部均处于低温状态,虽然在保冷箱内充填有绝热材料,由于外部的环境温度高于内部温度,或多或少会有热量传到内部。外部传入的热量,实际上就是使低温气体的同样数量的冷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为外部传入热量,会造成低温气体温度升高。如果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