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保辜制度的借鉴.doc_第1页
对古代保辜制度的借鉴.doc_第2页
对古代保辜制度的借鉴.doc_第3页
对古代保辜制度的借鉴.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古代保辜制度的借鉴何谓保辜? 清律辑注说:“保,养也,辜,罪也。保辜,谓殴伤人未致死,当官立限保之。保人之伤,正所以保己之罪也。”保辜是中国古代刑法为处理伤害案件而创立的一种特殊的法律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殴人后, 官方依法立下期限, 待期限届满时视被害人之伤情, 再定罪量刑。具体而言, 若被害人被殴伤后在保辜期限内死亡的, 即认为殴伤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对加害人应以杀人论; 若被害人在保辜期限届满之日后死亡的, 或者被害人虽死于保辜期限之内, 但因他故所致, 则认为殴伤与死亡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对加害人应以殴人致伤论。保辜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保辜仅适用于殴打或伤害他人,但尚未当场致死的案件。辜限由法律规定,以辜限内的不同结果作为定罪量刑的根据。被害人在辜限内死亡的,构成杀人罪;在辜限外或者虽辜限以内,但系因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只构成伤害罪。2.辜限的长短与斗殴初始致成的伤害等级和使用的凶器的强度成正比, 初始伤势越重或凶器越坚锐, 则辜限愈长;反之,则愈短。3.保辜制度强调了殴打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属于立法推定:致伤后在辜期内出现的结果与殴伤行为之间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关于保辜制度的立法目的,古代统治者认为是“所以重民命而慎刑罚”,即体现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本”或“重民”思想。保辜制度的本质,不仅在于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责任,更在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促使犯罪行为人在伤害后果发生后,主动采取积极的补救、修复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伤害后果发生前的状况。同时, 保辜制度体现着儒家的无讼、宽缓慎刑等法律思想, 它为缓解当事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促进当时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及稳固当时的社会秩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立足于现代法治视角来审视它,这一制度有其合理性:它蕴含有丰富的儒家非讼思想;强调了伤害行为与伤害结果之间要有因果关系;节俭司法资源,提高效率,统一执法;包含着犯罪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实现对被害人的慰抚、补偿,从而遏制未来可能的报复行为;蕴含着朴素的公平、公正观念。由此可见,作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体现着法律对人的终极关怀充满了浓重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对被害人还是加害人。而这种人文精神恰恰是法律的终极追求。这种精神甚是符合现代刑法公正、人道的价值取向。也基本符合我国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从而能为现行刑法所吸纳。首先,我国刑法规定了“罚金刑”, 长期以来我们坚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信条,在刑事立法上表现之一便是:严禁用“自由刑”折抵“罚金刑”,更有甚者把这种做法视为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痛斥;尽管我们都说,要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刑法新观念”但是97年修订刑法时,只是扩大了罚金刑的适用范围,但罚金刑仍然是从刑,没能上升为主刑。在刑罚制度上依旧是严禁“自由刑”折抵“罚金”。 现实社会中,法院有关罚金的判决,执行起来很困难。“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成了一些被执行人耍赖的杀手锏。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第四条有“通肇事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规定。这些制度体现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刑法新观念”采取了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务实态度,与保辜制度的做法有类似之处。 其次,我国现在司法实践中采用的“赔偿减刑”的办法, 就与保辜制度有着类似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保辜制度所特有的救济被害人权利、改善犯罪双方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的功能, 也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刑事法律体系时去借鉴。什么事赔偿减刑呢?即被告人在犯罪后积极主动向被害人或其家属进行赔偿或者被告人家属愿代替被告人向被害人或其家属进行赔偿,法院可以在正确认定被告人罪名的同时, 在量刑过程中, 将这种赔偿行为作为酌定的从轻处罚情节, 对被告人酌情从轻处罚的法律制度。“赔偿减刑”中的“赔偿”是指被告人主动向被害人或其家属或者被告人家属自愿代替被告人向被害人或其家属对被害人或其家属的损害进行经济赔偿。“减刑”也并非是刑法78 条所指的减刑, 是指法院将被告人或其家属主动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的作法。赔偿减刑和保辜制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无论是保辜制度, 还是赔偿减刑, 他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被害人的利益都起到了缓和被害人、被告人与社会三者之间矛盾的作用;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两者都体现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综上所述, 赔偿减刑对我国传统法律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是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精华部分保辜制度的理论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再次,保辜是对犯罪后果的恢复原状。所以,刑法上借鉴保辜制度,不妨引入一个新的制度“犯罪复原”。所谓犯罪复原是指在某些犯罪的既遂之后,直至司法机关立案前,由于犯罪人采取积极的将功补过态度和措施,对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进行有效的修复、补救,对被害人进行有效的慰抚。从而应当给予犯罪人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制度。犯罪复原制度的特点是:犯罪复原只能发生在某些犯罪既遂之后直至司法机关立案前。犯罪复原必须以实施社会危害进行有效的修复、补救,对被害人进行有效的慰抚为成立条件。犯罪复原必须以犯罪者本人亲自实施积极的有效的修复、补救,对被害人进行有效的慰抚作为成立条件。犯罪复原制度仅适用于最高法定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过失犯罪;或者最高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故意犯罪犯罪复原一旦存在,经司法机关认定,便构成法定的“应当给与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理由。而不允许司法时将其视为“酌定”量刑情节。不难看出,犯罪复原制度既不同与现有的犯罪预备、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也不同于既存的“自首”“坦白” 以及立案后的“积极退脏” 等法定或酌定情节。从而有其独立的价值。比如说,在刑法的第46条规定的犯罪既遂之后,司法机关立案前,犯罪人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进行有效的修复、补救,对被害人进行有效的慰抚,符合犯罪复原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当然,这只是一个设计。如果现行刑法真能将其合理性吸纳,那么,交通肇事后的逃逸情况将会大大减少,过失犯罪,伤害等轻微的刑事案中的发案率也会明显下降;而且,犯罪的被害人也将会适时得到慰抚、安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睦。保辜制度所蕴含的深邃内容远非如此,由于我的学识有限,只能从观念侧面对保辜制度的内容进行分析,由此得出一些保辜制度对现行法律的可行性分析。在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