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劳工安全与职业伤害预防概论(ppt)课件_第1页
精选资料劳工安全与职业伤害预防概论(ppt)课件_第2页
精选资料劳工安全与职业伤害预防概论(ppt)课件_第3页
精选资料劳工安全与职业伤害预防概论(ppt)课件_第4页
精选资料劳工安全与职业伤害预防概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勞工安全與職業傷害預防概論簡介 一 勞工安全及其重要性安全衛生法適用範圍 安全衛生制度建立之目標 職業災害之損失與影響 職業傷害評估指標 FR SR 二 職業傷害之原因職業危害因素 傷害類型 職業傷害原因分析三 職業傷害預防危害評估 危害之控制 安全與生產之融合 勞工安全衛生法適用範圍及定義 一 勞工安全衛生法之目的防止職業災害 保障勞工安全與健康 二 職業災害之定義勞工就業場所之建築物 設備 原料 材料 化學物品 氣體 蒸氣 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勞工疾病 傷害 殘廢或死亡 三 保障對象 勞工限定於勞工安全衛生法適用範圍內之事業機構所僱用從事工作而獲致工資者為限 四 就業場所 工作場所及作業場所之定義不同 學校實驗室適用安全衛生情形 82年12月20日台82勞安三字第76289號公告 依勞安法第四條第一項第15款及同條第二項之規定 指定適用勞工安全衛生法之事業及適用部分工作場所之事業如下 1 職業訓練事業 顧問服務業 學術研究及服務業 教育訓練服務業 大專院校等之實驗室 試驗室 實習工廠或試驗工場 歷年職業重大災害發生千人率 學校災害之案例說明 一 72年 台中某學校體育看台施工架倒塌壓死學生二 83年 北市某國中同學擦窗戶 鐵窗脫落墜落死亡三 87年 南市某私中同學被鐵捲門壓到脖子後死亡四 88年 某國小孩童為衝出正啟動中之電動校門夾死五 87年 虎尾技術學院電機系學生上實驗課感電致死六 87年 中研院原分所 甲基硫醇 外洩多人就醫案七 86年 淡大化工所學生誤食 溴化丙烯 致死案八 90年 新竹某高中實驗室老師因故水銀中毒案 職業災害損失計算 一 職災損失計算分為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 約1 4 二 直接損失 法令規定需支付給罹災勞工之各項職業災害補償費用 包括醫療費 傷害賠償費 及工資損失 三 間接損失 無法以保險來分擔之費用 工時損失 救難 作業中斷 設備受損及替代工作等 生產損失 設備受損 生產停頓 替代勞工效率低等 災害搶救損失 急救處理 支援救援 職災調查 保險費率提高 家庭經濟與設會人力資源損失 災害類型與損失日數 一 失能傷害之災害類型 死亡 6000損失日數 永久全失能 雙眼 一眼與一手 臂腿足 兩肢 永久部分失能 肢體任一部份完全失去機能 暫時全失能 無法繼續工作達一日以上者二 損失日數 罹災者經搶救處理暫時無法恢復繼續工作之日數 失能傷害頻率 FR 與傷害嚴重率 SR 一 失能傷害頻率 FR FR 失能傷害次數 106 總工時 二 失能傷害嚴重率 SR SR 總計傷害損失日數 106 總工時 三 職業災害死亡千人率 每年平均每一千名勞工因職業原因導致災害之死亡人數 四 職業災害傷害千人率 失能傷害例題 某一工廠有員工400人 每天工作8小時 每年實際工作300天 在一年內共發生職業災害9次 其中4次為輕傷害 2次僅財務損失之非傷害事故 一次1人死亡災害 一次傷害事故 1人兩腿摔斷殘廢 一次傷害事故有2人暫時全失能 送醫休養請公傷假各為200天及400天 請問該工廠該年度職業災害之失能傷害頻率 FR 失能傷害嚴重頻率 SR 與傷害平均損失日數為何 失能傷害例題說明 輕傷害與近似傷害不列入FR與SR之計算FR 3 106 400 300 8 3 125SR 6000 6000 200 400 106 400 300 8 13125平均損失日 13125 3 125 4200日 次總合傷害指數FSI FR SR 1000 0 5 25 3 歷年職災紀錄統計分析 職業災害潛在危害因素 一 物理性因子 電氣設備 機械作業 熱 噪音 輻射 振動 光二 化學性因子 酸 鹼 燃料 有機溶劑 反應物質三 人因工程 長時間固定位置 重覆性動作四 生物性因子病毒 細菌 黴菌 職業災害類型 一 職業災害類型 依勞委會之定義 除交通事故外 可分為15種類型二 常見之災害類型 1 重大職災統計 墜落滾落 感電 物體倒塌與崩塌2 事業單位提報 被夾 捲 跌倒 被切割 擦傷3 學校之災害 被夾 捲 墜落 跌倒 感電 火災爆炸 4 營造業災害統計 墜落 倒塌 感電 崩塌 撞擊 職業傷害原因 骨牌理論 87年職業災害原因分析 職業傷害原因統計 民國71 85年重大職災統計分析 不安全動作行為佔41 不安全設備環境佔25 兩者兼有之情況佔29 不明原因佔5 學校設施使用之安全問題 一 建築設施之問題地面板改舖光滑磁磚 樓梯無防滑 上下樓梯空隙 缺口無護欄 改建工地無完全隔離 二 電氣設備之問題電動鐵捲門 分電盤接地與過負載斷路器 飲水機漏電斷路器 冷氣機漏水感電 三 實驗教室之機具與化學物質處理酒精燈使用不當之氣爆與火災 酸鹼化學物質噴濺危害 水銀溫度計打破後之中毒 職業傷害預防 危害認知評估 一 傷害因子類型1 人為因素2 物料因素3 機械設備因素4 環境因素5 製程因素 職業傷害預防 危害認知評估 二 危害評估方法1 工作安全分析2 安全稽核3 風險評估4 災害發生率分析 工作安全分析方法之步驟與實施 一 選擇要分析之工作二 將工作分成若干步驟三 每一步驟檢討潛在之危害因子與可能導致之災害四 提出預防危害之方法工作安全分析之實施方法 一 觀察法二 討論法三 綜合法 事故原因調查 危害之控制 一 危害因子認知與評估二 危害發生源控制三 危害途徑之控制四 暴露者之控制五 特殊安全危害因子之控制1 機械防護2 能量型式之危害防護3 密閉空間危害預防4 物料搬運貯存及處理 安全與企業之融合 一 確立安全政策二 本質安全與安全作業管理三 作業標準之建立與維持四 安全衛生計畫之執行與稽核 本質安全與作業管理 一 機械設備本質安全 機械設備之安全防護裝置應在人為疏失或錯誤因素下 亦不易造成災害 購買機械設備時除了考慮成本效益外 亦應儘可能有數道安全裝置 如此可使人為因素導致職災之機率降至最低 二 作業管理1 機械 車輛之定期檢查2 設備之定期檢查3 機械設備之重點檢查4 機械設備之作業檢點5 作業檢點6 作業監督查核 作業標準之建立 工作場所中對每一種作業都有一定的作業步驟 若作業步驟不考慮安全因素則常會導致成災害 所以須把作業步驟與安全因素結合 即成為安全之作業標準 建立作業標準之程序 體系之整備作業單元之決定作業明細表作業標準之確立作業標準之推動 作業標準之維持 一 作業人員之教導二 作業中之監督指導三 作業標準之修訂四 發現不安全行為之對策1 修訂或增補作業標準2 重新檢討教育訓練方法3 加強管理 必要時可變更其工作場所 安全網設置圖 感電災害預防 感電一般叫電擊 是電流通過人體時所受到的一種衝擊現象 我們常使用的電壓是110V或220V的低壓電源 一般常見之感電災害就是人體的某一部份碰到該等低壓電 而形成包含人體在內的一電氣回路時 就會產生感電災害 民國七十七年至八十六年共發生了769件感電重大職業災害 佔十年內所有重大職業災害件數之16 17 僅次於墜落 滾落災害之39 10 為第二位 感電災害預防 一 電氣設備或線路應保持良好之絕緣狀態 防止漏電 觸電 二 電氣設備之金屬外殼應接地 並加裝漏電斷路器 三 潮溼的手 足或穿釘鞋時 不得直接碰觸電氣設備 四 非電氣技術人員不得從事電氣設備修護 更換或拆裝電氣設備及線路等 五 不得過負載使用電氣設備 感電災害預防 一 感電時之處理 先關掉電源 若無法關掉電源時 可用乾木材將電源與被害者分開 然後急救送醫 二 接地之目的 1 設備漏電時 可將漏電導入地下 減輕電擊的危險 2 配合漏電斷路器之使用 發生漏電時自動切離電路 3 避免因雷擊與靜電等造成的異常電壓 損壞機器 4 防止靜電放電 造成易燃性物質或爆炸性物質之火災爆炸 結語 若有關學校工安管理或實驗室安全設施之設置 有任何問題可與我們聯繫 做雙向溝通 使我們的教育環境更安全 聯絡方式 TEL 06 2664911EXT260 264FAX 06 2667320MAIL ywliou mail chna edu tw 以下为附加内容 以下为附加内容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刘天金2013 05 07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创新性工作 要大抓特抓 坚持不懈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目标 生产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供给社会 方向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 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三 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 深刻背景 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 人走村空 问题愈演愈烈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 6亿 每年新增900 1000万 四川抽样调查 26 举家外出农户20 留守农户转移比例平均60 高的70 80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 深刻背景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 老人农业 妇女农业 小学农业 问题日益凸显陕西抽样调查 72 80后 90后 青壮年劳动力 农民工 55岁务农农民平均年龄63 妇女83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四川抽样调查 务农农民50岁以上54 60岁以上30 70岁以上13 妇女60 初中及以下90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 深刻背景 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 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新生代农民工76 不愿再回乡务农85 从未种过地 国家统计局2010年10省调查 90 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一天的农业生产活动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 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 地如何种 党的十八大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 专业化 组织化 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 要采取有效措施 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 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使务农种粮有效益 不吃亏 得实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 村庄空心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要采取有效措施 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聚焦 谁来种地 地如何种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 紧迫课题 谁来种地 地如何种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 不是没人种地 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不是种不过来 而是怎么种得更好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 历史使命 回答好 谁来种地 地如何种 的问题 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问题 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完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关系 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现代 家庭经营 合作组织 社会化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 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 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 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剥离 农民 的身份属性 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 解决有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 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转变 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 规模化 集约化 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 解决务农种粮有效益 不吃亏 得实惠的问题 一 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四 重大意义 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 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 家庭经营 合作组织 社会化服务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 解决保供增收长效机制的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 就是激活农民自身活力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过程 就是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者的过程 就是培育 三农 事业发展未来的过程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应对农业后继乏人问题的挑战 必须在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基础上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 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世界性课题比如在英国 农场主平均年龄达到59岁 欧盟一直关注农民老龄化和培养青年农民问题 在CAP新一轮改革议案中提出 将2 的直接支付专门用于支持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从事农业 世界性课题法国经验 统筹农村劳动力转留加强农业后继者培养重视农业劳动力教育培训 切实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予以推动落实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是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 区域性短缺并存新阶段 关键农时缺人手 现代农业缺人才 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 谁来种地 地如何种 事关13亿人的饭碗 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