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神世界及其表现200913031408张延慧诗词是个很玄乎的东西,它既飘渺,又真实。飘渺的如李商隐的碧城三首那样令人捉摸不定,真实的如孟郊的游子吟那样感人心扉。其实,无论是哪首诗词,其中的精神世界都是诗人的情感和历史的记忆所融合而成。当我们品读它们的时候,不仅仅是那美妙的语句使我们心驰神往,还有那蕴藏已久的韵味。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诗人们按照孔子“思无邪”的诗教,在“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的原则下,写了无数符合儒家修身治国规范的诗词。由于儒家是入世的实践哲学,因此秉承这种思想的文士常常在作品中流露奋发向上、为国出力的抱负,如杜甫的“立登要路津”,边塞词中“燕然未勒归无计”。孔子的民本思想促成苏轼、陆游等作家创作大量同情民生疾苦的诗作。三教合流又是中国因地广人多、为和谐的目的而出现的文化现象。于是打上儒家之外的道家、佛家色彩的诗词也应运而生。李白,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很独特的一位人物。这“独特”二字,不单是说他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被誉为“诗仙”,也是说李白这位人物,除去文学上的成就之外,在思想上也是位很独特的人物:他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一身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将儒家的“仕”,道家的“隐”,佛家的“禅”溶于一体,甚至还将纵横家的纵横术和当时盛行的游侠精神都集于一身的有着极其复杂的思想的诗人,更确切地说是一位文人。儒家思想虽然自汉代以来就慢慢在中国思想界以及文学届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唐朝这个比较特别的朝代,毕竟道家、道教是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的,正是因为李白苦读了儒家经典,为儒家出世的思想所影响,自小就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所以,李白才会在这种强烈的政治理想之下,走出大山,走向京都。同时,也是这种儒家经典的熏陶,使得李白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质。这两者都为李白打下了基础,而这两者都是源于儒家文化。苏轼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在沉浮不定、变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反映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从思想根源上说,受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学术思想大势的影响,苏轼的“蜀学”也将儒家入世哲学与佛老出世精神相融合,呈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的特点。 “儒道互补”人格模式与传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是一致的。苏轼与陶渊明都是这一人格模式的典型代表。苏轼晚年几乎把陶渊明诗全部和了一遍。这不仅使苏诗在艺术上攀升到了更新的高度,而且使苏轼与陶渊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两个“儒道互补”人格模式的典范。以苏轻绝妙的诗词、文赋为载体,以共独特的人格魅力为榜样,“儒道互补”对封建时代后期的知识分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他们所普遍奉行的人格模式。唐诗大家都很熟悉,无论是静夜思,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其实,每首唐诗的背后,都有一个触发诗人精神世界的小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隐埋在唐诗背后的小故事。崔护是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的一位诗人。他的诗名不大,但却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和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的看他。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此的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于是就在门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便是成语“人面桃花”的来历,在社会动荡的大历年间能有这番经历,也算一桩美谈。那么,其结果应当可想而知了。诗的含义不局限于一两句名句,而是诗人用信念和情感诠释的真实的历史。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古人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看来一首诗还能给诗人带来莫大的幸运,也算是一种特殊的韵味了。此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16岁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不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白居易确实是个神童,二是白居易的坚忍不拔,立志成才的精神像草一样坚毅。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里。明白的这一点,当我们再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就会有更加奇特的感悟,那种对生命的赞美。其实,唐诗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旋律的一段音符,最美妙的音符。但是历史的长河永远向前奔流,诗歌的韵味也就薪火相传。宋诗的地位虽不及唐诗,但其中的故事也是耐人寻味的。陆游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叫做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时,陆游闲赋在家。一个雪夜,儿子陆子聿正在看书,而自己正在回想汉中的经历。突然子聿一脸疑惑地问陆游:“爹爹,这段文章是什么意思啊?”陆游耐心地告诉子聿:“这段文章的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竭尽全力的,只有在少年时期多下功夫,努力学习,到了老年才能有所成就”。接着陆游又说:“我在去汉中以前写了九千多首诗,但没有一首是有价值的,这是因为没有实际经验的融入。现在我体验到了汉中战火纷飞的生活,写的一首诗就可以抵那九千多首诗了”。这是一首哲理诗,语言简练,但意喻深远。诗人把对儿子深切的关爱熔铸在四句诗中,可谓字斟句酌。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是人生的一种理念。诗人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诗的韵味就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永远支撑着历史的脊梁。诗的韵味虽然深远,但毕竟受格律的限制,无法把话说明白,需要我们仔细的品味。然而词就不同,根据词牌名的不同可以把话说到不同程度。而且比起规矩的诗来说,词要更为洒脱。所以当我们去品味词的韵味时,我们就会发现,它的韵味更为开阔,是为一种境界。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词的韵味是那些长短不一的句子所表现出来最根本的目的,因为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所以境界尤为重要。但是词背后的故事也是值得回味的。辛弃疾是南宋最有英雄气的词人。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所以在21岁参加北方抗金义军后,率两万大军回归南宋,并在途中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张安国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但上层统治者偏安一隅,好大喜功,所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辛弃疾晚年闲居家中时写了一首总结性的词。“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从词人的自注我们可以看出是那份痛心与无奈,“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虽是戏作,但现实总是比回忆要残酷。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韩愈说过:“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既是词的韵味,更是人生的韵味。正如清初著名诗人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这就是词人的胸襟,词的胸襟。所以王国维在评价苏辛词的时候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一种历史的胸襟,使词的韵味更加深远。虽然词盛于宋代,但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所以唐代诗人所写的词就带有点唐诗的韵味。虽不纯粹,亦是别有情趣。大诗人白居易就有一首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小词,题为长相思别情。“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首词的关键就在于用“流”和“悠悠”把一位月下倚楼怀人的女子的那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和绵长的愁思描绘的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何为韵味?就是把能看见的能想象的一切合理事物融入进合理的情景之中.虽然从格调来讲此词稍显稚嫩,但那份韵味已是“一片幽情冷处浓”了。再看看点点愁的吴山和归时方休的恨,这便是词韵对于时空的最好的诠释。词的韵味恰巧如此,开阔而洒脱。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无数的价值寄托,无尽的情感宣泄凝结其中,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文人精神。诗词在人的神会中有很早的发展,从先秦时期诗经楚辞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它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从诗词中,我们更好的能了解当时的社会,民风,与时代的发展,同时表现了是人的情感,当然这也许不只是是人的情感,也是当时世人的情感!比如先秦诗经楚辞中体现的纯朴的民风,晋朝陶渊明的闲适、淡然之感,盛唐中无数诗人的涌现,李白杜甫把诗推向鼎盛,李煜的亡国兴叹,宋朝苏轼人生的感悟,陆游的、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清纳兰容若哀感顽艳之词,给人以警示,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心灵的升华。我认为 古典诗词至今,有了一些影响。在传承思想方面,无论从诗经中,离骚中,白马篇中,都在传承着中华民族式的民族思想,内容浩瀚。同时也展现了历史,一个王朝的兴衰,在诗中都有体现的很明显。盛的时候“春风送暖入屠苏”,衰的时候“感时花溅泪”。对于历史研究有着很深刻的意义。还可以提高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人证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 青年教师座谈会校长致辞:《长安的荔枝》启示:送一份执着育一树未来
- 2025年高等数学教学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 平安校园考试题库及答案
- 财务人员集中管理办法
- 东台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 pos机安装管理办法
- 2025年食品冷冻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融资租赁管理办法最早
- 个人贷款集中管理办法
- 医院保洁中央运输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三章 国际中文教育与跨文化教育
- 初中俄语七年级第一课课件
- pvc板材生产工艺流程图
- 《CT检查技术》课件-CT检查原理
-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基础 习题答案汇总(程夕明) 习题集1-6
- 《前列腺增生手术》课件
- 安全出口和疏散指示
- 软件使用授权书
- 肥料、农药采购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员工安全环保履职能力评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