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伴随孩子的童年.doc_第1页
让经典伴随孩子的童年.doc_第2页
让经典伴随孩子的童年.doc_第3页
让经典伴随孩子的童年.doc_第4页
让经典伴随孩子的童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经典伴随童年,让书香浸润人生金川区第一小学经典诗文诵读阶段性小结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现当代的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我校于2006年9月申报了实验课题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被审批确定为甘肃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实验课题。同时,我校经申报又被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确定为全国百家“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实验学校”,正式开始以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书香校园建设工程,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孩子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孩子终生受益。两年多来,我们有效创设经典诵读校园氛围,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全校师生诵读经典,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成绩。 一、浓郁经典诵读氛围 学校教育是人的精神教育。我们深信,阅读的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阅读状态,这种环境其实是一种文化,而学校在引导这种文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并将文化建设的视角投向家庭与社区,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 (一)精心建设校园文化。 学校阅读环境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几年来,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着力打造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文化内涵。 1.景点体现书香雅致韵味。学校布置了经典诵读墙,以爱国为主题展示了历朝历代的爱国诗篇、经典名句。在花坛里、古树名木下,配以某种树木为主题的名言佳句,在教学楼的门厅里、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学生的书法、国画作品、老师的教育格言,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这些字画、名言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们有的揭示阅读的意义,有的阐述读书的方法此外,我们精心布置学校、班级的每一快墙报,在各班墙报上开辟了“书苑飘香,经典诵读”的栏目,有“新书介绍”“教你一招”“优秀读后感”等,并及时更新。可以说“书苑飘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经典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图书体现开放流通功能 我校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一资源优势,并与龙门书城联营,为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图书资源,做到了图书借阅的电子化、集约化,最大限度地方便师生借阅书籍。我们学校与龙门书城图书馆结成共建单位,为每一位师生办理了图书馆的借书证,(此卡一卡两用,教师、学生既可在学校内借书,又可在图书馆借阅,是学校在应用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基础上与图书馆在管理上的创新,目前是全市首家),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师生的阅读资源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龙门书城阅览室,每天下午为我校学生免费开放,我们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号召各班同学建立班级图书角。课间、午休的时候,这里便是孩子读书的乐园,他们有的端坐在书桌旁,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有的三五成群一起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籍。这里由学生自己管理,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乐园和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亮点之一。 (二)、用心引导家庭文化。 学校以发告家长书、编印家校小报、开家长会、家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读书节等形式,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继而为创造家庭阅读文化打下基础。学校还定期举办家庭亲子阅读比赛、家庭小书屋评比,倡导父母与孩子在诵读经典及阅读中共同成长,有效地引导家庭文化的建设及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营造和谐的书香学校,真正让人感受到一个学校强烈的阅读氛围,关键还在于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让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能热爱经典、诵读经典,我们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低、中、高)三本,在此基础上我们精心组织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校诵读活动。 (一)、开设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学校专门开辟早读、中午(每天20分钟)的专门诵读时间,每周专门开设一堂经典诵读课,利用学校校本教材,让每一位学生在诵读的氛围中成长,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二)、班级图书角、学校开放阅览室、图书室、龙门书城,全方位立体式对学生开放,真正做到图书环绕学生左右,学生随手可得想要图书,课间饭后,学生可以在教室、可以在阅览室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双休日,还可以在龙门书城借书。开卷有益,一本本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知识之窗”,也使学生真正和书交上了朋友。 (三)、教师推荐阅读好书。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益智故事等。在分阶段实施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的同时,推荐中国四大名著、推荐杨红樱、曹文轩、秦文君等优秀儿童文学家的作品让孩子们阅读。 (四)、举办“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每年“六一”前及十月下旬,学校分别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读书节,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以读书为主题的活动,如开设跳蚤书市、“古诗朗读比赛”、“诵读报告会”“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家庭星级小书屋评比”“小博士故事会”等。而平时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活动,则基本上每周都要举行。以活动促学生读书的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拓展经典诵读领域 “诵读中华经典,积淀民族文化底蕴”作为我校的特色,已渗透到各个学科,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体育课上、课间活动时,低年级的孩子们诵着诗歌玩着“编花篮”“丢手绢”的游戏,玩兴正浓;美术课上,学生们诵读着古诗,想象着古诗的意境,为一首首古诗配上图画,趣味盎然;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校围绕诗歌、诗人开展各类探究活动;音乐课上,老师们给古诗配上曲调,孩子们唱了起来,舞了起来 我们还设置雏鹰特色章,把诵读经典与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结合起来。低年级诵读满古诗文40首、中年级诵读满古诗文60首、高年级诵读满古诗文80首就可以获得相应年级段的诵读章。学生诵读得越多,诵读奖章的级别越高。同时,我们要求各中队把“争章达标”活动与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员”结合起来,真正把经典诵读和学校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整合起来,实践了古人所说的“童蒙养正”的理念。2007年11月,我校由三位老师参加了由浙江绍兴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节暨全国第三届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带回了宝贵的经验并在全校教师会上做了交流汇报,受到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四、延伸经典诵读时空 学校提倡“亲子读书”,注意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经典诵读的时空向家庭、社区,向校外延伸。一段时间以来,家长成为我校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建设者,真正使悦纳经典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自觉行动,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人生的一种状态。我们通过发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明确了“打造书香底蕴,构建和谐家庭”的要求,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父母和孩子共阅读。父母要成为读书的主体,成为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学友,成为孩子读书的引领者。每当夜晚来临或闲暇假日,和孩子共同读书,书籍的芳香弥漫着清秀的庭院,家庭弥漫着温馨的氛围。这随之而来的必将是知识的增长、精神的滋润,也是实实在在地引领孩子远离浮躁、奔向前程的实际行动。 (二)、建设家庭小书房。让书籍成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外经典读物占领家庭的书柜。站在书柜前,一家人就站到了大师的身边,就站到了时代的前沿。父母给孩子的朗读,孩子自身的经典背诵,录音机、电脑、VCD里的名篇讲解,都应当成为积淀人文底蕴家庭里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三)、让读书成为家常的话题。把书中的所见、所得、所感搬到桌上来,形成家庭读书“沙龙”,奏出一支美好的“书香交响曲”。引导孩子边读边写,并把日记、读书笔记、作文以及网络下载、报刊剪辑的资料等分类整合成书,家长为孩子亲自作“序”,与孩子一同制作、装帧,作为家庭的“珍藏版”,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 我校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的实验,虽然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但我们深深感到读书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增添人的力量、建设具有开拓创新的团队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如今,只要踏进金川区第一小学的大门,你就会被满面而来的浓浓书香所陶醉。书籍就是粮食,知识就是力量。每天清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每到课间,每到傍晚,在悠扬清脆的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沉浸在书中,那一本本书,就像那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在师生的心田里滋润流淌。就是在夜晚,从学生家的窗户中透出来的仍然是“亲子共读”的明亮灯光。 最为可喜的是,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我们的学生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