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的自误自乐 走到城市的舞台.doc_第1页
从农村的自误自乐 走到城市的舞台.doc_第2页
从农村的自误自乐 走到城市的舞台.doc_第3页
从农村的自误自乐 走到城市的舞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农村的自误自乐 走到城市的舞台邕宁区那路壮族女子八音队化茧成蝶历程 “相夫教子”、知足一日三餐曾是多少农村传统已婚妇女理想的生活,然而,在离邕宁城区仅有几公里远的那路村,活跃着这样的一支农村表演队伍,鼓、锣、钗、唢呐等乐器均由清一色女性表演,从一开始只有1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人;从当初的民间业余的自娱自乐到为周边群众以及各种文艺活动进行专业表演;由名不经传到深受广大受众喜爱实现了一次化茧成蝶的华丽转变,她们就是邕宁区蒲庙镇那路壮族女子八音队。如今她们还专门成立了拥有56名会员的邕宁区那路骆越艺术团,目前成为邕宁区新兴的一支文艺奇葩和一张名片。突破传统观念何谓“八音”?辞海艺术分册解释有二。其一为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多年来,素有壮族八音之乡的邕宁,各乡镇各村基本都有八音演奏的习俗和传统,八音中的鼓、锣、钗、唢呐等乐器均以男性表演为主,这种演奏传统在男子当中代代相传,女性少有问津。男性表演时双臂力量厚重,丹田之气充足,乐声粗犷嘹亮,雄浑深厚,震慑魂魄,令人叹服。那路村虽是百家姓,但多为壮族人家。那路村的八音活动始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许多广东人都疏散到那路一带来避难。此时,与马师增为师兄弟的陈林,也离开广东粤剧团来到了那路。在那路传授粤剧、广东音乐和八音演奏。那路村八音演奏的第一代传人是李春其、李春宜、李春家、黄庭荣、黄庭松和黄江等人。那路村八音演奏的第一代传人,不但在村里每年最热闹的冬至和农历八月十五等佳节大闹一番,或为人家生日祝寿、婚嫁贺庆,还到周边的太平、南阳、中和等乡村做师傅传授八音演奏。他们所用的大鼓和大锣都是需要两人以上才能抬动。至今那路村屯黄坡尚存一对直径120cm大的铜锣,团天坡存一副直径100cm大的大钹,都为广西之最。他们演奏的多是大开门、小开门、得胜令、贺寿、送子、帅牌、十三支、水仙子、到春来等等传统曲牌。那路村男人们演奏的八音传统一代传一代,直传至今日,即使是过去动荡的社会也不受影响,没有中断过,照样吹奏,照样打闹不误。当男人们在演奏八音时,也渐渐地影响到了那路村的一些妇女们。她们先是在男子演奏八音时前去看热闹,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渐渐地就对八音演奏产生了兴趣。农闲时节,一些女子常常趁自家有演奏八音技艺的男人外出时,偷偷拿出他的唢呐来瞎吹一气。个别大胆一些的女子还耍顽,晚上逼着老公教吹唢呐。那路村妇联主任黄玉桂对这一可喜现象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终于萌发了将这些爱好八音演奏的女子组织起来,成立一支女子八音的想法,以进一步活跃那路村的文化生活,丰富那路村的文娱活动。她将这一想法向妇女同胞们说开去,不想一下报名参加女子八音队的竟有十数人之多,再一动员又有一些女子参加。演奏所需的唢呐和服装,由村文化活动中心筹一部分,其余每人出资购买,于是,那路村女子八音队于2009年11月筹备,只用两个月时间便于2010年1月正式鸣金成立了。现在的那路村女子八音队共有33人,大多数都是在30岁上下的已婚女子,最大年纪是55岁的黄小梅和50岁的李桂吉。八音队虽然成立了,然而摆在她们面前的各种矛盾和困难需要他们去克服,何况她们全是农村妇女,需要劳作养家糊口、需要照顾老幼和家庭日常事务、更需要去学习那些她们从来不认识的而又最基本的简谱 说服家人支持起初,她们的男人大多反对她们参加女子八音队,说:“八音打闹,从来都是男人的事,一个妇道人家去弄这个,丢人现眼!”有3个男人打断了她们的唢呐,威胁说:“你再去学,连你的脚都要打断!”她们的家公家婆也普遍反对她们去学吹唢呐,认为女人学吹唢呐,不是正经的事儿,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才做的事。她们的孩子也出来凑热闹,讽刺她们说:“妈,别吹了,难听死了。吹得像是鸭叫鹅叫。”甚至说是“吹得像牛杀不死,噢噢乱叫。”在这样的家庭压力下,个别人确因小孩过小,小孩没人管,家务没人做,即使是已经学会了吹唢呐,还是把唢呐和演出服装拿来退掉了。但大多数还是顶下来了。她们对小孩说:“娃呀,妈现在刚学吹唢呐,当然吹不好,以后会吹得好的,妈一定吹上几首最好听的曲子给你听。”孩子不语了。她们对家公家婆说:“人正不怕影子歪!我们学吹唢呐,是为了丰富我们那路村的文娱生活,我们一天做苦做累下来,又不偷又不赌,吹一吹闹一闹,开开心心怎么了?何况现在都是新农村了,政府不是提倡乡风文明嘛!”家公家婆无话了。有的家公家婆在后来她们学吹唢呐时下了雨,还送来了雨伞。她们理直气壮地对家里的男人说:“有谁规定,有些事只能男人做而女人不能做呢?”“男人做得了的事,我们女人也能做!”男人们无奈了,只能一脸干干地笑。几个被打断了唢呐的女子,玩起了女人的威风,将她们的男人揪了来,要他们当众向女子八音队的娘们赔礼道歉,按价赔偿损失,并保证以后不再这样做。解决技艺难题女子八音队里,几乎所有的女子都不会简谱,而且学吹唢呐,对她们来说真可谓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她们往往不是将简普吹错了,就是指法不对,所吹奏的曲子听起来黄腔黄调。退休后的原良庆粮所所长黄耀球,以及村文化活动中心主任李领群,是她们最初的辅导老师和组织者,他们还专门给她们购买了数十支唢呐和腰鼓、锣、钗等乐器等;同时,他们还手把手地教她们从最基础的学起。队员们在他们的指导下,在学习方面也非常努力和刻苦,不识简谱,就将音阶写在压音孔的手指上,边吹边低头看。她们指法错乱,换气方法不对,声调高低不准确,就请求城区文化馆派出专业老师前来帮助培训和指导,还请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八音传承人黄才定和八音老手黄运朝做指导老师。合理安排工学时间暨要劳作又要学习演奏,这种工学矛盾直接给这些为人妻为人母的妇女们带来严峻考验。然而,她们不怕辛苦,常常是白天外出劳作,晚间坚持集中学习吹奏一两个钟头。她们除了集中学习以外,还分散学习。她们在家里做完家务后学吹,在山上放牛在田地里做工歇一歇时学吹,甚至在圩场上买鱼、买鸡鸭、买豆腐没人来光顾时学吹。她们几乎是吹上了瘾,往往突然叭一声,所放的牛跑了,圩场上做买卖的人全惊呆了。一次,一家死了人打道场正在用唢呐吹奏回魂曲,近旁一个女子照吹她的迎新娘曲调。家里婆婆说:“别吹了,人家死了人哭得都没眼泪了,你却那么高兴?”媳妇说:“他悲他的,我乐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一次晚间的学习中,天公不作美,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小雨,寒气逼人。队员李玲正在发高烧,接到要练习的通知后,爱人担心她被风吹雨淋病情加重,便极力阻拦,不让她去训练,但李玲二话没说,披上雨衣,打着手电筒,步行两里多路赶到村里的学习训练中心。那次,女子八音队没有一个人迟到,也没有一个人旷课,让前来辅导她们的城区文化馆老师感动不已。有付出必有回报,正由于她们的刻苦勤奋,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和训练,她们的演奏技艺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在演奏唢呐时,均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手指控制七个气孔,同时加入了鼓 、锣、钗等乐器演奏,其指法、换气、声调等演技基本达到演奏要求。她们也在参加的村里和镇里以及城区举办的各种活动的文艺舞台上崭露头角,并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崭露头角2009年“冬至”节,是蒲庙镇那路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像往常一样,村民们杀鸡宰鸭,包粽子榨米粉,还组织盛大的篮球赛、山歌擂台赛、壮族八音表演等群众文化活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宾朋。当日,那路壮族女子八音队首次亮相。清新靓丽的服装,娇柔妩媚的笑脸,婉转轻柔的乐声,令在场的上万名观众耳目一新,也让到场参加活动的部分区、市民族民间文化专家点头称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家、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廖昆铭到场观看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组建女子壮族八音表演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值得学习和推广。“八音也有女子队了”“女子也能演奏八音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今年3月,邕宁区成立五周年之际,她们从农村走到了城市的舞台上,参加城区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今年4月,她们还应邀到南宁市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的后台上表演。台上,她们雄姿英发,乐声嘹亮;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掌声如雷。特别是在今年9月,在邕宁区举办的2010年壮族八音文化艺术节暨庆祝国庆系列活动中,她们一举击败其他5支八音队伍,夺得城区八音表演一等奖。她们的表现,得到了在场的自治区和南宁市以及城区评委们一致好评,并受到了邕宁区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表扬。她们的队伍已经成为城区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女子表演八音,虽然没有男性的雄浑,却多了几分柔情和妩媚,其乐声温馨婉转,悦耳动听,风格独特。如今,那路壮族女子八音队在城区宣传部和文体局的大力扶持下,全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同时,城区宣传和文化部门指导她们在其表演中增加采茶舞、春牛舞等壮民族文化表演元素,使她们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在今年11月18日参加首届南宁市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决赛中,取得全市六县六城区组织参赛的36支队伍的第六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