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吉安府士绅的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doc_第1页
明清吉安府士绅的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doc_第2页
明清吉安府士绅的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doc_第3页
明清吉安府士绅的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doc_第4页
明清吉安府士绅的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吉安府士绅的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2004年l0月第5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JournalofJi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Oct.2004No.10文章编号:1007-3558(2004)05_oO51o6明清吉安府士绅啪结构变迁与地方文化衷海燕(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市,510642)摘要:吉安府是以士绅阶层为主导的地区,由明至清,吉安府上层士绅呈现出由盛到衰的趋势,不过下层士绅的数量却日益增加,士绅阶层的社会构成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士绅的结构变迁与江右王门学派的思想密切相关,不仅导致了士绅价值取向的转变,而且促进了地方秩序的调整.关键词:明清;吉安府;士绅;地方文化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吉安府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是明清时期江西l3府之一,下辖庐陵,泰和,吉水,万安,安福,永新,永宁,永丰,龙泉9县.清乾隆八年(1743),析永新砻西乡20个都及安福上西乡l2个都之地另置莲花厅.至此,吉安府共领9县l厅,直至清末.吉安府地处赣江中游,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其中所属的庐陵,泰和,吉水,安福等县位处富饶的吉泰盆地.从地势上看,吉安府地属罗霄山脉中段,扼湖南,江西两省咽喉要道.从这里上可溯赣江沟通闽粤.下可泛鄱阳湖抵达长江下游各省市,在江西交通地理上占有特殊位置.在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时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吉安地区很快成为江西省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兴盛的农业,手工业等经济活动,加上重要的交通位置,不仅造就了江西吉安的经济实力,也造就了自北宋以来令人瞩目的文化成就,号称文章节义之邦和江西望郡.宋代的欧阳修,文天祥,周必大等名宦皆出自于吉安,还有如杨万里,刘辰翁,胡铨等一代文化名人.由于当时吉安文化发达,科举兴盛,先后多人登上政坛并位居高位,因此当地盛行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说法.万历<吉安府志>称:至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三百年文章之盛,士子相继攀附,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文章节义遂甲天下0.进入明代以后,吉安科举再攀高峰,尤其在明初一百年,达到鼎盛时期.美国学者达得斯(JohnDardess)曾探讨了明代吉安府泰和县士绅,他认为,泰和县从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衰并不是指经济上的衰退,而是指泰和县士绅,地方精英在国家权力中心的地位由极盛转向衰微.明代早期,大批泰和当地精英官位显赫,在中央内阁占据明显的优势,到明中后期,进入官僚系统的当地人只相当于明初的半数.达得斯认为,明初的吉安士绅充满了地方自豪感,彼此关心,互相给予实际的帮助.到了明后期,虽然地方机构如宗族团体等取代了早期的地方主义,但是却已无力做到象早期精英那样掌握着国家的命运,控制着高层国家官僚机构.至清代,达得斯认为,泰和对于中央而言,已显得微不足道了,毫无运气,无能为力.确如达得斯所言,明清时期,不仅泰和县,整个吉安府上层士绅的人数呈现出由盛到衰的态势.不过,并不能因此断定吉安府士绅人数在减少.随着下层士绅数量的增加,吉安府士绅阶层的社会构成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由于不同类型的士绅阶层具有不同的地位与社会作用,这一变化也促进了地方社会的文化变迁.拥有较高的科举功名,并进入官僚系统的上层士绅,如明代泰和人杨士奇,历任四朝内阁首辅,官位显赫,其思想与行为对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长年任官在外,他较少干预地方政务,并不直接参预地方事务,因而对地方社会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主要在奖励与提拔吉安后学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上层士绅中的另一类群体,即拥有高级科举功名,却长期居于乡里的上层士绅,则对地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如明代安福人邹守益,吉水人罗洪先,邹元标等等,他们都是进士出身,虽然也先后出任国家官员,但是却为官时间不长,一生的大半时间居于乡里,从事地方教育,与参预地方事务,对推动吉安的地方文化发展与社会实践,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于上层士绅的出仕机会较少,如永宁县的龙鼎等人,他们长期居住在地方基层社会,又拥有一定的地方权威,因而较为热衷于地方事务,往往积极参加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筹划,主动承担兴修水利,建设义仓,组织团练等地方事务,对地方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收稿日期:2004-0310作者简介:衷海燕(1975一),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一51赵宋以降,科举制度便对位于江西中部的府城吉安府产生了极深的影响.科举不仅造就了大批才子,重臣,而且使吉安府这个以前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府城盛名一时,尤其在宋明时期,它成为文人钦羡的风淳俗美之地.因为生员的人数有学额规定,所以人们在比较各府,省的科甲功名,文风之盛时,经常用上层士绅如举人,进士的人数来做参照数据.明清时期,江西在科甲上一直居于全国前列.自明洪武四年(1371)到清光绪三十年(19o4)间,全国先后举行过201次科举考试,共录取进士约51744人,其中江西籍人共有4583人,约占全国进士总数的8.86%.吉安府属于江西省科甲最盛的府之一.明代吉安府取中进士的人数为江西省十三府之首,清代虽略有下降,但仍位居第四.不过,因为有明代良好的基础,所以,通计明清两代,吉安府进士数仍占据江西十三府进士总数中高达22.26%的比例,是除南昌府以外,进士人数最多的府.明初江西科甲独占鳌头,是全国最重要的人文荟萃的中心.在明初数十年中,文化人才不亚于浙江省.明代江西的科甲又集中于吉安和南昌两府.明代吉安府共出进士1020名,南昌府为713名,分别位居全国各府的前五位,两府占了全省进士总额的72,2%.特别是吉安府,明代为其科甲鼎盛时期,尤其在明代最初一百年问,科甲兴盛,科举在全国各府中遥遥领先.明初吉安府的科甲盛况足以令世人感到震惊.尤其在明永乐年间,22年内共出进士179名,平均每年约有8.1名进士,是明清两代年均出进士最多的时期.此外,在成化,嘉靖,万历年间也均有上百名进士产生(详见表1)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吉安府在1400年和1404年两次科考中,包揽了一甲进士,这是一项无与伦比的记录.如史料记载:建文庚辰状元胡靖,第二名王艮,吉水人;第三名李贯,庐陵人,俱吉安府.永乐二年状元为永丰人曾柴,是科(甲申科,1404年)选取庶吉士二十八人,以为上应列宿,而江西占十七人.吉安一府又居其半.吉安府科甲由此达致鼎盛,进入全盛时期.庐陵搴和吉水永丰安福永新万安龙泉永宁总计洪武6l3ll172l42056建文l042000007永乐l8485623169540179宣键I3812352ll035正统5l5l54l8560068景泰981o5l71o0l060天顺791o3l3300045成化l322234344240l06宏治8lll8l2633007O正德51ol232985l073嘉靖l53023825816lll27隆庆542lll0l0024zi-历3020l2334460lll0天启4l309l2l02l崇桢5582l3222039总H-l34204219792526053l72l020资料来源:光绪<吉安府志明初科举事业的发达,成为吉安府人骄傲的资本,我们在明代吉安府人的文集中处处能找到当时人们有关对这种盛况的记载,如:四方出仕者之众,莫盛江西.江西为县六十有九,莫盛吉水0.泰和邑儒学之设久矣,士子业诗书而谭礼乐,彬彬然文风之盛,他邑罕俪.自入国朝洪武,永乐以来,士之鏖战于文场者,自乡试以至廷试,屡占第一之选.释褐而登仕版者,内而公卿郎署,外而牧伯守令,学校百执事,道德文艺事业着称于时者,不可胜数,何其盛之又盛也.吾吉安自欧阳文忠公以文起,而科目日盛.至我明益昌炽.自洪武开科至于今,举人共二千八百有奇,进士共九百有奇.即与字内诸郡颉之颃之,正足伯仲.然进士拜相者九人,尚书三十人,会元九人,鼎甲三十三人.有同朝三相者,有一姓二相者,有一姓三元者,有一姓而十八进士者,一姓而二鼎甲者四家,一科而三及第者二科,一科而二及第者五科,有一科而登进士至三十七人者,有一科而入翰林选庶吉士至十四人者,即他郡亡有也.举人解元四十五人,经魁一百二十五人,有一科二解者,先后二科合直省也;有一科中式至一百三十六人者,溢于解额,合省直及各省也,即他郡亡有也.猗欤盛矣谚.在查阅关于吉安府科甲的记录后,就会发现士绅所述情况其实并不夸张,非文人对家乡的溢美之辞,如他们所述的各项科举盛况的确在吉安府出现过.明中叶以前,吉安府在科场上是确实取得了大致如上所述的佳绩.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广泛流传的: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一门七尚书,十里九布政的俗谚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明初,吉安府不少进士,举人进入官僚系统,以至出现朝廷各衙署遍布吉安府人的情景.明代吉安府先后有十人进入内阁,他们都为进士,而且出现的时间也都集中在明中叶以前,如杨士奇(1365-1444,泰和人),陈循(1385-1462,泰和人),陈文(1405-1468,庐陵人),彭时(14161475,安福人),解缙(13681415,吉水人),胡广(137o-_1418,吉水人),萧镞(13931464,泰和人),刘定之(1409-1469,永新人),尹直(143115l1,泰和人),彭华(1432-1496,安福人)等.明初吉安府的上层士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大多步入政坛,参预国家政治,由于位居较高,对中央政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2正是如此良好的开端,使吉安府成为仅次于清代的直隶顺天府进士人数最多的府.终明一代,吉安府共有状元12人,榜眼9人,探花12人.虽然吉安府在明初科考中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进入清代以后,在上层士绅的数量上呈现明显衰落态势.相对于明代的1020名进士,清代则只有205名进士,这一数字甚至不如明代安福一县的总进士数;而且在举人与贡生的数量上也较前代差之甚远.虽然清代存在的年限较明代少,但也不过相差不到十年.而吉安府的举人数却由明代的3177人降至清代的1686人;贡生数也由3112人降至2132人.(详见表2,表3)由此,明代中央内阁,六部等机构遍布吉安府人的情形也不复重现.终清一代,进人中央决策机构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庐陵泰和吉水永丰安福永新万安龙泉永宁莲花总计顺治904O171121O35康熙125721131O2O43雍正343O8311OO23乾隆729461O11334嘉庆231131O1OO12道光921362OOO124咸丰1O121OOOO16同治222188OO0O23光绪1O1O2OOO015总计46182913621935462O5资料来源:光绪<吉安府志)表3明清吉安府各县荐辟,举人及贡生数量表庐陵泰和吉水永丰安福永新万安龙泉永宁莲花总计荐明1424964353O41263449277Ol620辟清l25ll82l23O35r举明476651680239718l64184569O3177人清388169142126381169721822730l686贡明436625416267450227287238l66O3l】2生清34220o1862o4388l94170l87l65962132资料来源:光绪<吉安府志)吉安府科考由盛转衰,其中的原因也十分复杂.何炳棣认为主要是由于经济与地理位置的因素.他指出:.从长远来看,吉安与资源更丰富,地理位置更优越的苏南,以及浙江北部和浙东部地区相比较,注定要被后数者所超越一.有些学者则将原因归为清初对士绅的政策,认为至清代,清王朝鉴于晚明失国是由于士绅利益的大事扩张,一度严厉打击士绅特权,并打破了少数士绅世家垄断科名的局面,明代士绅世家集中的吉安府科甲一落千丈,走向衰落.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术中心的转移与学术思想的影响.明代中期以后,吉安府成为盛行一时的王阳明学派的宣扬阵地,并形成了以吉安府为中心的江右王门学派.受王学思想的影响,吉安府江右学派的思想家对关于士人社会角色的传统定义表示怀疑.虽然领袖人物如邹守益,欧阳德,罗洪先,聂豹等都是进士出身,但即使是欧阳德也曾因慕王阳明之名赴虔台从学而二度放弃会试,直至六年后才应试并中进士.思想较为激进,被后人归人泰州学派的永丰人何心隐,更是在乡试取中第一名后,却不参加随后的会试,并且从此放弃了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何心隐认为圣人以道济天下,关键的不只是弘道,而在于行道.如他在给永丰县令上书时所写道:樵语一轴,虽达鄙情,然实欲父母谋出樊笼,而为在道之宗主也.然在樊笼恋恋,纵得以展才,不过一效忠,立功,耿介之官而已,于大道何补?直须出身以补大道,如孔孟复生于世,则大道有正宗,善人有归宿,身虽不与朝政,自无有不正矣0.在此,何心隐表明了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功名的心迹,认为进入官场,犹如在樊笼之中,难以施展其才华.他立志学孔子,明道设教,匡扶天下之民.比较程朱理学而言,王学强调的是实践之学,虽不反对人们参加科举考试,但也认为不应该沉湎于其中.同时,江右学者大多也被官僚体系的腐败及仕途上的诸多严格限制所耽误,因此他们更倾向致力于地方的公共事务.在吉安府,追随王的人大多并不热衷于科举.如<明史>列传所记载的王门学者,安福刘文敏尝,日:学者当循本心之明,时见己过,刮磨砥砺,以融气禀,一53绝外诱,征诸伦理,事物之实,无一不慊于心,而后为圣门正学,非困勉不可得人也.高谈虚悟,炫末离本,非德之贼乎.刘文敏也是绝意科场,认为学者应以追求事物之实为己任.王学的思想对吉安府士子影响极深,轻科举的风气是造成吉安科甲衰落的原因之一.相较而言,建昌府进士的人数,由明代居江西第7位,升至清代的第2位,除经济原因之外,与当地成为清代主要学派之一的桐城学派的一个聚集地不无关系.桐城派崇理学,尚科举的传统对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达得斯在明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十四至十七世纪,吉安府泰和县士绅地位是由盛至衰但他所指的衰只是指泰和地方精英在国家所处地位而言,他们由显赫到衰微,进入官僚系统的士人逐渐减少0.必须指出的是.吉安府士绅由盛转衰,其实也只是指吉安府上层士绅人数的减少.而在士绅群体之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下层士绅.因此,在考察士绅的盛衰时也必须考虑下层士绅的变化.下层士绅以生员与监生为最基本构成.虽然不知道吉安府在明清两代共有多少生员和监生,但是各府,县均有生员就学的官学,每所官学在考试后录取的生员又皆有制度规定,即学额的分配.学额是按行政单位来分配的,每府,县有配额,所以相差不大.明代规定学校生员之数,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不久以后,生员定数即加增广,明宣德三年(1428),规定了应增加的生员的定额,名为增广生员,在京府学60名,在外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30名.清代基本沿袭.各地方志中的学校志一般都有记录,如<吉安府志载:顺治四年,庐陵大学额取生员40名,又定廪生20名,增生20名.顺治十五年,题准府学额20名,大州县学l5名.庐陵岁,科各取生员l5名,武生岁考l5名.雍JE-年,大学照府学额,庐陵岁,科各加额五名,为20名,武生仍旧.其它县也大致如此.因为大多数的举人,进士都是由最初的生员,监生而来的,所以生员,监生数是一个地方士绅的最基本构成.据张仲礼统计,太平天国前江西生员数为39830名,l9世纪时江西士绅数占人121总数的比例约为0.15%.如果以他的推算方法来计算,则大致可以得出清代中期吉安府的生员数,即文生员为学额的21倍,武生员为学额的10倍.吉安府各县,厅文学额总计为248名,武学额为107名,总计则为6278名生员,约占江西生员总数的l5.8%.虽然吉安府科甲自清代开始衰落,拥有上层功名的进士,举人人数较前代减少,但世人对科举的兴致依然高涨,下层士绅以及士人阶层的人数并未因此而减少,反而由于学额的增多而使生员的数量有所增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咸丰帝颁布诏谕要求各地绅富捐款助剿,并允许增加所在府县儒学生员的录取名额.江西是最充分利用报效军饷以获准增加学额的省份.太平天国后,江西生员数增至62197名,约增长56%,占人口的比例也增为0.27%.其中吉安府捐广学额数在江西位居第三位,加永额96名,一次额7l2名0.各县地方志中也记载了捐款及学额的增广情况,如:自咸丰三年军兴以来,泉邑五乡绅民急公好义,慨力捐资,设立大小团四十八局,招募训练,随同官军节节助剿,克复邑城,共用经费银二十八万两有奇.荡平后造册申报,蒙巡抚咨奏,除外属绅民捐数不计外,本属绅民共捐二十三万六千七百九十一两国.在外省捐输者也不乏其人.他们所捐之银除为本身邀赏外,也用来加广本县学额.如下列史料所记:同治元年,绅商在四川捐输加永额三名;三年,绅商在湖南捐输加广一次额十九名.同治三年九月奉湖南巡抚奏准江西绅商在湖南捐饷,案内安福共捐银三万零七百六十一两八钱八分二厘,加广永远学额三名.咸丰三年至同治四年,泰和先后捐输军饷,并在湖南,四川捐输,共加广永额十名0.上述资料显示,吉安府在四川,湖南的不少绅商通过捐输加广本县籍生员数.另一团体监生,主要是通过捐纳而获取功名的.因捐纳制度的发展,监生在清代兴盛起来.据张仲礼统计,清道光朝,江西捐纳者总数位居全国第一,为38552人,与生员总数相差不大.由于目前的资料仅限于以省为单位统计,所以对吉安府监生数还有待考证,估计大约在五六千人左右.至清中后期,为筹措军费,朝廷更是大开捐纳之门,监生人数迅速增加.据业师郑振满研究,清咸丰间实施的厘金制度,实与捐纳制度一脉相承.捐厘被纳入捐输之例,成为强制性的捐输之例.捐纳向厘金的演变,使得大量的商人进入了士绅群体,从而进一步改变了士绅的构成.清代监生人数的增加,也可以从族谱的资料中得到佐证.如钱溪胡氏家族,在明代共有23名监生,至清代则增至65名0.另据三舍刘氏族谱的职官表载,清代后,刘氏家族开始出现了不少具有虚衔的官员,共计l8名,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由捐纳而来.此外,刘氏家族还出现了因军功而获得职官者,约计l9名.而这些因捐纳或军功而获得士绅地位者,在明代的职官表中都较少有记载.因此,在下层士绅中,监生这一群体在清代得到迅速发展.四吉安府属地区,明代为九县,清代为九县一厅.虽同属一府之中,但各县士绅的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这点尤其明显的是体现在上层士绅的分布上.从表l,表2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吉安府进士在一府之中的分布上是极不均衡的.大致可以划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是文化传统深厚,上层士绅众多的盆地型;一是高级士绅较少,科举较弱的山区型.前一类包括位于吉泰盆地的安福,吉水,泰和,庐陵及永丰圆等县;后一类则包括地处山区的永新,万安,龙泉,永宁,莲花等地.明清两代,进士都集中出现于安福,吉水,泰和,庐陵四县.这四县的进士总数,加上永丰县,在明代时约占全府的87.1%,清代时则占81.9%.此外,这里也是明代整个江西省进士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统计明代江西省各县进士人数,安福,吉水,泰和,庐陵皆列于前十名之中,分列二,四,五,七位.其中安福县还在全国位居第8位.明代吉安府共计12名状元,全部出自于此5县,其中吉水5名,泰和3名,庐陵1名,安福1名,永丰2名.盆地型各县的名宦高官也更为集中,如明代总计有l0名吉安籍宰辅,来自泰和的有4名,安福2名,吉水2名,庐陵1名,共计9人,还有1位是永新人.54.在举人的人数上,安福等县的优势仍较为显着.(见表3)明代吉安府的举人数仍以安福,吉水,泰和,庐陵,永丰等县分列前五位.永宁与龙泉县仍处弱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至清代,举人数的排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前三位分别为庐陵,安福,龙泉,泰和与永新并列第四,吉水有所下降,列第六位.龙泉则由明代的第八位上升至清代的第三位.在清代吉安府举人数整体下降的形势下,龙泉与永宁二县却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二县的举人中,多以武举人为主.位处山区,位置偏远的二县在武科中取中的人数较其它县为多.如清代龙泉县产生的182名举人中,有137名是武举人,比例占到3/4强,该县也是吉安府武举人数最多的县.武举人数如此之众,可能与当地较为尚武的传统有关.龙泉,永宁二县,其地理位置毗邻赣南山区,是盗贼出没较为频繁的地方.为保卫生命财产安全,当地人历来都有尚武的传统.如万历吉安府志描述龙泉县的风俗时指出:地僻而深,西抱郴衡,南控五岭.龙山,蟠秀,莲华诸峰,矗骤霄汉.深山茂林之民,犷猫难驯.永丰县东南,接邻赣地,山险水激,人性轻悍而健讼.因此,武举的兴盛与区域地理特征有一定的关系.科举上的区域差异,致使各县地方精英的构成也略有不同.位于吉泰盆地腹心的安福,庐陵,泰和,吉水,以及位于河谷的永丰等县,由于上层士绅人数较多,因此,拥有上层功名的士绅,显然在这里具有很高的地方声望与权威,而下层士绅则影响力较为有限.而位处边缘地带山区的永宁,龙泉,万安等县,上层士绅毕竟是少数,活跃在地方社会的主要为大量的下层士绅,他们在当地社会拥有一定的声望,他们中少数具有低级功名,如生员一类,多数甚至仅仅是童生身份,但依然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这种地域上的特殊因素造成的差异,在吉安以外的其它地方也大致如此国.虽然吉安府属各县在上层士绅的分布与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宋明所取得的良好的科考成绩,人们对吉安府的总体地方文化印象是一个文风极盛的首善之区.如史料记载,吉安府士绅多以追求忠贤为道:自唐颜真卿从事吉州,铿訇大节,诵慕无穷.至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三百年文章之盛,士子相继追慕者,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世行道为贤,以犯颜敢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早在宋代,周必大即指出吉水文风盛于江右固.再如:西昌之俗,喜诗书而尊儒雅.不独世业之家延师教子,虽闾阎之陋,山谷之穷绝,序塾相望,弦诵声相闻.(淳熙志)西昌即指泰和县,泰和县给人们的印象是忠义孝友之邑,如史料所载,为声名文物之邦,忠义孝友之邑.山川挺秀,甲第云连.溯自宋,元,迄明以来,英贤崛起,勋业昭垂,经济文章,卓着千古.0当时人形容吉水,庐陵,安福等地的士风,其词句也以秀民多,儒术盛,矜名节等美誉之称为主.如地方志书对当地风俗的记载:江右士风之盛,惟庐陵为冠.人无贵贱,无不读书,而文江更最.十余岁,童子于iS),iS),(诗),(书),(易)诸经,传注皆能暗诵.而士风振动,衣冠文物视前为尤盛.(苏伯衡(书舍记>).环吉水百里之疆,多业儒;环吾乡远近之间,多世族.儒业多,故宦达之士隆;世族多,故诗书之习盛.(周叙石壁记>).五尺童子稍知文章,慨然有志名世,其所由来者远矣.汉兴以来衣冠一大都会,至龙云,泸溪以文章节义显于宋,一时登仕籍者踵接.虽闾巷韦布亦乐谈忠义,若梅边贡伯所谓杰然者.故有秀民多,儒术盛,士积学而科举相望之语.即使在记述万安,龙泉,永宁等地僻而深之地,也是士亦嗜问学,如:(万安)士文雅俊逸,笃诵经吏.达士贵卿相望于时,其贤者亦兢兢理学.(永宁)山深地僻,民俗质朴,稍尚诗书0.吉安府士绅也不厌其繁地将本地的科举盛况,文化名人记录地方志中,弘扬地方文化,增强人们的地方自豪感.如(泰和县志>所记:洪武间,株林刘槎翁文行盖世,以吏部尚书归,敦睦族党,爱敬朋旧,与陈海桑,萧正固,王微君,萧子所,廖愚寄,罗子理,萧鹏举等谈经学古,卓然大儒.至于穷乡僻壤,知邑有乡先生,不闻富贵华艳.永宣之际,杨文贞,王文瑞二公为国元老,笃爱梓里,引掖后进,必以正道义0.这些以文学,气节而闻名于世,声名显赫的上层士绅,不仅为当地人津津乐道,而且成为世代教育后世的榜样.也正是这些典范的作用,参与科甲竞争的人与日俱增,这样必然造成乡村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受过儒学教育的士子.两宋至明代,兴盛的科举,逐渐造就了吉安府士绅重视儒学传统的风气,并形成文风昌盛,忠义文献之邦的区域特征.如史料记载:据江上流,庞淳多寿,考家有诗书,塾序相望,为忠义文献之邦,冠冕江右焉.邑素称文献之邦,其君子则守礼而畏法,闲居族处,相与讲先生之道.少者亦诵经史,学文章,以举进士为业,故弦诵之声相接0.综上所述,吉安府是一个文风兴盛,重视儒学传统的地区,并形成了以士绅为主导的社会.从明至清,吉安府高级士绅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但总体而言,士绅的总数仍在不断增加,从这一意义而言,盛衰只是相对的.随着士绅价值取向由人仕为官转向地方实务,越来越多的下层士绅活跃在基层社会,地方秩序得到了重新调整.注释:本文拟着重考察与科举制度,学校制度相联系的士绅,包括具有各级科举功名以及拥有或曾经拥有过各类职官者.明万历吉安府志,卷l1.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0册,中国书店1992年版.JohnDardess,AMingSociety:TaihoCounty,Kiangsi,FourteenthtoSeventeenthCentruies,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l996.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江西师范大学,2000年第4期.何炳棣.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l1辑.(转引自谢宏维前引文.55.杨士奇.送徐崇威佥宪致仕还乡序.东里续集,卷lO.(曾蒙简.重修文庙记.道光.泰和县志.郭子章.吉安贡举考序.光绪泰和县志.何炳棣.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l1辑.费维恺.宋代以来的中国政治与中国经济.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何心隐.又上海楼书.何心隐集,卷3,容肇祖整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页.明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