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中国择偶意向模型及应用 中国重庆工商大学 陈正伟 邮编 400060摘 要:随着中国性别比越来越大,人们对者的年龄择偶意向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人们在对性别比例问题研究时,大多是从人口总量本身和简单的百分比来进行分析的。因而,缺乏统计意义上的规律和定量分析的说服力,难以达到对这些社会现象做出精确分析的目的。本文采用年龄择偶意向分析法对中青年择偶和性别比例问题进行分析,以此进一步分析中国婚姻市场。关 键 词:择偶意向 正态分布 性别比 婚姻挤压中图分类号: Q21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引言人类择偶意向是指社会人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婚姻配偶选择的年龄偏好分布的统计规律。进入婚龄阶段的社会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置身于婚姻市场中,被纳入对配偶的供给和需求关系体系中,在这个婚姻市场的供求关系中进行比较、选择和匹配,从而体现出统计规律。本文以中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从男女已婚人数的多少以及婚龄期性别比等人口学因素的角度出发,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于中国年龄择偶倾向及婚姻状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二、择偶意向分析模型拟合1.数据分布及特征分析设为第年龄组的男性人数,表示满了周岁但不到周岁的年龄组。为第年龄组的女性人数,为满了周岁但不到周岁的年龄组。根据中国婚姻法的规定男性始婚龄为22岁以上,女性始婚龄为20岁以上,故有。我们暂主观约定。我们从中国某地区人口资料中随机抽出4000对进行观察,同时扣除部分法定年龄以外人数后,得到该地区部分年龄状况列联表抽样调查统计资料如表(1)。表(1) 年龄配对调查资料M年龄 W年龄22232425262728293031322010141815126842209121142319373225542001612217243045513617103002332312377599102747132942517247241061241761169352311237442541143115172146915934131270026028431421301145635161656227029144011091403214133652801141120492428178163290001458626125673000001316997366413830949774367154829321199663639 资料来源:中国重庆市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重庆统计局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表(1)中行向为男性年龄组,列向为女性年龄组,分别记为,。取出表(1)中的最后一列和最后一行简化成为两个表如下,见表(2)(3)。表(2),女性年龄分布表:j2021222324252627282930911612335177447005623651636736百分比0.030.040.060.140.20.190.150.10.040.020.01表(3) 男性年龄分布表i2223242526272829303132641383094977436715482932119966百分比0.020.040.080.140.20.180.150.080.060.030.02由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可知,择偶意向分布规律与正态分布模型很相似。(见图(一),图(二) 根据上述资料结构和散点图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年龄择偶意向模型应当选择正态分布模型。 (2.1) 根据表(2)和表(3)中的数据,由期望、方差公式分别求得:女性正态分布曲线参数,;男性正态分布曲线参数,。2.择偶意向模型偏度和峰度的分析。为准确分析意向模型的分布特征,我们对于数据结构进行了以正态分布为参照的偏度和峰度分析。表(4)择偶意向偏度与峰度分析表 性别均值方差三阶中心矩偏度标准化变量四阶原点矩峰度女性24.63 4.05 0.10 0.01 47.70 -0.09 男性26.71 4.36 1.93 0.21 54.46 -0.14 从表(4)的数据分析可知,男性和女性的分布都接近于正态分布。女性婚配的概率分布为右偏,长尾拖在右边,男性婚配的概率分布也是如此,但男性的偏移程度更大;婚配模型峰度要比正态分布的高峰平缓,男性也是如此,但男性更加平缓,即其数据在均值附近的集中程度不如女性。据此,可以选择正态分布模型来进行近似拟合。3.男性与女性择偶年龄分布模型虽然男性和女性的分布情况与标准的正态分布模型微小差异,但是十分近似于正态模型。通过检验,可以使用正态模型进行拟合。求得男性和女性的分布模型如下:(1)女性择偶模型:由表(2)中的数据可得: (2.2) 其中:表示女性在年龄组上的分布函数,且有: ,为女性年龄变量,且:,为第组男性,又设: (2.3)为20到30岁的全部女性婚配人数。 (2.4) 其中:表示为女性在年龄组男性上的意向度,或称之为女性择偶系数。有:且: (3.5)这里的是的理论值。(2)男性择偶模型同理可得男性模型: (3.6) 其中:,表示为男性在年龄组女性上的意向度,或称之为男性择偶系数。显然有: (3.7)为的理论值。4.择偶模型解释及分析方法(1) 模型的意义及择偶意向度曲线和分别说明了在,的年龄区间内各性别的择偶意向的分布情况。而,是一个系数,用乘以(即20岁到30岁的女性人数总和)后就可得到女性在这个年龄组上结婚的人数。同理,由后就可得到男性在年龄组上的人数。与此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说明了:男女性别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亲合程度或吸引程度的大小,即年龄择偶意向度。显然, 择偶意向是一种倾向性,它表示的是人们的一种主观的心理倾向。从建立的正态模型可以看出这是与中国婚姻状况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 (2) 差位的定义及其分析在和中的两个参数,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它的社会意义是:表示女性结婚的平均年龄,同时也表示女性结婚年龄的期望值。对于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与的差额,即称为婚龄差位。始龄差位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也是社会学家们在分析婚配情况时常用的方法和依据。一般来说,男性倾向于在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中寻找配偶,女性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从单个婚姻看,女性婚姻年龄大于男性婚姻年龄的情况并不鲜见,但从总体上看,世界各地区男性平均年龄都大于女性平均年龄(见表5)。表(5)世界各地区婚龄差比较分析表地区平均年龄男女平均年龄差男性女性非洲25.919.56.4拉丁美洲25.822.13.7北美洲25.223.22.0亚洲25.521.44.1欧洲26.223.13.1大洋洲25.323.12.2在婚姻市场分析中常依据男女结婚年龄差来计算相对人口性别比,并以此来考察婚姻市场是否存在挤压问题。(,) 岁组男大女岁人口性别比= (2.8)其中:表示第组男性已婚人数;表示第岁组女性已婚人数;当婚姻市场男性供给大于需求,即出现男性过剩与女性短缺时,称之为男性婚姻挤压;反之,称之为女性婚姻挤压。就目前中国整个婚姻市场来看,在中青年组人口中容易出现男性婚姻挤压现象,而中老年组人口中则易产生女性婚姻挤压问题。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在一个人口中既存在部分年龄段的男性处于婚姻挤压中,同时也存在部分年龄段的女性处于婚姻挤压中。这种算法也有自己的缺点,它只是将已婚(有偶)人口加以计算来推测现在婚姻市场,可能会掩盖婚姻市场上的供需矛盾。(3)男性和女性最佳结婚年龄段分析我们还可以从表(2)、表(3)中得出男性和女性的最佳结婚年龄段。中国平均结婚年龄1949年为18.57岁,1992年提高到22.50岁。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人们的实际平均结婚年龄,都普遍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且日益推迟。对本次得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女性结婚年龄比例主要集中在23-26岁,其占了样本总量的69%,男性结婚年龄比例主要集中在25-28岁,其占了样本总量的68%;女性的最佳结婚年龄为24.6岁,男性的最佳结婚年龄为26.7岁。通过男女年龄比较可以看出,女性结婚年龄普遍比男性小。三、择偶意向影响下的性别匹配实证分析1.分析思路利用其婚配对数矩阵可以进行婚配性别比的更深层次的分析-年龄别婚配性别比分析。婚姻性别比是指婚姻市场中人们按照理想夫妇结婚年龄差模式(即传统的择偶年龄规范)择偶,可供选择的男性人口与可供选择的女性人口之比。而年龄别婚配性别比是指不同年龄的男性或女性可供选择的异性人口之比。2测算分析方法在本案例中我们通过分析数据得到理想夫妇的年龄差,见表(6)和图(三)。表(6) 理想夫妇年龄差分布表夫妇年龄差876543210-1-2-3人数22541462693894976856895911965726比重(%)0.010.010.040.070.110.140.190.190.160.050.020.01图(三)从图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理想夫妇年龄差为04岁的比例较大,由于大多数人在择偶时依旧守着“男高女低”的传统婚配标准。随着“老夫少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和“男大女小”的保守观念导致各个年龄段的男性共同去选择年轻的女性,这样就使得男性婚姻挤压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导致在中老年的女性中的女性婚姻挤压现象越来越严重。对岁组男性而言,其婚配性别比为岁男性选择的理想婚龄差的女性人口之比,即 (2.1)为第年龄组男性人数;为第年龄组女性人数;为理想婚龄差;为理想婚龄差的比例。同样,岁女性婚配性别比为可供岁女性选择的理想婚龄差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即 (2.2)以上计算的是年龄别男、女婚配性别比,它反映的是不同年龄的男、女人口的婚姻挤压程度。然而,对整个婚姻市场来说,其婚配性别比为婚姻市场所有可供选择的男性与所有可供选择的女性之比,具体定义如下: (2.3)上述三式中,, 分别为岁男性和岁女性选择的婚配性别比,为婚姻市场的婚配性别比,为可供岁女性选择的男性人数,为可供岁男性选择的女性人数。它可以对未来的婚姻市场进行预测和分析。3.实证分析现以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见表7)为案例来对中国未来的婚姻市场进行分析。现将男女人口的结婚年龄分别限定在22-32岁与20-30岁范围内,我们把理想婚龄差的范围限定在-1到5岁内,理想婚龄差的夫妇比例以重庆市的比例来对中国的婚配情况进行理想化分析。表(7)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年龄男(人)女(人)年龄男(人)女(人)20196962975062810478810934321916801001432911712112248022951821038033012410712781523112784123051311356011422052410277611034432143566148579251005771103043315026015470126108750114897341574871615872710800111403135173107178265由前面的理论和公式可得,女性和男性的婚配性别比的情况(见表8和表9)表(8) 女性婚配性别比分析表年龄202122232425262728293053.5672.4786.5077.9287.6489.4489.1294.03103.6198.77101.11从女性婚配性别比的角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男性的婚姻挤压情况的严重性,我们以24岁组来进行分析,其女性婚配性别比为87.64,它表示在100名可供24岁女性选择的理想婚龄差的男性人口中只有88名女性能够与其匹配,另外12名男性则无理想婚龄差的女性与其匹配,存在男性婚姻挤压。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女性28和30岁时存在女性婚姻挤压,同时也说明了大龄女性中存在女性婚姻挤压的问题。表(9)男性婚配性别比分析表年龄2223242526272829303132157.81145.33112.92100.46106.97105.11101.43112.22114.99119.33119.67 从男性婚配性别比的角度,我们同样可以清楚地看到男性的婚姻挤压状况是非常严重的,我们以29岁组为例,其男性婚配性别比为112.22,它表示112个男性中与其匹配的女性仅为100人,有12个男性无理想婚龄差的女性与其相匹配,存在男性婚姻挤压。通过计算还可得到,它表示10000个可供女性选择的理想婚龄差的男性中有9966女性与其相匹配,即从总的婚姻市场看来男性择偶并不是人们常说得那样男性择偶非常困难。只存在理想年龄差的择偶困难问题。四、总结通过婚姻配对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我们得出了男女婚配模型大致为正态分布的结论,这是与中国的实际婚姻配对的现实状况是大致相符的;然后,利用其模型进行参数分析并建立了男女择偶意向矩阵,利用矩阵模型我们对我国的择偶和婚配性别比例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中国由于受到出生人口性别分布的特点、死亡率的性别年龄差异的影响和“男大女小”的习惯婚配观念影响,因而在中青年组人口中容易出现男性婚姻积压现象,而老年组人口中则易产生女性婚姻挤压问题。为了缓解中国中青年男性的婚姻挤压问题,尽量避免由此造成的严重的社会后果。主要参考文献1.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M南京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