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王丽,夏丽飞,蔡丽,梁名志*(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勐海 666201)摘要:茶多酚为茶叶的主要功效成分,对人体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治疗作用。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及理化性质,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鉴定、生物活性、抗氧化机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茶多酚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关键词:茶叶;茶多酚;分离分析;生物活性;抗氧化机制 Research Advances on Tea PolyphenolsWANG Li, XIA Li-fei, CAI Li, LIANG Ming-zhi*Tea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Menghai 666201, ChinaAbstract: The tea polyphenols (TP), an important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f tea, possesses particular healthy and therapeutic functions for people. In this article, the composition, the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P were introduced.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analytical methods, biological activity, antioxidtive mechanism of TP was also reviewed.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P are prospected.Key words: Tea; Tea polyphenols; Analytical methods; Biological activity; Antioxidtive mechanism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兼有药用、食用等多种功能。茶叶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作用和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效应,已赢得了广泛的重视。我国是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茶叶的国家,我国历代药书中均有茶叶入药的记载。饮茶有利于人体健康, 这与其作者简介:王 丽(1979-),女,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茶叶检测分析工作,E-mail:, *为通讯作者。特定的化学成分是分不开的。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步揭示了茶叶中多酚类、咖啡碱、脂多糖等均具有一定的药理效应。其中茶多酚的研究最为关注, 这是因为它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1。1 茶多酚的特性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称TP)是茶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茶叶中儿茶素、黄酮、酚酸、缩酸和花色素类物质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 25 。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黄烷醇类的儿茶素。儿茶素主要由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等,不溶于石油醚、苯、氯仿等;略有吸潮性,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产物;对酸较稳定,pH48稳定,pH8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遇铁变绿黑色络合物。茶多酚类物质中除酚酸和缩酚酸外,均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为主的结构,正是这种结构使其抗氧化活性高于一般非酚类或单羟基酚类化合物2, 3。2 茶多酚的分离分析方法目前茶多酚粗品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金属离子沉淀法、萃取-沉淀法、微波浸提法、超声波浸提法、超临界萃取法等。在早期的研究中,非色谱法只能测定茶多酚的总量;五、六十年代,纸色谱法PC4 、薄层色谱法TLC5开始用于茶多酚的测定,直到1976 年,Hoefler 和Coggon6首次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用于茶多酚的分析。此后,在对茶多酚的分析研究中,HPLC 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目前,茶多酚组分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化学法(Folin- Denis法、硫酸铈氧化法、苯酚比色法、电位计法)、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纸层析PC)、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胶束毛细管电动色谱MEKC、微乳电动色谱 MEEKC、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原子吸收、紫外光谱法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质谱法及联用技术等7-12。我国原轻工业部于1995年制定了茶多酚产品的行业标准(QB2154 1995),规定了茶多酚产品的检测方法。纸层析PC虽可以分离茶多酚,但操作费时,且定量可靠性差;茶多酚经衍生后可供气相色谱GC分析,但难以进行定量衍生,故茶多酚的气相色谱法研究至今仍无多大进展;近年来,毛细管电泳(CE)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分离技术13,它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和溶剂消耗量少等突出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茶多酚的分析,但同时也有检测灵敏度不足和再现性差等问题;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其样品预处理简单、色谱柱选择范围宽、选择性好、鉴别能力强、分析速度快、灵敏和准确度高、检测方式多样等特点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是最常见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茶多酚的方法14-16。在早期的结构研究中,化学法占主导地位。茶多酚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水分的含量将影响元素的组成,在进行元素分析前需充分脱水,然后进行水解和醇解才可以获得茶多酚的有关结构信息。衍生物制备是茶多酚结构研究的常用方法。通常将茶多酚制成甲醚、乙酸酯、苄醚、三甲基硅醚、甲基醚乙酸酯等17。进入20 世纪的60 年代后,在茶多酚的鉴定结构上由于波谱法提供的信息丰富、准确,且仅需微量样品,基本上取代了化学法。目前核磁共振法是研究茶多酚结构的强有力工具,是所有波谱鉴定方法中提供信息最丰富的,而且样品还可以回收,仅用核磁共振法就可完成大约90%的茶多酚的结构鉴定工作18。3 茶多酚的主要生物学活性茶多酚具有酚类抗氧化反应通性,具有显著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茶多酚具有的多种生物活性都与其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效果密切相关 19, 20。大量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21-26:抗癌及抗辐射作用;增强微血管韧性,降低血压和血糖,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抑制病原菌及病毒生长发育的作用;缓和肠胃紧张,消炎止泻的作用;促进维生素C吸收,防治坏血病的作用;抗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解重金属盐和生物碱中毒的作用;消除口臭、护齿、固齿、坚齿的作用;此外茶多酚在解酒、美容、利尿、防紫外线等方面,也表现出令人满意的保健功能。在茶多酚抗氧化性研究中, 研究得较为深入的是其主体物质儿茶素,儿茶素类物质抗氧能力与其结构相关,环上羟基愈多其抗氧化能力愈强,此外可能与它们的空间位阻也有一定的关系27。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科学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以来,其分离制取、应用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1989 年我国批准使用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使用可以延长食品的贮存期、货架期,给生产者、经销者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化学合成品的疑虑,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天然抗氧化剂的重视,茶多酚是我国近年来开发的天然抗氧剂,在国内外颇受欢迎。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抗氧化效力强,对油脂的氧化抑制率达96%以上;强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与维生素E 和维生素C 具有协同作用;能提高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的稳定性28。4 抗氧化作用机理茶多酚抗氧化作用的机理,国内外都有研究。总体上讲,氧化和络合是抗氧化的两个主要要素,这两个要素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抑制氧化酶系、对抗氧化酶系的激活作用),直接作用于自由基(清除无机自由基、清除脂自由基),诱导氧化的过渡金属离子络合,再生体内高效抗氧化剂,与其他成分的协同增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29。自由基可直接攻击生物分子,由其诱发的脂质氧化产物进一步交联生物分子而损伤皮肤30。茶多酚结构中富含酚羟基,可提供活泼氢使自由基灭活,本身被氧化成酚氧自由基而具有较高稳定性,因此茶多酚能够消灭活性较强的自由基,防止其损伤作用;此外它还能竞争性地与自由基结合,终止自由基的链式反应,预防或减轻自由基的危害31。生物体内许多氧化酶与自由基的生成有关,茶多酚对多种氧化酶都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自由基的生成,起到抗氧化作用32。何冰等33用结扎大鼠试验证明,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茶多酚能改善SOD、GSH-Px、CAT活性,同时降低脑水肿和MDA含量。茶多酚由于多酚结构,具有较强的络合金属离子的性能。郭炳莹34等研究结果证明茶多酚可以络合Ca2+、Cu2+、Fe3+及Fe2+等10种金属离子。5 现状与展望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活性后,茶多酚的提取、分离、检测、应用就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它在油脂、食品、医药、日化、轻化、化妆品、保健等诸多方面已有广泛应用,并被专家誉为21世纪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的化合物。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以茶叶为原料生产茶多酚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茶多酚在生产技术和应用上还存在若干问题,如茶多酚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但其极性较强,脂溶性差,使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总之,茶多酚的提纯和应用研究仍处于热门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诸多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茶多酚必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参考文献:1袁晔蓉. 浅谈茶多酚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07, 18(9):700701.2 陈 睿. 茶叶功能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及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5):1031.3宛晓春. 茶叶生物化学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003, 910.4 Bhatia I S, Ullah M 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polyphenols of different organs and some cultivated varieties of tea plantJ . Sci. Food Agric., 1968, 19:535542.5 Forrest G I, Bendall D S. The distribution of polyphenols in the tea plantJ. Biochem , 1969, 113:741755.6 Hoefler C, Coggon P. Reversed - phase high -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of tea constituentsJ. Chromatography A, 1976, 129(22):460463.7 周 建,周春山,郑先君,欧阳曦. 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J. 湖南化工, 2000, 30(6):1618. 8 Bronner W E, Beecher G R.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ontent of catechins in tea infusions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Chromatography A , 1998, 805(1):137142.9 马俊蓉. 云南大叶茶的化学指纹图谱及茶多酚含量的快速分析研究D. 硕士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08.10.Vaher M, Koel M. Separation of polyphenolic compounds extracted from plant matrices using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 Chromatography A , 2003, 990(1):225230.11 Prasongsidh B C, Skurray G R.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trans-and cis-resveratrol, quercetin, catechin and gallic acid in wineJ. Food Chemistry, 1998, 62(3):355358.12 朱勤艳, 陈振宇. 茶中茶多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J. 分析试验室, 1999, 18(4):7072.13 Leena 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of phytochemical substance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2, 27(5):679698.14 Daniele D R, Anada J. HPLC-MS analysis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purine alkaloids in green and black teaJ. Agricultural Food Chemistry, 2004, 52(10):28072815.15 李咏梅, 王学松, 于艳春.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研究J. 广州化学, 2003, 28(1):5963.16 Wang H F, Gordon J. HPLC determination of catechins in tea leaves and tea extracts using relative response factorsJ. Food Chemistry, 2003, 81(2):30731217 高锦明, 廖蓉苏, 高黎明, 等. 植物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08.18 姜守刚, 蒋建勤, 王建营, 许明, 胡文祥. 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研究J. 药学进展, 2005, 29(2):72.19 周燕波, 陈启荣, 徐光耀. 茶叶成分及其医疗价值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7, 4(11):1618.20 Naghma K, Hasan M. Tea polyphenols for health promotionJ. Life Sciences, 2007, 81(7):519533.21 徐 力, 李冬云, 张燕明, 等. 茶多酚抗肿瘤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 . 癌症进展杂志, 2006, 4(1):61.22 陈玉霞,郭长江. 茶多酚降血脂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4:4749.23 刘晓丹, 石四箴. 茶多酚防龋研究进展J. 上海医学, 2005, 28(9):813814.24 张白嘉, 刘亚欧, 刘 榴. 茶多酚的解毒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 2007, 18(25):19851986.25 Nakai M, Fukui Y, Asami S,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oolong tea polyphenols on pancreatic lipase in vitroJ. 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11):45934598.26 李叶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队住房保障体系课件
-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自评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期中试卷
- 部室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制播版权存证体系如何解决二次剪辑内容确权难题
- 基于人工智能的分光密度仪异常光谱预警系统开发中的特征工程瓶颈
- 城市更新中转角地块复合功能开发的法律权属界定难题
- 双碳目标下的环保材料重构与成本控制两难抉择
- 医药级1-苯酚-4-磺酸晶型调控技术对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医疗废弃物智能分类系统与一次性塑柄采血针回收效率优化路径
- 安宁疗护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初中生人身安全教育
- 中医药膳学知识学习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 胸外科快速康复护理
- 海上平台油泵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 (完整)高中英语3500词汇表
- 2024年秋季1530安全教育记录
- 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体育学习兴趣量表
- ISO 55001-2024 资产管理-资管理体系-要求(中文版-雷泽佳翻译-2024)
- 国际贸易学课件:关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