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及宋明理学 走进高考第一关 考点关 高考定位考纲要求 1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 宋明理学 解读考纲 1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代董仲舒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融儒家 阴阳家 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兼采百家 宣扬 天人感应 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成为官方统治哲学 2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儒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中华民族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高考命题很有可能从孔子的思想进一步结合宋明理学家代表人物的言论 联系现实 思考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所应采取的态度入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考点梳理一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 背景 1 汉初的 已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2 儒家学说整合出了一套为 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 汉武帝即位后 进一步开拓发展 事业 黄老之学 中央集权 大一统 2 理论 1 形成 汉代儒学是董仲舒以 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及 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 基础 学说 3 作用 新儒学对于 有积极作用 董仲舒宣扬的 天人感应 也有限制 过度膨胀的目的 公羊春秋 法家思想 天人感应 巩固国家的统一 君主权力 3 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的建议 从此 被确立为 的统治思想 4 影响 1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有利于巩固 和打击 2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学 中央王朝 中央集权 地方割据势力 主流地位 二 宋明理学1 历史背景 1 以来 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时期 佛教 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2 唐宋时期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儒学的发展深受 哲学的影响 1 1 西汉魏晋南北朝 2 三教合一 3 佛道 2 思想内容 1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 和 起了突出作用 南宋的 是集大成者 基本主张 是世界的本原 把握 理 的主要途径是 格物致知 2 1 程颐程颢朱熹理 2 陆王心学 陆九渊认为 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求理的方法是 即进行 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 认为 就是本心 就是理 只要 就能成为圣贤 2 心即理也心发明本心内心的反省致良知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3 历史影响 1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 压抑 扼杀 产生了消极影响 2 它重视 力量 注重 等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 专制统治 人们的自然欲求 主观意志 气节 品德 解读高考第二关 热点关 热点精析热点一正确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1 含义 董仲舒以 公羊春秋 为基础 将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并加以改造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思想体系 2 背景 1 汉武帝时期 西汉国力强盛 汉初 无为 思想已不能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土地兼并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 西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持封建统治 3 目的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 以加强君权 维护专制统治 4 内容 1 提出 天人合一 和 天人感应 学说 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2 提出了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3 还提出了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和仁 义 礼 智 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被后人归纳为 三纲五常 5 特点 新儒学以传统儒学为基础 以阴阳五行为框架 兼采诸子百家 具有神学色彩 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6 影响 1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 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 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及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热点二对宋明理学的评价观点一 宋明理学应当肯定 因为它具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利大于弊 1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 小到家庭 大到民族 国家 人类都需要和谐意识 2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 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观点二 宋明理学应当否定 因为它弊端很多 弊大于利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观念 因循守旧观念 重礼轻法观念 是唯心的 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 热点三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典例精解例1命题视角 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学说继承了儒家的 仁政 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 A 主张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B 提出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 地位不可动摇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 如果残暴 天将降灾祸于他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学说切入 考查比较辨析能力 董仲舒认为 天和人同类相通 相互感应 天能干预人事 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 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 不仁不义 天就会降下灾祸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 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这体现了儒家的 仁政 思想 A项是孟子的思想 B项是荀子的思想 C项没有体现对 仁政 的继承 模拟考场 1 董仲舒认为 观天人相与之际 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 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B 仁者爱人 民贵君轻 C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D 君权神授 答案 A 例2命题视角 考查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 这些题字反映了 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中的 忠 孝 廉 節 体现出宋代儒学注重人自身的道德修养 注重人的气节 品德 其中 忠 又体现宋代儒学的实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而 表述与题字的精神内涵不符 故本题选A 模拟考场 2 江苏 某思想家强调孝 悌 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自然本性 这位思想家是 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王阳明 答案 D 解析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是人固有的本性 D项正确 孔子和董仲舒都未探究伦理来源 朱熹是理学大家 主张 格物致知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例3命题视角 考查陆王心学的内容 清风吹动旗幡 一人说是风动 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 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孔子B 程颢C 朱熹D 王阳明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从佛教禅宗的说教入手 考查学生对陆王心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慧能在否定客观 强调主观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这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否定物质 强调意识的主观唯心主义一致 模拟考场 3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 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 孔孟之学B 老庄哲学C 程朱理学D 陆王心学 答案 D 笑对高考第三关 技巧关 考技精讲问答题解法 二 结构法 先确定题目设问所要用的结构 再按结构去找拾取 推理 分析和综合 配制出答题要点 主要结构有 不同阶级代表或不同政治派别或不同集团等对象型结构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思想等类别型结构 政治 经济 思想 理论等基础型结构 国际 国内等空间型结构 内因 外因 主观 客观 根本 主要 直接 必要性 可能性 必然性 可能性等原因条件型结构 开始 发展 高潮 衰落 爆发 扩大 转折 胜利 初步 巩固 完善 发展 强化 兴盛 衰亡 出现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开始 进一步 完全 深化等过程型结构 考例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新儒家 儒学复兴 孔子学院 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 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 西汉 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答案 1 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还主张 礼 贵贱有 序 2 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 孟轲 他发展了孔子学说 主张仁政 3 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 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4 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形成新儒学 理学 认为 理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气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 提出 存天理 灭人欲 5 先秦儒家只是众多思想流派 答百家争鸣亦可 中重要的一家 从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居于统治地位 在明清两代新儒学 理学 成为官方哲学 解析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在回顾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即可回答 既要注意区别于儒家思想的变化 又要分开历史阶段 注意表述的时序性 考题回放 1 安徽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 拱 之 B 以德兼人者王 以力兼人者弱 以富兼人者贫 C 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D 我之出而仕也 为天下 非为君也 答案 C 解析 A B两项反映的是 为政以德 的思想 不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为天下 非为君也 也不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D项不正确 C项体现的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 2007 海南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 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 吸收佛 道的思辨哲学 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答案 D 考点2双基练案 一 选择题1 在社会政治领域 黄老之学强调 道生法 主张 是非有分 以法断之 虚静谨听 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 无为而治 省苛事 薄赋敛 毋夺民时 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 不正确的是 A 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 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推动作用C 内容包括 养身 和 治国 两个方面D 不仅包括道家理论 还融入了儒 墨 法等各家内容 答案 A 2 宋代司马光诗 邪说远去耳 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 百家始消伏 赞颂的人物应该是 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老子 答案 C 3 董仲舒说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对此 他向汉武帝提出 A 天人感应 学说B 君权神授 学说C 独尊儒术建议D 崇尚法治主张 答案 C 4 有一说法是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天人感应 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 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B 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C 薄赋敛 省徭役 以宽民力 D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答案 B 5 董仲舒主张 以教化为大务 又主张 正法度之宜 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 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B 宣扬 君权神授 神化皇权C 实质是 外儒内法 巩固皇权专制D 要人君遵循天道 以限制君主权力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注意题干主张的 教化 即儒家思想 法度 即法家思想 可知董仲舒的思想具有 外儒内法 的特点 6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 释迦牟尼 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 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 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的主体 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儒 释 道 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B 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 不可能同时出现C 儒 释 道三家主张各异 冲突激烈D 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答案 A 7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与其地位变化有关的因素是 原有的伦理规范不适应新需要 宋朝时儒学进行了新的总结改造 佛 道教的影响 儒学家致力于儒学复兴A B C D 答案 A 8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诗人于谦的著名诗句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 A 道学B 佛学C 理学D 心学 答案 C 9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其言论反映出朱熹 主张 格物致知 提倡研究具体事物 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 具有怀疑 创新的科学精神 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A B C D 答案 A 10 史学家张岱年称 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 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 良知 是指 A 内心世界B 自然规律C 社会规律D 天的意志 答案 A 11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的积极作用有 强调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重视以理统情A B C D 答案 C 12 万物的存在与否 全在人的感觉 一阵风吹过 有人感觉到冷 有人感觉到凉爽 难受与惬意 全在于人的感觉 提出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A 庄子B 董仲舒C 朱熹D 王阳明 答案 D 13 清人戴震说过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批判了清政府采用残酷的刑罚B 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 扼杀C 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D 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 B 14 宋徽宗与妓女李师师有染 水浒 上亦有记载 宋理宗与妓女唐安安有染 以至于清代诗人史梦兰作打油诗讽刺道 宋史高标道学名 风流天子却多情 安安唐与师师李 尽得承恩入禁城 该诗的讽刺意味主要是针对下列哪项观点 A 道 是源出于天的 天不变 道亦不变 B 夫圣人之治国 不恃人之为吾善也 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 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 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 故不务德而务法 C 人有 天命之性 和 气质之性 前者源于太极之理 是绝对的善 后者则有清浊之分 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 居敬 穷理 来变化气质D 实多恶也 而专谈志仁无恶 实偏私所好也 而专谈泛爱博爱 实执定己见也 而专谈不可自是 及乎开口谈学 便说尔为自己 我为他人 尔为自私 我欲利他 答案 C 15 西方人讲上帝 中国古人讲 理学 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 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B 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 宗教信仰D 今天都被人们抛弃 答案 B 16 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 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 就是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官方哲学则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其实 民间文化才是民族文化的本体 影响民族文化传统主流的 还有信众庞大的民间哲学 刘宗迪 中国文化的主流 依据你所了解的史实判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影响最大的官方哲学和民间哲学分别应是 A 儒学和道学B 儒学和佛学C 道学和佛学D 理学和儒学 答案 B 17 烟台模拟 和 是儒家在探究 天人 人人 人我 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儒家从个群关系 人我关系出发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和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A 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B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C 董仲舒 和者 天地之所生成也 天地之美 莫大于和 强调天人合一D 程颐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强调的是 和 A B C三项从不同角度作了解释 D项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压抑人性 不能体现 和 的思想 18 孽海茫茫 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 老庄思想B 程朱理学C 陆王心学D 孔孟之道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 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材料中的 立地成佛 来看 禅宗强调的是自身的修养 通过自己的反省而成佛 这与陆王心学 致良知 相类似 二 非选择题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董仲舒看来 天是百神大君 天具有仁义礼智信 皇帝是天的儿子 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 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 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 这就是人副天数 天有三百六十六日 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 天有十二个月 人骨有十二大节 天有五行 人有五脏 天有四季 人有四肢 天有昼夜 人有视瞑 天地有上下之别 人间有尊卑之别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 材料二 朱子曰 天下一物 内外一理 流通贯彻 初无间隔 若不得见 则虽生于天地间 而不知所以为天地之理 虽有人之形貌 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 天命之性 处处皆是 但只寻时 先从自己身上寻起 续近思录 材料三 日变修德 月变省刑 星变结和 凡天变 过度乃占 国君强大 有德者昌 弱小 饰诈者亡 大上 太上 修德 其次修政 其次修救 其次修禳 正下无之 史记 天官书 材料四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 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 天论 请回答 1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论述什么思想 答案 1 天人合一 或天人感应 2 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谈谈在材料一中董仲舒为什么要提出这种思想 答案 2 西汉社会经济恢复元气后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董仲舒整合新儒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理论依据 3 材料二又是怎样论述这种思想的 答案 3 朱熹认为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 世界的本原就是 理 4 结合材料三 四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学说的积极性 答案 4 勇于探索天人关系 追求天人和谐 它在历史上曾经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起过限制作用 解析 本题围绕儒学组织材料 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第 1 题结合材料中对天和人的论述解答 第 2 题联系教材 有为 的背景概括答案 第 3 题利用 天下一物 内外一理 分析 第 4 题从天与人 天与政治的关系的角度入手 20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下面四幅图片依次为 世界文化遗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选择教学媒体做课件
- 2025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带货主播零基础课件
- 文档资料管理标准模板存档规范
- 工匠精神教学课件
- 年产1.7万吨氧化锌电阻片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督办督查室课件
- 睡眠的照护课件
- 2025年市场营销专业招聘考试技巧与预测题解析
- 2025年法律专业知识测试模拟题及法律解读
- 安全保卫工作会议记录6篇
- 学校食堂及校内小卖部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表
- DBJ∕T15-232-2021 混凝土氯离子控制标准
- 刑事报案材料模板(涉嫌诈骗罪)
- 乳制品配送服务质量保障方案
- 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 2024在役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安全附件检验技术规范
- 托管老师培训课件
- 大客户营销管理策略下的客户激励与忠诚度提升
- 管道改造管道吹扫安全方案
- 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机制的构建-以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的中期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