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应努力促进“知”“行”统一.doc_第1页
思品教学应努力促进“知”“行”统一.doc_第2页
思品教学应努力促进“知”“行”统一.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品教学应努力促进“知”“行”统一南漳县巡检中学 李万义前不久,在学校水池旁,我看到这样一幕:三名学生在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到最大,巨大的水流“倾泻而下”,水花四溅。旁边还有两名学生用水杯接水,互相泼洒嬉闹。此情此景令我回想起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类似现象:一个人自习的教室,所有灯都开着;四季开放的鲜花总是“不翼而飞”;草坪和绿地常常被践踏得“面目全非”;一些学生随手丢、随口吐习以为常这不文明、不和谐的一幕幕让我震惊不已。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他们还充满责任感、使命感,一个个信誓旦旦: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践行节能环保,倡导低碳生活。可如今他们在行动中却毫无顾忌,如此言行不一、“知”“行”脱节,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遗憾,也暴露出我们的教学是多么苍白无力。我也更感觉到,肩负的教书育人责任是多么沉重。在与同行交流中我得知,这一现象并非偶然,是每一个从事德育工作的人的共同焦虑:即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为行奠定基础,行是知的最终目的,而道德行为关系和作用着孩子的一生。因此,能否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使明理、导行真正和谐一致,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其成败的关键环节。 近几年,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回归现实,体验生活,形成道德认知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种“生活教育观”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的课程理念。新课程也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强调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要使教学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思想品德是生活的需要,以生活为归宿。因此,思品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将明理、激情、导行等环节置于各种生活体验与实践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实践“生活”,使生活和实践成为学生发展的活的源头。现行思想品德教材是以生活主题模块来建构的,它以生活为归宿,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新教材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重视教材范例价值的同时,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创设各种直观、形象、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充分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发现,用心体验,在交流和体验活动中体味生活的真谛,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努力去实践道德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例如,教学为坚强喝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我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成绩优异的同学、教育教学出色的教师、事业有成的家长、靠科技致富的农民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克服困难、拼搏进取、锐意创新,从而取得学业和事业成功的经历。课堂上让各组学生代表进行模拟表演,进而分析坚强意志品质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归纳、交流活动感想。这种模拟活动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坚持了知行统一的原则。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体验,不仅获取了相关道德知识,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念,也锻炼了交往、沟通等能力。二、巧设情境,以情载理,提升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获取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因此,在思品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激情贯穿于各个环节和活动之中,真正做到知、情、行的有机统一。这犹如一条丝线,串联起粒粒珍珠,最后形成美丽的项链。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呢?1、创设课堂情景,以情感人,激发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性体验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起真情实感,产生情感的共鸣。 例如,教学做意志坚强的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理解残疾人取得成就的艰辛和不易,我先展示了一个无臂少年精美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然后让学生尝试不用手来写字。学生们有的用嘴叼着笔写,有的用脚指夹着笔写,但不管怎样“忙活”,写出来的字都没有字样。接着,让学生谈模拟活动的感受,从而领悟出残疾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努力。最后,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为坚强喝彩,在激越的朗诵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催化和激发,行为也更加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2、重视榜样教育,以人感人,培养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我注重将先进模范人物及典型事迹有针对性地展现给学生,并注意激发、培养和提升情感。同时,结合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如,当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别人,就表扬他学雷锋、郭明义等学得好;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怕困难和挫折,自立自强,敢于担当时,就把他与孟佩杰、刘伟等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先进人物对照联系,加深了情感联结,深化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自然得到激发和培养,更激起了向榜样看齐的愿望,促进了道德行为的形成。3、寻求沟通理解,以心换心,升华情感。初中生的心地是比较纯真的,只要你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成道德认知上的一致,就能催化并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从而自觉自愿地、兴致勃勃地去践行、去实践,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公益广告妈妈,我给你洗脚视频,并配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回归生活的情景,感人至深的画面,悦耳动听的乐曲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此时,启发谈话,让学生沉入回忆的河流:谈谈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说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学生敬重、感激父母之情油然而生。然后播放常回家看看歌曲及画面,升华学生感恩父母的真情实感。最后,为学生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实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孝敬之心。从而将感恩父母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在这里,学生感恩父母的动机和行动,不是出于老师的“命令”,而是经过情感的激发和升华自然形成的内在需要。可见,真挚的情感“引出”了学生的道德动机,有力推动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并转化为更自觉的行为习惯,使之发展,使之巩固。三、强化实践,融入社会,巩固道德行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并不是几节思想品德课所能解决的问题,而要注重将课堂上的明理、激情延伸到课外的导行,并经过不断地行为实践、强化巩固,最终达到行为的内化,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巩固道德行为的形成。1、深入生活,有效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强化行为。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按照课标、教材要求,结合校本实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对学校周边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在获得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后,经过分析、讨论、交流,写出全民参与 共建美好家园、保护资源环境 践行低碳生活等调查报告,并向全体居民发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倡议。2、走进社会,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巩固行为。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因此,教师应树立现代“大教育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教学中,我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品尝人生百味,感受社会真实。一是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农村)调查走访、实地参观,送科技、法律下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二是利用本地区的文化名胜、烈士陵园、旅游景点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