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 平均为16 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以蛋白质为主 因此 只要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 就可以根据以下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g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 6 25 100 1 16 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 一 侧链含烃链的氨基酸属于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 二 侧链有极性但不带电荷的氨基酸是极性中性氨基酸 三 侧链含芳香基团的氨基酸是芳香族氨基酸 四 侧链含负性解离基团的氨基酸是酸性氨基酸 五 侧链含正性解离基团的氨基酸属于碱性氨基酸 三 20种氨基酸具有共同或特异的理化性质 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 其解离程度取决于所处溶液的酸碱度 等电点 isoelectricpoint pI 在某一pH的溶液中 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 成为兼性离子 呈电中性 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一 氨基酸具有两性解离的性质 二 含共轭双键的氨基酸具有紫外吸收性质 色氨酸 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nm附近 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两种氨基酸残基 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芳香族氨基酸的紫外吸收 四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 肽键 peptidebond 是由一个氨基酸的 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 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一 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形成肽 peptide 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但不是决定蛋白质空间构象的唯一因素 二 多肽链的局部主链构象为蛋白质二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骨架中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列 不涉及侧链的构象 也就是该肽段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主要有 螺旋 折叠 转角和无规则卷曲 维持二级结构的力量为氢键 三 在二级结构基础上多肽链进一步折叠形成蛋白质三级结构 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定义 一 三级结构是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三 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折叠 分子伴侣 chaperon 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 分子伴侣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后松开 如此重复进行可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 使肽链正确折叠 分子伴侣也可与错误聚集的肽段结合 使之解聚后 再诱导其正确折叠 分子伴侣在蛋白质分子折叠过程中二硫键的正确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亚基之间的结合主要是氢键和离子键 四 含有二条以上多肽链的蛋白质具有四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有些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多肽链 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 称为蛋白质的亚基 subunit 一 一级结构是空间构象的基础 一 蛋白质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基础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协同效应 cooperativity 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 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 称为协同效应 如果是促进作用则称为正协同效应 positivecooperativity 如果是抑制作用则称为负协同效应 negativecooperativity 变构效应 allostericeffect 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伴随其功能的变化 称为变构效应 一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的性质 蛋白质分子除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可解离外 氨基酸残基侧链中某些基团 在一定的溶液pH条件下都可解离成带负电荷或正电荷的基团 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 蛋白质解离成正 负离子的趋势相等 即成为兼性离子 净电荷为零 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point pI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水化膜 带负电荷的蛋白质 溶液中蛋白质的聚沉 三 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而引起变性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 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 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蛋白质的变性 denaturation 变性的本质 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 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 如加热 乙醇等有机溶剂 强酸 强碱 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应用举例 临床医学上 变性因素常被应用来消毒及灭菌 此外 防止蛋白质变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质制剂 如疫苗等 的必要条件 防止变性 低温保存生物制品取代变性 乳品解毒 用于急救重金属中毒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 去除变性因素后 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 称为复性 renaturation 四 蛋白质在紫外光谱区有特征性吸收峰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 因此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 蛋白质的OD280与其浓度呈正比关系 因此可作蛋白质定量测定 核酸的分类及分布 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 分布于细胞核 细胞质 线粒体 deoxyribonucleicacid DNA ribonucleicacid RNA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脱氧核苷 嘌呤N 9或嘧啶N 1与脱氧核糖C 1 通过 N 糖苷键相连形成脱氧核苷 deoxyribonucleoside 二 DNA是脱氧核苷酸通过3 5 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大分子 一个脱氧核苷酸3 的羟基与另一个核苷酸5 的 磷酸基团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 phosphodiesterbond 多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构成了具有方向性的线性分子 称为多聚脱氧核苷酸 polydeoxynucleotide 即DNA链 交替的磷酸基团和戊糖构成了DNA的骨架 backbone DNA链的方向是5 3 三 RNA也是具有3 5 磷酸二酯键的线性大分子 RNA也是多个核苷酸分子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线性大分子 并且具有方向性 RNA的戊糖是核糖 RNA的嘧啶是胞嘧啶和尿嘧啶 DNA和RNA的区别 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的走向呈反向平行 anti parallel 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螺旋轴形成右手螺旋 right handed 的结构 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 37nm 螺距为3 54nm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 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 双螺旋结构的表面形成了一个大沟 majorgroove 和一个小沟 minorgroove 二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 DNA是反向平行 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 亲水性的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 疏水性的碱基位于双链的内侧 骨架与碱基 相邻两个碱基对会有重叠 产生了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 basestackinginteraction 碱基堆积力和互补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DNA结构的稳定 3 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二 DNA的高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 超螺旋结构 superhelix或supercoil 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 正超螺旋 positivesupercoil 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 负超螺旋 negativesupercoil 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 DNA的基本功能是以基因的形式荷载遗传信息 并作为基因复制和转录的模板 它是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 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信息基础 基因从结构上定义 是指DNA分子中的特定区段 其中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功能 三 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RNA与蛋白质共同负责基因的表达和表达过程的调控 RNA通常以单链的形式存在 但有复杂的局部二级结构或三级结构 RNA比DNA小的多 RNA的种类 大小和结构远比DNA表现出多样性 RNA的结构与功能 RNA的种类 分布 功能 信使RNA messengerRNA mRNA 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 不均一核RNA hnRNA 含有内含子 intron 和外显子 exon 外显子是氨基酸的编码序列 而内含子是非编码序列 hnRNA经过剪切后成为成熟的mRNA 一 m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模板 从AUG开始 每三个核苷酸为一组编码了一个氨基酸 称为三联体密码 codon 成熟的mRNA由氨基酸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构成 5 末端的帽子 cap 结构和3 末端的多聚A尾 poly Atail 结构 成熟的真核生物mRNA 帽子结构 m7GpppNm 一 大部分真核细胞mRNA的5 末端都以7 甲基鸟嘌呤 三磷酸核苷为起始结构 mRNA的帽结构可以与帽结合蛋白 capbindingprotein CBP 结合 真核生物的mRNA的3 末端转录后加上一段长短不一的聚腺苷酸 二 在真核生物mRNA的3 末端有多聚腺苷酸结构 mRNA核内向胞质的转位mRNA的稳定性维系翻译起始的调控 帽子结构和多聚A尾的功能 三 mRNA依照自身的碱基顺序指导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合成 从mRNA分子5 末端起的第一个AUG开始 每3个核苷酸为一组称为密码子 codon 或三联体密码 tripletcode AUG被称为起始密码子 决定肽链终止的密码子则称为终止密码子 位于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序列称为开放阅读框 openreadingframe ORF 决定了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 转运RNA transferRNA tRNA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作为各种氨基酸的载体 将氨基酸转呈给mRNA 由74 95核苷酸组成 占细胞总RNA的15 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二 tRNA是蛋白质合成中的氨基酸载体 tRNA具有局部的茎环 stem loop 结构或发卡 hairpin 结构 二 tRNA具有茎环结构 tRNA的二级结构 三叶草形 氨基酸臂DHU环反密码环T C环附加叉 tRNA的3 末端都是以CCA结尾 3 末端的A与氨基酸共价连结 tRNA成为了氨基酸的载体 不同的tRNA可以结合不同的氨基酸 三 tRNA的3 末端连接氨基酸 tRNA的反密码子环上有一个由三个核苷酸构成的反密码子 anticodon tRNA上的反密码子依照碱基互补的原则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四 tRNA的反密码子识别mRNA的密码子 核蛋白体RNA ribosomalRNA rRNA 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 80 rRNA与核蛋白体蛋白结合组成核蛋白体 ribosome 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 三 以rRNA为组分的核蛋白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核酶 某些小RNA分子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 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小RNA亦被称为核酶 ribozyme 或催化性RNA catalyticRNA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异性 五 核酸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表现了不同的时空特性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特异性 核酸在波长260nm处有强烈的吸收 是由碱基的共轭双键所决定的 这一特性常用作核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 核酸分子具有强烈的紫外吸收 二 DNA变性是双链解离为单链的过程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 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定义 DNA变性的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增色效应 hyperchromiceffect DNA变性时其溶液OD260增高的现象 DNA解链时的紫外吸收变化 DNA的解链曲线 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相对于A260值作图 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解链过程中 紫外吸光度的变化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解链温度 meltingtemperature Tm 三 变性的核酸可以复性或形成杂交双链 当变性条件缓慢地除去后 两条解离的互补链可重新配对 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 renaturation 减色效应 DNA复性时 其溶液OD260降低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 这一过程称为退火 annealing 不同种类的DNA单链分子或RNA分子放在同一溶液中 只要两种单链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关系 在适宜的条件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 heteroduplex 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与DNA之间形成 也可以在DNA和RNA分子间或者RNA与RNA分子间形成 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核酸分子杂交 hybridization 依据底物不同分类DNA酶 deoxyribonuclease DNase 专一降解DNA RNA酶 ribonuclease RNase 专一降解RNA 依据切割部位不同核酸内切酶 分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非特异性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核酸外切酶 5 3 或3 5 核酸外切酶 核酸酶是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核酸酶 酶的概念 目前将生物催化剂分为两类 酶 核酶 脱氧核酶 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的不同形式 单体酶 monomericenzyme 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 寡聚酶 oligomericenzyme 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 多酶体系 multienzymesystem 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 多功能酶 multifunctionalenzyme 或串联酶 tandemenzyme 一些多酶体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融合 多种不同催化功能存在于一条多肽链中 这类酶称为多功能酶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一 酶的分子组成中常含有辅助因子 蛋白质部分 酶蛋白 apoenzyme 辅助因子 cofactor 金属离子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全酶 holoenzyme 单纯酶 simpleenzyme 结合酶 conjugatedenzyme 全酶分子中各部分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 酶蛋白决定反应的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金属离子的作用 参与催化反应 传递电子 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 稳定酶的构象 中和阴离子 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些化学稳定的小分子物质 称为辅酶 coenzyme 其主要作用是参与酶的催化过程 在反应中传递电子 质子或一些基团 辅酶的种类不多 且分子结构中常含有维生素或维生素类物质 辅酶中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又称为辅基 prostheticgroup 辅基和酶蛋白结合紧密 不能通过透析或超滤等方法将其除去 在反应中不能离开酶蛋白 如FAD FMN 生物素等 二 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执行其催化功能的部位 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 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必需基团 essentialgroup 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 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 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center 底物 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催化基团 活性中心 三 同工酶 同工酶 isoenzyme 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 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根据国际生化学会的建议 同工酶是由不同基因编码的多肽链 或由同一基因转录生成的不同mRNA所翻译的不同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 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 它使不同的组织 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这为同工酶用来诊断不同器官的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 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 而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酶的作用机制 一 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一 酶促反应的特点 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 1020倍 比一般催化剂高107 1013倍 酶的催化不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 酶和一般催化剂加速反应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ctivationenergy 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酶的催化效率可用酶的转换数 turnovernumber 来表示 酶的转换数是指在酶被底物饱和的条件下 每个酶分子每秒钟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分子数 二 酶通过促进底物形成过渡态而提高反应速率 一 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 加速反应的作用都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ctivationenergy 实现的 活化能 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能量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 即米 曼氏方程式 简称米氏方程式 Michaelisequation S 底物浓度V 不同 S 时的反应速率Vmax 最大反应速率 maximumvelocity m 米氏常数 Michaelisconstant E与S形成ES复合物的反应是快速平衡反应 而ES分解为E及P的反应为慢反应 反应速率取决于慢反应即V k3 ES 1 S的总浓度远远大于E的总浓度 因此在反应的初始阶段 S的浓度可认为不变即 S St 米 曼氏方程式推导基于两个假设 米 曼氏方程式推导过程 ES的生成速率 ES的分解速率 则 2 变为 Et ES S Km ES 整理得 k1 Et ES S k2 ES k3 ES 当反应处于稳态时 当底物浓度很高 将酶的活性中心全部饱和时 即 Et ES 反应达最大速率Vmax k3 ES k3 Et 5 将 5 代入 4 得米氏方程式 二 Km与Vm是有意义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 Km值的推导Km与Vmax的意义 当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 Km值的推导 Km S 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单位是mol L Km与Vmax的意义 定义 Km等于酶促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意义 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 只与酶的结构 底物和反应环境 如 温度 pH 离子强度 有关 与酶的浓度无关 Km可近似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同一酶对于不同底物有不同的Km值 Km值 Vmax 意义 Vmax k3 E 定义 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与酶浓度成正比 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 可从Vmax计算酶的转换数 turnovernumber 即动力学常数k3 1 双倒数作图法 doublereciprocalplot 又称为林 贝氏 Lineweaver Burk 作图法 三 m值与 max值可以通过作图法求取 五 抑制剂可逆地或不可逆地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酶的抑制剂 inhibitor 酶的抑制区别于酶的变性 抑制剂对酶有一定选择性引起变性的因素对酶没有选择性 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结合酶的活性中心 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 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从而阻碍酶 底物复合物的形成 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定义 特点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与酶的相对亲和力及底物浓度 I与S结构类似 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动力学特点 Vmax不变 表观Km增大 有些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相结合 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 酶和底物的结合也不影响酶与抑制剂的结合 底物和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 但酶 底物 抑制剂复合物 ESI 不能进一步释放出产物 这种抑制作用称作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不改变酶对底物的亲和力 定义 特点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 底物与抑制剂之间无竞争关系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动力学特点 Vmax降低 表观Km不变 抑制剂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 ES 结合 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 这样 既减少从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 也同时减少从中间产物解离出游离酶和底物的量 这种抑制作用称为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定义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仅与酶 底物复合物结合 特点 抑制剂只与酶 底物复合物结合 抑制程度取决与抑制剂的浓度及底物的浓度 动力学特点 Vmax降低 表观Km降低 各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比较 变构效应剂 allostericeffector 变构调节 allostericregulation 变构酶 allostericenzyme 变构部位 allostericsite 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 使酶构象改变 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 此种调节方式称变构调节 一 变构酶通过变构调节酶的活性 一 调节酶实现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快速调节 变构酶常为多个亚基构成的寡聚体 具有协同效应 酶的变构调节是体内代谢途径的重要快速调节方式之一 二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某些化学基团与酶的共价结合与分离实现的 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 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 从而改变酶的活性 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 共价修饰 covalentmodification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 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在一定条件下 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三 酶原的激活使无活性的酶原转变成有催化活性的酶 酶原 zymogen 酶原的激活 酶原激活的机理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 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 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 在需要时 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 发挥其催化作用 淀粉 是植物中养分的储存形式 淀粉颗粒 糖原 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的储存形式 一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 糖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碳源和能源 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 脂肪 胆固醇 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提供合成体内其他物质的原料 如糖是糖蛋白 蛋白聚糖 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概述 食物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 因人体内无 糖苷酶而不能对其分解利用 但却具有刺激肠蠕动等作用 也是维持健康所必需 糖的吸收 吸收部位 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 单糖 糖的无氧分解 在机体缺氧条件下 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glycolysis 亦称糖的无氧氧化 anaerobicoxidation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 胞浆 一 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pyruvate 称之为糖酵解途径 glycolyticpathway 第二阶段 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葡萄糖磷酸化为6 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 6 磷酸葡萄糖 glucose 6 phosphate G 6 P 一 葡萄糖经酵解途径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 1 3 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 磷酸甘油酸 在以上反应中 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 生成高能键 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1 3 二磷酸甘油酸 3 磷酸甘油酸 二 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反应中的NADH H 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应中的3 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 丙酮酸 乳酸 乳酸脱氢酶 Lactatedehydrogenase LDH NADH H NAD 糖酵解的代谢途径 E2 E1 E3 产能的方式和数量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ATP数量 从G开始2 2 2 2ATP从Gn开始2 2 1 3ATP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 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分解利用乳酸循环 糖异生 除葡萄糖外 其它己糖也可转变成磷酸己糖而进入酵解途径 三 糖酵解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在机体缺氧的情况下快速供能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无线粒体的细胞 如 红细胞 代谢活跃的细胞 如 白细胞 骨髓细胞 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oxidation 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 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 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部位 胞液及线粒体 概念 糖的有氧氧化 一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包括糖酵解途径 丙酮酸氧化脱羧 三羧酸循环及氧化磷酸化 第一阶段 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 三羧酸循环 G Gn 第四阶段 氧化磷酸化 丙酮酸 乙酰CoA H2O O ATP ADP TAC循环 胞液 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AcidCycle TAC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 这是因为循环反应中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是一个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 由于Krebs正式提出了三羧酸循环的学说 故此循环又称为Krebs循环 它由一连串反应组成 二 三羧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 概述 反应部位 线粒体 一 TCA循环由8步代谢反应组成 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 酮戊二酸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NADH H NAD NAD NADH H GTP GDP Pi FAD FADH2 NADH H NAD H2O CoASH 柠檬酸合酶 顺乌头酸梅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琥珀酰CoA合成酶 琥珀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 GTP GDP ATP ADP 核苷二磷酸激酶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经四次脱氢 二次脱羧 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生成1分子FADH2 3分子NADH H 2分子CO2 1分子GTP 关键酶有 柠檬酸合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1 TCA循环中有3个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 概念 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phosphatepathway 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 H 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 磷酸甘油醛和6 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一 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 葡萄糖的其他代谢途径 总反应式 三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生成NADPH和5 磷酸核糖 2 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 1 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1 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 2 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3 NADPH还用于维持谷胱甘肽 glutathione GSH 的还原状态 1 葡萄糖单元以 1 4 糖苷键形成长链 2 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枝 分枝处葡萄糖以 1 6 糖苷键连接 分支增加 溶解度增加 3 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 非还原端增多 以利于其被酶分解 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UDPG可看作 活性葡萄糖 在体内充作葡萄糖供体 3 1 磷酸葡萄糖转变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PPi UDPG焦磷酸化酶 2Pi 能量 1 磷酸葡萄糖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uridinediphosphateglucose UDPG 糖原n为原有的细胞内的较小糖原分子 称为糖原引物 primer 作为UDPG上葡萄糖基的接受体 2 脱枝酶的作用 转移葡萄糖残基 水解 1 6 糖苷键 脱枝酶 debranchingenzyme 磷酸化酶 转移酶活性 1 6糖苷酶活性 在几个酶的共同作用下 最终产物中约85 为1 磷酸葡萄糖 15 为游离葡萄糖 二 肝糖原分解产物 葡萄糖可补充血糖 亚细胞定位 胞浆 肝糖元的分解过程 1 糖原的磷酸解 糖原分解 glycogenolysis 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肌糖原的分解 肌糖原分解的前三步反应与肝糖原分解过程相同 但是生成6 磷酸葡萄糖之后 由于肌肉组织中不存在葡萄糖 6 磷酸酶 所以生成的6 磷酸葡萄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 提供血糖 而只能进入酵解途径进一步代谢 肌糖原的分解与合成与乳酸循环有关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总图 调节小结 双向调控 对合成酶系与分解酶系分别进行调节 如加强合成则减弱分解 或反之 双重调节 别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 肝糖原和肌糖原代谢调节各有特点 如分解肝糖原的激素主要为胰高血糖素 分解肌糖原的激素主要为肾上腺素 关键酶调节上存在级联效应 关键酶都以活性 无 低 活性二种形式存在 二种形式之间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而相互转变 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乳酸 氨基酸及甘油 乳酸来自肌糖原分解 这部分糖异生主要与运动强度有关 而在饥饿时 糖异生的原料主要为氨基酸和甘油 四 肌中产生的乳酸运输至肝进行糖异生形成乳酸循环 肌收缩 尤其是供氧不足时 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内糖异生活性低 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 再入肝 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 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 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也称Cori循环 乳酸循环的形成是由于肝和肌组织中酶的特点所致 糖异生活跃有葡萄糖 6磷酸酶 循环过程 肝 肌肉 葡萄糖 葡萄糖 葡萄糖 酵解途径 丙酮酸 乳酸 NADH NAD 乳酸 乳酸 NAD NADH 丙酮酸 糖异生途径 血液 糖异生低下没有葡萄糖 6磷酸酶 生理意义 乳酸再利用 避免了乳酸的损失 防止乳酸的堆积引起酸中毒 乳酸循环是一个耗能的过程 2分子乳酸异生为1分子葡萄糖需6分子ATP 甘油三酯 甘油磷脂 phosphoglyceride 胆固醇酯 X 胆碱 水 乙醇胺 丝氨酸 甘油 肌醇 磷脂酰甘油等 脂类物质的基本构成 哺乳动物不饱和脂酸按 或n 编码体系分类 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二 饮食脂肪在小肠被吸收 吸收部位 吸收方式 长链脂酸及2 甘油一酯 肠粘膜细胞 酯化成TG 胆固醇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 酯化成CE 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 酯化成PL 甘油一酯途径 一 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 包括 甘油三酯 磷脂 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外源性 从食物中摄取内源性 肝 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定义 来源 超速离心法 CM VLDL LDL HDL 乳糜微粒chylomicron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 VLDL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 LDL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 HDL 来源 三 血浆脂蛋白是血脂的运输形式 但代谢和功能各异 一 乳糜微粒 代谢 来源 apoB100 E 代谢 VLDL VLDL残粒 LDL LPL LPL HL LPL 脂蛋白脂肪酶HL 肝脂肪酶 FFA 外周组织 FFA 肝细胞合成的TG磷脂 胆固醇及其酯 以肝脏为主 小肠可合成少量 二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受体代谢途径 LDL的代谢 代谢 新生HDL HDL3 HDL2 LCAT 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CETP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使HDL表面卵磷脂2位脂酰基转移到胆固醇3位羟基生成溶血卵磷脂及胆固醇酯 使胆固醇酯进入HDL内核逐渐增多 使新生HDL成熟 LCAT的作用 由apoA 激活 主要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reversecholesteroltransport RCT 即将肝外组织细胞内的胆固醇 通过血循环转运到肝 在肝转化为肝汁酸后排出体外 HDL是apo的储存库 HDL的生理功能 血浆脂蛋白代谢总图 二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指一类动脉壁的退行性病理变化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发病机理十分复杂 1 LDL和VLDL具有致AS作用 As的病理基础之一是大量脂质沉积于动脉内皮下基质 被平滑肌 巨噬细胞等吞噬形成泡沫细胞 血浆LDL水平升高往往与AS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2 HDL具有抗AS作用 血浆HDL浓度与AS的发生呈负相关 1 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转运至肝 降低了动脉壁胆固醇含量 2 抑制LDL氧化的作用 机制 定义脂肪动员 fatmobilization 是指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 被肪脂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 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二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主要是脂酸的氧化 一 脂肪动员是甘油三酯分解的起始步骤 组织 除脑组织外 大多数组织均可进行 其中肝 肌肉最活跃 亚细胞 胞液 线粒体 部位 三 脂酸经 氧化分解供能 活化 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氧化 每轮循环四个重复步骤 脱氢 水化 再脱氢 硫解产物 1分子乙酰CoA1分子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1分子NADH H 1分子FADH2 4 脂酸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 以16碳软脂酸的氧化为例 7轮循环产物 8分子乙酰CoA7分子NADH H 7分子FADH2 能量计算 生成ATP8 10 7 2 5 7 1 5 108净生成ATP108 2 106 3 奇数碳原子脂酸的氧化 丙酰CoA IleMetThrVal奇数碳脂酸胆固醇侧链 CH3CH2CO CoA D 甲基丙二酰CoA L 甲基丙二酰CoA 琥珀酰CoA TAC 乙酰乙酸 acetoacetate 羟丁酸 hydroxybutyrate 丙酮 acetone 三者总称为酮体 ketonebodies 血浆水平 0 03 0 5mmol L 0 3 5mg dl 代谢定位 生成 肝细胞线粒体利用 肝外组织 心 肾 脑 骨骼肌等 线粒体 五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CoASH CoASH NAD NADH H 羟丁酸脱氢酶 HMGCoA合酶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HMGCoA裂解酶 1 酮体在肝细胞中生成 NAD NADH H 琥珀酰CoA 琥珀酸 CoASH ATP PPi AMP CoASH 2 酮体在肝外组织利用 琥珀酰CoA转硫酶 心 肾 脑及骨骼肌的线粒体 乙酰乙酰CoA硫激酶 肾 心和脑的线粒体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心 肾 脑及骨骼肌线粒体 3 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并且酮体可通过血脑屏障 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 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 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三 脂酸在脂酸合成酶系的催化下合成 组织 肝 主要 肾 脑 肺 乳腺及脂肪等组织亚细胞 胞液 主要合成16碳的软脂酸 棕榈酸 肝线粒体 内质网 碳链延长 1 合成部位 一 软脂酸的合成 NADPH的来源 磷酸戊糖途径 主要来源 胞液中异柠檬酸脱氢酶及苹果酸酶催化的反应 乙酰CoA ATP HCO3 NADPH Mn2 2 合成原料 乙酰CoA的主要来源 乙酰CoA全部在线粒体内产生 通过柠檬酸 丙酮酸循环 citratepyruvatecycle 出线粒体 线粒体膜 胞液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丙酮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柠檬酸 柠檬酸 乙酰CoA 苹果酸 其辅基是4 磷酸泛酰氨基乙硫醇 是脂酰基载体 酰基载体蛋白 ACP 底物进入 软脂酸的合成过程 经过7轮循环反应 每次加上一个丙二酰基 增加两个碳原子 最终释出软酯酸 软脂酸合成的总反应 CH3COSCoA 7HOOCH2COSCoA 14NADPH H CH3 CH2 14COOH 7CO2 6H2O 8HSCoA 14NADP 软脂酸的合成总图 脂肪组织 主要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脂肪 也利用CM或VLDL中的FA合成脂肪 四 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肝脏 肝内质网合成的TG 组成VLDL入血 小肠粘膜 利用脂肪消化产物再合成脂肪 甘油一酯途径 一 合成部位 甘油和脂酸主要来自于葡萄糖代谢CM中的FFA 来自食物脂肪 甘油一酯途径 小肠粘膜细胞 甘油二酯途径 肝 脂肪细胞 二 合成原料 三 合成基本过程 定义 含磷酸的脂类称磷酯 甘油磷脂 由甘油构成的磷酯 体内含量最多 鞘磷脂 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 X指与磷酸羟基相连的取代基 包括胆碱 水 乙醇胺 丝氨酸 甘油 肌醇 磷脂酰甘油等 一 含磷酸的脂类被称为磷脂 分类 四 神经鞘磷脂和卵磷脂在神经髓鞘中含量较高 二 磷脂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一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卵磷脂存在于细胞膜中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 二 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三 缩醛磷脂存在于脑和心肌组织中 磷脂酶 phospholipase PLA 二 甘油磷脂的降解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对控制生物膜的流动性有重要作用 是合成胆汁酸 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 一 胆固醇的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和NADPH 组织定位 除成年动物脑组织及成熟红细胞外 几乎全身各组织均可合成 以肝 小肠为主 细胞定位 胞液 光面内质网 一 合成部位 1分子胆固醇 18乙酰CoA 36ATP 16 NADPH H 葡萄糖有氧氧化 磷酸戊糖途径 乙酰CoA通过柠檬酸 丙酮酸循环出线粒体 二 合成原料 三 合成基本过程 线粒体膜 胞液 线粒体基质 丙酮酸 丙酮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柠檬酸 柠檬酸 乙酰CoA 苹果酸 一 血脂是血浆所含脂类的统称 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 包括 甘油三酯 磷脂 胆固醇及其酯以及游离脂酸 外源性 从食物中摄取内源性 肝 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定义 来源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 biologicaloxidation 主要指糖 脂肪 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 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CO2和H2O O2 能量 ADP Pi ATP 热能 生物氧化的概念 反应环境温和 酶促反应逐步进行 能量逐步释放 能量容易捕获 ATP生成效率高 通过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能间接获得氧 并增加脱氢的机会 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H2O 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不同点 生物氧化 体外氧化 能量突然释放 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氧结合生成CO2和H2O 乙酰CoA TAC 2H 呼吸链 H2O ADP Pi ATP CO2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指线粒体内膜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 可通过链锁的氧化还原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 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 respiratorychain 又称电子传递链 electrontransferchain 一 呼吸链 定义 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 2H 2H 2e 组成 复合体 又称NADH 泛醌还原酶 复合体 电子传递 NADH FMN Fe S CoQ Fe S CoQ每传递2个电子可将4个H 从内膜基质侧泵到胞浆侧 复合体 有质子泵功能 1 复合体 作用是将NADH H 中的电子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复合体 是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酸脱氢酶 又称琥珀酸 泛醌还原酶 电子传递 琥珀酸 FAD 几种Fe S CoQ复合体 没有H 泵的功能 2 复合体 功能是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 3 复合体 功能是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 复合体 又叫泛醌 细胞色素C还原酶 细胞色素b c1复合体 含有细胞色素b b562 b566 细胞色素c1和一种可移动的铁硫蛋白 Rieskeprotein 泛醌从复合体 募集还原当量和电子并穿梭传递到复合体 电子传递过程 CoQH2 CytbL CytbH Fe S Cytc1 Cytc 复合体 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酶 cytochromecoxidase 电子传递 Cytc CuA Cyta Cyta3 CuB O2Cyta3 CuB形成活性双核中心 将电子传递给O2 每2个电子传递过程使2个H 跨内膜向胞浆侧转移 4 复合体 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二 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化生成ATP偶联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 生成ATP 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与脱氢反应偶联 生成底物分子的高能键 使ADP GDP 磷酸化生成ATP GTP 的过程 不经电子传递 ATP生成方式 1 P O比值 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 每消耗1 2摩尔O2所生成ATP的摩尔数 或一对电子通过氧化呼吸链传递给氧所生成ATP分子数 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 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 CO CN N3 及H2S 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 2 解偶联剂破坏电子传递建立的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解偶联剂 uncoupler 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相互分离 基本作用机制是破坏电子传递过程建立的跨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 使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 ATP的生成受到抑制 如 二硝基苯酚 dinitrophenol DNP 解偶联蛋白 uncouplingprotein UCP1 2 苹果酸 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 二 体内蛋白质的代谢状况可用氮平衡描述 氮平衡 nitrogenbalance 摄入食物的含氮量与排泄物 尿与粪 中含氮量之间的关系 氮总平衡 摄入氮 排出氮 正常成人 氮正平衡 摄入氮 排出氮 儿童 孕妇等 氮负平衡 摄入氮 排出氮 饥饿 消耗性疾病患者 一 外源性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和寡肽后被吸收 蛋白质消化的生理意义 由大分子转变为小分子 便于吸收 消除种属特异性和抗原性 防止过敏 毒性反应 一 在胃和肠道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和寡肽 2 蛋白质在小肠被水解成小肽和氨基酸 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部位 内肽酶 endopeptidase 水解蛋白质肽链内部的一些肽键 如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弹性蛋白酶 外肽酶 exopeptidase 自肽链的末段开始 每次水解一个氨基酸残基 如羧基肽酶 A B 氨基肽酶 小肠粘膜细胞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主要是寡肽酶 oligopeptidase 的作用 例如氨基肽酶 aminopeptidase 及二肽酶 dipeptidase 等 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可保护胰组织免受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 保证酶在其特定的部位和环境发挥催化作用 酶原还可视为酶的贮存形式 酶原激活的意义 二 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过程被吸收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吸收形式 氨基酸 寡肽 二肽吸收机制 耗能的主动吸收过程 一 肠道细菌通过脱羧基作用产生胺类 二 肠道细菌通过脱氨基或尿素酶的作用产生氨 降低肠道pH NH3转变为NH4 以胺盐形式排出 可减少氨的吸收 这是酸性灌肠的依据 不依赖ATP和泛素 利用溶酶体中的组织蛋白酶 cathepsin 降解外源性蛋白 膜蛋白和长寿蛋白质 1 蛋白质在溶酶体通过ATP 非依赖途径被降解 二 真核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有两条重要途径 2 蛋白质在蛋白酶体通过ATP 依赖途径被降解 依赖ATP和泛素 2004NoblePrize 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蛋白质 泛素 ubiquitin 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8 5kD 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而得名一级结构高度保守 泛素与选择性被降解蛋白质形成共价连接 并使其激活 即泛素化 包括三种酶参与的3步反应 并需消耗ATP 蛋白酶体 proteasome 对泛素化蛋白质的降解 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过程 二 外源性氨基酸与内源性氨基酸组成氨基酸代谢库 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 外源性氨基酸 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及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 内源性氨基酸 混在一起 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 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metabolicpool 氨基酸代谢概况 一 氨基酸通过转氨基作用脱去氨基 转氨基作用 transamination 1 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完成 在转氨酶 transaminase 的作用下 某一氨基酸去掉 氨基生成相应的 酮酸 而另一种 酮酸得到此氨基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过程 正常人各组织中GPT及GOT活性 单位 克湿组织 血清转氨酶活性 临床上可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转氨基作用不仅是体内多数氨基酸脱氨基的重要方式 也是机体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重要途径 通过此种方式并未产生游离的氨 转氨基作用的生理意义 联合脱氨基作用 两种脱氨基方式的联合作用 使氨基酸脱下 氨基生成 酮酸的过程 定义 三 氨基酸碳链骨架可进行转换或分解 氨基酸脱氨基后生成的 酮酸 ke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068-2-83:2025 RLV EN Environmental testing - Part 2-83: Tests - Test Tf: Solderability tes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for surface mounting devices (SMD) by the wetti
- 【正版授权】 ISO/IEC 27017:2015 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curity techniques - Code of practic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trols based on ISO/IEC 27002 for cloud services
- 2025至2030中国电池包装制品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评估分析
- 2025至2030中国特威兹勒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企业消防安全专题培训大纲
- 餐饮服务店长培训
- 企业数字化办公解决方案的实践与思考
-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中的公共安全体系构建研究
- 商业策略与教育品牌危机的预防措施
- 智慧城市大数据驱动的商业决策分析
- 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112
- 2024初中数学竞赛七年级竞赛辅导讲义七年级专题01 质数那些事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缅籍“三非”人员管理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 手绘pop海报制作
- 干湿交替环境下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劣化机理
- 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和要求
- GB/T 16886.12-202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
- 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建设方案
- 智慧的光芒普照每位学生 论文
- 销售行业跑业务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