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七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试题一、选择题(60分)1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专题采访,受访者的回答中“孝顺父母,维护家族名誉”最为常见,这是受下列哪种制度的影响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2理解历史线索与认识历史规律是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依据下图展示的内容,空格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排序是世卿世禄 门阀地位 才能道德 文化文章a b c d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4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d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5“撇开道德方面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行省制度 皇帝制度 郡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a. b. c. d.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8清朝皇帝上谕分两种,明发上谕和廷寄上谕。明发上谕内容是公开的,传达方式与明以前旧制相同,“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廷寄上谕则“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旁人谁也不知道。”由此可见a至清代我国封建政治制度最终成熟 b清中央机构设置注重兼容满汉旧制c内阁身份更正式,地位高于军机处 d军机处成核心机枢“隐然执政之府”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1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冲击反应”模式 “侵略革命”模式 “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12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13某班一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需要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小组长列出了主要研究的大事,这一罗列引起了争议,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事件太平天国运动 国民大革命运动 中共的诞生 维新变法 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a b c d14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济发展史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1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16“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但是紧张的救亡需求带来了准备的不足,并往往忽视了对封建主义的严峻斗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很不成熟的状态下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这种“不成熟”的核心体现是( )a军事准备不足 b政治经验短缺 c思想理论肤浅 d经济基础薄弱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18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推动实业救国191929年,蒋介石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随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但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与此转变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国共关系开始破裂c.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 d.中日民族矛盾激化20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a: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b: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d:延安、:瑞金、:遵义21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2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3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现有如下名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请将上述名句按照古代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cd2414-16世纪的西欧文学与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都体现了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下列作品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作品是神曲十日谈三国演义红楼梦 ( )a b c d25 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26一个时代的政治文明与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智者学派的产生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儒家思想的独尊导致了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罗马法的发展完善与罗马疆域的扩展相关联 明末反封建民主思想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a. b. c. d. 27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c.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d.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28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 )反对帝国主义 “耕者有其田”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节制资本”a b c d29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30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c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d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二、综合题(40分)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音仇,意同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材料三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时期代表人物命运秦国吕不韦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材料四 图一 图二材料五 汉代行政区划图(局部) 材料六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2分)(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5分)(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图一分析,明代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变化体现了什么本质特征?(5分)(4)材料四图二中的机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5)材料五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分)(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行省制度影响。(4分)(7)综合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2分)32(16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 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6分) 材料二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1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3分)材料三 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两个信息“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和“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子弟的制度指的是分封制,故b项正确;ac在商代已经出现,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项是秦朝的制度,西周没有实行郡县制,故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讲的“封建”阶段并不是“封建社会,指的是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形态,特别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关系,是政权与族权的相结合,所以答案选b;“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c项错误;“民治”阶段一般是指近代以后,推翻帝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5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行省制度是元朝开创的制度,故排除;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故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d【解析】试题分析:“公天下”在这里是指秦始皇把天下人作为寻找协助自己治理国家的候选,而不是从贵族之中选择,故是指郡县制依据才干任命官吏,选择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7d【解析】“首长制”是指宰相一人大权在握,“委员制”与“首长制”相比,权力分散了。结合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分析,以上变化反映了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故其实质上体现的是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 “直接由皇帝军机处”,毫无疑问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同时军机处成了核心机构,所以本题答案是d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中梁启超认为专制的削弱引起分裂,分裂之后便是统一,统一后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a、b均为对材料的错误理解,d专制制度的基础应是小农经济,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0b【解析】试题分析: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层次越多,越能体现中央集权的程度越高,也就是中央对地方控制越强,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 11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冲击反应”模式主要指的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因此对应下的中国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故cd项错误;“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故b项错误;“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a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近代民主色彩”、“中国近代化的先声”、“重要启蒙作用”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这部著作就是资政新篇,正确答案选b。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具有进步性。而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资政新篇 13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时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中共诞生于1921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排除,故b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14a【解析】试题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直待台湾既割”、“酣睡之声乃渐惊起”,而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导致“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的事件即甲午战争。据此判断,材料中梁启超认为是由于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b、c、d选择均与题意不符。考点: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1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肢中b项说法与本题无关,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是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结果;c 项说法错误,应该是由沿海向内地扩展;d项错误,是甲午战争后的列强侵略特点;据此三次战争共同之处应是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古代中国小农经济16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很不成熟根本上取决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所以导致经济基础薄弱,因而这个阶级力量也薄弱,故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1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皇帝是一个舵工”、“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通过比喻,说明了东家(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才是国家政权的真正所有者,而皇帝和官员仅仅是主人的雇工而已,他们的职责在于替人民治理好国家,所以,这体现的是主权在民的观念。综上,故,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意思不符。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卢梭的“主权在民”主张1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材料中列举的一系列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所以推动近代中国历史“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9c【解析】试题分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泽东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因此国民党政权反对农民阶级,进而反对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c项正确。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建立的;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1934年建立的,1927年破裂;d项是在1929年发生的,但是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五次“反围剿”2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分析、比较,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国革命”、“人民军队的摇篮”等,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相关进程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南昌起义,诞生了第一支人民军队,不是在抗日战争时期,a项错误;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遵义会议,c项错误;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分别指南昌、井冈山、瑞金,d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创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故,正确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21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有一定难度。在抗日战争是14年还是8年的问题上,史学界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坚持抗日战争是14年,即1931年-1945年,这对于肯定东北人民抗日战争(即中国局部抗战)的历史作用,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否认侵略历史的阴谋,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亚洲战场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结合选项逐一分析:a,此时全面侵华还没开始;b,此时国民政府没开始抵抗;c,东北不是华北;a b c 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所以,正确答案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2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的限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由此a符合题意,b是法家的思想,不能概括材料大意,c d分别出现在汉代和唐代,与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相违背。故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2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出自元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出自南宋著名诗人、词人陆游的词凤头钗;出自屈原的离骚;出自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两都赋,据此按照古代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为,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词、赋2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文艺复兴与明末清初文学的内容与特点,解题时抓住“反封建、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作品,而且作者通篇“拥刘反曹”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两者都与题干的要求不符。故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2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东西方如何对待人性态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东方的“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西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东方“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是相互沟通,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东方的理学家提出的“致良知”是强调人内心的自省;故同时符合西方“不禁人的本能”中国“独禁本能”要求的是c。故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2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准确的理解。由已学知识可知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为政治所服务,儒家思想的独尊是由于汉朝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利用思想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所以把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关系颠倒,而均符合史实。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儒术2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联系史实可知,文艺复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