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分类解题指导 一、相关概念说明 1.形象 形象一般是指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包括诗人着意刻画或者是与诗人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形象,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诗人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而诗人自己,是抒情主人公。 2.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是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富于美感的形象,它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我们理解诗歌形象,就是从感受意象开始。马致远的天净沙#8226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 3.意境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4.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手法、表现(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等;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渲染、对照、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描写、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5.思想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一般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和对诗人观点态度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把握时代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品读“序”和“注”。许多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 诗词的后面有一些“注”,它们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了解感情的复杂性。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苏轼的江城子#8226密州出猎充满了豪放之气,而他的江城子#8226十年生死两茫茫却婉约之至。 二、相关知识储备 1意象和意境 意象,指诗人通过诗的语言描绘出来的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人、事、物、景。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它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比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高考试卷中单独考查过的意象: 02年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折柳 03年春季北京卷闻雁寒塘-雁 04全国卷鹧鸪天杜鹃 06年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水 07年浙江卷乌衣巷人月圆中吕山坡羊#8226燕子-燕子 由此启发我们,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比如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思乡;斜阳表示日暮,含有凄惨之感;残月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寒蝉表示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短笛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落叶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归雁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西风表示凄清之情,忧愁之绪;梅花表示凌雪傲霜,坚强之意;牡丹表示富贵、大方;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洁;兰草表示高洁、友谊;芳草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是一种凄苦之音;梅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杨花有飘零之意;秋风表示萧条、冷落;杜鹃表示悲苦凄凉;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大雁、青鸟是对行人思念;羌笛有凄切之音;白云、明月表示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水是绵绵不断的愁思。 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鉴赏古诗是极有意义的。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8226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阅读诗歌时,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壮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净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沉郁孤愁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高远辽阔 古典诗词常用意境: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幽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2题材及感情 (1)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2003年考查的王维过香积寺,就是通过描写去香积寺沿途的景物,抒发晚年沉湎佛意的恬静心境。 常见风格:冲淡宁静、平实质朴。 常用意象:田园、山水、林木、庄稼、家禽、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不满现实,追求淡泊,安贫乐道。 常用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即景抒情,白描,烘托,虚实结合。 (2)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如2005年重庆卷考查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借一特定情境,描写边塞生活,抒发将士们的思念之情。 常用意象:大漠、朔风、关塞、雪山、长城、征马、鼓角、沙场。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情景相生、正侧描写、虚实动静、直抒胸臆、用典比兴。 常见思想感情:或不畏艰险,杀敌报国;或环境艰苦,厌战思乡; 常见风格:或慷慨雄奇,或悲凉伤感。 (3)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送别诗一直是在中国诗坛的重要题材。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2006年湖北卷考查的丹阳送韦参军暮春浐水送别借助于“水”这一意象,表达了不同的感情。 常用意象:柳、水、酒、月、泪、云、南浦、灞桥、长亭、古道。 常见思想感情:或依依难舍、缠绵伤怀、或相期祝福、感奋励志; 常见风格:语深情切、或缠绵哀感、或洒脱旷放。 (4)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2005年全国卷二考查的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就是作者在邯郸驿馆的思家之作。 常用意象:暮春、秋月、叶落花谢、寒风苦雨、杜鹃悲鸣、猿猴哀啼。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环境、寓情于景、即景抒情、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烘托映衬。 常见风格: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抑郁悲苦; 常见思想感情:思乡念亲、有家难归、漂泊天涯、孤苦寂寞。 (5)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一般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领悟感情,分析写法。如2007年浙江卷考查的乌衣巷人月圆中吕山坡羊#8226燕子都是怀古之作,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常见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常见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思妇闺情诗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有抒发别离苦情的,有描写美人迟暮的,有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2004年浙江卷考查的李白的菩萨蛮就是此类诗作。 常用意象:寒月、青灯、空房、孤枕、杨柳、黄花、梧桐清霜。 常见风格:缠绵婉转,悲怆幽怨 常见思想感情:孤独伤感,忧闷惆怅。 3炼字与炼意 古人讲究一字传神。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关于“炼字”与“炼意”典故比比皆是。他们常常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1)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2007年全国卷考查的王维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明”和“出”。 (2)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 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2006年辽宁卷考查的苏轼东坡“自爱铿然曳杖声”中“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3)名词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歌中还应注意数词和副词的使用。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 (4)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2006年江苏卷考的是元代诗人魏初的鹧鸪天#8226室人降日,问题是:第二句“今年相望又一年”中“又”妙在那里?这个“又”字就是一个副词,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因此妙处无穷。 4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深广漫长。 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2005年福建卷考查的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中“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一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2007年重庆卷考查的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 (2)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描写可分为白描、细节描写等;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三、下面归纳出六类古诗词鉴赏命题问法及相应的解题对策 (一)炼字类 命题问法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们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题指津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字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赏析时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情形(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二)关键词类命题问法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题指津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表达技巧类 命题问法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四)形象意境类 1. 形象 命题问法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是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2. 意境 命题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升B卷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论文-教育教学】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 农发行东营市广饶县2025秋招结构化面试15问及话术
-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深圳市2025年3月广东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事务员4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优化印刷流程的改进方案
- 医保资金报销总结
- 养殖业规范生产制度
- 春色满园:赏花赏景乐无边
- 创新养殖业经营模式细则
- 物业工作人员分解表格
- 兵役登记委托书范本
- 新七年级数学精讲精练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单元检测卷(原卷版)
- 农业养殖合作协议书范本3篇
- 防水工程材料质量保证书
- 食品安全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学
- 中医康复技术-大学专业介绍
- 冠脉介入手术
- 《国际中文教材评价标准》
-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
- “上外杯”上海市高中英语竞赛初赛模拟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