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一以贯之——简评中书协理事梁永琳书法.doc_第1页
书道一以贯之——简评中书协理事梁永琳书法.doc_第2页
书道一以贯之——简评中书协理事梁永琳书法.doc_第3页
书道一以贯之——简评中书协理事梁永琳书法.doc_第4页
书道一以贯之——简评中书协理事梁永琳书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永琳书法作品 中国书法发展至今,对于书法的继承与发展的走向,诸多书法爱好者彼此有着同样的疑难,诸如当代书法家能否超越古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后世;是应该更多得师法古人,坚守传统学习道路,还是更多地张扬自我,走“现代书法”的路径?在种目繁多的书法作品中,笔者似乎找到了知音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梁永琳。 梁永琳书法作品 欣赏书法,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同。什么才是美的书法,莫衷一是。薛元明先生认为书法没有评判的“标准”与所谓的“标准书法”。在此,笔者认为中国书法制度有书法标准的概念。我们在欣赏三希堂法帖,研究了能够入选其内的书作,可以发现它必然从师承关系、章法、墨法、形式、气韵等诸方面进行评判,符合这些“标准”的自然会选入法帖。初看梁永琳先生的书法,觉得其书法彰显的是一种明显的师承关系,不论真、草、隶、篆均可找到我们熟知的法帖的影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舒服,因为他的字符合古人结字的法度。读他的楷书,从张猛龙碑到唐楷,他都悉心临摹,在唐楷日益不被重视的今天,梁先生能够潜心取法乎上的精神值得发扬。再看他的隶书,不论乙瑛碑、西峡颂、礼器碑均进行过认真临习,将三种碑体的浑厚、锋利、方折而藏匿不露之风格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总之,梁永琳自己认为,学书要多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以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学习。 梁永琳书法作品 品评一件书作,既要看到局部,更要统筹全局。多次观永琳书法,觉得他不光对每个字的结构把握甚为严谨,其实,要完成一件近乎完美的作品,需要对作品的整体布局也要考虑周全。王僧虔所说的“形质”,是对每个字以及章法都要严格对待,在这一点上,梁先生规矩地按照各书体的特点进行行列排布,与此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现代社会的审美理念,创作出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优秀作品。鉴于笔者对其作品的分析认为,其书作注重主体内容,落款与钤印简单明了,不像有些书家对正文与题款关系处理不当,影响整体效果,弄巧成拙。 查阅梁永琳先生的资料时可以发现,在他的朋友为他所作的评论中都提到了其对读书的重视。作为新闻编辑,梁永琳面对数量繁多、种类庞杂的报刊书籍,必然会在选择中择各方之长,补自我之短。至于他喜爱的书籍,当然首选老庄,中国传统哲学对他作诗作文与书艺的继续发展产生相得益彰之妙。梁永琳书法作品 梁永琳的艺术随笔中有这样一话,“在吸收经典书法精华进行形式体验的同时,充分调动创作本体的生活体验与文化积累”,这是他对书艺的理解,也是对传统哲学与书法相融的认知。书法家谢云曾对永琳书艺赋诗“赋得锦章添雅签,墨清珠润自留连。翰光遗响谱文牍,玉版生香书韵传。”从中我们亦可读出他的书法中蕴含的意味。(文/成功书画家网 神州诗书画报实习记者 李和睿) 梁永琳,1958年生于广东潮州。字玉海。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兼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部委员,神州书画院特约书画师,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1,美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