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研读之六:文言文 第一学时 文本研读 学习目标: 在掌握基本文本研读的方法的基础上, 提高深度研读初中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内容: 一、教师为何需要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 “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明确:“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习惯了“语文能力”这一说法, “语文能力”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由此可见,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师更需要提升专业性的语文素养,而文本研读则是基础,也是关键。 钱理群先生认为: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老师文本的解读能力,这恐怕是当下最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我想是不是从三个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根本上来说,语文老师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素养。我想起王立根先生曾经找我,我给他写过两个题词。我的第一个题词是: “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 ” 今年他到我家来,我又给他一个题词,说: “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可爱的人。 ”就是要可爱,要有人格魅力。昨天晚上,我跟他说,还要有一句话,就是“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我在跟很多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交往与通信中,常常发现比较好的语文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读书,而且书读得比较杂,因为语文老师不是一个学者,他不是专门研究文学的人,不需要太深,但要什么都要读一点,懂一点。书读得要杂,读杂之后,你的知识就会通。一个文本你要读懂,需要各方的知识准备,你的书读得杂的话,你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总的来说就是要多读书。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不读书已经成为学校里的普遍现象。首先是学生不读书,不仅是大学生,我现在最头疼的是连研究生也不读书,所以我们中文系的孔庆东就写了一篇杂文,题目叫少爷、小姐请读书。现在孩子就是不读书,特别是不读原著, 只读内容提要。 孙绍振先生也谈道:我实在觉得我们的生命的价值应该重新定位。我们研究文学,研究汉语文学,这么大年纪了,结果到中学一看,完全是落空的,这真是太悲哀了。我们研究文学,拿到了教授这样的头衔, 对国家和人民几乎看不出有什么贡献?不能不说, 有点失落感。 尽管在圈子里大家很热闹, “啊呀,这个教授了不得,很有学问” ,实际上并没有看过我的学术文章。但是,我写一篇作品解读,那就不一样,那读的人就很多,而且连中学生都会去读一读,这使我感到很受鼓舞,毕竟我的劳动有所成效。我跟你不同,你呢,更加地喜欢“形而上” ,生命啊,精神家园啊,终极关怀什么的,我也在想,但是,我想得更多的是这个国家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很稀缺, 可我们却把它用来挥霍掉了。我这个人是在文艺方面比较浪漫,教书方面则比较“形而下” 。我就是要把高度抽象的方法转化为“操作性”的分析,我不但解读,我还要告诉你操作的程序,哪怕机械一点,我都无所谓,这是我的价值观念。 不是给你一条鱼, 而是提供一种打鱼的方法、 门道。这种办法也许不是很完善,但是,那是我的办法,那里有我的个性。你愿意接受,对你有好处;你不接受,推动你去思想,也是一种贡献。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的自序中这样说道: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 。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 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语文教师的使命,要比数理化和英语教师艰巨得多,也光荣得多。数理化英语教师的解释,往往是现成的,全世界公认的,而语文教师,却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不能胜任这样任务的 人,有一种办法,就是蒙混,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地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这样的教师白白辜负了自己的生命。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教 师应该是极少数,但据我多年观察,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由此可见,深度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二、如何进行文本研读? 文言文学习较多侧重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教学,所以,教师缺失了文本研读这一重要环节。 似乎只要将文本中的文言字词教学完成了,学生就能够学习文言文了一样。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不高,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 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但“借助”“理解”的目标要求都是十分明确的,要求学生能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并能够理解内容。 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建议: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以,阅读并理解文本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教师阅读则需要深度解读文本。 文本研读第一种方法:还原。还原就是直面文本,求文本之实。 直面文本即直面文本的语言和形成文本的语境。 下面以韩愈的 马说为例。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虽早孤,但在嫂郑氏抚养下,七岁读书,十三岁能文,二十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后,又三试博学鸿词科于礼部都未入选;二十八岁,曾三上宰相书求仕进,当时的宰相赵憬、贾耽、卢迈置之不理,韩愈怀才不遇,愤激不平,离开京师长安,东行回归河阳故里。 “不平则鸣”是韩愈的创作原则,唐朝中期,藩镇割据,朝廷急需人才来平削叛乱,中兴大唐,但大批德才兼备的有才有学有识之士长期埋没,不得举荐,马说正是切中唐朝中期的这一时弊。 “文道合一”是韩愈提倡的文风,韩愈为了抨击时弊,借助家喻户晓的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通篇譬喻,阐释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同时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为后果,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而“食马者”因为愚昧无知, “不知其能千里” ,所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因为“不知” ,庸碌无为的驭马者“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在列数了驭马者的无知之后,水到渠成地进行推演,同时又是韩愈自内心伤痛处发出的喟叹: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苏教版八下教材选录了韩愈的马说,对马说的结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作了如此理解:前句采用了反诘语气,后句表示了揣测。前句是反诘句,这没有什么疑问,但后句的“其”理解为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韩愈在文章之中对“食马者”极度贬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直接分析了有“千里之能”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马者”的无知、无能、无为是埋没人才的直接原因,而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则总领了这篇论说的总纲,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但“伯乐”的识马作用是决定了千里马的才能的外在表象。有伯乐就会有千里马,无伯乐,千里马只能被埋没,这样的条件关系,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论说过程中对“食马者”极端嘲讽,深恶痛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以铺排的手法,极言“食马者”的卑劣才能,讽刺“食马者”浅薄无知与狂妄,这样的铺排与嘲讽是发自作者内心的,韩愈内心的痛也就在此,怀才不遇,空悲切,因此面对食马者的“执策而临之”的武断定论,韩愈痛心疾首,发出了痛恨的诘责: “其真无马邪?” ,此句是韩愈对“食马者”的痛斥,是对“食马者”无知妄断的否定,是对“食马者”狂妄愚蠢的嘲讽,也是为“千里马”鸣冤,鸣“千里马”之“不平” 。所以,这里的“其”是表反诘语气, “其真无马邪?”是反诘句,情感强烈, 讽喻鲜明,其用意直白,意思就是:当今世道,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对政事的 弊病直刺要害,深深隐忧。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而言,针砭时弊,托物寓意,唤醒统治者要知 人善用,呼吁统治者能如伯乐一样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作者的情感并没有在反诘中戛 然而止,而是将内心的愤懑与不平一泄而出,在痛斥“食马者”的狂妄无知之后,进一步抨 击“食马者”的无知愚昧,接着的一句“其真不知马也。 ”就是对如“食马者”一样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既是劝谏,又是嘲讽。 江苏版教材及教参中对“其真不知马也”的“其”均理解为: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也有这样的义项:副词,表推测、估计。译为“大概” 、 “或许” 。可见注释中对“其”理解为表推测是有根据的,但是,对此句中的“其”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上下勾连,上句“其真无马邪” ,情感愤激,怒火中烧,对“食马者”的祸国殃民之举恨不能鞭之踏之,而这样的情感是两个词表现出来,有“其”的反诘, 更有“真”的不解与否定。 “真”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有“的确” 、 “确实”义项,如果只是 “其无马邪” 这样的反诘, 语气较弱, 语势不强, 前文中的铺排之势不能喷薄而发, 而 “真”一词将郁于心怀的愤懑不平尽情地宣泄,对“食马者”的狂妄与愚昧尽情抨击,而如此语势是“其真”共同表达出来的,紧承反诘语势,作为政论,逻辑思辨是十分严谨的,同时政论的说理性是无法置辩的,所以,韩愈在分析“食马者”的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后,尤其看着“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也”的狂妄愚昧至极的表现时,水到渠成地推演出“其真不知马也”的论断,可见,这不是推测,而是推演,是逻辑推演, “也”在此句中表肯定、断言的作用,所以, “真”在此句中是一个关键词,所有的情感和寓意均在“真”一词之上,隐喻对愚昧、狂妄、无知的“食马者”无情抨击。所以, “其真不知马也”不是表示推测语气。从论说逻辑的角度而言,是政论文的逻辑推演;从行文语气角度来看,表示强烈的断定语气,所以,将“其”理解为“这”更适合推演的逻辑关联以及语气的断然,翻译为:这确实是不认识千里马啊。研读马说的结句, “其真无马邪” ,语气强势进入,以反诘的语气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接着以判断句式,推演结论,加以强调,断言这是一群狂妄而无能的“食马者” 。语义连贯,语气呵成,颇有气势,情感挚真,充分体现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 韩愈言事常常微言大义,阅读马说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绝不可断章取义, “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中的“其”是微言而已,实质从语气上看已经锋芒毕露,直指那些埋没人才,糟蹋人才的“食马者” ,目的是为“真不知马”蓄势,不平则鸣,极力讽刺“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唤醒朝政能用贤才,拒庸才,从而达到力透纸背的作用。以精微之言来言深奥道理,劝诫朝廷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知贤识能,招纳英才,所以,在这篇政论文中,韩愈的内心的愤激是明显的,对“食马者”的恶性与恶行深恶痛绝,在“不平则鸣”的锐气下,韩愈不可能在充满诘责“其真无马邪”之后,减缓语势,必然让“大义”昭示天下,发出喟叹,推演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这样的结尾既延续了前文的语势,又充分体现出了韩愈的文风微言大义,不平则鸣。 如此结尾逻辑推演自然,观点鲜明,结论断然,与其他三篇合为的杂说也相得益彰。 阅读经典不仅是阅读文本,更应该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近那个时代,阅读不能仅仅停留 在文言字词上,需要在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中揣测文本的深层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 本,诠释文化,透视精神。 (李旭东微言大意,不平则鸣发表于语文教学之友2010 年 8 期) 阅读中质疑,质疑中还原,在直面文本语言和语境中,深度解读文本。文本研读第二种方法:比较。比较即联系,联系中求文本之真。 文言文阅读的空间常常较为狭隘, 因为文言文形成的语境距离现在已经久远,所以,深度解读文本需要多比较,多联系,联系作者、背景、时代,求文本中的真实作者,求文本的真实语境。文言文学习中需要注意到文本中的文化隐喻。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更是一种文化表现的手法,在读马说时,需要紧扣文化内涵,这种阶级性质的隐喻需要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而文化隐喻在神话以及寓言中更应高度重视。 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的主旨并不在于移山的实践,而是移山的一种精神。对愚公移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不是批评他的不切实际, 而是对其顽强的精神以及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给予了赞叹。如此看来愚公其实不愚。 学习愚公移山,文本的深入解读需要不需要多元解读呢?甚或另类解读呢?我想这需要深入文本,仔细体会,不管什么解读都必须忠实文本的原意。有教师在多元解读时,概括出愚公移山是不切实际这样的主旨,这有没有背离这篇寓言的隐喻呢?所以,不妨追究比 较一下这篇寓言故事的文化隐喻吧! 深入解读愚公移山,可以仔细阅读文本中的两位人物愚公和智叟。文言词典中关于“公”和“叟”的解释是:公:敬辞,尊称男子。叟:年老的男人。从“公”和“叟”的文化隐喻中可以读到文本主旨的隐喻。虽然称“愚公”为“愚” ,但“公”可见文本中的 文化隐喻,是对挖山运石“愚公”的尊敬,而对不知变通的“智叟” ,虽称之为“智” ,但不称之为“智公” ,而称其为“叟” ,其实是对其的讽喻,这样的文化隐喻是在比较中逐步深入的,这就是文本研读。第二学时 文本赏析 学习目标: 学习常见的文本赏析方法,培养文本赏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内容: 一、文本赏析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在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中明确: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经典文本更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是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阅读文言文经典篇目,如果确实了文学欣赏的话,这样的文本研读是不可能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更无法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文本研读需要从文化范畴、文化品位、文化内涵、文化精神等方面深化, 不可能仅仅凭借着文言字词的阅读和理解就能深度解读文本,所以,文本欣赏是文本研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具备文本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中明确: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 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四学段的文本欣赏要求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评价作品,分析形象或意境,品味语言。这三方面是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如此,要求教师更应如此,所以,文本欣赏是文本研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途径。下面以 “唐宋八大家”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本为例作解析: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是“以文为诗”和“文以载道” ,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物不得其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 ,其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其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具有多样的艺术特色,初中教材中主要选取了 杂说 (之四)(第一学时中已经例举, 不再赘述),高中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较多。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韩愈一起推行散文革新运动,文章以“韩柳”并称,主张“文者以明道”“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 ,其行文峭拔矫健,声情并茂。苏教版七下教材黔之驴是寓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交错运用是文章的主要特色,在文本赏析的角度选择上,可以抓住这一点。作品从虎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作正面描写,通过惧驴、识驴、吃驴的演变过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老虎的形象,而从驴的“鸣”“蹄”显示出外强中干的本质。驴徒有其表,无真才实学,低劣的技能终遭杀身之祸,无情的讽刺了那些无才无德,而又惯于逞能、炫耀自己的“黔驴”人物。学生的学习到此可以为止,但教师的研读文本却不能于此停滞,还需要将作者感叹地结句深入解读,以便对文本深度赏析。柳宗元最后感叹道: “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这段点睛式的议论,因为考虑了七年级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编者将其删除了,但作为经典文本的解读是不能不加联系的,这样的议论既包揽全文,撮其要, 明其旨,更是柳宗元在力主政治革新过程中针对自己的政敌写的,讽刺了政敌的拙劣和愚蠢。所以,研读经典需要在赏析的过程中,借助写作方法的赏析而追究文本的内涵。九上的捕蛇者说是柳宗元将抽象的政治见解融于形象生动的叙事之中,艺术上具有独特之处,可从铺叙中的对比衬托手法赏析。文章开头叙述“永州之野产异蛇” ,从形之异、蛇之毒、药用之特效三个角度铺排叙述,以此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二三四自然段从蒋氏一家的遭遇的铺排中正面衬托出赋税比毒蛇更加可怕, 第五自然段总结前两个部分并形成点睛之笔, 引用孔子的 “苛政猛于虎也”推及出结论: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从而表明柳宗元希望统治者了解人民疾苦,实行养民政策的民本思想。文章通篇关照于蛇毒与赋 毒两方面,写此即为衬彼,互为对照,共同揭示主题。清人林纾评价此文时说: “ 捕蛇者说,胎苛政猛于虎而来。命意非奇,然蓄势甚奇” 。文章开端叙永州人为了捕获剧毒的“异蛇”“争奔走焉” ,虚写出赋敛之毒比异蛇之毒更甚,造势。接着借蒋氏之口实写蛇毒未若赋毒,两用五组对比加以烘托,蓄势。蒋氏“专其利”尚能生存,与“乡邻之生日蹙”形成对比;蒋氏因捕蛇而“独存” ,其乡邻不捕蛇而饱受赋毒“非死而徙” ;蒋氏恃毒蛇免受悍吏惊扰,其乡邻无所倚而倍受惊夺骚扰;异蛇虽毒,蒋氏冒死一年仅两次,而不能免于赋毒的乡邻却时时受着死亡的威胁。这五组对比层层深入,气势峻严思之甚痛,又回味无穷。蒋氏不以蛇毒为险,反以蛇毒为安;不宜蛇毒为害,反视蛇毒为利;不以蛇毒为苦,反觉蛇毒为乐。环环相扣,对比衬托, 这样比作者直笔叙述更形象地表现出横征暴敛对百姓的残害之甚。在赏析对比衬托写法中,真正解读出柳宗元的峻峭笔法和进步思想。 柳宗元山水游记具有独特的风格,是教材中的经典之处。 “永州八记” 是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被贬官永州十年期间所写的山水游记,苏教版八上的小石潭记是其中之一。赏析小石潭记可从写景方式的角度赏析,其“移步换景”的写法独具特色。 “西行百二十步” “闻水声”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小潭中清洌的水,形态各异的石, 蒙络摇缀的树, 自然风光清新俊朗。 接着用特写镜头,推进到“潭中鱼” ,清澄的潭水,鱼儿因人而乐,人更因这样清幽的环境和清澄的世界而乐,看似写景,实则写心,个中缘由,柳宗元最为清楚,也正因为幽静太幽,清静透进了人心,小石潭的景和柳宗元的心互融共生,被排挤、被迫害的凄苦心情在“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悄怆幽邃” ,只能“而去” 。移步换景的写法让情景交融,隐喻偕生。欧阳修,字永叔,世称“欧阳文忠公” ,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主张“文以明道” ,提倡平实朴素文风,行文自然清新,抒情委婉,说理透辟。九上的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的,当时欧阳修四十岁,正值壮年,非醉而醉,非翁而翁,醉能荣辱偕忘,翁老而不被朝廷重用,带着官场的失意、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情调,含着嘲讽朝廷不识忠奸的意味。欧阳修在题滁州醉翁亭一诗中写道: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遣万物,岂复记吾年。 ”可见作者“醉意”在此,但全文却以“乐”贯穿始终。文章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从环滁皆山写起,写西南诸峰,写琅琊,写酿泉,一步步集中到醉翁亭;抒情,滁人乐游,宾客之乐,最后集中到“太守乐其乐” ,由散而聚,情从景出。欣赏至此还需进一步解读文本,如果带着这样的质疑来阅读,可将文本解读推及到写作主旨上,不妨质疑“欧阳修在滁州的政绩真的做到了官民同乐吗?”其实, 文章之中处处都在夸饰欧阳修自己在滁州的政绩, 包括 “乐民之乐”也是作者主观臆想,不避粉饰太平之意,这样也就不能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的“醉中遣万物,岂复记吾年”的慨叹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亦称“大苏” 。苏轼在思想上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较为复杂。其文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与欧阳修并驾齐驱,世称“欧苏” ;其诗歌创作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其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 ;其画作被誉为“画中有诗” ,与文同并称为“文苏” 。苏轼可称为文学艺术上的“全能”艺术家。八上的记承天寺夜游在记事、写景中抒发了内心的坦然。记承天寺夜游只有八十五字,以“夜游”交待了苏轼空挂黄州团练副使,却以罪臣的身份过着不得意的闲居生活,似不经意,但无事可干, “无与为乐” ,只能找“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中意境,清新自然,恬静至远,犹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最后点睛,惟“闲”能“夜游” ,同时暗含着对那些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嘲讽。 苏轼有志用世, 但被贬谪而赋闲, 自放于明月之间,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是在“自适”和“自乐”中,难解失意情怀,难排贬谪之痛。作者似超脱,有被世俗牵绊,真是苏轼儒、释、道思想的流露。“唐宋八大家”除了这几位之外,还有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辙。因其作品未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此不再介绍,教师可以选其部分篇目作赏析。 附录: 云蒸霞蔚 抒情言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衬笔艺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文学瑰宝,它继承了水经注对山水描摹的传统,在此基础上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而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或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永州八记”之中,而尤以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衬笔艺术为人所称道。柳宗元于公元 805 年因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 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半途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当柳宗元闲居永州多年时,内心仍是“惴栗” ,将仕途的失意,空有壮志而无以施展的郁闷,只能寄情于山水,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就是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所言的“倾壶而醉” ,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这正是柳宗元的内心写照,文章不管是写景,还是抒情,均采用了独特的衬笔艺术,并且在文章之中还采用了不同的衬笔技巧,颇有把玩品味的价值。 借宾定主,陪衬“西山之怪特”文章以纵情于山水之中,徜徉于醒醉时分,从而“施施而行,慢慢而游” ,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陶醉于山水,优游于林壑,感受到“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看似永州的一切“幽泉怪石” , “异态山水”作者都已游玩了,应该是收起游玩之心的时候了,可是笔锋一转,这一切山水哪是永州的美景呀,因为这一切的叙写都是为了陪衬出“西山之怪特” ,引出下文对西山的游玩。可以说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只是一块砖而已,目的是用来引出第二自然段对西山描写这块玉,因为作者认为真正的游玩是从西山开始, 所以第二自然段中对西山的形神兼备的描写则更是对“始得西山”的感慨,也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的游历于山水之间完全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游玩,以前的乐趣也远不能算是山水之乐, 文章以平凡的游玩作为宾,通过铺叙引出对西山“怪特”的特写,在这样的陪衬下自然而然地引出西山的特别奇美之处,所以第一自然段是宾,第二自然段对西山的描写则是主,以这种借宾定主的方式,采用陪衬的方法,写出了西山的奇美。 烘云托月,反衬“西山之特立”西山美在哪里?美在它的“特立” 。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衽席”之下,那种心旷神怡感使自己忘却自身,融入山水之间,这是柳宗元感受到真正游玩的开始,四周山峰的培坩状,与西山的“特立”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在比照之中反衬出西山的挺拔峻峭。文章第二自然段的比照采用了不同的角度:作者首先总写,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含蓄地道出西山之高;接着从四周的山峰山谷写起,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反衬西山的峻朗;再从远眺的远景,“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从而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最后进一步比照, “不与培塿为类” ,总结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在这层层比照中,反衬出了西山的总体特点“特立” 。 状物抒情,映衬宴游之真谛 柳宗元有着凌云之志,这样的志向是想通过仕途来实现的,但现在一再被降职远谪,失 意惆怅只能寄托在山水之间,正因为西山的特立让柳宗元感受到了一种卓立不群之处,身处 逆境的作者此时是多么需要有这种感受啊,西山给他了,可以这样说,站在西山之巅就宛如 登临于天际一样,一切烦恼忧愁均抛之脑后,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思,当内心的情感和西 山融为一体时,有了一种“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的感叹,如此感受使柳宗元乐而忘返,物我合一,心胸变得开阔。可见,文章对西山的 特立的描写, 就是为了抒情。 当看到西山的怪特奇异之处时, 作者内心由此一震, 西山的 “特立” , “不与培 为类”的气质,不正和作者一样吗?作者的超尘脱俗、卓尔不群的性格在仕途失意之时更加张扬,所以作者笔下的西山是那样的高峻脱俗,那种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委外作业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农发行北京市西城区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Etilefrin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平阳摩托车安全培训课件
- 平阳安全培训证书查询课件
- 牡丹江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吉林白城市通榆县事业单位招聘基层治理专干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安丘事业单位真题
- 2025-203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行业市场增长动力分析报告
- 2025年新能源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与协同发展报告
- 2025年云南空港百事特商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港区泊位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图文)
- 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赛项规程
-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
- 胸外科讲课完整全套课件
- 产品知识培训-汽车悬架系统
- 维生素C在黄褐斑治疗中的作用
- 台球市场调研报告
- 【联合验收】房地产企业展示区联合验收考评表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知多少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