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作业的反思.doc_第1页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doc_第2页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doc_第3页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doc_第4页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现象几乎每位教师在收作业的时候,总能听见班里学生此起彼伏的告状声:老师,某某同学把词语抄错了;老师,某某同学词语少写了一行;老师,他把作业做在别的本子上了不用问也知道是个别同学又在作业上面犯迷糊了。问他们原因,有的委屈地申辩:“我听错了。”有的垂下头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忘记带了。”“家庭作业”似乎一直是学生极力抵触的事物,学习比较自觉的学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匆匆做完,至于质量很少顾及;学习有惰性的可是花样百出,或者数量上“短斤缺两”;或者唱起“空城记”,交上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本子;又或者摆出“迷魂阵”,让你弄不清他究竟有几个作业本布置作业不知从几何起成了一块“鸡肋”?让人心酸、让人无奈在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看来,作业不布置或少布置,是不足以达到“巩固”效果的;而重复性的、应试性的作业把学生变成了“照猫画虎”的写作业的机器,学生感到疲惫,想方设法进行逃避,因此开篇所提及的现象是屡见不鲜。那么,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忘掉机械性,不感觉到疲惫,且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这显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面前一个严肃的、值得深思探究的问题。二、理论与实践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强调: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展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让作业回归生活,可以使作业变得亲切、生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去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通过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要想给学生布置受欢迎且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必须得树立好三个“观念”:观念一:“学生是主人”。学生不仅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毫无疑问应是自己作业的主人,家庭作业则更是学生的“自留地”。学生只有真正获得了自主权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地、有创造性地耕种它。这比起不切实际的“一刀切”作业来,必然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把驾驭家庭作业的自主权交还给每一个学生。案例:泊船瓜洲作业设计师: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老师还没想好布置什么作业,同学们一起帮老师出出主意好吗?生:好!师:(发给学生作业纸)这张纸的左上角老师已经印上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但是旁边还留有许多空白的地方,同学们想在添上点什么呢?生:我要在古诗旁边配上一幅美丽的图画。生:我的画画得不好,可我的字写得不错,我要在旁边把这首诗再端端正正地抄一遍。生:我想在旁边用几句话写一写这首古诗的意思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回家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这次作业吧!反思:这个空白留得妙!表面看来是老师没有想好如何布置作业,而实际上恰恰是老师给生精心设计的一次开放式作业;表面上看来是一张留有空白的作业纸,而实际上是给学生留出了一块自由发挥的天地、创新的天地!在这里学生的大脑被完全解放,思维的火花随之迸发,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古希腊一位学者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这样的作业布置显然比那些帮学生从头到尾设计好的作业要高明得多。观念二:“作业即自学”。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打好基础,课后才是运用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平台。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就是说,作业绝不能只帮课堂拾漏补缺,还应该是实打实的学生自我充电、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过程。案例:景阳冈作业设计师:我们学习了景阳冈这篇课文,认识了性格豪迈、机智英勇的打虎英雄武松,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他?生:喜欢!(超喜欢)师:好,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位打虎英雄,除了打虎外,老师还特喜欢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个故事,下节课老师给同学们讲讲好不好?生:好!(雀跃,超期待)。师:(趁热打铁)不过嘛生:不过什么?师:同学们得先得对这些梁山好汉们表示一点诚意,老师才讲。生:怎么表示?师:回去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每人写出5个梁山好汉的名字和外号,要能说说发生在他身上的主要事迹更酷,行不行?(如花和尚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生:小菜一碟,一言为定。反思:作业的安排不能只单一地去写去抄,有时还得课外的阅读去充实。景阳冈这篇课文的作业设计;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课外充电的平台,让学生不仅只认识水浒中武松这一个梁山好汉,还会相应地多了解到其他一些水浒人物的故事、性格特征等,不仅只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为以后写人写事的习作埋下了一个很好铺垫。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兴致下悄然完成的。观念三:作业也需为师者相应“下水”。案例:给老师的作业快下课了,又到了布置作业的时间。外面已是嘈杂一片,学生们也已心不在焉。我大声宣布道:“今天老师不留作业了。”“真的吗?太好了!”下面一片欢呼。“但要求每位同学围绕今天所学的有关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请大家拿出你最精彩的问题,到下节课时考一考老师,让老师也尝一尝做作业的滋味,记住要附答案。”学生又是一片雀跃。于是在课下, 学生对这一教材中的重、难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他们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钻研思考,相互磋商,几乎每人都为我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作业题。又上课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第一个“考问”我,“老师肯定回答不出同学们留的所有作业,又不可能在这十几分钟内(其他时间还要讲新课)回答出同学们的全部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你们组内最难的、最有特色的作业来考老师,但答案不许有错误,好吗?”“好!”几乎异口同声。学生开始分组讨论,有的窃窃私语,惟恐被我听见;有的则争执得面红耳赤:“你的问题我都会,怎么能难倒老师?不行。”“你的答案不完整,还要补充”“要是先问这道题,肯定会难倒老师”可以看出学生课后真是下工夫思考了,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如果没有深入研究探讨是提不出来的。“同学们留的作业都很好,但我要先回答最难的问题,你们认为哪道题最难?”下面一片争论。最后大家把意见集中在上面所列的第二道问题上,并拭目以待我是怎样出丑的。“对不起,老师真的回答不出来,我们还是请命题人解释一下答案吧。”我有点“抱歉”地又把球踢了回去,大家立刻转向“命题人”,并报以热烈的掌声。反思:教师在不经意间,用新课程的理念浇灌生命之花,正确地把握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身心特点,定位好了自己的教师角色,用有效的方式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二)实践反思1、一方面教师将新的理念融会于每一个教学细节,但是另外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占据一定领域。很多家长仍旧注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作业数量轻作业质量;重参考书上练习题轻课本后练习题;重难、深题轻基础题这样就导致了一部分“新型”作业的布置得不到家长的理解,而我们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又极需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该如何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中成功突围呢?2、就学生而言,孩子的天性是好玩,作业万变不离其宗,终归是一种束缚和压力,该如何长久地保持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这其中又牵涉到科学的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等诸多问题。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现象几乎每位教师在收作业的时候,总能听见班里学生此起彼伏的告状声:老师,某某同学把词语抄错了;老师,某某同学词语少写了一行;老师,他把作业做在别的本子上了不用问也知道是个别同学又在作业上面犯迷糊了。问他们原因,有的委屈地申辩:“我听错了。”有的垂下头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忘记带了。”“家庭作业”似乎一直是学生极力抵触的事物,学习比较自觉的学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匆匆做完,至于质量很少顾及;学习有惰性的可是花样百出,或者数量上“短斤缺两”;或者唱起“空城记”,交上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本子;又或者摆出“迷魂阵”,让你弄不清他究竟有几个作业本布置作业不知从几何起成了一块“鸡肋”?让人心酸、让人无奈在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看来,作业不布置或少布置,是不足以达到“巩固”效果的;而重复性的、应试性的作业把学生变成了“照猫画虎”的写作业的机器,学生感到疲惫,想方设法进行逃避,因此开篇所提及的现象是屡见不鲜。那么,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忘掉机械性,不感觉到疲惫,且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这显然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些为人师者面前一个严肃的、值得深思探究的问题。(二)问题思考1、为什么家庭作业的质量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作业的布置给学生以“千篇一律”之感,无论是内容、数量,还是形式都缺乏改变,这样的作业激不起学生的兴奋点,他们找不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谈不上回家后会认真完成这些作业了,一切只是为了应付,避免遭受老师的批评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