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研究与教学.doc_第1页
明史研究与教学.doc_第2页
明史研究与教学.doc_第3页
明史研究与教学.doc_第4页
明史研究与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史研究與教學 中學明史教學討論-以95年度康軒版與96年度南一版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為中心 余 芳一、 前言:現今國中教科書採一綱多本制,歷史教材在社會課本裏,每年由學校依各領域的教學研究會來投票選擇版本教學,本文就本校去年康軒版與今年南一版明清的政治發展中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為討論中心,先就教材內容進行比較分析,再討論學術上研究成果,最後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的建議與結論。 二、95年度康軒版與96年度南一版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課文內容的比較分析: 去年本校使用康軒版教材內容明朝中期的危機與改革教材內容如下: 明中期以後,皇帝大多長期不問政事,加上人口增加,土地集中於富豪,人民逃避力役與賦稅,國家財政日益困難。此外,又有倭寇長期騷擾沿海地區。至明神宗萬曆初年,張居正為了挽救政府的財政危機,積極改革,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另整頓稅收,實施一條鞭法;同時重整軍務,以防治倭寇及鞏固北方邊防。張居正的改革一度滅緩了明帝國的危機,但他死後,改革後繼無人,財政持續惡化,朝政日趨敗壞。 明末災荒頻仍,又與東北方的女真族長期作戰,國庫日漸空虛,於是增加稅目,造成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其中以李自成、張獻忠的勢力最大。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補給站: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沒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所組成的海盜群,和中國海盜相勾結,在東南沿海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此時因海寇來自日本,故稱為倭寇。2.一條鞭法: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將明初分開徵收的賦稅與力役合併,以畝為單位,每戶以白銀繳稅,簡化賦役的徵收手續。3.流寇:明朝中後期,陝西發生大飢荒,邊防軍也因領不到糧餉而叛變。災民與飢兵結合到處劫掠,形成流寇。圖片:2-5-6張居正畫像。張居正的改革,因損及許多人的利益,遭到強烈的反對。張居正死後,家產被抄沒,改革措施也遭停頓。 2-5-7倭寇圖卷局部。圖中是明朝水軍與倭寇激戰場面,在山嶺後面是百姓慌張避亂的景象。 今年本校使用南一版教材內容明朝中期的危機與改革教材內容如下: 明中葉以後,皇帝多昏庸,政治日趨腐敗。社會上又因土地兼併造成貧富不均、百姓避役逃稅情形嚴重,政府政府財政日益困難。明神宗時,張居正力圖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將人民應繳納的田賦和力役折合為一,按畝徵銀,減輕百姓負擔,而國家財富亦得以增加。可惜張居正死後,改革停頓,明代的危機持續加深。 自明成祖以來,宦官權勢益大。明神宗時,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批評宦官,獲得部分朝臣與士人的互相應和,被稱為東林黨。熹宗時,反對東林黨的官員依附掌權的宦官魏忠賢,形成黨爭,對國家傷害甚大。 明朝北方始終處於蒙古族威脅之下,東南沿海則苦於倭寇的侵擾。明末,因朝鮮之役、征伐東北女真而支出大增,百姓稅賦更重,加上陜北發生嚴重天災,引發鐖荒,災民與久未發餉的饑兵結合,到處劫掠,被稱為流寇。其中張獻忠進占四川,李自成甚至攻陷北京,思宗因而自縊,明朝滅亡。 圖11-5抗倭圖卷(局部)倭寇不只日本人,還包括許多中國盜賊,後來被戚繼光剿滅。 由教科書內容統計,去年康軒版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課文內容有279字,補給站說明有191字,圖片有2張(張居正畫像、倭寇圖卷局部)說明有95字。今年南一版課文內容有369字,圖片1張(抗倭圖卷)說明37字,顯示南一版的教材圖較少,課文文字敘述較多。三、學術上對於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的研究成果: 關於學術上的研究成果對於明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說明如下:(一)明中期以後的政局:明世宗自嘉靖中期始,益沈湎不振,經常不視朝,大臣希得謁見,惟嵩獨承顧問,御札一日或數下,雖同列不獲聞,以故嵩得逞其志。他們又利用世宗剛戾自用的弱點,戕害人以成其私。許多與嚴嵩父子及私黨不和的官吏,或被殺,或被遣,士大夫為了固位保身,不得不輻輳附嵩。這時內閣權勢進一步加重,嚴嵩儼然以丞相自居。嚴嵩專權時期,貪污受賄、賣官鬻爵的腐敗現象日益加深。 傳衣凌(台北:聯經出版,民88),頁237-238 從嘉靖元年政歸內閣至萬曆初年張居正當權,內閣首輔更換十餘個。這時期的內閣紛爭,大臣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用盡各種手段,報復相仍,結黨營私。每隨著一位首輔的更換,總有一大班朝臣隨之沈浮,嘉萬時期的科道官員,大多成了黨同伐異的工具,亳無原則的相互攻擊,使得朝廷的政治相當混亂。不僅使得嘉、萬時期的政治缺乏應有的連續性,而且造成了王朝士大夫之間的朋黨風氣牢不可破,與明朝相始終。傳衣凌(台北:聯經出版,民88),頁240 嘉靖以來內閣紛爭的局面,已經使官場形成愛惡交攻巧宦取容的惡習,而世宗、穆宗的荒嬉莫逆,更使一般官僚喪失政治責任心,因循敷衍的風氣日甚一日,日常行政陷於渙散與混亂,許多軍官把軍士當作自己私家的差役,軍隊的訓練如同兒戲,與此同時,九邊危機和沿海倭患都嚴重起來,困擾著明朝的統治。傳衣凌(台北:聯經出版,民88),頁243(二)明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政治改革與一條鞭法: 張居正,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年)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右中允、右諭德兼侍讀、侍講學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等職。穆宗繼位後,於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年)二月以吏部左侍郎兼內閣大學士入閣。四月晉升為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一五七三年神宗即位,張居正結納內官馮保驅逐首輔高拱,正任首輔後,深得穆宗陳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貴妃的信任,又得到內監馮保勢力的支持。其時明神宗年方十歲,對張居正又尊重又敬畏,故張居正大權在握,成明代最為權威的一位內閣首輔。傳衣凌(台北:聯經出版,民88),頁259 張居正的政治改革為澄清吏治(考成法),取用人才、嚴猛用刑、整飭學政、擊退橫逆、以宦制宦、慎重爵賞、財經改革。 仲崇親(民88,9卷2期)頁97-104 明代實施一條鞭法的背景為土地兼併和欺隱,丁口的逃亡和戶籍的紊亂,造成賦役負擔嚴重不均,加重了貧苦農民賦役的負荷。因此官僚地主佔民田,卻想方設法把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形成賦役極不公允的情況。張居正注意到根源出自地主豪紳,仗恃權勢,侵占民田,而且勾結奸滑的官吏隱瞞田畝以逃避賦稅,導致私家日富而公家日貧,國匱民窮。為維護大明政權的經濟基礎,決心改革。他選擇精明強悍的官員嚴行督責,要求做到按時輸納稅賦,充實國庫,並下令全國重新丈量土地,清查漏稅的田產和追繳欠稅。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下令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一切徭役折銀,把役銀按丁、糧加以均派,帶有把賦與役簡化為一次編審,即一條鞭審之意。仲崇親(民88,9卷2期)頁106一條鞭法主要特點如下: (一)一條鞭法把以往名目繁多的各種差傜以及土貢方物歸併合則,除繁趨簡,一律徵銀,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應役,並且使賦役逐漸合併,把役銀向田畝攤派。 (二)一條鞭法改變以往田賦徵收以本色為主的習慣,規定除了蘇、松、杭、嘉、湖等供應宮廷食用的漕糧外,其餘的田賦一般改收折色銀,擴大了賦役徵收中的貨幣比重。 (三)一條鞭法施行後,賦役銀由地方官直接徵收直接解運,丁糧畢輸於官,從而改變以往民徵民解的辦法。計算賦徵數額時,亦由以往以糧區的計算辦法改為以州縣為單位。傳衣凌(台北:聯經出版,民88),頁273 實施一條鞭法的影響:使農民在交納賦稅後可以比較容易離開土地,進一步從事各種行業的生產活動。特別是一條鞭法促進了賦役貨幣化,納稅戶為了交納賦稅,必須把農產品和地租等投放市場,換取貨幣,這樣就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工商業者又因無田而免役,這些都在客觀上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傳衣凌(台北:聯經出版,民88),頁274(三)明代的東林黨爭: 東林黨爭從神宗朱翊鈞萬曆朝(一五七三-一六二0)開始,經過光宗朱常洛泰昌(一六二0)、熹宗朱由校天啟(一六二一-一七二七)兩朝,一直蔓延到思宗朱由檢崇楨朝(一六二八-一六四四),而且到南明(一六四五一六四八),黨爭還是持續者。 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顧憲成被削職,歸里講學,三十一年於江蘇無錫議建東林書院,召集同志,制定會規,而於萬曆三十二年(一六0四),書院遂告成立。希望透過講學,正學術正人心,去實現政治理想。講學之餘,往往諷議朝政,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自然會引起朝中部分士大夫的嫉妒和不滿。東林黨爭代表了晚明政治上內閣、吏部和言官之間的矛盾和權力鬥爭。當時內閣的地位低落,威望已遠不及張居正執政時代,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只好勾結言官,樹立黨羽,於是御史大夫也分了黨派,演變成齊、楚、浙三黨和東林黨之爭,門戶之見更趨複雜。因東林壁壘森嚴,三黨黨人和意見相左者都受到排斥,他們在走投無路之下,就投靠魏忠賢(一五六八-一六二八),形成後來東林和閹黨之爭的局面。 李焯然(台北:允晨文化,民77),頁178(四)明代嘉靖倭寇研究: 明代倭寇問題的研究,原本是附屬於明代中日關係史的研究之中,主要探討的是明代中日之間因貿易而出現的問題。明代為控制對外貿易,一改前代對外的放任政策,實行由朝貢貿易與海禁政策組成的對外貿易體系。日人的中日關係史研究,認為明朝與日本的朝貢貿易,無法滿足雙方人民的需求,而出現走私貿易活動,最後導致倭寇問題的現象。 吳大昕(2卷,民88年7月)頁92-93 臺灣方面,80年代學者張彬村提出明代沿海走私貿易的進行,存在著三個力量:海商、陸商(大多為沿海地方士紳)與明代軍警力量,三者必須保持平衡,才能維持沿海地區的安定與走私貿易的順利進行。而嘉靖倭寇正是因為海商力量壓倒陸商,最後由陸商聯合軍方打擊海商。吳大昕(2卷,民88年7月)頁96-97 大陸方面,嘉靖倭寇史的研究,是明代私人海上貿易史的附產品。明代私人海上貿易史,主要是因為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引起。在明代正當官方海上貿易日漸衰頹之時,一種以經營各種手工業原料及日常用品為主,在經濟上追求高額利益、牟取暴利為目的的新型私人海上貿易迅速崛起,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官方朝貢貿易,成為我國海上貿易的主體。而這種新興的私人海上貿易,也就包括了嘉靖倭寇中的海商。吳大昕(2卷,民88年7月)頁98(五)明神宗援朝抗倭平議: 萬曆二十年,日軍渡海侵略朝鮮,明兵部侍郎宋應昌、左都督李如松率軍渡鴨綠江往援朝鮮。牽動東北亞、為時七年的亂事於焉展開。中國稱此為東征或援朝抗倭,朝鮮稱為壬辰之禍,日本則名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所謂抗倭援朝應劃分為四期:第一期是萬曆二十年十月六日至萬曆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七日,第二期為萬曆二十一年二月至四月,第三期是武裝休兵,第四期為萬曆二十五年二月至二十八年六月。明廷謀畫的戰爭方略由速戰殲敵,變為以戰逼和,接著試圖幫助朝鮮建立自己的國防武力,令其足以自保,丁酉戰事再開,則復採取強硬的殲滅方針。 邱業超(第62期民91年6月)頁153 就抗倭援朝的結果而言,明朝透過成功協助朝鮮復國一事,達到宣示中國乃天下秩序中上國大邦的地位,同時也展現出它的這種國際外交佈局並非全然適用,明朝始終未能給予日本有效而根本的制裁,日本已經發展到中國的天下秩序所不能規範的地步。邱業超(第62期民91年6月)頁162 為時八年有餘的援朝抗倭,中國損耗相當資源,對日外交也終究失敗,但細究軍事上明軍的表現,可發現其中不乏值得讚頌之處,在外交上也並非全然一塌糊塗,至少成功地保全朝鮮自主獨立。邱業超(第62期民91年6月)頁163 (六)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李自成攻佔北京: 天啓、崇禎年間,隨著封建政府的腐敗和經濟剝削的加重,農民以及其他下層民眾的生活日益困苦,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終於爆發規模宏大的農民反抗運動。 崇禎三年(一六三0年)起,陝西的農民暴動隊伍開始大規模進入山西。崇禎三年(一六三0年),陝西各地民眾暴動甚烈,張獻忠領導大西農民軍,張獻忠隨闖王高迎祥連破河南、江北諸縣,進入安徽,燒毀了皇陵。 崇禎八年(一六三五年)下半年,高迎祥等農民軍力再次從陜西東下河南,李自成則率部留關中,轉戰於秦嶺南北。 李自成自崇禎十三年(一六四0年)下河南以來,在金牛星、宋獻策等下層知識份子的幫助下,戰略策略有很大的改進。從奪取襄陽、荊州、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年)十月,李自成進攻西安,(一六四四年),在西安建國,國號大順,改元永昌。崇禎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北京西北部的屏障全部被突破,京師一派混亂,三月十八日夜間,大順軍攻克外城,崇禎帝看大勢已去,上弔自盡。傳衣凌(台北:聯經出版,民88),頁507-538四、研究成果應用於教學的建議: 明代中期以後的改革與衰亡,筆者分為(一)明中期以後的政局(二)明萬曆年間張居正的政治改革與一條鞭法(三)明代的東林黨爭 (四)明代嘉靖倭寇研究(五)明神宗援朝抗倭平議(六)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李自成攻佔北京,主個主題搜集研究成果,整理出適用於教學方面的以上資料,不過嘉靖倭寇研究不同地方學者的看法對中學生來說太難些,教師教學可依學生程度來取捨講授。至於教學的內容,教師可多應用學術上的論文研究成果如,及專書來充實自己的專業學識,以提昇自己的教學品質。五、結論: 現行中學的歷史教材因為合併於社會課本裏,內容相當精簡,教師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要多閱讀相關文章來補充教學專業知識,在將學術內容轉化成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需要花一些時間,讓學生從口語化、活潑化的教學內容中吸收教學專業知識,是考驗教師專業能力的挑戰,只有多看,多讀,才能累積自己的專業實力。六、參考書目:(一)專書:(1)國中社會2上教科書(台北:康軒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