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城灾后恢复重建启示录.doc_第1页
涪城灾后恢复重建启示录.doc_第2页
涪城灾后恢复重建启示录.doc_第3页
涪城灾后恢复重建启示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涪城灾后恢复重建启示录 本刊记者 张 伟 王 荔 向旭平没有对口援建,社会捐建很少,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项目少、资金量小。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面对周边县市区与援建省市携手共进的逼人态势,我区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奋力夺取灾后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的决定性胜利 临近5.12三周年,数据显示:我区恢复重建项目330项,总投资57.80亿元,目前累计开工项目数330个,开工率100%;累计完工项目个数300个,完工率90.9%;累计完成投资 54.9亿元,完成投资率94.98%。 我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三年前的5月12日,那一阵剧烈的地动山摇之后,我区遭受了重创:54.5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和失踪86人、受伤2032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3.13亿元。 地震不仅摧毁了区内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也遏制了该区建区以来一直高速发展的势头。涪城区在地震中不仅外伤伤痕累累,内伤亦十分严重。 地震三年过去了,作为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区,我区处处旧貌换新颜: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三次产业在重建中获得新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 更值得称道的是,我区做好整合、提升、转化“三篇文章”,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新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推进了一大批产业项目,为长远发展打牢了坚实基础。 纵观涪城灾后恢复重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启示之一:科学规划引领重建之路由于涪城辖区连续14年进入全省综合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前十强等原因,涪城没有对口援建,社会资金捐建也相对很少,全区规划总投资57.78亿元、中央基金仅13.77亿元。 面对浩如烟海的繁重重建任务,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压力,以及面对周边县市区与援建省市的携手共进的逼人态势,我区如何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必须把灾后重建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以科学规划为先导,走出一条适合涪城的重建之路。”区委书记席世洪,地震前刚从绵阳市规划局局长岗位调任这里,规划思维特别突出。 重建之初,我区就利用区委中心组学习会等载体,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开展了一次“让思想再解放、让重建更科学”学习讨论活动。 在活动中,区委把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与准确把握涪城阶段性发展特征紧密结合,把全区发展战略由“建设服务科技城、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整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科技城”,进一步理清了两者的逻辑关系和主体责任;引导全区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全域发展”的理念,自觉将涪城的发展放在科技城建设的背景下来谋划、城乡统筹的大格局下来推进;确立了“三圈推进、三个集中、三化联动”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建设“绵阳城乡统筹示范区、三化联动样板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川西北经济商贸物流中心”的定位和目标。在科学规划全区工作思路的同时,2008年5月16日,即灾后第四天,区委、区政府就召开了全区灾后重建家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永久性农房建设工作,要求迅速编制、高效完成涪城区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涪城区村镇体系灾后重建规划(2008-2015年)、15个乡镇农房重建规划方案等规划。6月2日,还在唐家山堰塞湖避险期间,我区就召开了灾后重建规划项目推介会,向国内外建筑设计单位公开推介农民新居等8个规划设计项目,16个学校、5个乡镇行政中心、3所医院的建筑设计项目,4个市政设计项目,2个开发设计项目,向国内外专家借脑借智。我区把科学规划贯穿重建过程,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做好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等八个方面的规划,科学布局、科学施工、科学管理。有了规划的支撑,全区灾后重建工作得以迅速、科学、有序地展开。重建过程中,我区按照“民生优先、基础设施优先、产业发展优先”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对重建项目进行了中期调整,优化形成项目330个,规划投资62亿元,使所有项目都能发挥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的功效。第一时间着手农房重建。抓住大多乡村靠近城乡结合部的特点,我区将安置点规划布局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探索出“工业园区集中安置重建、城市建设区集中统一重建、城中村与乡村旅游开发重建”等农房重建的8大类型路子。据统计,我区集中建房的农村群众占重建户的一半以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抓牢抓实基础设施重建。站在利长远的角度,我区的基础设施重建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原地起跳的标准。36个239公里的交通重建项目使全区所有乡镇、办事处到绵阳中心城区的距离都在半小时之内,区内形成通畅的交通环线,投资1045万元新建6所社区卫生中心,扩大城区医疗服务范围,形成了城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启示之二: 统筹城乡破题重建之路 刚刚翻过去的2010年,我区新建规模达75万平米的一大批农民集中居住区,集聚人口近3万人,初步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破题上路。 “在城乡统筹上率先突破”是绵阳市委、市政府布置给我区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区长期面临的根本任务。灾后重建中,作为全省20个城乡统筹示范区市县之一的涪城提出,将辖区乡镇分城市规划区、近郊、远郊“三个圈层”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如今,一圈层成为新型产业集聚区,二圈层成为绵阳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节点,三圈层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正成为绵阳现代农业的展示区、新农村的样板和科技城的生态走廊。 为打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区委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分层次、分重点整体推进“三圈层”发展城乡一体化。 按照规划,第一圈层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抢抓灾后重建机遇,依托涪城工业港搞城镇化。我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的40平方千米的涪城工业港北起龙门、青义,穿越金家林向新皂、石塘延伸。为了配合工业港的建设,我区将高起点、高标准统规统建集中居住区,统筹解决好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在城镇落户和就地就近就业,推动人口向城镇合理聚集,使该片区成为科技城人口集聚、产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区。 第二圈层包括丰谷、吴家在内的近郊乡镇,将以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的吸纳带动能力,以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成为绵阳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节点。 第三圈层包括金峰、石洞等在内的远郊乡镇,则以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纽带,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经济,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积极培育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成为绵阳现代农业的展示区、新农村的样板区和科技城的生态走廊。 “三圈推进”战略极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了全域涪城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全区各乡镇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平均增速达60%和40%以上,形成了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我区紧抓牛鼻子,坚持把推动农民集中居住作为统筹城乡破题的关键。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成居民安置区6个,总面积近75.3万平方米,集聚人口2.14万人,在城乡统筹的路上成功破题。 依托大项目带动推进大集中,逐步实现居住区域、生活方式与城市全面接轨。古井村依托重大工程形成集中居住区13万平米,已基本具备入住条件;龙中村则依托教育园区形成集中居住区16万平米,年前可完工3万平米;金家林首期19万平米安置小区、皂角铺一期10万平米安置小区基本完成,可以安置拆迁群众1822户。 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为支持城际铁路、二环路等建设,我区全面启动了新皂石梯子、吴家凤凰村等8个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依托灾后重建设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地处城市近郊的中脊村利用荒河滩,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四统一”建房模式,建起了永久性农房安置点,实现了农村受灾群众居住小区化。 在灾后重建中,全区已建50户以上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达到128个,安置农户达8864户。启示之三: 科学发展领航重建之路 最近,中国(绵阳)科技城总部经济试验区内机器轰鸣,脚手架林立,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25万平方米总部工业城项目、20万平方米厂房项目加班加点施工。 今年,我区给总部经济试验区订下目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总部工业城基本建成,入驻企业全部投产,三网融合核心产业基础形成。 我区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大手笔大气魄规划建设40平方公里的涪城工业港,已经推进了1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项目82个,39个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 以总部经济试验区为龙头的涪城工业港,已成为我区灾后科学重建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2008年以来,全区区属GDP保持在15%左右的高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建区以来的总和,财政总收入在去年底达10亿元。 在科学重建中,我区经济发展不但没有掉队,反而步入了建区以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我区的产业发展环境曾经一度艰难。2008年上半年,科技城体制调整,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我区划出,我区发展空间再度缺失、规模工业锐减71%。 认清形势后,我区紧扣“一核四带”产业布局,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高水平、高起点规划了约40平方千米的工业港,并以此为发展基础,成功打破了产业定位和主导优势产业不清晰的瓶颈。 一产业上,明确了两个指导,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工业化抓农业发展;二是发展近郊农业,以乡村旅游、花卉林果、绿色蔬菜、生态养殖为重点,为大城市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 二产业上,以总部经济、地源浅表热能、环保节能材料等为突破口,重点推动新兴产业集聚;以光通讯为突破口,将新一轮的电子信息配套发展作为强攻方向;以汽车零配件制造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企业倍增计划。 三产业上,我区紧抓现代商贸物流和金融业,豪德商贸物流城落户涪城,全市金融中心基本定位在金家林,一大批崭新的商贸、超市和特色街区将在涪城蓬勃兴起。 “十一五”收官之年,我区全年实现区属地区生产总值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完成财政总收入9.77亿元,增长35.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7亿元,增长8.5。启示之四: 民生改善精彩重建之路 “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句灾区百姓中最流行的话,在我区也得到生动体现。 在灾后重建中,我区不等不靠,从民生入局。据统计,我区永久性农房重建全面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开工;完成14所农村中小学灾后重建,其中异地重建6所;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26个,新建农村体育活动场所9处;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2所,完成6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 城乡住房重建作为“头号民生工程”, 涪城响亮地提出要在全市率先实现永久性农房示范点建设,创造出了“涪城速度”:在50天内高质量打造了城郊、石塘、青义、龙门4个示范点,在100天内高标准完成了所有乡镇的示范点建设。如今4.6万户维修加固全面完成,1.2万户重建全部竣工。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由台湾台达集团出资1000万元捐建的四川灾区第一所低碳、绿色、环保学校“涪城区杨家镇台达阳光小学”当天正式落成启用。整所学校采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基本实现了“零排放”。截至目前,由我区负责实施的区本级公办学校58所中,已竣工验收学校56所、占需重建学校总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