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7年)红河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二O O八年八月目 录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名单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名单一、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1(一)基本情况1(二)蚕桑基地建设情况31、开远市蚕桑基地32、蒙自县蚕桑基地43、屏边县蚕桑基地74、河口县蚕桑基地85、红河县蚕桑基地9(三)科研情况10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11(一)市场前景分析11(二)竞争力分析121、在国际、国内上具备优势122、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143、影响蚕茧生产稳定性的因素分析16三、发展思路和目标17(一)发展思路17(二)遵循原则181、创新工作机制182、实施良种、良法工程183、狠抓基地建设184、培育龙头企业19(三)主要目标191、蚕茧产量、产值目标19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93、蚕区布局调整优化目标204、养蚕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推进目标205、蚕业科技进步目标21四、优势区域布局21(一)确定优势区域的原则211、生态条件适宜222、比较效益较高223、具备一定基础22(二)优势区域布局221、开远市优势区域222、蒙自县优势区域233、屏边县优势区域234、河口县优势区域245、红河县优势区域246、元阳县优势区域24五、主要建设项目25(一)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设251、蚕种场建设252、桑树种苗场圃建设26(二)优质蚕茧生产体系建设261、桑园建设262、催青室建设283、配套蚕室建设284、蚕茧收烘站建设295、缫丝厂建设296、集约化经营307、新技术推广318、蚕用物资供应31(三)组织化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311、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组织312、培育龙头企业323、利益联结机制建设32(四)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331、信息网络建设332、技术培训指导343、蚕桑病虫害测报35(五)质量标准体系建设351、标准编制与实施352、质量监管与抽查363、标准化示范区建设36(六)科技支撑体系建设371、科技攻关372、品种审定373、成果转化推广374、高效、省力化栽桑养蚕技术38六、投资效益分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9(一)经济效益39(二)社会效益40(三)生态效益40七、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41(一)成立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41(二)建立政策扶持机制41(三)成立蚕桑发展风险基金42(四)制定蚕桑发展考核奖励机制42(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蚕桑生产的扶持力度42(六)健全服务体系43(七)加强和规范行业管理44(八)开展资源综合利用44八、附表、附图4549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名单顾 问:范华平 红河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组 长:朱志明 红河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主任副组长:杨国祥 红河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副主任丁善明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书记 研究员 黄 平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所长 副研究员 夏培康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副所长 副研究员成 员:耿玲德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吴克军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科研科副科长 红河州商务局 红河州林业局 红河州科技局 红河州农业局 红河州发改委 红河州经委 红河州财政局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名单组 长:丁善明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书记 研究员副组长:杨国祥 红河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副主任黄 平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所长 副研究员 夏培康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副所长 副研究员成 员:耿玲德 云南省农科院蚕蜂所办公室副主任 吴克军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科研副科长 陈 松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科研科长 副研究员 储一宁 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科研科 副研究员 龙克吉 红河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科长 朱 崧 红河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主任科员顾 问:李奕仁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研究员 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7年) 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7年)是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纲要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06204号)等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红河州的气候特点、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为退耕还林后培育新的山区农业产业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编制的。规划在综合分析评价红河州蚕桑生产基础、优势和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提出优质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及落实规划布局的对策措施。为在红河州建立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茧丝绸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红河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一、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位于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之间,因红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腹地而得名。其境东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接壤,西与普洱市连接,北与昆明市相连,南与越南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达848公里。全州辖个旧、开远、蒙自、建水、石屏、泸西、弥勒、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红河、绿春等13个市、县,154个乡镇,总人口437万人。有哈尼、彝、苗、瑶、傣、壮、拉祜、布依、回、汉等10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7。红河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金平县西隆山,海拔3074米;最低点是河口县境内红河与南溪河的汇合处,海拔76.4米,这也是云南省的海拔最低点。以红河为界,自治州北面基本属于滇东高原地区;南面的西北部为横断山纵谷区的哀牢山区。云岭南延的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共和国境内,为州域内的主要山脉。州内有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坝子(小盆地)24个。境内弯曲纵横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分属于珠江(南盘江)和元江(红河)两大水系。红河州地处滇南低纬度高原季风活动区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四季不分明,独特的立体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区域内光热资源充足,降雨较为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491毫米,但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是南部多于北部,高山多于平坝、河谷。年平均气温14.7C-23C。红河州有较为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是云南开发、开放较早的地区。历史上享有“滇南商埠”、“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等美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发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很大。红河州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现代蚕业发展始于一九三九年,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蒙自现代蚕业的标志,抗日战争后期该公司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供应基地,对中国主产区在战后和建国后蚕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1975年成立了云南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后与云南省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合并为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已经成为云南省蚕业工程技术中心。近年来,在商务部“东桑西移”政策的指引下,红河州多个县市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着手,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将蚕桑产业作为山区和半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目前已有5家公司进驻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已发展桑园面积近3万亩,并有两家公司获得了鲜茧收购资格证。(二)蚕桑基地建设情况1、开远市蚕桑基地为抓住我国实施“东桑西移”的机遇,开远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蚕桑产业作为开远市生物资源开发的重点来抓,培植新兴产业,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将分散的传统产业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实现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开远市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云南宝泽实业有限公司,在开远发展蚕桑产业。云南宝泽实业有限公司经过研究论证,明确了先发展栽桑养蚕,等原料茧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发展后续加工业,稳步经营、稳健发展的思路。在开远市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宝泽公司与开远市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签署了发展开远市蚕桑产业的合作协议。2007年8月,云南宝泽实业有限公司在开远成立了开远宝泽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00万元,专门从事开远市优质蚕茧基地建设。2007年底,公司在开远中和营镇、碑格乡、羊街乡、大庄乡和乐白道办事处等5个乡镇新栽桑近800亩,涉及农户163户,桑苗款由公司承担70%,另外30%由公司先垫付,分三年从农民的售茧款中扣回。2008年试养蚕140张,产鲜茧5吨,农民销售鲜茧收入10万元,最好的一家农户一次养蚕3.5张,售茧收入达到2450元。开远宝泽公司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并聘请了5名蚕蜂所高级职称专家顾问,为公司在开远发展蚕桑产业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公司已获得鲜茧收购资格证,并成为了云南省茧丝绸协会会员。开远宝泽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宗旨是“依法经营、服务三农、诚信务实、开拓进取、双赢互利、共同发展”。在开远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使种桑养蚕业项目能顺利实施,并争取早日达到产业化规模,让农户通过种桑养蚕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企业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将蚕桑业造就成为开远市农业中的一个绿色支柱产业。2、蒙自县蚕桑基地2002年4月,蒙自县人民政府与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签署了在蒙自县合作建设优质蚕茧基地的合作协议,同年6月,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组织蒙自县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工作。并根据蒙自县政府的规划,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蚕桑发展和基地园区建设。为确保蚕桑产业的稳健发展,美誉公司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与技术力量,双方签订了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技术合作协议书,认真完成了蚕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栽桑养蚕技术方案的制定、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推广等工作。通过实地调研,一致认为,蒙自县坝区占地面积少(占总面积的24.2%),良田耕地紧缺,坝区经济作物丰富,土地使用价值高,经济条件好;山区占地面积广(占总面积的75.8%),空荒地较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条件差,因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定规划了蒙自县冷泉镇为蚕桑基地园区建设。到2007年底共发展桑园面积17000亩,分布于6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现已发展年养5张以上的养蚕户500多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示范户100多户 ,培育年养蚕30张以上的示范大户15户,户均蚕桑收入10000元以上的专业示范村1个,同时辐射带动了蒙自鸣鹫、期路白、西北勒三个乡镇的蚕桑产业发展。美誉公司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与蒙自县农业开发办积极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先后投入资金1500万元,依靠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修通了近40公里的桑园园区主干道,修建了近50个100立方的桑园用水水池,新建和改造大蚕室10800平方米、小蚕共育室4169平方米;公司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在冷泉基地新建了一座占地10亩的蚕桑技术培训推广中心及蚕茧收烘服务站,配套建设了蚕茧物资仓库、蚕业技术培训综合楼、购进一台日处理鲜茧10吨的热风自动循环烘茧机等硬件设施,为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蒙自蚕桑产业龙头公司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由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农科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和自然人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人民币600万元。公司主要致力于蚕桑基地建设,蚕桑产业发展的规划、论证,蚕桑生产技术的培训,蚕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工作。公司于2003年获得了鲜茧收购资格证;2004年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连续四年通过了中国质量保证协会组织的审查。生产的“红星”牌蚕种和“云草”牌丝制品正逐步成为云南省知名商标品牌。2006年公司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了雄蚕品种资源,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伴性平衡致死系,并开始了实用于云南的专养雄蚕技术研究。2003年被蒙自县人民政府认定为蒙自县发展蚕桑业的龙头企业,全面承担蒙自县的蚕桑产业化开发;2004年被省科技厅评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被红河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协调领导小组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州级重点龙头企业”;2008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冷泉镇是典型的农业镇,工业产值几乎为零,通过发展蚕桑,每年蚕农就新增了400多万元的产值,以竹木孔村为例,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500元,从2003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到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3.5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68.5元,与先前农民种玉米、旱稻等农作物现成了鲜明的经济对比,农民种一亩玉米平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种一亩旱稻(土地相对平缓)平均收入400元,而一亩桑园山地可以达到1000元以上,半山地可以达到1500元,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在项目的带动下,全村由以前的泥土路改为了水泥路面,家家通上了电,90%以上的农户建设了沼气池,80%以上的农户建设了家庭小水窖,95%以上的农户以蚕桑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增强了当地农村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一个短、平、快的产业平台,极大改善了冷泉镇的经济环境。蚕桑生产已逐渐成为山区、半山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特别是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及巩固扶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捷径,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新亮点。自蚕桑产业发展以来,蒙自县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惠农政策,支持蚕桑产业发展。一是2004年蒙自县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州有关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台了中共蒙自县委蒙自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培植的意见(蒙发200418号),制定了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加快推动了“8512”工程的实施(即在5年内,将优质稻、烤烟、甘蔗、蔬菜、大枇杷、小红枣、葡萄、蚕桑8个产业各发展到5万亩,石榴发展到12万亩),为蒙自蚕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由政府和公司共同出资,免费为农户提供优质嫁接桑苗,在规划区内科学种植;三是对规划区的成片桑园,凡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全部纳入退耕还林,享受国家相关补贴;四是新建或改建蚕房占地,由国土资源部门按临时生产用地办理,不再收取其他费用;五是按每栽1亩桑树配套500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进行蚕室的建设改造;六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保护龙头企业的合法权益。3、屏边县蚕桑基地依据近年来蚕茧市场前景较好的信息,结合屏边县新现乡土地广阔,降雨充沛,全年温差不大的优势,2007年10月,新现乡党委、政府经多方论证后,引进宝资通集团云南茧丝绸有限公司到新现乡发展蚕桑产业。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公司在舍古冲种植示范桑园40亩,用于饲养小蚕;在水田村委会建成小蚕共育室一个,每年能为农户提供1000-1500张三龄蚕;在原公路管理段建成大蚕养殖示范点一个,并建起了鲜茧收烘站,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上半年,经过农户试养,底咪村委会平均单张蚕种产茧量达到50.08公斤,最高达57.3公斤,按每公斤20元的收购价,一个批次农户一张蚕毛收益在900-1146元,全年平均可养殖5批,一亩地正常时养蚕年均收入在3500元左右。截止7月30日,公司已收购农户生产的蚕茧7吨,农户现金收入14万元。为进一步促进屏边县蚕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屏边县提出了在“十一五”末发展5万亩桑园的发展思路,并与宝资通公司达成了初步协议。公司无偿为蚕农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在桑树种植面积10000亩以内,涉及的桑苗、蚕种、蚕具、蚕药等由公司以成本价先赊垫给农户,待农户交售蚕茧时从售茧款中分批扣回。目前,宝资通公司在基础建设上已经投资了10万元,总投资已近100万元。4、河口县蚕桑基地2006年,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和红河学院在河口县桥头乡老街子村开始种桑养蚕试验示范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功。2007年,在桥头乡老街子村种桑养蚕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河口县创新办积极引进河口绿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桥头乡东瓜岭村开展蚕桑产业的投资推广工作,同时绿健公司和蚕蜂所签订长期的技术及蚕茧销售合作协议,桥头乡政府与绿健公司签订万亩桑蚕产业合作责任书。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短短的一年中,种桑养蚕试验示范的农户从2006年的20户增加到158户,在老街子村、东瓜岭村种植桑树面积由原来的50亩扩大到750亩,翻了14倍。2007年共饲养了3批蚕,亩产值达到1440元。目前,桥头乡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柑桔、甘蔗、草果、八角。根据统计提供的数据,2007年,柑桔亩平产值650元,甘蔗亩平产值620元,玉米亩平产值580元,而种桑养蚕按现在的保护价格计算,第一年的亩平产值可达1000元以上,第二年可达1500元以上,到丰产期第三年以后亩平产值可达2000元以上,收益是上列经济作物的2-4倍,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而且实施小蚕共育,农民实际每次养蚕的时间不到20天,基本不影响农民发展其他生产。2008年7月,绿健公司在桥头乡建成了蚕丝绵被加工厂,实现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原产地销售一体化。5、红河县蚕桑基地2006年8月,红河县阿扎河乡委政府班子成员到广西宜州考察种桑养蚕情况,确定了在阿扎河乡发展蚕桑产业,并成立了以乡委副书记为组长,林业、农业、扶贫、民政为成员的阿扎河乡种桑养蚕领导小组。2006年10月,乡政府以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发展,引进浙江省海宁市海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到阿扎河投资种桑养蚕项目。为了推广种桑养蚕,领导小组成员走村串户,海娟公司因势利导,示范带动,建设了50亩样板示范基地,供农户学习培训。通过多方努力,2006年栽桑农户118户,面积实现360亩,2007年试养蚕产鲜茧3吨,最低亩产值2400元,最高亩产值达到3400元,2007年底又新发展桑园1740亩,种桑养蚕农户达到570户。浙江省海宁市海娟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在红河县成立了蚕桑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公司与红河县政府签订合同,负责红河县内的蚕桑产业发展。在发展初期,公司对栽桑农户给予扶持政策,桑园面积在2000亩以下时,由公司每亩先垫支586元桑苗、蚕种、蚕具、蚕药费,待农户养蚕售茧时逐步从茧款中扣回。(三)科研情况红河州蚕桑科研机构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隶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云南省唯一从事蚕桑科研的研究机构,占地212.5公顷。现有在职职工308人,其中有科技人员127人,高级研究员16人,中级研究人员54人,初级研究和技术人员57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89人,硕士5人。自建所以来,研究所在家蚕品种选育、家蚕病理研究、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多项成果,在家蚕品种选育、蚕病综合防治、家蚕饲养和制种技术等领域对全省蚕桑产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家蚕学科的同行建立了长期的协作关系。所内拥有设施完备的科研中心实验室和蚕种质量检验中心、云南省蚕桑培训站等机构。所内建立了桑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有多年来采集到的桑树育种材料400多份。先后育成桑树品种“云桑1号”、“云桑2号”、“云桑3号”、“云桑798号”、“云丰1号”和“云果1号”等优良叶用和果用桑树品种。保存有家蚕育种材料134份,育成了“云蚕7云蚕8”、“云夏1云夏2”等七对优良家蚕品种,为云南省的蚕桑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保障;其中“云蚕3云蚕4”、“云蚕7云蚕8”、“云夏1云夏2”、“云松云月”选育分别获得1998年、2001年、2002年和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60多年的建设,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已建成了较完整的家蚕品种育种体系,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可以每年两对左右的品种提供生产使用,保证了云南省家蚕良种化的基本要求。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丝绸华丽而飘逸,悬垂而富有光泽,被誉为“纤维皇后”。茧丝纤维主要是由甘氨酸、丙氨酸等18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构成,与人的肌肤亲和力强,素有“人的第二肌肤”美称,其舒适性和保健功能是任何其他纤维无法比拟、无法代替的。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量将会越来越大。而且蚕茧的“生产车间”就是桑叶、蚕具,排出物就是蚕沙,“生产工艺”就是喂蚕除沙,不产生任何“三废”,完全是绿色环保型产业,特别是人类进入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崇尚回归自然,注重环境保护,茧丝绸作为“绿色产品”、“环保产品”,将成为国际消费的主流之一。目前,世界蚕丝纤维产量仅占世界纤维总量的0.17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现在欧美市场需求基本稳定,南美、中东和南非以及原东欧国家成为丝绸新的消费地区,消费总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0万吨左右;从国内消费市场来看:我国现有蚕丝的80以上外销,其中多数销往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人均丝绸消费量只有15g,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蚕丝300-400g,国内市场有较大潜力。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东南等沿海蚕桑主产省份传统农业受到冲击,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降,“东桑西移”成为必然趋势。国家茧丝绸协调领导小组作了决定,从2002年起,有计划地将茧丝绸原料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商务部已确定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作为蚕桑生产转移的重点地区。“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为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二)竞争力分析1、在国际、国内上具备优势丝绸历来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国际贸易商品。近年来,我国丝绸贸易量占世界蚕丝贸易总量的80以上,年出口创汇达25亿美元左右,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丝绸作为我国唯一左右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一直受到配额、关税等贸易壁垒的限制。加入WTO以后,对茧丝绸业这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将受益匪浅。这些行业的产品大都属于发达国家已不生产或很少生产,市场需求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加入WTO对我国茧丝绸业利大于弊,取消贸易壁垒将给我国丝绸外贸业带来商机。在国内,江苏、浙江等传统蚕桑主产区由于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大大增加,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逐渐弱化,甚至已无比较效益优势。为保持我国在世界茧丝绸贸易上的垄断地位,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目前江浙的蚕茧产量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大幅下降,是因为老一辈对蚕桑这个传统产业有了较深的感情,已成了一种文化,一时还舍不得放弃,但大部分年轻的一代已经不会再从事这个行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蚕桑在江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广西是近年来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亮点,短短几年时间,其蚕茧产量就已经超过了四川、浙江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一,但是由于受广西气候条件的限制,在广西只能饲养抗高温的蚕品种,以饲养“两广二号”为主,“两广二号”虽然抗性较好,但是茧丝质量较差,生丝以4A、3A、2A为主,高品位生丝较少。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冬暖夏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大部地区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形成了蚕桑生产的理想温度和湿度。春季温度回升快,桑树发芽早有利于春茧早上市;夏季温度不高,大部分蚕区月平均温度不超过30,秋季温度下降平缓,天高气爽,霜期多在11月以后出现,有利于饲养夏、秋蚕。因此云南春、夏、秋蚕生产极为优越,具备了世界上难得的适宜蚕桑生产的自然生态条件,素有“养蚕天堂”的美誉。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属优质蚕茧产区;云南蚕茧丝质优、上茧率高、解舒好、净度高,可以缫制5A、6A级的生丝。云南独特的气候特点和生产优质蚕茧的潜力,省外已有14家丝绸企业进驻云南,将云南作为其原料茧和生丝生产加工基地。红河州作为云南省气候特点的典型代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栽桑养蚕,在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上世纪三十年代,江浙等省的蚕桑业专家选中红河州作为中国蚕业的转移地,从那时起红河州就有了规模化的栽桑养蚕。2、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云南省桑树栽培历史悠久,在东汉永平年间就有桑树栽培和丝绸生产,赵州丝、永昌绸、滇缎曾驰名中外,云南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要道。红河州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后发优势明显。多元气候以及北回归线横贯全州,形成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境内成为了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最佳适宜区,是云南省粮食、甘蔗、烤烟、蔬菜、水果的主产区之一。全州221万亩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达7000多种;珍稀保护植物116种,各类脊椎动物774种,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是我省实施“中华生物谷”工程的重要基地。我国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半山区,发展蚕桑与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好的产业。根据国家商务部2004年的统计数据,蚕桑业在整个农产品中现金收益是相当高的,2004年全国平均蚕桑业现金收益1393.48元,而烤烟是773.65元,棉花是615.44元,稻谷484.7元,甘蔗409.29元,小麦是318.96元,玉米是318.25元。红河州目前经济水平不高,劳动者的报酬水平还比较低,全州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93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8元。红河州国土面积32930平方千米,其中海拔在800-1600米高度的半山区占到了70%以上,而这一区域正是农村产业薄弱地带,多以种植玉米为主,土地亩产值低。而这一海拔高度正好适合桑树的生长,为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而且红河州富足的劳动力资源也为发展蚕桑产业奠定了基础。坐落在蒙自县草坝镇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云南省唯一从事蚕桑研究的科研单位,技术力量雄厚,所内建立了桑树种质资源圃,保存有多年来采集到的桑树育种材料400多份。先后育成或选育出桑树品种“云桑1号”、“云桑2号”、“云桑3号”、“云桑798号”、“云丰1号”、“云果1号”、“农桑14号”、“农桑12号”、“农桑8号”、“盛东1号”、“海宁桑”和“湘7920”等优良叶用和果用桑树品种。保存有家蚕育种材料134份,育成了“滇13滇14”、“802781”、“云蚕1云蚕2”、“云蚕3云蚕4”、“云蚕5云蚕6”、“云蚕7云蚕8”、“云夏1云夏2”、“蒙草红云”、“云松云月”等优良家蚕品种。近几年蚕蜂所推广优良家蚕品种近40万张,技术和品种覆盖60万亩,占云南省蚕桑面积的60%,为云南省的蚕桑生产提供了技术基础保障;其中“云蚕3云蚕4”、“云蚕7云蚕8”、“云夏1云夏2”、“云松云月”选育分别获得1998年、2001年、2002年和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蚕蜂所全面的科研基础条件,120余人的技术队伍,加之研究所就在红河州,这是红河州发展栽桑养蚕业最优越的条件,蚕蜂所可以为红河州蚕桑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因此,蚕桑产业在红河州山区、半山区农业产业中既有较高的比较效益,又有科研院所的品种和技术支持,产品销路有保障,发展优势明显。3、影响蚕茧生产稳定性的因素分析影响蚕茧生产稳定性的因素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就是国际生丝价格的波动传导到蚕茧收购价格上,导致农民养蚕收益降低,从而影响农民的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从历史经验来看,4A级及以下的生丝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波动较大,而4A级以上的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则相对比较稳定,且需求量也较大。云南是生产优质蚕茧的好地方,素有“养蚕天堂”的美誉,生产的蚕茧可以缫制5A以上的生丝,需求量大,蚕茧供不应求。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遵循的就是生产优质蚕茧这条原则,走创优质品牌的路子,所以在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生产的优质蚕茧销售前景广阔。另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水平,会对区域范围内蚕业的存续产生长远作用(国外如日本、韩国蚕业的衰退,国内如苏南地区、广东佛山地区的退出)。局部范围内,生态环境与污染程度,主副业多种经营项目之间设备、劳力投入产出的综合横向比价,以及“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发展氛围,也会对养蚕造成较大影响。内因是蚕桑产业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桑树病虫害,二是家蚕病害和农药中毒。云南桑树病虫害主要有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桑红蜘蛛、桑瘿蚊、桑蓟马等,通过科学防治,桑树病虫害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不会给养蚕用叶造成太大损失。家蚕病害主要有微粒子病、僵病和脓病,微粒子病对蚕桑产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主要通过胚胎传染,通过使用经过严格检疫的合格蚕种,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合格蚕种流入,减少因不合格蚕种将微粒子病带入的危险。僵病和脓病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通过严格进行消毒防病,是可以预防的。农药中毒在农村养蚕过程中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桑园与果园或其它经济作物种植区相邻,喷洒农药时桑园受到污染,导致蚕吃桑叶后中毒。预防农药中毒有效的方法就是,桑园要远离其它经济作物,特别是要远离果园、烟草种植区。尽管种桑养蚕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但只要理顺发展思路,严格按照栽桑养蚕操作规程去执行,不利因素是可以克服的。而且现在农村发展蚕桑产业都是采取的“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的发展思路,大大降低了农户养蚕的风险。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根据红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结合本州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对农业自然资源合理配置要求和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坚持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实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分步实施,产业联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优质蚕桑基地建设,把蚕桑生产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生产队伍建设,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整体水平,并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红河州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二)遵循原则1、创新工作机制创新蚕桑产业建设工作机制,在思想观念上,把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来抓;在生产方式上,要由粗放性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在运行模式上,采用“政府指导、企业参与、农民自愿”的运行方式,使农民增收,企业有效益,政府有业绩。2、实施良种、良法工程以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的科技成果为依托,高标准、严要求,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桑树品种和高产高品位生丝家蚕品种,实施蚕桑良种化工程,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和简易化、省力化、标准化养蚕技术,建立“小蚕共育户+大蚕饲养户”的协作模式,充分发挥红河州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3、狠抓基地建设抢抓“东桑西移”政策机遇,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以大乡(镇)、大村、大组、大户建设为载体,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标准化桑园。桑园建设要集中、连片、成带,要稳步推进,种一亩桑,就要养一亩桑的蚕,就要产生一亩的效益,不能只图数量不讲质量,使我州蚕桑产业布局合理化、基地规范化、经营规模化。4、培育龙头企业每个蚕桑基地县扶持一家龙头企业来发展本县的蚕桑产业,各县政府要制定完善蚕桑产业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充分体现“谁投资、谁受益、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市场经济规则,规范蚕种供应和蚕茧收购秩序,切实维护龙头企业和蚕农的合法权益。龙头企业要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以市场价收购蚕农生产的蚕茧,鲜茧价格不能低于最低收购保护价,不打白条。当地政府要在龙头企业建设蚕茧收烘站和缫丝厂用地审批上给予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最先进的烘茧设备和缫丝设备,提升科技生产水平,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增加产业发展效益。(三)主要目标1、蚕茧产量、产值目标在现有3万亩桑园的基础上,每年新增桑园面积3万亩,到2017年,全州投产优质桑园达到23万亩,年产鲜茧16000吨,年加工干茧6500吨,实现农业产值3亿元。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平均亩桑产茧达到70公斤以上(全国平均亩桑产茧量为54.6公斤),农民户均种桑5亩,年养蚕10张,养蚕收入超过6000元;张种产茧量达到36公斤以上,上茧率达到90%以上,解舒率在60%以上,鲜茧出丝率达到14%以上,符合缫制4A级以上生丝的原料茧质要求。3、蚕区布局调整优化目标 按照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立足红河州蚕桑生产最适宜自然生态条件,逐步实现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准确定位我州蚕业区域和发展模式。在蒙自县和开远市蚕区,集中资金、技术、政策等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发展,并立足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出代表红河州蚕业未来水平和发展方向的产业基地。集中成片发展蚕桑专业社、专业村、基地镇(乡),淡化发展总量,强化科技含量和经营效益。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采取整合项目建基地、引进业主建基地、发展大户建基地等办法,建设区域性的蚕业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县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4、养蚕生产的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推进目标 以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收烘企业或缫丝加工企业、或蚕桑技术服务单位为核心,按照自愿组合、章程约定、各负其责、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分散的蚕农组织到专业合作社中来,做到种桑养蚕技术服务统一提供,蚕农按合同规定交售,逐步实行保护价收购、订单养蚕、二次返利、蚕农入股等利益连接方式,探索建立蚕桑产业化经营运作机制。制定红河州桑树栽培技术规程、桑蚕种质量标准规范、蚕种催青技术规范、桑蚕饲育及上蔟技术规范及桑蚕茧(鲜茧)分级及检验方法等蚕桑系列地方标准,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养蚕技术服务,统一操作规程,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5、蚕业科技进步目标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桑树冬季重剪与夏伐并存,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的蚕业生产技术路线。“多批次滚动养蚕”布局,能有效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提高养蚕设施设备利用率、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激发广大蚕农的栽桑养蚕积极性。各蚕区要大力发展与省力化养蚕技术相配套的中、低干密植桑园和大行间作桑园,在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成熟的桑园中稳步推进桑树夏伐管理技术,提高桑园生产能力,为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的生产布局创造条件。全面推行“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的养殖模式,按100亩标准桑园配备一间小蚕共育室的标准建设,选择蚕室条件好,养蚕技术水平高的蚕农作为小蚕共育户,大蚕统一采用省力化活动蚕台饲养,全面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技术,上蔟第7天采茧销售。各县要建立蚕桑标准化示范区,让农民学有样板,看有现场,从而带动发展,逐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四、优势区域布局(一)确定优势区域的原则蚕桑基地建设布局应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发挥自然优势,把重点摆在最适宜区;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生产基础,突出重点,形成区域性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应用科学技术,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建设蚕桑基地;四是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避免与其它作物布局相冲突。1、生态条件适宜 所选优势区域的海拔高度在800-2000米范围内,自然生态条件能满足栽桑养蚕的基本需要,即年降水量达500mm以上、10有效积温达3000以上、无霜期达150天以上;无重大灾害性天气和污水、废气、烟尘等污染源;正常情况下所产蚕茧,符合丝绸工业对原料茧质的指标要求。2、比较效益较高 栽桑养蚕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与粮食作物相比,高出30以上,横向比较的竞争优势相对明显。3、具备一定基础 所选优势区域内劳动力人口充足,可栽桑土地丰富,蚕茧生产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具有较为配套的蚕种供应、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控等基础设施以及蚕茧销售网络、茧丝加工龙头企业。(二)优势区域布局根据现有基础、生态条件、以及地方政府、民间对发展蚕桑产业的态度,按照优势区域选择的原则,初步确定开远市、蒙自县、屏边县、河口县、红河县和元阳县等6个县(市)为红河州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区域。1、开远市优势区域该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夏长无冬,秋春相连,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全年10积温天数长达326天,积温达6729.8,无霜期341天。2007年,开远市市政府积极引进云南宝泽实业有限公司在开远成立宝泽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着手在开远发展蚕桑产业,现已发展桑园1500亩。规划桑园面积5万亩,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和营镇、碑格乡、乐白道办事处、灵泉办事处、羊街乡、小龙潭办事处和大庄乡。2、蒙自县优势区域该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8.6,年均降雨815.8毫米,全年无霜期337天,年均日照2234小时,自然环境优越,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现代特色农业深度开发。该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桑园基本连片集中,产业体系较为健全,技术水平相对较高,是红河州优质蚕茧的主要产区,也是云南省主要的蚕种生产基地之一。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坐落地蒙自县草坝镇,是云南省唯一从事蚕桑科研的研究所,由该所组建的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承担着蒙自县5万亩优质桑园的建设任务,现已发展桑园23000亩。规划桑园面积5万亩,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草坝镇、冷泉镇、水田乡、期路白乡和西北勒乡。3、屏边县优势区域该区属低纬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立体气候,因海拔不同呈现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4个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650mm,年平均日照数1555小时,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无霜期343天。在全县的中低热河谷地区,有“天然温室”之美称。2007年,屏边县引进宝资通集团云南茧丝绸有限公司到屏边投资开发蚕桑产业,现已发展桑园500亩。规划桑园面积5万亩,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玉屏镇、新现乡、和平乡和白云乡。4、河口县优势区域该区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2.6,年均降水量1784.7mm。高温多湿,土地肥沃,生物资源丰富,有“小动物王国”和“小植物王国”之称,是国内少有的“天然大温室”。2006年,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在红河学院的资助下,在河口县桥头乡老街子村开始种桑养蚕试验示范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功。2007年,河口县创新办积极引进河口绿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桥头乡东瓜岭村开展蚕桑产业的投资推广工作,现已发展桑园700多亩。规划桑园面积2万亩,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桥头乡。5、红河县优势区域该区地处横断山系哀牢山脉中山峡谷地带,可分为低山河谷区、半山区、山区3种地形类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立体生态、立体农业特征十分明显。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在9.1-24.2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340mm。2006年,红河县引进浙江省海宁市海娟纺织有限公司在阿扎河乡政府驻地建立种桑养蚕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已发展桑园2100亩。规划桑园面积3万亩,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阿扎河乡、石头寨乡、甲寅乡、宝华乡和乐育乡。6、元阳县优势区域该区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16.4,最高气温43.5,最低气温3.7,年平均降雨量899.5mm。规划桑园面积3万亩,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新街镇、嘎娘乡、上新城乡和逢春岭乡。五、主要建设项目(一)优良种苗繁育体系建设1、蚕种场建设云南现有四家蚕种场(一家原种场、三家普种场),年生产能力分别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家蚕原种场原种3万张、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普种场一代杂交种40万张、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蚕种场一代杂交种5万张和陆良县蚕种场一代杂交种30万张。2007年,云南省的发种量达到了93万张,即使云南省的三家普种场满负荷生产,云南省的蚕种缺口还有18万张,需要从省外调入。而近几年通过使用省外蚕种的情况来看,经常会出现蚕种质量问题,导致蚕农利益受到损失。因此,红河州蚕桑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应立足于蚕种州内自给,以保证蚕种供应安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普种场现有的蚕种生产量只能暂时满足现阶段的蚕桑发展用种要求,随着红河州蚕桑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基地使用的蚕种量将会越来越多,到2017年25万亩蚕桑基地建成投产后,每年需优质蚕种50万张,蚕种供应缺口很大。因此要逐年加大对蚕种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原蚕基地建设,改善现有蚕种场制种条件,不断扩大制种量,以满足红河州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美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家蚕新品种育种、繁育、示范推广产业化基地和家蚕良种示范推广体系,形成年产家蚕原种50000张、一代杂交种100万盒的生产能力。投资规模3000万元。2、桑树种苗场圃建设23万亩蚕桑基地建设,共需要优质桑苗2.76亿株,按年新栽桑3万亩,每亩栽桑1200株计算,每年需要3600万株桑苗,如果大量从江苏、浙江、四川等老蚕桑地区调进,一是运输成本加大,二是,从防止病虫害传播的角度看,会引入桑树毁灭性的病虫害,如桑树病毒性萎缩病,对栽桑业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要保障23万亩蚕桑基地的顺利建成,要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桑苗繁育基地,保障桑苗供应,降低栽桑成本。利用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技术优势,地方蚕桑龙头企业参与,州、县每年安排配套资金,在河口和草坝选择适宜的地方建成桑苗快速繁育基地,采用最新的桑树绿枝和硬枝扦插技术,快速繁育丰产优良品种桑苗。同时各县蚕桑龙头企业要选择灌溉条件较好,交通方便的村子建设50亩良桑示范园,为农民提供参观学习场所,同时为杂交桑嫁接改造提供优质穗条。利用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技术优势,在河口和草坝建成3个年生产桑苗1200万株的桑苗快速繁育基地;各县选择灌溉条件较好,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