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勇军老师的对话.doc_第1页
与曹勇军老师的对话.doc_第2页
与曹勇军老师的对话.doc_第3页
与曹勇军老师的对话.doc_第4页
与曹勇军老师的对话.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曹勇军老师的对话(五) 谈想北平我心归去前方的教学按:国庆假期中,我开始进行前方的备课。节后两个工作日,曹老师用两节课完成了想北平和我心归去的教学,并对我的教案提出了很多修改建议。10月12日,我试教了前方并在课后与曹老师讨论了有关这三篇课文的相关问题。这次谈话虽然简短,但加上几天前讨论备课的过程,对我启发很大,现把几次谈话的精要整理如下。许可(以下简称“许”): 现在学校倡导自主学习,这对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想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的课文,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呢?曹勇军(以下简称“曹”):我们建议采用五问阅读法。具体地说就是一问:每一段的意思是什么?思路是怎样的?二问: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三问:文章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四问:能否对最有特色的一两段文字做简要赏析?五问:有什么疑难困惑?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让他们吧对这五个问题的思考结果落实到笔记本上。在课前就完成一次思想到文字的转变。然后,带着问题听讲,并参加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效率。许:我注意到,您在教学中刻意按照“五问”的思路组织教学。曹:是的。但是针对不同课文,这“五问”也是有所取舍地反映在课堂上的。例如我在上我心归去的时候,就没有讨论第二个问题“主旨”。通过想北平的学习和课前自主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这一单元课文的共同点就是有相同的主旨,即对家乡的怀念和思考。所以,这一问题不需要在课堂上讨论了。其实,“五问”也不是机械的、固定的,有时候课堂上处理“四问”“三问”就够了,有时候需要再追问一些问题,形成“六问”“七问”甚至“八问”。目的不在于“问”,而在于通过这些问题和探讨,让学生读懂课文。方法是死的,但是具体运用是灵活的。我认为,会教书的老师和学习的学生,都要能“过河拆桥”。“桥”即方法,是我们过河的途径,“过河”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该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让学生自己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沈从文说过,成功的人要“耐烦”。我们教学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寄希望于有一个万能钥匙。“五问阅读法”不可能是这种万能的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许:对照您的教案和教学过程,总觉得我备课的时候想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课堂上来说。例如,我可能会讨论我心归去中“六次或六十次吊灯”这段,而您却一语带过。曹:很多教参和辅导书上对这些东西解释得很多很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知识。我讲这段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这段语言用了渲染的手法,请大家看看哪些句子在渲染作者的感情?怎么渲染的?”有的老师讲到这里,先让学生说明这是什么手法。没有必要,书上点评栏中已经说了,这是“渲染”。重点不在术语,不在手法,而在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具体运用这一手法的。学生能找到这些句子,但是说不出它们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做的事情。另外,在讲“金麦穗和赶车谣”那句话时,我启发学生体会这种非常规的手法,说明它属于“超常搭配”。接下来,我让学生回忆相信未来等诗歌中的诗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如“蜘蛛网查封炉台”等,不仅加深了印象,还巧妙地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勾连。许:再比如,我备前方时,总想要把每一段都细细分析一下,再对“人生苦旅”“在路上”等做一些拓展。您当时都觉得不可行,事实证明确实是这样。曹:这就是年轻老师的一个毛病:不知道取舍。高中语文课不是大学中文系的文本解析课,不需要一句一句地研读。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获得读懂同类文章的能力。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做到这两个字很重要“选”和“组”。“选”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文的特点,选出这篇课文要讲的要点。我们现在的进度要求一篇课文至多一课时,不可能细细地面面俱到,而要大胆取舍。一些太过琐碎的东西,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乱的因素,会导致课堂不受教师控制的内容,提都不要提。关键是教师要心中有数,知道这篇课文教下来学生除了读懂还要学到什么,知道这篇文章学生最需要的、最看不懂的地方在哪里。比如想北平,我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列出北平和巴黎、伦敦、罗马的区别。老舍之所以要比较就是要突出北平的特点,让学生找出北平的特点就行了,不需要在这些地方花过多时间。所以,我才有时间引用老舍自己谈写作的一段话,引导学生关注这篇文章中“宏大叙述与细节描写”想结合的特点。我觉得,这才是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学生可以学到的一个方法,应该多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这种地方上来。“组”就是如何把选出来要讲的东西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安排出一个顺序来。这个顺序也不是单纯的先后时间顺序,还要有可操作的逻辑顺序,还要有主次之分。比如前方,理清文章思路是很重要的,要放在前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探究文章当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备课时老师就要安排好,不能在理清思路上做过多纠结,要集中力量把安排放在对重点语句的讨论和引导。许:您说得十分精辟。这也是我听您两堂课并自己备课的最大触动。我以前想象中面面俱到的做法实在是很幼稚。曹:这就是你实习的一个重大收获啊!有些年轻老师舍不得“丢”,希望“满堂灌”,把自己从各种资料看来的对文章的分析全都告诉学生。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这就是不会“选”。有经验的老师就不同了,他们敢于大刀阔斧地裁剪。不要指望一篇文章字字句句都跟学生说明白了,很多地方学生自己读得懂、弄得通,老师的作用不是在这些地方绕圈子,而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那些他们有疑惑的地方。你肯定看过刺绣。我觉得,老师上课就像刺绣。要想把课上好,关键不是刺绣作品的正面多么漂亮。优秀的老师知道,那功夫要下在刺绣的反面。比如,正面是一只可爱的小猫,你再看看这刺绣的反面,全是丑陋的线头,很零碎,根本看不出是一只完整的猫。可恰恰是这些线头构成了正面上完整、美丽的猫。上课也是这样:看上去一堂课很顺利、很全面,可是真正有经验的老师知道上课讲课文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备课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些关键的“线头”,这些地方弄好了,正面就是一幅漂亮的作品,课就是一堂完美舒畅的课了。许:您的这个比喻让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深刻了。刚才上了一节前方,也觉得这种教学思路是可行的。曹:是的。按照你教案的初稿,前方这篇文章三个课时都不太够。学生们都觉得这篇文章好,但是说不出来怎么个好法,还有很多学生其实只能看懂这篇文章的四五成。因此,这堂课的重点就是怎么学生读懂,采用两种方法:理清思路、重点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弄清楚了思路就知道作者写什么了;讨论了重点句子,学生就能读懂文章的七八成了。刚才你这可堂课总得来说是成功的,很顺畅。主要是你在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老师对课文的把握很重要。另外,课上做了适当的拓展和阐发也不错。还有一些问题,主要是对“人生实际上是一场苦旅”这句话的讨论有点“飘”,有点虚,没有落到实处。你让学生找上下文中的信息,总结得还行,但是漏掉了文中一个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