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必修一 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质量检测 期末测试卷.doc_第1页
湘教版 必修一 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质量检测 期末测试卷.doc_第2页
湘教版 必修一 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质量检测 期末测试卷.doc_第3页
湘教版 必修一 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质量检测 期末测试卷.doc_第4页
湘教版 必修一 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质量检测 期末测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地理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综合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以及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第卷(选择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直接写在本试卷上。2. 第卷共4页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50分)宇宙,一个伟大的物质演化的史诗。地球,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她的生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1.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A. 太阳 B. 月球 C. 金星 D. 火星2. 与地球上生命存在无关的因素是A.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B. 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C.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D. 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3. 公元前28年,史记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距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右图中的A. A层B. B层C. C层D. A、B、C三层4. 当北京时间是中午12点时,下列城市所在时区的区时正好6点的是A. 东京(东九区) B. 开罗(东二区) C. 纽约(西五区) D. 伦敦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57题。5.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A. 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B.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C. 太阳黑子数目最多D.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6.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A. 南极圈出现极昼 B. 北极圈出现极昼C. 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D. 全球昼夜平分7.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这一天A.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 地球公转速度最快C. 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快 D. 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8. 下列各层大气,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A. 高层大气 B. 对流层 C. 平流层 D. 电离层9. 有利于高空飞行的大气层是A. 高层大气 B. 对流层 C. 平流层 D. 电离层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图中ABC表示晨昏线。读图,回答1011题。10. 该图显示的是A. 春分日 B. 秋分日C. 夏至日 D. 冬至日 11. D和E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C. 地中海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8,完成1214题。12.下 图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 甲处气温比乙处低 B. 甲处气压比乙处高C. 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D. 丙处气压比丁处高13. 若图示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为岩浆,乙为变质岩,则A. 丙代表沉积岩 B. 丁代表岩浆岩C. 代表变质作用 D. 代表重熔再生14.若图示为表层大洋环流示意图,且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平分,则处可能为A. 加利福尼亚寒流B. 日本暖流C. 西澳大利亚寒流D. 巴西暖流读济南市某时段气温和昼长变化示意图,完成1517题。 济南市某时段气温和昼长变化图15. 下图正确反映济南市该时段气压变化的是 16. 济南市空气质量预报“12日污染指数:4级,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 B. 冷空气过境近地面大气出现逆温现象 C. 风力大 D. 城市多高大建筑,空气流动不通畅 17. 此时我国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齐鲁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烧 B. 长城内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 江淮平原草长莺飞二月天 D. 太行群山霜叶红于二月花18.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响的是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 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 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B. 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C. 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D. 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20. 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影响气候的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据此回答1214题。21. 非洲热带沙漠气候面积广大的原因有: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面积大 东部地形以高原为主,海岸线平直 加那利寒流经过西海岸A. B. C. D. 22. 青岛、大连成为我国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是A. 地处沿海,气温年较差小 B. 地处沿海,气温日较差大C. 地处沿海,台风暴雨较多 D. 地处沿海,昼吹陆风,夜吹海风23.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A. 下垫面状况 B. 气候的纬度差异 C. 大气环流状况 D. 太阳辐射24. 下图所示几种空气环流模式图,不正确的是A. B. C. D. 25. 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 铁矿石、石灰岩 B. 锰矿、钢材 C. 雷电、耕地 D. 玉米、草场第卷(综合题 共50分)注意事项:1. 第卷共4页4小题,共50分。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目填写清楚。二、 综合题(共50分)得分评卷人26. (10分)下图中AC为赤道,BC为晨昏线的一部分,根据日历信息,读图后回答问题。(1) 在左图中画出晨昏线的另一部分,并用阴影表示出夜的范围。(4分)(2) 左图中A、B、D三处,昼最长的是 处。(2分)(3) 济南市某高中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图示日期内,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测得该校所在地(116E,36N)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303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该小组推测并简述自日历所示日期到放寒假(2007年2月6日)期间所测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并在下图中标出放寒假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大致位置。(4分)地球公转中的二分至示意图得分评卷人27. (12分)通过解读2008年1月10日“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1) 此时,控制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哪些?(2分)(2) 请你分析一下,北京今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过程?(6分) (3) 此季节我国常出现的气象灾害是什么?表现出什么样的天气特征?(4分)得分评卷人28.(10分) 某大学地理系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庐山及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BCA(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出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2分)(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A、B、C、三地中的 非常相似。(1分)(3)当同学们到达B山山麓地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我国东部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说出B处地貌形态形成的原因。(2分) (4)同学们到达B山顶时,发现从山下带来的密封食品包装袋鼓起来了。请你解释其原因。(2分)(5) 在撰写考察报告时,甲、乙两位同学对“图中表现出的水循环类型”这一现象的解释持不同的观点。甲同学认为:属于海陆间水循环;而乙同学则认为:属于内陆小循环。你赞成谁的观点?并帮助描述“该类水循环的重要地理意义”(3分)29. (12分)这是一片备受世人瞩目的土地,从自然环境到人类文明的演进,无不留下深深的印记。自然地理环境又是由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组成的整体。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现代 (1) 由图中资料,分析推断该区域商周时期与现在气候特征的差异。(4分) (2)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解释该区域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原因。(3分) (3) 请你根据统一变化的原理分析在水土流失的过程中,本区域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5分) 参 考 答 案一、 单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BBABDDABCCCDC141516171819202122232425BCBCDDADAADA二、 综合题26. (共10 分)(1) 将BA用平滑曲线相连(2分) 画出阴影(2分) (2) A(2分)(3) 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之后逐渐变大(2分)画图,在之间大致位于中间位置附近(2分)27. (共12分)(1) 锋面气旋,反气旋(2分) (2) 锋面过境时,往往有大风、雨雪、气温降低;过境后,天气晴朗,气温进一步降低气压升高(6分) (3) 寒潮 大风、冻害、雨雪(4分)28. (共16分)(1) 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度。准备相应行装。(只答考虑温差得2分,算出数字得3分)(2) 该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2分)(3) 南坡没有(1分)。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不丰富。(2分)(4) 这是因为气压降低所造成的。(2分)(5) 高寒、缺氧、冻土(2分)(6) 乙同学的观点正确(1分)。因为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规律。成因是: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自徐州到吐鲁番的植被变化遵循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温度条件的影响。(3分)29(共12 分)(1) 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现在:气候较商周时期干冷。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4分)土壤变化:肥力下降。地貌变化:地表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