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阶段质量检测(五)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阶段质量检测(五)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阶段质量检测(五)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阶段质量检测(五)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三维设计】高中生物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阶段质量检测(五) 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维设计】2013年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五) 新人教版必修2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各项中,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是()a用进废退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 d基因频率解析: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b、c选项在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都有,而基因频率只出现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答案:d2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这些变异进行定向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答案:a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共同进化既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a bc d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迁移、气候、疾病等,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答案:a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解析:细菌的抗药性个体是细菌种群本身就有的,不是因为接触青霉素而产生的。答案:a5(2012广东高考)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还可能发生变异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答案:d6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 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 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含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答案:c7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基因频率越大,基因突变率也越大c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d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有可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倒位;基因突变率与基因频率没有关系;c项中女性中色盲患者占0.5%,则色盲基因频率为。答案:d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变异现象中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的是()a人的猫叫综合征b把纯合的高茎豌豆培养成四倍体c人的色盲d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解析:高茎豌豆的自交后代都是高茎,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没有可遗传变异。答案:d9原鸡经过人类长时间的饲养、驯化逐渐形成现在的家鸡,即使是家鸡中,也分化成为很多品种,比如长尾巴的观赏鸡、善斗的斗鸡等。以下与此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鸡形成家鸡的过程中,必然有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多种品种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c在鸡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鸡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若不经人类的驯养,原鸡种群中将不会出现长尾基因解析:原鸡到家鸡的变化,事实上就是进化,进化过程中必然伴随有基因频率的变化;多品种的形成也是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淘汰不需要的类型,保留需要的类型,起到了选择作用;长尾基因的出现与是否与人类的驯养无关,人类只是对长尾基因起到了选择作用。答案:d10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解析:由图乙分析可知,aa的繁殖成功率较低,而aa的繁殖成功率较高,所以会使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减少,而a基因频率增加。答案:c11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解析:每个岛上的鸟类有多种,所以它们是多个种群,每个种群都存在一个基因库。由于两岛位置不同,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但无论是否是一个岛,不同种类的鸟类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由于甲岛上环境变化较大,促使基因库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速率快,所以甲岛上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由于两岛的大小相似,所以鸟类总的数量将趋于相同。答案:c12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b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c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d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解析:在自然情况下,短期内对糯性和非糯性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y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环境对是否抗病的选择作用非常明显,抗病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病的个体会死亡,所以抗病基因的频率会增大。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18分)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其产生的方向是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2)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3)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进行遗传学研究,可得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解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会使生物产生多样性,但它们都是不定向的。(2)a的基因频率100%100%65%,由于a与a两者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35%。(3)生物进化的实质即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答案:(1)基因库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变异不定向的原材料(2)65%35%(3)种群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4(18分)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外因是_。(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3)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三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解析:(1)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甲、乙两岛环境不同对变异进行选择且两地有地理隔离。(2)由于b与c是不同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发生基因交流;b物种发生了进化。(3)已知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1和0.9,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为0.10.11%,aa的基因型频率为0.90.981%,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若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则aa的基因型频率会上升,aa的基因型频率会降低,aa的基因型频率会先上升后下降。答案:(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2)存在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3)1%、18%、81%aa基因型频率逐渐上升、aa基因型频率逐渐下降、aa基因型频率先上升后下降15(16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种,如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的作用。(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多样性。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共同祖先(南美洲地雀)进化而来的。(2)喙是用来取食的,地雀喙存在差异,是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食物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3)由于小岛的作用,原始地雀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各自有利变异的积累,产生了生殖隔离。(4)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5)该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答案:(1)南美洲地雀(2)食物自然选择(3)地理生殖(4)种群基本单位(5)物种教师备选题16下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喙长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由于捕食种子的差异,属于两个物种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d根据调查结果,可以预测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会迅速变短解析:喙长的变化只能说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在自然选择中喙短的被淘汰;在1978年时种子虽然硬度很低,但因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此时低硬度的种子对喙长的地雀无选择作用,喙长的地雀与喙短的地雀生存机会均等,因此相关基因频率不会明显变化。答案:c17(2010天津高考)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右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解析:(1)新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是4%和1%,则rr的基因型频率为95%,则r的基因频率为95%4%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