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劳动力“转移”铺就致富路典型材料_第1页
XX村劳动力“转移”铺就致富路典型材料_第2页
XX村劳动力“转移”铺就致富路典型材料_第3页
XX村劳动力“转移”铺就致富路典型材料_第4页
XX村劳动力“转移”铺就致富路典型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村劳动力“转移”铺就致富路典型材料XX村位于穆棱河畔,有四个自然屯,面积4513亩,其中水田3056亩,旱田1457亩。全村现有村民308户,人口1088人,党员38人,劳动力460个。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20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该村的村民现在很多都当上了老板,有10多户村民自家还买上了小轿车。XX村靠什么走上了致富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来到了这个村,进企业、走农户、听介绍,找到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那就是把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大城市去,通过“转移”,铺就了XX村人的致富之路。如何使农业生产发展更快,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头等大事。多年来,该村在县、镇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引导下,依托地缘、人缘优势,选准了“转移”求生存、求发展、求致富的着道路,通过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走向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农闲时间搞副业,季节性“转移”换来第一桶金。北方农村受气候的影响,一年就忙几个月,很多农民农闲时间都在家里猫着,打牌喝酒。人均4亩多地,且大部分是水田,日子还算过得去。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这种“四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他们懂得,光靠这点地过日子,也仅仅能解决温饱而已,与他们所期望的幸福生活相比相差很远。在镇、村和有关部门的引导和带动下,他们开始把视线移到了土地以外,想着如何在农闲时间多挣点“外快”,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由于该村离XX河较近,河滩上沙子资源丰富,村民便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开始了沙滩上刨金的道路。从九十年代开始,他们早上天不亮就上河滩拉沙子,运沙路上四轮拖拉机排成长龙,发动机的轰鸣声响成一片,到天亮的时候已经拉第二、第三车了,冬天他们把沙子储备在自家院子或地里,一开春就拉去卖,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万把块钱。那时候XX村200多户村民就有100多台四轮拖拉机,农忙时用来耕种,农闲时间拉沙子、跑运输,小日子过得忙忙碌碌、红红火火。还有一些农民通过参加县里和镇上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班,掌握了一技之长,吃上了技术饭,干起了窍活。农民XX学会了橡胶桶制作技术,农闲时间收购废旧轮胎、橡胶做橡胶桶,挣了钱后又承包了银丰综合厂的电工车间,搞起了机电维修,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有些农民学习了木工、瓦工技术,农闲时间跟着包工队出去干工程,不仅增加了收入,时间长了也摸清了一些工程施工的“门道”,慢慢开始到县内外承揽一些小工程,该村建筑工的名头越来越响,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品牌,建筑业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一大亮点。就是靠着这股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韧劲,该村一步步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依托优势求发展,就地“转移”开辟一方大舞台。为积极寻找创业致富的门路,村两委班子一方面把精力放到怎么让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效益上,另一方面则想着如何进行土地集中耕种,让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跳出农业谋发展,向二、三产业转移。为此,该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水稻新品种,靠提高水稻品质来增加农民收入,后来又响应县里号召,实施全村种植一个品种,20XX年种植了松98131,20XX年又更换了新品种龙稻7号。为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村里又协调长江米业公司与农民签订收购定单,每斤高于市场价2分钱收购。20XX年,村里又联合长江米业公司,成立了水稻协会,和省农科院联合创办了水稻种子基地,逐步将水田变成了种子田,进行集中耕种和经营,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了规模化种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每亩收益,也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现在的村民,已有321人完全脱离了农业,在城镇二、三产业和大城市实现了就业,其中有55人已经发展成为老板。村内的宏达建筑公司、宏泰机械有限公司、长江米业公司、绿叶仓储公司等4户企业已粗具规模,年产值达3200多万元,成为全县的知名企业。宏达建筑公司老板XXX,是原生产队队长,生产队解散后,他利用熟人关系,承担一些平房建筑、院舍维修等方面的小活,逐步发展壮大后组建了宏达建筑公司,在XX县搞房地产开发,现在企业固定资产达20XX多万元,年纯利润500多万元,上缴税金100多万元,全村在他那儿打工的就有40多人。另有10户村民自建的小型建筑企业挂靠在宏达建筑公司,每户年收入都在100万元左右,建筑业已成为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老党员XXX,专门承揽铁路部门的工程,包括道口维修、火车站护栏修护、站内维修装潢等工程。一年收入120多万元。村民XXX靠制作橡胶桶、搞机电维修实现原始积累后,创办了宏泰机械有限公司,引进技术生产制米机50余台套,每台售价固定资产达3000多万元,上缴税金50多万元。长江米业公司,是村水稻加工龙头企业,现固定资产达200多万元,年纯利润30多万元。绿叶仓今储公司,主要承担水稻、玉米等粮食仓储业务,年纯利润达40多万元。XX周边和XX、农垦等种粮大户,很多都把粮食运到这里存贮。村里通过鼓励村民自主创业,使广大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由农户变成产业工人、私企老板,既壮大了本村的二、三产业,又提高了农民素质,造就了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的新型农民。走出XX创大业,异地“转移”转出一片新天地。村民在立足家乡创大业,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有一部分村导又把眼光放到了外地,走上了南下打工、创业之路。目前,全村到外地创业发展的劳动力已达243人,其中到境外的韩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等从事建筑、流通和服务行业的就有20多人,其余分布在乌鲁木齐、海口、中山等国内大中城市,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已经步入了生产、经营领域,有40多人通过资本输出到外地当起了老板,尤其是城市公交营运已成为XX村人到外地投资创业的又一特色产业。20XX年,村民XXX出去到海南、湛江等地考察,发现包线车挣钱,回来后就和三个弟弟合计,筹集资金到海口包线车,现在XXX自己拥有3台线车,年收入近40万元。在XXX兄弟的带动下,村民的眼亮了、心活了,纷纷到外地买线车跑线。为了帮助村民筹集资金我,出去挣大钱,该村两委班子积极想办法,协调金融部门,为村民担保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共帮助解决小额贷款万元。目前,全村已有线车34台,分布在中山、海口、湛江、乌鲁木齐等地。老村委会主任、老党员张景才,还牵头办起了线车协会,带走村民60多人,在广东中山市买了一个公交线路,拥有线车24台,经理、车队队长、维修主管等管理人员全部是XX村人,实行车辆统一管理,成本统一核算,利润统一分配,一年下来,平均每台车净挣10多万元。异地“转移”,已经使XX村人实现了从被动打工到自主创业的转变,并且在转移中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发展壮大,闯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新天地。XX村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劳务经济”、“创业经济”,不仅促进了全村的生产发展,使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也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民俗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XX村,白色水泥路贯穿全村,夏天路边院前花香树绿,家家庭院规范整齐,休闲广场独具品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如今的XX村,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