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docx_第1页
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docx_第2页
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docx_第3页
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docx_第4页
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程序第一节概述一、编写目的有效地指导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血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与分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标本的采集、接收及处理。三、人员职责1.血液标本采集静脉血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末梢血标本由检验科技术人员采集。检验人员有义务向临床提供检验项目标本采集的类型、血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等。2.血液标本运送静脉血标本由患者或临床卫生员运送,末梢血标本由检验科技术人员运送。3.检验后血液标本及废物处理由检验人员或检验科卫生员进行处理。第二节工作程序一、患者准备及原始样品识别患者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min后进行采血。冬季保持血液循环通畅,化疗患者要求在化疗前采集标本,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静脉血常规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遵照医嘱作好样品采集前所用的容器以及消毒器材、一次性注射器等备用。首先确认患者姓名,并将姓名和(或)标本标识写在(贴于)标本采血真空试管上。采血前应向患者作适当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如遇患者采血后发生晕厥,可让患者平卧,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恢复。必要时可嗅芳香氨酊,针刺或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住院患者原始样品识别以“患者姓名+申请序号”为惟一识别,门诊患者以“姓名”为惟一识别。二、申请者的指导(一)申请者必须对患者讲清楚血液标本检验的目的(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信息),采血时间(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其他人员应最好在空腹时采血)及注意事项。(二)申请者应向患者讲清楚收集血液标本前服用以下药物,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提醒临床医生在分析实验结果或申请检验应予以注意。1.白细胞计数禁止服用的药物(1)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匹拉米洞)、安替比林(非那宗)、安乃近(诺瓦经)、扑热息痛及含有上述药物的各种复方止痛片。(2)抗风湿药:保泰松、吲哚美率、金盐等。(3)精神抑制药和抗抑郁药: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冬眠灵)、普马嗪、甲硫哒嗪、甲哌氯丙嗪、甲哌啶嗪、异啶嗪、安定(眠尔通)、利眠宁、丙咪嗪、阿米替林、脱甲丙咪嗪等。(4)抗甲状腺药: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甲硫咪唑(他巴唑)等。(5)抗感染药:磺胺类、氯霉素、甲砜霉素、三甲氧基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唑(复方新诺明)、青霉素、新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头孢霉素族、链霉素、新生霉素、瑞斯托菌素、呋喃妥因(呋喃啶)等。(6)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氨硫脲等。(7)抗疟药:卡莫喹、羟氯喹等。(8)抗麻风药:氨苯砜等。(9)抗凝药:苯茚二酮。(10)抗心律不齐药:普鲁卡因胺、阿吗灵(西萝芙木碱)、奎尼丁、心得安等。(11)抗癫一药:苯妥英、三甲双酮、乙琥胺等。(12)抗糖尿病药:氯磺丙脲、甲磺丁脲、磺胺丁脲等。(13)利尿药:乙酰唑胺、氯噻酮、利尿酸、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莫鲁来和其他汞制剂等。(14)抗组胺药:安替司丁、吡甲胺(扑敏宁)等。(15)其他:左旋咪唑、泼尼松、别嘌呤醇等。2.红细胞计数禁止服用的药物甲氨蝶呤、苯妥英钠、齐多夫定。3.血小板计数禁止服用的药物奎尼丁、先锋霉素。嗜酸细胞计数禁止服用的药物:肾上腺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三、申请单的填写、处理及保存(一)申请单的填写临床医师在检验申请单填写时,应完整填写申请单各项内容,字迹必须清楚,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科别、床号、病案号、住院号、申请日期、申请序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或主要症状、申请检验项目及特殊说明如应用的药物等。检验申请单还应具有标本采集日期和时间、接收标本日期和时间等以便相关人员填写相关内容。(二)申请单的处理1.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检验申请单所填写的检验项目,做好患者准备和标本采集。2.检验人员必须在收到临床医师书面或电子打印的检验申请单时,才可接收标本并实施相应的检验。(三)检验申请单的保存检验科收到的临床医师书面或电子打印的检验申请单应至少保存3个月(门诊除外)。四、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及必需添加剂、原始样品采集的类型和量1.静脉血标本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一次性含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液标本必需添加剂是EDTA-K2抗凝剂;原始样品采集的类型是静脉血;标本量是抗凝血2ml。2.末梢血标本血液标本采集的容器是盛有相应稀释液的试管或样品杯,必需添加剂是各型号血细胞分析仪要求的稀释液,原始样品采集的类型是末梢血,采血量为20l。五、血常规标本的采集方法(一)静脉血标本1.采集过程收取检验申请单审核合格后,检查真空管标识与检验申请单一致患者做好准备找好采血静脉并消毒使用装有EDTA-K2的真空管采集静脉血2ml干棉球压迫伤口充分混匀样品(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标本采集日期和时间)送至相关部门检测,此过程由临床医护人员完成。2.采集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如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小孩可用颈外静脉采血,但有危险性,以少用为宜。3.真空采血法采用真空采血装置,设计备有软橡皮套管式止血装置,穿刺回血后,即可将另一端的硬插管插入真空定量的采血试管内,血液足量后,拔出硬插管即止血,当插另一真空定量试管时又可采血。整个采血过程无血液外溢和污染。4.标本采集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除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外,还应穿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防止患者采血部位感染,保证一人一针,杜绝交叉感染。真空采血过程一般情况无血液外溢和污染,如果有血液标本外溢应立即对其用过氧乙酸溶液或75%酒精溶液消毒处理。样品采集过程中,对所使用的采集材料应妥善处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合格的材料,使用前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安全;采血人员对所采集的标本应作好登记工作,并签名。样品采集过程完成后,对所使用的采集材料应及时、妥善处置,保证环境和人员安全。(2)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宜小于1min,若止血带结扎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上升,可有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能使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随着压迫时间的延长,局部组织发生缺氧而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渐大,检查结果时出现不应有的增高或减低。(3)为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不能在静脉输液同侧臂或输液三通处进行采血。(二)末梢血标本1.采集过程门诊患者由检验科人员收取检验申请表(住院患者由临床专门护工将化验申请单送至临床检验科)审核合格后,编号(填写与相应试管编号一致)患者做好准备审核患者身份与检验申请单的姓名是否一致,相符后找好采血部位并消毒(门诊和住院患者)采集末梢血样20l加入装有相应稀释液的试管(充分混匀样品),与此同时用一次性载玻片取末梢血一滴,推片(编号,与申请单序号一致)干棉球压迫伤口送至相关部门检测,此方法整个过程由检验科技术人员完成。2.末梢血采血法采集部位通常采用无名指,婴幼儿手指太小可用大拇趾或足跟采血。末梢血采血法操作方便,但血循环较差,受气温影响较大,检查结果不够恒定,特别是冬季波动幅度更大,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除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外,还应穿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防止患者采血部位感染,保证一人一针,杜绝交叉感染。如果有血液标本外溢应立即对其用过氧乙酸溶液或70%乙醇溶液消毒处理。样品采集过程中,对所使用的采集材料应妥善处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合格的材料,使用前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安全。样品采集过程完成后,对所使用的采集材料应及时、妥善处置,保证环境和人员安全。(2)皮肤采血时,应尽量避开有炎症、化脓、冻伤等皮肤损害部位处采血。皮肤出汗时,应先用干棉球擦干。以免血液稀释。(3)采用末梢血时,不要用力挤压皮肤,血液应自然流出。六、血液标本的运送(一)静脉血标本1.门诊患者的血液标本由患者或患者家属运送,门诊一般标本送到门诊临床检验科化验室(门诊部楼三层);门诊急诊标本送到门诊临床检验科急诊化验室(门诊部楼一层);住院患者由临床专门护工运送,送到住院部楼临床检验科。2.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不能立即送检的标本应在48低温冷藏,但低温保存不要超过4h。3.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溢出。溢出后应立即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有传染性的尿液标本运送以确保不污染环境和保护人员的安全为原则。4.在标本送至检验部门之前所发生的一切安全问题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均由标本送检人员负责。(二)末梢血标本1.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均由检验科人员运送。2.末梢血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3.末梢血标本的运送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溢出。溢出后应立即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对有传染性的末梢血标本的运送以确保不污染环境和保护人员的安全为原则。七、血液标本的保存(一)静脉血标本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在4h内及时送检,最好在2h内完成血涂片制作。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冷藏方法(冰箱410保存)。该冷藏方法经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得出,对细胞计数影响不明显。(二)末梢血标本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一般在2h内完成检查,不能及时检查的末梢血标本应保存室温条件下。八、 静脉血血标本的接收与拒收的标准(一)实验室接收合格血液标本的标准1.实验室的检验申请单应清楚填写下列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科别、床号、病案号、住院号、申请日期、申请序号、标本类型、临床诊断或主要症状、应用的药物、标本采集日期和时间、接收标本日期和时间及申请检验的实验项目。内容不全时住院患者以申请序列号为惟一识别,门诊患者以姓名为惟一识别。2.血液标本容器标识应与患者姓名检验申请单的内容一致。3.血液标本种类(EDTA-K2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血量(最好为2ml)符合所申请实验的要求。4.血液及时送检并实施了相应的正确保存措施。5.采集血液标本的真空管、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符合实验要求。6.合格的常规血液标本接收时,应对所接收的标本进行登记,包括患者姓名、科室、标本的类型、检验项目及接收标本日期和时间。(二)实验室拒收血液标本的标准1.检验申请单填写的内容必须与血液标本容器标识填写内容一致,否则拒收。2.血液常规检查的标本必须在采取标本后4h之内送到,否则拒收。3.常规血液检查的标本最少量为1ml(婴幼儿、严重烧伤等特殊情况除外);否则拒收。4.送检的检验申请单和容器应清洁卫生,不能沾有标本,否则拒收。5.标本采集不能出现凝血、溶血,否则拒收。第三节血液常规参数的生物参考区间与临床意义一、血液常规参数的生物参考区间1白细胞数成年人:静脉血(3.510.0)109/L;手指血(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月2岁:为(11.012.0)109/L。2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0.500.70;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30.08;嗜酸性粒细胞:0.010.05;嗜碱性粒细胞:00.01。3红细胞成年男性:(4.305.86)1012/L;成年女性:(3.775.17)1012/L;新生儿:(6.07.0)1012/L。4红细胞形态血涂片瑞氏染色后,成熟红细胞形态呈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平均直径为7.2m(直径范围为6.09.5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5血红蛋白成年男性:130180g/L;成年女性:115156g/L;新生儿:170200g/L。6红细胞压积成年男性:0.4000.517;成年女性:0.3500.467。7红细胞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0.145。9血小板计数 (100300)109/L。10网织红细胞数百分率0.4%2.1%、低吸光度:0.7680.954、中吸光度:0.0320.194、高吸光度:00.046。1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050.3)109/L。二、血液常规参数的临床意义(一)白细胞计数1.白细胞生理变化(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d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日间变化: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而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3)妊娠与分娩:妊娠期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2.白细胞病理变化(1)白细胞增高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左移;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左移。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塞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高。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高,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肿瘤性增高:白细胞呈长期持续增高,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高,且可有较明显的核左移现象,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2)白细胞减低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内毒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nic leuk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也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的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激活促进粒细胞生长的某些因素。3.白细胞分类结果异常(1)中性粒细胞增加:见于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炎症、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及手术后等。减少:见于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等)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2)淋巴细胞增加: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结核病、狭窄排斥反应前期及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及放射病等。(3)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素或促肾上腺皮质素后。(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后等,恶性肿瘤、严重传染病、败血病、中毒(药物或重金属)大面积烧伤等。严重感染中性粒可出现毒性颗粒、空泡、Dohle氏体、核棘突、退行性变及细胞大小不均等变化。(二)红细胞计数异常1.生理性变化(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初生儿由于出生前以弥散方式从母体血液获得氧气,通常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小儿生长发育时铁供应不足亦可引起贫血。男性儿童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到2530岁时达高峰,30岁后随着年龄增高而逐渐下降,直到60岁尚未停止。在女性儿童也随年龄逐渐增高,到1315岁时达最高值,而后受到月经、内分泌等因素影响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逐渐增高与男性水平相近。男女两性的红细胞计数在1540岁期间差异明显,主要可能与在此期间,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而睾酮有促进红细胞造血作用有关。(2)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加。(3)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主要由于氧需要量增加,引起相对缺氧。一般成人在安静时全身每分钟耗氧0.30.4L,肌肉运动时可增加到22.5L,最高可达到44.5L,此时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4)气压降低: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此因大气稀薄、氧分压低,机体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引起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所致。(5)妊娠中、后期:为适合胎盘循环的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2.红细胞增高(1)相对性增高: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多尿和水的摄入量显著不足的患者。(2)绝对性增高:与组织缺氧有关。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山适应不全等。(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10)1012/L。3.红细胞减低(1)生理性贫血:妊娠期因血浆量相对增多,故红细胞相对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2)病理性减低:红细胞减低所致的贫血:一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二是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贫血。4.红细胞计数医学决定水平高于6.81012/L,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低于3.51012/L为诊断贫血的界限,应继续寻找病因;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三)红细胞形态1.红细胞大小不一(1)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大红细胞: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3)巨红细胞: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4)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1)正常色素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2)低色素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3)高色素性: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4)多色性: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尤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5)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3.红细胞形状改变(1)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性贫血或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2)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3)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4)口形红细胞: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也可见于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等。(5)镰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6)棘形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80%;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及尿毒症等。(7)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其意义不明。(8)泪滴形红细胞:多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症时,偶见于正常人。(9)裂红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10)红细胞形态不整:此种细胞在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时多见,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异形红细胞产生的原因尚未明,有人认为是物理因素所致。(11)有核红细胞:最常见于严重的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各种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和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4.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中毒患者(如铅、汞等金属中毒)及各种增生活跃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2)豪乔小体: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3)卡波环: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或脾切除后。(4)寄生虫:当疟原虫等感染时,可见红细胞胞质内相应的病原体。(四)血红蛋白异常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准确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的减低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不一定呈正比例,一是在小红细胞贫血时,由于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所以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较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更为明显,如缺铁性贫血、消化性溃疡、肠息肉、痔疮、月经过多、钩虫病等慢性反复出血等;二是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更为严重,如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肝硬化性贫血等;三是在大出血时,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基本上与红细胞减少相一致,如消化道、肺部大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五)红细胞比积红细胞比积是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标的参数的要素之一,有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1.红细胞比积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2.红细胞比积减低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种类不同,红细胞比积减少的程度并不与红细胞计数值完全一致。(六) 红细胞平均指数临床上将红细胞3个平均测定的指数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表7-1)。表7-1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贫血类型MCVMCHMCHC常见原因或疾病正细胞贫血正常正常正常MM、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大细胞贫血增高增高正常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单纯小细胞贫血减低减低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减低减低减低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一个较新的红细胞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红细胞体积分布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临床上可用于:1.进行贫血形态学新的分类 1983年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两项参数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的新指标。根据不同病因引起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特点的不同,可将贫血分成6类(表7-2),新的分类法较传统分类法可能更全面,对贫血的病因分析和鉴别诊断具有更大意义。表7-2贫血的MCV/RDW分类法贫血类型MCV/RDW特征常见原因或疾病小细胞均一性MCV减少,RDW正常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继发性贫血小细胞不均一性MCV减少,RDW增高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H病正细胞均一性MCV正常RDW正常再障、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失血、长期或大剂量化疗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正细胞不均一性MCV正常,RDW增高混合型营养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尚无贫血)、血红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贫血等大细胞均一性MCV增大,RDW正常MDS、部分再障、部分肝病性贫血、某些肾病性贫血大细胞不均一性MCV正常RDW增高巨幼细胞性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2.缺铁性贫血(IDA)的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 RDW增高对缺铁性贫血诊断的灵敏度达95%,但特异性不强,可作为缺铁性贫血的筛选指标。缺铁性贫血时RDW增高,尤其是MCV尚处于参考值范围时,RDW增高更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指征;当MCV减小时,RDW增高更为显著;给予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将比给药前更大。这是因为患者补铁后,网织红细胞增多并释放入血,与给药前的小红细胞并存的缘故,故RDW先增大,随着正常红细胞的增多和小红细胞的减小,RDW逐渐降至参考范围。3.鉴别缺铁性贫血和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essman曾分析了两类贫血患者RDW变化,缺铁性贫血患者100%RDW增高,而88%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RDW正常,提示RDW可作为两类贫血的鉴别诊断指标。(八)血小板1.生理性变化正常人血小板数随时间和生理状态变化:如一天之内可增减6%10%,午后略高于早晨;春季较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减低;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2.血小板数增高一过性增高,见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之后;持续性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许多恶性肿瘤的早期常可见血小板增多。3.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产生减少,见于造血功能受到损害,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血小板破坏亢进,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和进行体外循环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九)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而血液中则为65109/L。当骨髓网织红细胞增多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时,可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两者网织红细胞均增加,数量比为11为释放增加。还可以从网织红细胞发育过程中获得有关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除测定网织红细胞数量外,有必要确定网织红细胞的成熟类型。正常时,周围血型网织红细胞为0.20.3,型0.70.8,但骨髓红系明显增生时,可出现型和型网织红细胞。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生成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溶血时由于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网织红细胞可增至6%8%或以上,急性溶血时,可达20%左右,严重者可在50%以上,绝对值常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造血恢复时,骨髓检查表现红系增生活跃,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仅轻度增高。(2)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时。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常低于0.005,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为其诊断标准之一。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过程中,如网织红细胞增高,表明治疗有效,说明骨髓增生功能良好;如网织红细胞不增高,则表明治疗无效,并提示有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需进一步检查。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网织红细胞大于15109/L,常表示无移植并发症;若网织红细胞小于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其他有关参数的意义(1)低吸光度和高吸光度网织红细胞: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例如: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低吸光度和高吸光度网织红细明显增高;肾性贫血患者,高吸光度网织红细胞上升,低吸光度网织红细胞下降,网织红细胞不增高。(2)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正常。RMI降低通常与骨髓造血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性贫血。(3)中吸光度网织红细胞+高吸光度网织红细胞:中吸光度网织红细胞+高吸光度网织红细胞称为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比率(immature reticulocyte fraction,IRF),是血液分析仪提供的较新参数。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生理性变化(1)年龄:5岁以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约为(00.8)109/L,510岁为(00.5)109/L。(2)日间变化:正常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一天内有波动,这可能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糖皮质激素的机制为:抑制骨骼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进入外周血。使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附着于血小板管壁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循环血嗜酸性粒细胞减低。白天交感神经兴奋,下丘脑产生促肾上腺素,使肾上腺素激素水平增高,因而嗜酸性粒细胞血浓度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即使在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变异也可达30倍之多。因此,宜在早晨8时测定嗜酸性粒细胞基础水平。(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皮质产生的肾上皮质激素增高,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低。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