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1页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2页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3页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4页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一、农村“空巢”家庭概述(一)、农村出现“空巢”现象的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城市非正规就业的越来越多, 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 大量的15-3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单身或者全家进入城镇务工。此外年轻人的外出时间越来越长, 跨省流动的越来越多,以及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 年轻子女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从而使得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原是社会学者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的模式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一般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 但是子女长大成人后, 离开老人, 另立门户, 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目前, 造成农村出现大量空巢家庭的因素有很多, 诸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使得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出现小型化; 住房条件的改善, 老人和子女具备分开居住的物质条件; 高校扩招, 有机会进入高校就读和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村子女增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 等等形成空巢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问题。大部分农村人多地少,农业劳动者的收入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农民面对盖房、结婚、养孩子、看病等问题时,仅靠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根本无力应对。于是,大部分头脑灵活、敢于冒险的青壮年农民只好陆续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其他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发展问题是形成空巢村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里可以接触和学习新的技术,有利于在求职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个农民离土非农就业向市民转变等环节构成的“农民的终结”过程。其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把大规模向外输出农业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富裕一方百姓的重要战略举措,不断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力度,并与外地用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向有外出打工意愿的农民提供免费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这些措施,无疑成为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生活和学习环境问题也是形成“空巢村的一个因素在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文化娱乐生活、医疗条件、教育状况等都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深深吸引着农村中的中青年劳动力,他们非常渴望离开农村,就算是租房,甚至住得相当简陋,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的农村知识青年在现实中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了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他们很多选择了进城务工,把孩子也带到城市读书。(二)、当前中国的“空巢”家庭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全国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其中,单身老人户占11.46%,只有一对老夫妇户占11.38%。地区之间的差异悬殊。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的比例,山东省最高,达到36.05%,其次是浙江省,达到35.12%,均超过1/3。上海(29.37%)、天津(28.20%)、江苏(27.48%)、黑龙江(27.21%)、辽宁(27.08%)、山西(27.00%)、河北(25.39%)及北京(25.00%)的比例也超过或达到1/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4年的11%,即增加了两倍。另据有关部门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城市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40%以上(三)、农村“空巢”现象的利与弊农村“空巢”现象的出现有利也有弊,毕竟事物是有两面性的。农村“空巢”现象的利:随着大量年轻的劳动力流入城市,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缓和农民生活的压力,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等等。农村“空巢”现象的弊1.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使新农村建设缺乏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既荒芜了很多土地更不利于农业技术进步。因为留守的老农只能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他们对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并不强烈,更不能在短期内接受并运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而发展生产必须依靠发展现代农业。缺少高素质人才,是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相比之下,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高于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这种状况如果在短期内得不到根本改观,新农村建设将面临严重困难。2劳动力大量外流给农村养老、留守儿童教育带来困境。人口的老龄化将会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冲击。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出现了“四二一”或“四二二”的家庭结构。在这样的家庭结构条件下,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助来解决养老问题存在着许多困难。留守妇女既要看管和教育在家儿童,还要肩负起种田持家、照顾老人的重任,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不断加重;留守儿童因没有父母细心的照顾而导致营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因疏于教育和管理而导致逃学、辍学现象发生因缺少情感沟通和心理上的关爱而成为情感缺失的一代,甚至出现行为偏差和违法违纪现象。3劳动力大量外流给村容村貌整治带来极大困难。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许多房屋屋内屋外杂草丛生,有的日益破损、坍塌,残破不堪。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许多地方在整治村容村貌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空巢村”常住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使得本来就严重短缺的基础设施资金的投资效益降低,投资浪费现象严重。4劳动力大量外流影响农村民主化进程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多是青壮年男性,是农村中的精英。他们因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少而对农村事务发展变得漠不关心,不太在意自己的一些权利,比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二、中国农村“空巢”家庭的现状(一)、农村家庭人口状况1971年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是5.44个。由于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等因素,至1998年,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减少到1.84个。在偏远的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仍存在多生的观念,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将承担更多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的逐步解放,农村家庭一般生育一到两个孩子,还有些特殊的。我国人口现状1、人口数量及结构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主要数据:总人口:至2005年末13.628亿流动人口:14735万城镇人口:56157万 乡村人口:74471万男性:67309万 女性:63319万0-14岁人口:26478万 15-59岁人口:89742万 60岁及以上人口: 14408万汉族人口:118295万 各少数民族人口:12333万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人口:6764万 高中程度(含中专)人口:15083万初中程度人口:46735万 小学程度人口:40706万家庭户:全国共有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123694万 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3.13人2、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按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测算,到2020年还将从农村转移出3亿左右的人口3、农村人口比重大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率高,1983年农业人口为7.837亿,占世界总农业人口22.7亿(应为12.6亿)的62.3。(二)、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 1.从事生产劳动的比例高。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中,从事生产劳动的占47.4%,高出非空巢家庭老年人将近5个百分点。参加生产劳动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的是:两代户80、隔代户65.5,夫妻户52.2,与其他人同住户为47,独居户老年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比例最低,占32.4。 2.年人均收入相对较低。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2373元。其中,个人经营性收入(农林牧副渔、做生意及其他经济活动)占26.8,家庭转移性收入(子女、孙子女、亲属等的帮助)占43.2,养老金收入12.1,公共转移性收入(包括政府救助、集体救助、企业养老补贴和其他补贴)占6.6,其他类收入占11.3。非空巢家庭老年人年人均收入为2956元。收入来源构成相应为38.9、39.1、10.0、4.1和7.9。独居老人人均年收入最低,为1828.8元,隔代户最高,为3169.7元(实际含孙辈抚养教育)。 3.接受子女经济帮助的比例相对偏低。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中,有59.5的人得到来自子女的经济帮助,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6.6个百分点。得到子女经济帮助比例最高的是隔代户,为73.3;夫妻户、独居户、与其他人同住户及两代老人户都未超过平均水平,依次为59.1、58.3、53.5和44.3。 4.获得政府和集体救助的比例高于非空巢家庭老年人。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获得政府和集体救助的占13.6,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3.6个百分点。得到救助比例最高的是独居户,为23.1(包括散居五保户),以下依次为两代老人户14.3、与其他人同住户13.9。隔代户及夫妻户得到救助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1.4和8.9。(1)城市老年人人均月收人为708元,农村为186元。(2)城市离退休老人的月平均水平为904元,而从未工作的老人月平均水平仅为174元。(3)离休金月平均水平为1176元,退休金为618元。(4)男性老人的月平均离退休金为724元,女性为527元。(5)党政机关的月平均离退休金为1010元,事业单位为936元,国有企业为610元,集体企业只有387元。老年人口不同群体之间在消费水平上的差异也很显著。城市老年人的月平均支出为727元,农村老年人只有190元。 据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加766元,增长14.9。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0.9,增速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一、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增加370元,增长17.9,增速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8.3。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1178元,增加178元,增长17.9;农村居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增加165元,增长19.4。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由于工资水平上涨较多以及外出务工人数有所增加。二、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速大幅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增加306元,增长12.1,增速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村居民全年增收的贡献率达40,比上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31元,增加243元,增长12.2;二三产业纯收入人均602元,增加63元,增长11.7。主要特点是:受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同比增长10.2%。 (三)、农村的老年人现状 健康与医疗保障状况 1.健康状况与非空巢家庭老年人无显著差异,患病率都较高。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中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5.5,较差的占21.7,一般的占49.5,较好的占20.1,很好的占3.2。患有慢性病的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占65.5,与非空巢家庭老年人(66.7)相近。患病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独居户69.3、隔代户66.1、夫妻户65.2、与其他人同住户60.2和两代老人户59.4。 2.享受医疗保障的不足半数。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比例为42.2,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3.1个百分点。其中,两代老人户享受医疗保障的比例最高,为52.1,以下依次为夫妻户、独居户、隔代户和与其他人同住户,分别为42.5、42.4、39.8和39.1。 生活自理情况及照料需求 1.近20的老年人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7.5的老年人需要照料。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中,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2.0,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高4.1个百分点。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比例最高的前两位是与其他人同住户25.2、独居户24.2,以下依次为隔代户15.0、夫妻户14.8、两代老人户0.7。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中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7.5,比非空巢家庭老年人低3.4个百分点。与其他人同住户、独居户、夫妻户、隔代户和两代老人户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依次为14.5、9.4、6.3、6.1和1.4。 2.配偶是最主要的照料力量。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包括6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是:配偶占52.3,子女占31.7,亲戚邻居占4.7,国家和集体占1.7,养老机构上门服务占1.2,志愿服务占0.3。而非空巢家庭老年人最主要依靠子女照料占64.1,配偶占35.7、志愿者占0.2。 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总体看,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与非空巢家庭老年人无明显差异。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对目前生活满意的占42.1,一般的占43.8,不满意的占14.1,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相应为42.4、44.5和13.1。空巢、类空巢家庭老年人感觉自己较幸福的占32.4,一般的占55.0,较不幸福的占12.7;非空巢家庭老年人相应为32.3、57.2和11.5。但是,独居户、与其他人同住户以及隔代户老年人感到不幸福的比例高于总体水平,分别为21.0%、19.3和15.1。而夫妻户老年人感觉不幸福的比例最低,为7.5。三、当前中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一)、西部发达地区的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现状在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在全国范围的大型抽样调查没有展开的背景下,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农村空巢老人展开分地区的研究,是比较可行的研究路径。江苏省苏州市可以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代表之一,2008年,苏州的GDP达到6701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五位,而同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680元,远高于全国4761元的平均水平。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也已经做出了一些领先全国的探索实践,例如,在苏州农村地区,老年农民(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无需缴纳养老保险费即可获得每月100元以上的养老补贴。研究发现,苏州农村地区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农村老年空巢家庭产生的宏观因素,而自愿空巢和被迫空巢则是导致农村老年空巢家庭产生的两个微观因素。研究表明,苏州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总体较好,大部分空巢老人每月可以拿到固定的养老金或养老补贴,生活能够自理,生活充实、没有孤独感(二)、东部偏远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现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打工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一些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在接受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20%的老人对子女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对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有25%的老人存在严重的生活难、就医难等问题,有35%的老人仍然承担着繁忙的农活劳动和各种家务;有20%的老人精神生活贫乏,渴盼子女早日回到身边。综合调查情况,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经济条件较好村的“空巢老人”生活有幸福感,精神生活充实。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加了经济收入,他们大多数定期给父母邮寄生活费用,老人生活衣食无忧,比较有幸福感。有些村的“打工族”赚到钱后,集资兴建村老年活动大院,配备了各种娱乐设备和健身器材,成立老年人说唱队、戏剧班,让老年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又老有所乐。二是很多“空巢老人”仍然从事着繁忙的体力劳动。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突出,很多本来应该享“清福”的“空巢老人”,特别是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家里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由于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也留在了家中,不少老人还需要挑起教育第三代的重担。三是不少患病“空巢老人”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老人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护理,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还有部分家庭因病致贫从而外出打工。四是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老人省吃俭用拉扯大孩子,正当他们可以稍微歇歇的时候,孩子们却又远走他乡,给老人留下无尽的寂寞与思念。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后,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也随之下降。尤其是当前青壮年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老人们感叹:儿女们各自成家或出去打工了,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个面。四、如何处理好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一)提高养老收入水平,增强空巢老年人经济支撑力。近年来离退休家庭总体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也有一定比例的离退休家庭,由于退休时间较早、医疗支出较多,生活比较困难。因此,稳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强空巢家庭的经济支撑力。一是依靠劳动和民政等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养老保险为主、最低生活保障为辅、特困补贴制度为补充的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二是履行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尚是主要形式,因此对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子女有责任和义务提供经济上的赡养扶助,给予老人必要的经济支持。三是“以房养老”,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比如老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二)提供健康医疗支持,提升空巢老年人生命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每况越下。据调查显示,老年人患病的主要病种为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白内障等。而目前还有部分老年人无法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在遇到疾病时难以保证能得到较好的治疗。因此,一是要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真正把医疗工作的重点转向预防为主,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活动,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做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二是设立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机构,建立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网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监测卡片,设置家庭病床、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定期体检,医疗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三是给予优惠政策,市财政应设立老年人医疗基金,降低或免除一部分空巢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提供医疗支持,提升空巢老年人生命质量。 (三)建立完善服务功能,确保空巢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对社区有较强的归宿感、认同感和依赖感。因此,一是探索居家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尤其对于空巢家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街道和社区责成人员负责为空巢家庭建立档案。社区服务根据空巢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二是要加快在社区普遍构建“生活照料服务网”,为居住在家中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等服务。设立老人购物和服务中心,建立老年活动室,开办老年学校,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在社区建立一些老年公寓,优先接纳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应定期看望、慰问空巢老年人,为他们解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