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一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c在接受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果、蔬、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c“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本民族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b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c饮食的功能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d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b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c及即尊位 及:等到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3分)在邺下名为清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b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虽然父亲让他闭门谢客,但其名声传播范围仍然很广。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未将此事报告给司马宣王。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爽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7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2)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8-9题。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注】诗家:诗人。上林:古代皇家园林。8.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4分)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10、补写出下列诗歌的空缺部分。(10分)(1)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 长太息以掩涕兮,_。(3)月明星稀, 。 ,何枝可依?(4) ,依依墟里烟。(5)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仰观宇宙之大, ,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7)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25分)翻译奇人许渊冲邓郁“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93 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8 月 22 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 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可谓 “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北联大。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于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不仅存义,而且存音。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他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达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d“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e. 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6分)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6分)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卷(非阅读题,共78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城市建设的盲点地区,由于管理不力,垃圾堆得像小山,令人叹为观止,那里的环境必须尽快加以整治。b今年夏天,张师傅的儿子名落孙山,无独有偶,自己又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连续受挫,真让人愁眉不展c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大力发展经济,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有些人妄想通过散布耸人听闻的谣言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终只是招来嘲笑而已。1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名作家都称曾深受其影响。b今年以来,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c一心追逐个人财利而且不择手段的人是可鄙的,品德高尚的人则会把遵循道义、培养善德放在更高的位置上。d全省新闻战线将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坚决治理虚假报道的问题,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雄踞阿里700年的古格王国,就建在土林环绕的札达盆地中央。从任何一条通道进入札达,都要先经过土林。我们翻越阿伊拉山,下到巴尔沟土林,_。连绵的群山状如列队的士兵于是这些土质山峰都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秩序感如同进入了一个虚幻的电影特技场景中大地似乎想从大刀阔斧的造山运动中慢下来一旁孑然而立的山头则是威严的将军开始了层层叠叠的缓缓堆积 a bc d15.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3分)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树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16.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6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即便是“居”,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_。五、作文(60分)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颗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全文不少于800字。包头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答案 9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对比。“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局的虚写凸显(反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诗歌简析:8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才” “半”都是暗示“早”。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9早春的“清景”与晚春的“俱是看花人是明显的对比与反衬。” “若待”是“如果等到”的意思,可见后文是想象之景,即虚写。11. (1)b得3分,d得2分,c得1分,a、e不得分。解析: c“并不在乎”说法不严谨;a早已得到公认;e是“写信”请教。(2)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坚持翻译“优势论”,不拘于原作,讲求再创造。他在翻译圈里“独树一帜”。他个性率性、张扬,重视感情,又难谙人情。 虽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他在中国诗词翻译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公认。诗词曲译成英文,实为第一,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成功,居然是从挨批斗开始的。(3)有忘我的精神,专注而执着。良好教育和大师教导,奠定他的文化根基和翻译准则。淡泊名利,热爱并执着于自己的翻译事业。工作投入而有规律。作息像钟表一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 (4)观点: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许渊冲虽年过九旬仍执著进取、坚持作为的积极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许先生的欣赏和肯定。许渊冲93岁获奖,虽比同学杨振宁、王希季都晚很多年,但发言时激情澎湃,声如洪钟,中气十足,体现其老而弥坚的乐观精神。许渊冲晚年勤奋译著,坚持不懈。有时深夜也会坐起,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体现其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许渊冲晚年常看参考消息海峡两岸,关注时事。这种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其耄耋之年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12答案:a试题解析: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此处褒贬不当;无独有偶:不只一个,还有配对的(多指坏人坏事);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耸人听闻:耸:惊动。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13. 答案:c 试题解析:句成分残缺,把“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放到“自”前;句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在“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前;句动宾搭配不当,就为“增强意识和提高水平”。14答案:d试题解析:由上文“下到巴尔沟土林”可知,与上文联系紧密;中的“慢下来”是对剩余其它句子的一个总结,正因为慢下来,所以才会层层叠叠的缓缓堆积,所以之后是;中的“于是”与联系紧密;中“则是”一词,表明应在之后。 翻译: 李丰,字安国,是原先的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因为父亲的任职被征召随军。起初还是平民百姓时,十七八岁,在邺下品性纯洁,善于品评人物,得到全国人的一致称赞,没有人不留意他。后来随军到了许昌,声望一天天兴盛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早早出名),就叫他闭门读书,命他断绝跟宾客来往。起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