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doc_第1页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doc_第2页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doc_第3页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doc_第4页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 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总结 克山县第一中学-李玉臣一.玩是学生的天性,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经历都不一样,在每一节课堂活动中都会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都有学生灵性的童言童语。通过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是的天性,高中学生对各式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企盼自己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持久、稳定、高度集中,学生的情绪始终高涨,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学习。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而多数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幽默话语,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教师在某种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有时会造成个别学生心灵的伤害,或遭到无情的嘲笑。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 三.注重人文思想教育新课标强调:重视教材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努力找准教材的渗透点,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中教师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发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人的人文精神熏陶和品德教育。 四.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生活和联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的联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如,当小朋友在数学游戏中找到自己的朋友时,欢呼雀跃的情境,体现了小朋友内心的喜悦与情感世界。 五.因事利导,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动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事实情况,因事利导,以学生的“现实”为基础,创设、提供“再创造”的情境与空间,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引向高潮。在“再创造”的情境里,充分开放学生的学习心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张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参与,使学生感受到“再创造”的需要并乐于“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六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社会竞争将愈来愈激烈,“世纪风暴”不仅会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受到挑战,更会使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我们的学生长大成人以后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的生活经历些“风霜”的课题已经不容争辩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掉进了一个温馨的、甜蜜的、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的、只有阳光,没有风霜的迷宫里了!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为了做一个“优等生”而不断地甚至超负荷地读着书,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对一个个天真烂漫、活泼无邪的孩子,我们是不是也应让他们知道生活中除了有绿色、有红色之外,还有黑色、褐色?除了有娇艳的牡丹之外,还有傲霜的梅?日本的的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磨练意志的训练是否能给我们一点启示?课改的春风使我们知道要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要让他们不断地饱尝成功的喜悦,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是让他们伸手就摘到桃子?还是让他们上冰山危峰之巅采摘灵芝?我们该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了。人生,就像唐僧去西天一样,不经历磨难,不饱尝“风霜”,怎能取得“圣经”?登上成功的宝座需要借助“风霜”垒成的台阶!让孩子的生活经历一些“风霜”吧! 2007年12月15日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总结克山县第一中学-陆玉平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农把一匹高高大大的白马栓在一截细细短短的木桩子上。当有人说:“他会跑掉的。”可老农却十分肯定地说:“才不会呢!这匹马在小马驹的时候,就给栓在这个木桩上了。一开始,它撒野地要从那木桩上挣出来,可是,那时它劲儿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转,它就焉了。后来,它长大了却再没心思跟那个木桩斗了”。故事虽短,却耐人寻味:大白马不再挣扎,不再逃脱,源于人们施加的奴役手段,更源于它自身用惯性打造的枷锁。由此,我想到了现今的学校教育,想到了所有教师都在抱怨的学生的课堂表现:“启而不发。”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不主动,教师一言堂。我们可能不会忘记:幼儿园的孩子会提那么多的“为什么?”;他们由一个圆点会想到“太阳”、“月饼”、“纽扣”、“小朋友脸上的小黑痣”。刚入学的孩子依然会仰着一脸迷茫,用童稚的话语问“老师、阿姨”几个“为什么”。可几年下来,而或只一年功夫,我们的学生却变成“身子挺挺直,小手放放好,小嘴紧紧闭了”。学生的主动性怎么消失了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群体的压力由于社会的原因,我们的学校生源都很旺,一个班容纳五、六十个学生是非常普遍的。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们,被家长牵着小手送入课堂,不管你是爱说的还是爱唱的,也不管你是爱动的还是爱跳的,便都得听老师的安排了。(不听行吗?那么多人,还不炸窝?)怎么安排?上规矩呗。软(表扬听话的,激励捣蛋的)硬(言词激烈,冷嘲热讽,甚或教鞭相加)兼施。久而久之,安静的同学成了班里的标兵,于是他会更安静;调皮的同学成了老师的眼中钉,会想法使他变安静。先前的许多个“为什么”便被老师的有意或无意的“不注意”“没顾及到”所冷却;先前对知识对学校的崇拜感、神秘感也渐次被教师“死令”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所代替。十指都有所长短,人多更有差异。于是乎,学生被分作三、六、九等。“那么多人比我强”,群体的压力便会背负在一个个柔弱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已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什么了。 二.缺乏理智的挑战古往今来,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种,现代的,古代的,家庭的,学校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育,都会有问,有答。问,是启疑;答,是解疑。问而无疑,答便无意。这便要求每一位从教者当多研究“问”的技巧。问题抛出,要使学生通过智慧,自己归纳而得出结果,这才是有理智的问题,是对学生智慧的挑战,才会启迪探究,才能引起主动学习的兴趣。现今的课堂上,教师也多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必动脑,照着课文读下去,答案便在其中;要学生讨论的问题也无多大价值,翻翻书,便会水落石出,只是互相说说,练练口语罢了,根本谈不上“讨论”。久而久之,教师成了课堂上的导演兼演员,而学生只是看客,间或跑跑龙套而已,根本无兴趣、无主动可言。 三.过多的打击和挫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七岁八岁狗也嫌”的学龄儿童?学生犯错误,成绩有差异是正常的,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便会步入教育上的误区:对待优生过分宠溺,对待差生过多打击。课堂上的小动作,作业的零乱,以及成绩的不理想都会成为教师批评、打击的借口,“真笨”“不争气”“不可救药”等一顶顶帽子会毫不留情地扣在学生的头上。学生在遭受了一次次的挫折后便会逐渐认可了自己的“愚笨”,他会认为知识的高峰永不可攀,山顶的美景永远不属于自己。学生以这样的心态学习,有何主动可言?有何成就可造?悲哉,大白马!悲哉,我们的学生!为人师者,当以每个学生的终生发展为己任,多多探讨教学艺术,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把握自己,主动发展。新课程与教师行为变化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总结 克山县第一中学-杜杰平新的课程需要教师全方位改变自身。一位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总是与一定时期的教育习俗和教师个人早期的学习经历有关。教师容易一直都按照自己从前老师的方法教书。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教育新理念,学习新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现在的教育新理念、新名词层出不穷。是不是每种说法都会运用呢?不是,必须有孙悟空那样的火眼睛睛,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但是,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改真正和自己的观点结合,还是一纸空谈。例如:傅道春让48名参培的校长每人拿出一张纸,用简笔画画出自己的学校,让大家来认识。校长们没有异议,埋头作画。很快,作画完毕。傅道春大概扫了一遍,问:画到人的请举手。许多校长一下愣了,48位校长中只有12位画到了人,更多的画的是学校的大楼、树木、花坛。接着,傅道春又问:画出了学生的请举手。举手的人更少了,只有4人,其中一位校长在图中画了两排人,他解释说,第一排画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第二排画的是教师。可是,傅道春问他:“学校的主体是什么?”“是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嘴里谁都会说的理念,在内心却未必得到认可。问到这儿,还没完,傅道春再问:画出了学校所在社会环境的请举手?画出了学校特色的请举手?举手的人越来越少这堂培训课上完,校长们震惊了,他们内隐在心中的某种东西被唤发出来,赤裸裸地暴露显现。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学要有大教育观。校长们这样,教师更甚一位青年教师一边接照新的方法实验新课程,一边悄悄地拿出过去的卷子给学生做。她毫不隐晦地说:“原来的方法已经习惯了,习惯了的东西要打破,对谁都是一种挑战,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再如:一位教师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朋友问:“现在在干什么?”这位教师说:“我在教书。”朋友又问:“教什么?”“教数学。”“干得怎么样?”“还不错,平均成绩95分。”由此可见,教师将自己的职业关注放到了书、学科与学科成绩这些狭小的空间,完全忽略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育人。我们学校经常组织业务学习,记得曾听过一次报告: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一只大母鸡围绕草垛转。”这位老师当时想也没想,就说:“这算什么发现,造得不好,坐下。”另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句子教师认为学生造句水平很高,给予了表扬。两种不同的对待方法改变了两个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其实,新课改更强调让学生关注生活,有生活体验。第一个学生的观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而第二个则是通过书、别人的话中知道的,并不是自己的发现,没有作到要求。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人的整体发展,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可以欣喜的发现,有许多教师已经在向前探索,很多教师为了能缩小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把讲台搬下来,教师角色意识正在改变。除了课堂上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方式、教学工作的合作方式和建立专业性评价思想,都是新的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课改,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教师。课改,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这场变革给教师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不是换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观念革命。在这场变革面前,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问题,要敢于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变,不仅要改变千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改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改革意味着对自己过去某些东西的否定,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定势”当中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一些颇有建树的成功教师来说更是艰难。他们不仅要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变一些“成功经验”,这对教师来说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只有依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只有依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比如教材难度降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自身所储备的知识量能否适应课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对教师提出的第一道难题。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要自己参与,自己探索,教师如何引导呢?如何确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面对这些新的课题,教师们普遍感到,要实施好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手段要改革,教师要“洗脑”。可喜的是,尽管困难重重,教师们却表现出从示有过的勇气,在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长期以来束缚教师的“枷锁”正在被一层层地卸掉,他们渴望尝试新的教法,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反思,改变自己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课程改革激活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们在实践中摸索,逐渐悟出了一些门道。在实验学校,记者看到,无论是教学后记中的点滴体会,还是教学研讨会上的只言片语,无不闪现出教师创新的火花。走进学校,你会感到,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能够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师敢于放手,不再像以前那样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能做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在这种课堂氛围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一种久违的、渴望已久的东西回到他们中间,教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师工作变得幸福了但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仍心存疑虑:“我这样教了,领导怎么评价我?”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们普遍感到,让学生体验实践,通过探索获取知识,花费的时间多,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如直接灌输来得快。很显然,作为改革的先行者,荣誉、压力与风险同在。目前,造成教师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的原因,除了对新课程有一个适应过程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评价所带来的压力。对教师的评价,如果只是凭借学生的学习成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