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降胃气”浅析.doc_第1页
李东垣“降胃气”浅析.doc_第2页
李东垣“降胃气”浅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李东垣“降胃气”浅析 李宁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郑州)【摘要】本文通过对李东垣脾胃学术恩想的分析,认为,李东垣虽以补中、益气,升阳等为主要的理论观点,但其中蕴含“降胃气”的思想:脏腑气机的升降全赖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所驱导和影响?凇降胃气”是东垣对于胃、肠等器官“以降为顺”生理功能的维护和认识降胃气,是通过“降”来协调机体气机平衡,其“降”,并非单纯指胃气指出李东垣的“降胃气”,是与“升脾阳”协调为用,互相平衡的,从脾胃为升降之枢出发,灵活运用,是其整套理论体系的闪光点【关键词李东垣;脾胃学说;降胃气 李东垣生活于南宋偏安,金元混战,人们生活颇不安定,疾病流行的年代。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识到疾病多因饮食失节,劳累过度致脾胃气虚,抗病能力减弱而发。他通过对内经“四时皆以胃气为本”理论重要性的论证,独创性地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念,从而阐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重在脾胃,成为补土派的创始人【。脾胃论于淳九年(年)问世,升降浮沉理论是该书的主要理论之一,对后世医家临床诊治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将个人对于东垣脾胃学说中“降胃气”思想的点滴体会陈述于下,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素问、难经及诸家的启示 东垣上溯素问、难经及诸家阴阳运气之学,以明寒热虚实与自然之关系;中寻仲景所集,以穷辨证论治之奥;下承元素医学理论,继承发展易水学派,继而创立伟大的医学理论体系脾胃学说。医学师传的影响 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继承张氏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并有创新。他在张氏脏腑议病的影响下,潜心研究了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通过长期的临证实践,积累了治疗内伤病的丰富经验,独树一帜,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见解,形成了脾胃学说这一伟大医学理论,并创立了一系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 可见,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难经诸经,仲景、元素的学术思想对他也有较深的影响。李东垣极为推崇张仲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升清降浊理论也是由此而来。 一理论探讨对李东垣降胃气思想的认识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时刻在运动的,其运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升降沉浮的变化,“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李东垣认为这种变化即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一年之气的升降,长夏土气居于中央为之枢纽。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东垣在 !;!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提出:“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昧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明确指出脾胃位于中土,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二者对立统一。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脾胃受损,升降浮沉失衡,不能正常进行,则百病皆起。东垣处方立法?康魃降,“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王鸣岗赞日:“余尝考治脾胃莫详于东垣,求东垣治脾之法,莫精于升降。”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的“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可以认为, “得胃气”是指胃腑生理功能正常,不仅在于“饮食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的功能正常,而且指胃腑通降的正常。故对于“降胃气”的“胃气”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脏腑气机的升降全赖中焦脾胃的升降功能所驱导和影响。故脾胃升降功能正常,其它脏腑的升降功能也就正常,则全身的气机得以通利。胃为六腑之首,胃气通降,则六腑的转化机能协调。可以说“胃气”并非单纯的指胃腑之气,而是以胃为代表,“以降为顺”的包括肠等脏腑之气。所以“降胃气”也就是李杲对于胃、肠等器官“以降为顺”的生理功能的维护和认识。降胃气,是通过“降”协调机体气机平衡,其“降”,并非单指胃气。李东垣认为脾胃元气不足,易致阴火上凌,降阴火就是以脾胃升降理论辩证“元气”与“火”的消长关系的。脾胃论中提出 “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意思是气逆宜于顺降,此处也是对“降胃气”理论的扩展发挥。 另外,李东垣的“降胃气”,是与“升脾阳”协调为用,互相平衡的。内经认为“静者为阴,动则为阳”,金王坤指出:“脾乃体阴而抱阳,气阳动则升,胃以体阴而舍阴,阴精静则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影响。李东垣在此基础上,特别重视升降浮沉中的“升”字,在治疗上注重升发脾胃阳气的主导地位。脾气充盛,有利于胃的通降:胃气通降,脾的运化功能相应增强。由此可见。“降胃气”与“升脾阳”密不可分,不可孤立看待。李东垣降胃气思想的运用升中有降 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是全身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枢纽,强调只有谷气上升,阳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方能泽溢。“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 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所受气而侯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因此创制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主张扶正以达邪、益气以除热。补中益气汤以甘温补气,兼有升提之功的黄芪为君;辅以参、术、甘草健脾益气;佐以升麻、柴胡鼓动中焦阳气升发,其生升之性,引脾气上腾,则有利于脾升胃降;加当归使补气生血,又免温燥伤阴;陈皮理气而分清浊,行气降气,使大补之气下行入根,中焦之气有根所依。药虽八味,但陈皮一味药的运用,不言而喻体现了东垣“降胃气”的思想。活血通降 “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日下脘不通。桃仁泥、红花以上各一分,生地黄、熟地黄以上各五分,当归身、炙甘草、升麻以上各一钱。”脾胃论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中拟通幽汤治幽门梗阻不通。纳入胃中的食物不能下达,反而气道上冲,吸门闭塞,咽喉的气不能上下转动。这时单纯治上焦是无益的,应注意治幽门闭塞而产生的大便艰难。还要注意由于脾胃受“热中”病的影响,伤了津液,也多出现这样的证候,名为“下脘不通”。方中生地、熟地、当归身益血润肠且有缓解痉挛作用,桃仁泥、红花于润肠的同时有活血通络的作用,润降药中,加一味升麻使气不下达,加一味炙草使甘守津还。调理气机,活血散结,协助脾胃升降。由此可以看出,李东垣对于“降胃气”思想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活就活在一个“降”字之上,“降”不可拘泥于“胃气”,而应该看到东垣对于“降”的体会和运用上。上文已经阐述过笔者的观点“降胃气”是对于胃、肠等器官正常的通降生理功能的维护,胃、肠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在通幽汤中运用大量的润药,以润通利胃肠,使胃肠之气机保持通畅,“降胃气”思想的运用体现得淋漓尽致。结语 李东垣以脾胃立论,以“脾胃为元气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为基本论点,在治疗上“补中升阳”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应当指出,李东垣在他的理论中虽以补中、益气、升阳、泻阴火为主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