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阅读学的两个问题.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阅读学的两个问题.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阅读学的两个问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语文教学阅读学的两个问题一、对语文教学阅读学的一点揭示说起来,我国的阅读学理论和实践都是十分发达的。从早期的注、注疏到后来的集注、义解,乃至后来的评点式阅读之类,其成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之堪比。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近现代中国的阅读学颇有滞后的倾向。比如理论研究的落后与停滞,比如阅读实践的不发达等等。在阅读理论的建设方面,除40年代艾伟的阅读学(阅读心理国语问题,1948年,上海)以外,似乎很少有人进行相关的探索(当然不是没有)。而在阅读实践方面,或者由于历史社会的躁动,人们对于阅读理解大多限于业余的消遣。而在大众之中,将阅读视作生命或最低标准的一般研读,那就少之又少了。在教学方面,将阅读理论及其实践贯通于其中的做法也不是很多。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应该是更不满意的。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与大众的阅读理论缺失相关,用于教学的阅读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就教学的阅读理论体系来看,我们可以说5年以内的教师没有一个是专门受过阅读学理论的教育的,更不用说10年以来的教师了。阅读是什么,阅读的历史如何,如何去阅读,中外阅读各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进入阅读,阅读的当下发展状况如何等等,语文课如何贯彻阅读等诸般问题,如果能有10的语文教师思考过,那就善莫大焉。当然也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中没有阅读教学探索,如在语文教学法中有所谓“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五步阅读法”,其他如有人总结的默读法、间读法、复读法、研读法、跳读法、算读法、索果阅读法、追因阅读法、关键词句阅读法、代入阅读法等等;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方法其实大多数是从教学组织的角度来谈的,因而,完全可以称作阅读教学组织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法,因为各种说法事实上并不是从阅读核心上去解决问题。而实质上,阅读,正如北京市十二中著名特级教师王俊鸣先生所说,它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只是从我国整体的文化背景上看,因为完全缺乏一种有效的阅读理论,至于读写不分的情况更是普遍,其结果当然是阅读没有教好,写作也没有长进。其二,由于人们长期以来所受的思想倾向影响,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所变态,阅读进入了一个误区。例如:一部无中生有的荔枝蜜、茶花赋被人万口称誉,一部宣扬“苦趣”的情感虚无的雨中登泰山被奉为圭臬(李健吾的其他作品比这更优秀的并未被选用),一部用单向性思维写出的语速迟缓的难老泉居然被认为构思精巧的佳作,更多无病呻吟的文章被捧好,等等,这种现象也许只有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经历过。原因是人们普遍以为阅读就是寻找政治观点,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的课文理解大多以段落分析、中心总结等等为中心,并且只允许有单向性的惟一的解读,这样,我们的阅读就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这种做法的风行一时,正是人们阅读理论欠缺的标志。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语文教师一无是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正确的科学的阅读学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影响毕竟是低微的。教师们的成就固然可观,但假如永远都用盲人摸象的办法教授学生,那结果就十分悲哀了。其三,阅读学理论中的许多有效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还未深入到普通读者之中。比如,鲁迅先生读书也是强调随便翻翻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随便翻翻?随便翻翻又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浏览的方式阅读?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检索又有什么好处?研读与目录有何关系?如何体现目录的重要意义?其他如快速阅读,提要阅读,审视阅读,评价阅读,对比阅读,此外更重要的还有应试阅读等等,所有有关阅读的问题都是很多的。从我们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讲,可惜这些内容很少进入到语文的课堂里。尽管我们多少年来一直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这种方式大多是以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对技能的了解为标志的。实质上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技能方向的教育少之又少。其四,在阅读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常将阅读与鉴赏和语义理解混淆不分。对于阅读和鉴赏,我国过去常常是混淆不分的,当然也不是说二者就没联系,但完全的毫无分别也造成了阅读的误解。比如就说评点式阅读,假如说先前毛宗岗、金圣叹、脂砚斋主等人评过的四大典籍及古今名文,为我们的阅读能进入作者的语境也建立相当的功勋,那么,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他们对阅读学的消极影响。如他们对内容的把握较多地忽视文章主体概念的内在把握。对作品的体悟过于细碎,而有时却未必能深入作品的核心。将中国哲学的神气观引入到作品中,则赋予作品神秘色彩和政治色彩,作品的教化作用被过于夸大了,以致后来我们常常将这种方式当成阅读的本源。这种方式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在进入作品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文章的作法。本来从叙述学的角度讲,讲文章的作法也没有多么不好,但是假如我们只把文法当作文章的惟一宗旨去追求,那么我们追求到手之时,也就是我们受文法虏掠之时。为什么早些年我们的教材只讲“记叙”、“议论”和“抒情”、“说明”,对于其他体式的文章视而不见,根源即在于此。所有这些讲法无不上了鉴赏指要的恶当。这种现象严重之时,乃至于将书信规定了几大部分。将初中生的作文一律死定为“写人的”或“写事的”,而实际上,我们并未见到名家作品千人一面之理。“鉴赏之学”最为恶毒的一个影响是,它往往架空了读者和作品的有效沟通。比如记念刘和珍君,我听过青年教师的课,几乎没有不是从“为什么想写又无从写”纪念文章讲起的,这就是鉴赏所走的路子,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先假定学生读懂了文章,然后再来评价,从评价的角度进行学习。而事实上学生也许根本还没有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作为一篇经典文章的教学,假如忽视了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那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要使学生知道刘和珍何许人也,结论自然就出来了。而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再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就我所知,有不少老师在标题上费尽心思,很少有把它当成几个有着深刻含义的故事这样既有利于启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教法来进行教学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可能过多地受到了文法教学的负面影响,反而失去了文法创造的潜在动力。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高考一旦考查“文体不限”的考题时,我们的老师就无所适从的原因。因为,老师们压根儿就对文体与文法没有进行过学习与研究,自然有着一种恐惧感。换句话说,不切实际的鉴赏架空了我们进入作品内核的桥梁。在语义理论方面,阅读学停滞可能是与语义学或阐释学或阅读学的不发达有直接关系。语义学、阐释学(或解读学)在西方都是一门显学。尤其是阐释学更有其悠久的历史。它们既有相当的理论,更有着丰赡的实践,自成体系,且功效显著。我国固然也有训诂学,但在训诂理论的构建上,也才是近代语文解决的事情。况且,从本质上说,训诂学大有螺丝壳里做道场,也有隔靴挠痒的感觉,与真正意义上的本体的语文解读无缘。更何况有很多老师连训诂学是什么都未必清楚。二、对语文教学阅读学出路的一些探讨有鉴于上面的情况,我们的想法有以下诸条:其一,希望全社会的人多研究一些阅读理论及其方法,更多地教会人们获取知识和文化的技巧。更希望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们提高阅读学的理论修养。对那些适合语文教学的阅读学理论体系更需要进行深入的揭示,尽可能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使语文教学从盲动走向自动,由理想化的必然王国走向与实际相符的自由王国,避免语文教学的散兵游勇状态。值得高兴的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阅读教学研究会这样的机构,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而且还有相当一批教师在从事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更希望语文阅读教学体系是一个开放型的状态。最好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不要为某一种理论或法则所限定。只有在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况下,我想,我们的阅读教学才是科学的和合理的。其次,在阅读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更希望少一些主观的概念,多一些客观的理解。比如阅读中有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反之一样,作者未必不然,读者未必然。阅读即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设一条通道。举一个例子,比如,杜甫登高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这两句诗中的“悲”字,萧涤非先生在他的杜甫研究中,曾作了这样的阐释: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转引自现代阅读学教程,王继坤,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这段文字是怎样写出的,这是写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写自己的人生体验?要是没有作者精深的思考,或者说唤起了作者自己人生体验的回忆,抑或是作者在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解读这两句诗,就没有读物内容与作者体验的沟通,也就没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理解。这样的问题,北大钱理群教授在就鲁迅作品阅读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一切文学作品,特别是内涵特别丰富与复杂的鲁迅作品的阐释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多角度,并且是永无止境的,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任何“标准答案”。正是在这一点上,给读者(包括青年学生)的个人的独立阅读与独创性阐释留下了极为广阔的自由空间,阅读鲁迅作品的魅力也就在这里。(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钱理群,语文教学通讯2000.21-22期)可惜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被忽略的次数太多了。因而,不能不说我们在架设这条通道的过程中有所欠缺。最突出的问题是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知人论世的太重,宏观过头而微观不足,使人们在阅读中对于客观的表达难以直接了解。二是微观过头而宏观不足。比如,我们可能更多地推敲某个字词,但往往是抱着知其然则少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去处理的。对于这样的理性思考则明显不足。其三,培养一批志在阅读学前沿的理论与实践兼容的示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