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精选笔记.doc_第1页
古代文学作品精选笔记.doc_第2页
古代文学作品精选笔记.doc_第3页
古代文学作品精选笔记.doc_第4页
古代文学作品精选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书成于春秋时期,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直陈其事)、比(譬喻)、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它为后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诸如重叠的章句,巧妙的修辞,对比、烘托、反衬等手法的运用。“风”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雅”是朝廷正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乐歌。2,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孟子:孟 子 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政冶、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动力的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内容主要是阐发诗书精神和孔子思想,传播王道仁政,不合于连横合纵、以攻伐为右的形式。多以论辩形式展开,属于典型的论辩文。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4,“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5, 逍遥游“逍遥游”意为放浪不羁、怡然自得、遨游于天地之间,即所谓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亦为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6, 左传为春秋左丘明所做,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事以春秋鲁国的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等,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7, 汉乐府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汉乐府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8,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求实精神、人物刻画、抒情色彩和悲剧意识等,都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称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无人企及的丰碑。9,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是三国时杰出文学家,是最早对司马家族专权提出警告的人,曹植曾被封陈留王,死后谥号“思”,所以又称“陈思王”。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怨歌行、鰕鳣篇、杂诗等6首。 10,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诗词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思想内容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11,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诗风格,“沉郁顿挫”,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12,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过着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欧阳文忠公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在中国诗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潜先生认为: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13,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也有反映。文献通考中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因病辞职由京赴洛途中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诗人的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全诗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别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14,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李商隐以无题诗著名。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1, 简述杜甫的现实主义?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写实手法的特点有: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2, 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中的两个女性?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勤劳能干;“大人故嫌迟”这“故”字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打扮时“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倔强.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3, 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3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4, 初唐四杰及沈、宋对诗的贡献?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这种自觉变革文风的精神,使他们的诗歌富于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正式揭开了唐代诗歌的序幕。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沈宋二人奠定了唐代律诗的发展形式,对五言律诗的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创的黏对规律,标志着诗歌从齐梁的永明体的四声律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而且产生连累以及的作用。即由五言律可以推出五言排律和五绝,进而推出七律和七绝。五律的成熟和七律的定型是以沈佺期宋之问的诗为标志的。5、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参考答案: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离骚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其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其三,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其四,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五,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1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2比兴手法的运用独具特色3结构宏伟严密4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6,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的内容、题材和代表作?1 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表现内容上的不同: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7, 简述李白的浪漫主义1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烘托内心的真挚情感李白想象丰富奇特,配以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读者感受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政治责任感。李白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存的表现形式在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突出蜀道之难,用蜀地方言开头,然后以“上青天”作比,顶用“难”字,艺术效果是极强烈的。2、 注重主观抒情色彩的渲染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重,感情的表达让人感觉有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出门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念故地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他的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诗篇,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生活中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8, 陶渊明1: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一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二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三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如移居二首。2: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一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二形成陶渊明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和对仗、典故,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9, 如何理解项羽本纪中的“末路英雄”?“末路”即走投无路;“英雄”是对项羽胆识的一种赞扬。项羽本纪中选取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故事分别写出了项羽的勇、仁、壮。四面楚歌让项羽体会到了穷途末路之悔恨和无奈,面对亭长的劝告,他只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体现了其“众人皆亡,我亦不独活”的决绝之心,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项羽被刘邦的军队逼至绝境,他唯一爱的女人自尽了,他所有的军队都溃灭了,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这时,一条小船横在江边,他本可以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上船逃回江东去苟延残喘(或许还可以重振旗鼓,求得东山再起),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以极富悲剧意味的方式承认了天定的悲剧结局即“天亡我”的现实,却又对“天”的给定发出挑战和怒吼。他用仅存的二十八名骑士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夺旗;他瞠目一叱,让敌兵避易数里。他用目光注视着面前的敌人,不去关心注定是黑暗无望的前途,就在这冲杀的一刻,他成为一个战胜者,成为一个无限荣耀的、通体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斗士,这一刻,他以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和无畏的勇气超越了到来的及未来的悲剧。他对悲剧现实响亮的回答:我承认我必定失败,但绝不输在现在;我只输给无形的“天”,但绝不输给任何面前的敌手。最后,他用自己的手割下了自己的头,他似乎要以此证明:连死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他杀了自己,而没有让天或任何外在力量获胜。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羽是一位战胜了一切的斗士,他的精神不死。这种超越精神大多在毁灭和失败中越发得到显露,它是人类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高贵的一道坚固的屏障,使人们无论陷入多么卑微的环境都能够始终保持着一股傲气,保证自己永远不被打倒。史记中的悲剧英雄,如项羽、李广、伍子胥等人都是那样的高傲和不可战胜。他们决不与任何现实调和、妥协,他们不惜一次次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惜毁灭自己,来表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由此,他们显示出无所畏惧的勇毅,体现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激情。“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后自刎而死,彰显了项羽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这样一个末路英雄,让人可怜可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缅怀。 感遇(选一)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出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庾信 拟咏怀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赏析:诗有诗经古风,由景入情,诗人借古喻今,遥忆苏武,荆轲,最后抒情,整首诗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堪称经典。诗中作者触景生情,由景忆古,将自己的处境与苏武,荆轲作比,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想之情,同时这种思乡又非游子思乡。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自己体验。1,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2, 如何理解杜甫的沉郁顿挫?沉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顿挫,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 )先说沉郁,主要体现在诗人忧己、忧国、忧民的深沉忧思。首先,诗中第一段人生之慨,主要表达了忧己,是建立在忧民忧国之上的忧己。为自己抱负的落空而忧,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仕既不成,“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即使无所成就,自己甘愿勤苦也要坚持理想到白首,至死方休。而“此志常觊豁”的志是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联系在一起的。隐又不遂,“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终因自己不能像巢父与许由一样避世隐居而感到惭愧,虽然如此,还是不能改变“自比稷与契”的志向。而“未能易其节”则是因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其次,诗中第二段写途中之感,主要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情怀,“朱门酒内臭,路有冻死骨”这句用黄金铸成的句子,朱门内外这样让人痛心的鲜明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时上层阶级生活的奢侈却不顾人民死活。最后只能发出“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再次,诗中第三段写归来之叹,主要表达了诗人忧民的情怀。产生了“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的无比深广的忧国忧民之情。再说顿挫,主要体现在本诗中章法上感情表达转换穿插的层次,句法上的转折复句,节奏韵律上的起伏变化。首先,章法上,表现在三段的的感情转换起伏。第一段,先叙自己的人生之慨,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第二段途中之感的描写。然后转入第三段的归来之叹。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再次,在句法上,虽然“居然成濩落”,却“白首甘契阔”;虽然“取笑同学翁”,却“浩歌弥激烈”;虽然“终愧巢与由”,却“未能易其节”。这些转折复句,加强了感情变化,也体现出了句法上的顿挫风格。最后,在韵律节奏上,全诗采用仄声韵,读起来一句一顿,节奏起伏明显,又形成了韵律节奏上的顿挫风格。综观全诗,虽有纪行的内容,但以咏怀为主;而无论咏怀、纪行都以志存稷契、心忧天下为中心、为灵魂,贯穿全篇,是为沉郁风格。全诗分三段分别写了忧己、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转换,转折复句的应用,仄声韵的应用,是为顿挫风格。沉郁顿挫使本诗感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3, 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1 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2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4, 论述李白豪迈飘逸的诗风?一: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大量运用神话传说表达自己的思想,蜀道难中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二:追求个性自由,感情强烈,气势雄壮,具有豪迈的诗风。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则重点品位感情上大起大落,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精神是其豪迈的真实写照。5,如何理解“韩如潮,柳如泉”?(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2,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参考答案: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文学的四个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新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王国维离骚为“骚体诗”是中国第一首篇幅最长的抒情诗。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格式,用散文的形式与诗经区别开来。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比兴手法的运用独具特色;结构宏伟严密。曹植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曹操是改造文化的大师。王粲“七子之最七子之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