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蜀道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蜀道难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在这幅描绘蜀国古道的泼墨大写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测的笔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险峻和峥嵘,写出了神功鬼斧的大自然对人心灵的震撼,还寄情山水,状物抒情,把想象、夸张、神话和现实了无痕迹地融和在一起。从五丁开山写到六龙回日,从黄鹤难飞写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长蛇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影射唐朝天宝初年所谓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背后潜伏的重重社会危机。现在我们就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蜀道难主持词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地表现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进一步描写蜀道的艰险作了铺垫。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此部分极写山势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禾川,再加上黄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接着,诗人又以青泥岭上盘旋迂回、百步九弯,似枯藤缠绕危岩的道路,和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由此而产生出了一种排山倒海,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段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进而奉劝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警惕战乱的发生。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教程】 一读“辞气”,自由奔放的语言 二读“仙气”,浪漫奇幻的构思 三读“人气”,豪迈雄健的态度 导入:关于唐诗、李白、古体诗、蜀道难。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孟棨本事诗高逸载:“李太白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也有近似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一、读“辞气”,自由奔放的语言。(一)、关于“审辞气”杨树达词诠序云,要读懂古书,先要能解词义,词有虚有实,辨实为“明训诂”,解虚则为“审辞气”。(本书即是“审辞气”的虚词之典。)苏轼的韩文公庙碑一文开篇有这样的句子:“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两句话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概括,又是对韩愈的写照,如奇峰突起,气势磅礴,提取全篇。千百年来世人赞誉不绝。这两句话究竟好在哪里呢?待品读完碑文,便会觉得豁然开朗文中那种“横空出世”的气势,原来主要表现在两个“而”字上。句中的两个“而”字用得很特别,在已经归纳出的“而”字的各种用法中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解释。从文意上说,不用“而”字,文意不受影响;就文气来说,没有“而”字,则平淡无奇,那种奇峰突起的磅礴气势便荡然无存;反之,有了“而”字,则把生非圣贤的韩愈,却能成为万世师表、受到后人无限景仰的内在含义传达出来。“本不当如此,却居然如此”的文气正是由此“而”来!其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虚词的学习指导,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实词。不懂得虚词,可能影响到整句、整段以至整篇的理解。这正如清代学者刘淇所云:“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譬如诗经魏风葛屦:“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其中“掺掺”的音义可能不懂,但这无碍于对文意的理解,根据语境可以推知:“掺掺”是修饰“女手”好看;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句中的“式”是句首语气词,“式微式微”就是微而又微。如果不知道“式”的这种虚词的用法,整句话便无法理解。如果说实词是开放型的,意义较为实在的话,那么虚词可以说是封闭型的,表意比较空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这种空灵的作用。笔者认为不仅要指导归纳虚词的常见用法,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审辞气”训练。古人常把对虚词的了解和认识称作“审辞气”。所谓审辞气,就是体会虚词对于传达文气的作用。因为古人使用虚词不象今人学习古文:先想到虚词的种种用法,然后再确定使用哪种用法。古人凭借的是语感,即本能地感到在某个地方用什么虚词,在表达文气上起什么样的微妙作用。这一点恰恰是今天讲虚词的词性、语法功能、今译等问题所不能包括的,也正是初学者最不容易把握的,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引导诵读,仔细揣摩每个虚词的情貌,然后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从“辞气”说中可知:传达文气是某些虚词的重要作用,而虚词自身的词汇意义却比较空灵,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只可会意而不可言传。其实这正是虚词的重要特点。试举例说明之。史记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的对话描写,多借助虚词的空灵性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声情备至,神态毕现:“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轻寡人与?”这两句中的虚词不仅再现出秦王骄横的神态,而且传达出问罪责难的意味;“公亦尝闻天下之怒乎?”句中有此一“乎”,使秦王的问话不再是普通的疑问或诘问,而是显示了他恫吓的手段;再如“与臣而将四矣”句中,两个虚词使人物语言含有深意,既有愤激之意,又有警告之意,对刻画唐雎不畏强暴和敢于献身的勇士形象有直接的效果。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对文言文来说,由于时世的推移而造成的学习障碍,是非“读”无以解决的。“多读”固然必不可少,“导读”尤其显得重要。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对其中“而”字的理解,关系到对文意的把握。从语法角度讲,第一个“而”,表示转折关系是必要的,后两个“而”字似乎显得多余;从文气上说,只用第一个“而”字,仅仅表示一般的转折关系,有了后两个“而”字,则神情迥异,犹如开启感情的闸门,交织着悲痛和感叹的情感洪流一泻千里,表达出作者在凭吊死者的同时,对自己未老先衰、身心憔悴的强烈感叹。从此既可以看出作者慨叹人生,又慨叹宦海沉浮、仕途蹉跎,甚至对朝政的不满和抗议也包含其间。其中“而”字的作用,若不通过导读或反复诵读行文,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刘淇助字辨略)虚字传达文气,表达弦外之音的作用,无法写进它的各种用法之中。虚词这种体其“性情”的作用,只能从诵读品味中获得。史记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韩愈祭十二郎文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诗经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韩愈师说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二)、诵读提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奠定雄放的基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读出对历史的沉思。)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读出悲壮,人类改造自然的艰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读出磅礴的气势。)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而况人乎!)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声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未登程先问归期,写尽旅愁。)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荒凉凄清的环境,无限的哀怨与愁苦,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语调为之一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该句有前后钩连之效,强调蜀道不可轻易前往。)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读出对自然美的赞叹!)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读出一种疑惑和担忧。)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雄关漫道。)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忧虑国事。)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四字短句,跳荡有力,读出一种惊恐的情绪。)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令人惊惧。)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殷殷劝戒。)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一唱三叹,兴味无穷!)(三)、理清思路、“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叹恶)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探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二、读“仙气”,浪漫奇幻的构思(一)、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二)、“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的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的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三)、艺术特点、句式: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结构: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意境: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手法: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情感基调: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总结:艺术形式的卓绝是构成杰作的一个内在的基本条件。文本惊天动地的情感力量和它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不能脱离形式存在,相反,正是借助于天才卓绝的艺术手段使内容得以成功表达。在蜀道难中,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是它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这是古往今来诗论家一致公认和推崇的。它以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想落天外的山川形象,使山川具有了无限巨大的形体和力量,造成了自然的崇高之美。诗中的夸张,以太白海阔天空的胸怀,狂放自由的个性和横绝万古的才情为根基,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精美绝伦,一切都是那么光怪陆离而又动人心魄。无论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夸大感叹,还是山峰崔嵬,高耸入云,鸟飞不过;激流瀑布,震撼山岳,万壑雷鸣;以及六龙回日、悲鸟哀鸣、磨牙吮血等怪诞描写,都是天马行空,肆意夸张,声光迫人,都是“奇之又奇”,“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王士贞艺苑卮言卷四评李白诗)。真正达到了“挟风雨雷霆之势,具神工鬼斧之奇”(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的崇高艺术境界。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论阳刚之美即崇高美,有一段著名的话:“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舙;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复鲁絜非书)这样一些特质,在古代诗人中惟李太白有之;在太白诗中,又以蜀道难最为典型。(杲go 日出明亮。)三、读“人气”,豪迈雄健的态度文学作品的生命就活在一代又一代的阐释当中,而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经得起反复言说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点。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把握诗歌的趣旨,体会诗人的情感。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惊世之作,诗人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大唐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孟棨本事诗)。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河岳英灵集)。宋陆时雍叹云:“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忧杜说: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刺琼说: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年)至天宝五年(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小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讽喻说:此说出自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劝谏说: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送别说:此说见复旦大学的李白诗选,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仕途说: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此说见周丽洁的李白。、歌颂说: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了对彻底征服“蜀道之难”的一种呼唤与希求。此说见王克俭李白诗选。另外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认为这首诗“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从李白前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来探寻蜀道难的主题真谛。根据众多史料记载,李白于公元701年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定居四川绵州昌隆。少聪敏,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又因生于西域,受其文化影响,好剑术,仗剑任侠,常常“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济烱马少府巨)。他一生酷爱宝剑,走到哪里都佩剑在身。读史书,也是最喜欢读那些刺客和义侠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剑是他人生的武器,是他豪情的体现,更是他凌云壮志的象征。开元六年(718年),李白来到距家不远的梓州,在这里他拜访了一位隐居山中多年的处士赵蕤,赵蕤不仅学贯古今,而且好击剑任侠,喜各种杂学,尤其对科举之途十分鄙视,称之为误人之途。李白和他一起击剑啸吟,休仙炼道,一起开怀畅饮,笑谈历史,成为一对真正的忘年交。在赵蕤的影响下,李白不仅确立了治国平天下的勃勃雄心,而且坚定了不以科举仕进之途涉足政坛的决心。可以说赵蕤的思想影响了李白一生,也铺就了他后来的充满荆棘坎坷的仕进之途。开元十二年(724年),当时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盛唐蒸蒸日上的气象激发起李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进取心,李白“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为宋中丞自荐表),抱着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踏上探求仕途的道路。他怀揣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星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远大抱负,能够“安社稷”“济苍生”(梁园吟)。但由于受赵蕤思想影响,加之自己豪侠放荡不羁的性格,他不愿象多数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考试而踏上仕途,慢慢晋升,而是“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希望走一条游说人主,由布衣一举而成为卿相的仕进之路,像当时马周、卢藏那样“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于是他出夔门、临江陵、游洞庭、下金陵、往扬州、历会稽、登越州、访苏州,广泛交游,到处干谒,或求仙访道,或隐逸山林,以培养自己的声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而实现得到天子征召的雄伟愿望。然而这次出游并没有像他所相像的那样顺利,反而让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了人世的炎凉,最后就像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所总结的一样,在这三年里他“悲歌自怜”,“席不暇暖”、“南徙莫从,北游失路”。只好怀着失意困顿的心情于开元十五年(727年)来到司马相如所夸赞的云梦泽安陆,由此开启了李白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也标志着李白第一次求仕之途的失败。在安陆,李白虽自称“酒隐”,实际上是他为自己政治前途奔走最努力的一个时期。他酒隐安陆,实际上是心悬魏阙,以隐养贤,博取声誉。他频频地结交当地的官吏,一会儿上书自荐,一会儿赠诗抒怀,一会儿面见陈情,通过种种努力来展示自己的诗才和政治抱负,他先后拜访安州都督府长史李京之、以及继任的裴长史,他先后写下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和上韩荆州书.,历数生平,屡述抱负,情意恳切,毛遂自荐,但这一切的努力皆未奏效。在安陆他还娶了高宗时的宰相许国师的孙女为妻,许家在安陆是名门望族,李白应承这门亲事,多少也许掺和了一些政治因素,但此时许府已在朝廷失势,和许家的婚姻也没有给他仕途带来什么好处,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嘲讽。至此,他在安陆的一切政治外交全都宣告失败。但李白决不是一个轻易放弃自己理想的人,他对自己的才华充满十二分的自信,在安陆政治外交失败后,他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又亲自奔赴长安,再次谋求政治的出路。但威严的皇宫,让他想进却进不去,满城的官服,使他深知他还不是长安的主人。于是他寄居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因为这里聚集了许多走不通或干脆不愿走科举之途的文人雅士,他们希望能像卢藏一样达到走“终南捷径”的飞黄腾达的目的。在这里李白广泛结交王孙公子,经过努力,他先后认识崔京之、张洎、张掓等人,而这些人只是花花公子罢了,当然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他还希望能与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相逢,通过玉真公主引荐,“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玉真仙人词),却始终没有能够相遇。“我欲攀龙见明主”,“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李白欲见明主的愿望终因权贵的阻挡而无门可入。第二年暮秋,李白悻悻然地出游长安附近地邠州、坊州,遍寻知己,希望能在皇城边上寻到知己推荐,然而这些知己位卑职微,也爱莫能助。此时,他已贫困潦倒,“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新平少年)。仕进无门的郁闷,弹剑豪门的屈辱以及斗鸡风波的愤怒,使李白感到从政之途的艰难,并由此而感到了整个人生之路的坎坷。“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一千多年前三闾大夫的泣血慨叹,如今是那样深深震撼着李白。当此困于长安之时,李白对当年屈原因“荃不察余之中情”而长歌当哭的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像屈原那样以香草美人作喻,写了一首长相思来表达自己事君不能的极度苦闷的心情。李白以美人比喻他朝思暮想的唐玄宗,以爱情象征自己的思君之情,诗中写道:“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人类感情,爱情为至,自己与玄宗虽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千山万水,李白以这种刻骨铭心的男女相思极写出自己事君不得的内心痛苦,可见其心之赤,其情之烈。接下来李白又写下了三首行路难,披肝沥胆,直抒胸臆,将安陆遭馋的冤屈,长安遭拒的痛苦,毫无遮拦,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发出“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不称情”、“昭王白骨萦菱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的诘问,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呐喊,最后诗人心怀未酬的壮志满腔的悲愤高呼一声“行路难,归去来”离开了苦苦追求三年的长安。就在李白决定离京之际,好友陆调设宴为他饯行。在宴席上李白与陆调的同乡好友王炎相识。王炎也因久居长安,无所遇合,准备到蜀中漫游,寻求官职,便请李白写诗留作纪念。李白想到王炎此去蜀道的艰难险阻,又想到自己仕进之途的坎坷崎岖,以及对人生茫然无望的痛感,百感交集,思绪喷涌,最后一条集自然之奇险与人生之艰难的“蜀道”,如蛟龙般从李白胸中轰然冲出。诗人借蜀道的艰险喻仕途之坎坷崎岖,抒发了事君无路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全诗文气浩荡而又一折三叹,诗中有嗟叹之声,追悔之意,然而更多的是长歌当哭,读之令人回肠荡气,因而蜀道难既是一幅峥嵘嵯峨的蜀道山水图,更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浩然悲歌。尽管诗中不断劝阻行人不要去蜀道盘桓,“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蜀道神奇的传说和雄伟的气势,五丁开山,枯松倒挂,飞湍争豗,万壑雷鸣,既使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又令人感奋,诱人攀援。所以,李白初入长安三年,一无所获,满怀“羞为无成归”的心情作别长安回到家乡稍作修整不久,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又使他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探究:(一)、“蜀道”的文化意义。传统意义的蜀道一般是指由长安、关中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四川等地几条古道的合称,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陈仓道、褒斜、傥骆、子午以及金牛、米仓诸道。飞栈连云的蜀道自战国秦汉以来即以显要的战略、经济意义著称于世。自然景物是诗人心灵的外化。蜀道沿途奇险的景观与唐宋诗人主体感受相互交融,反映到艺术化的作品之中,就使蜀道诗赋予特有的幽遽深远、危峭险怪而又不乏宁静恬淡的艺术风格,蕴含着独具特色的美学价值。蜀道不仅是我国古代沟通西北与西南的重要交通道路,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风云的一个侧面缩影,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蜀道。五丁开道的悲壮传说,汉高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入秦一统天下的千古帝业,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车马旌旗,宋金对峙百余年的峰火狼烟千年历史风云在蜀道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金牛道、五丁关、陈仓道、褒谷口、筹笔驿、古兴州等。从一定意义上讲,千里蜀道是诗歌之路,也是中国历史岁月的一条千里画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富于历史感和忧患意识的唐宋士子往来蜀道,触景生情,历史与现实在心灵碰撞,吟出了那么多深重而隽永的蜀道诗。忧患意识唐宋蜀道诗的基本格调。品读唐宋蜀道诗,总会感到一种苍凉沉郁的氛围,在蜀道诗中,蜀道的艰险难行与人生的艰辛困蹇,旅途的山重水复与宦海的险恶复杂交相感应,地理与心理的双重忧患构成了唐宋蜀道诗又一显著思想特征。忧患意识渗透在整个唐宋蜀道诗中,这些大量遣兴抒怀,悲愁忧伤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群体心态及悲剧命运,将汉魏以来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又向前发展一步,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蜀道难”一词竟成为后世社会人生坎坷,事业艰难的代名词。(摘自马强论唐宋蜀道诗的文化史意义)关于这首诗的内容,王运熙先生的概括是较为全面客观的,他说,综观全诗,作品以蜀道艰难为中心,从山的高峻崔嵬,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和气氛的凄厉、人事的变幻莫测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以极其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不平凡的自然面貌,抒发了诗人激越的感情,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参阅王运熙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蜀道难的本事和主题是众说纷纭的,这篇名作令人惊奇的并不是它的主题这么扑朔迷离,而是历代解人从不同的主题出发却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这是一篇天才的杰作。这实际上又蕴涵着如下问题:难道蜀道难的奇杰是可以脱离主题而存在的吗?如果是,那么它的奇杰又来自何处呢?在我们看来,蜀道难的奇杰及其魅力来自作品所表现的崇高的自然美和卓绝的艺术美。这当然不是什么深奥复杂的问题,但它却长期被遮蔽,所以论者热衷于探寻其主旨却很少有人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撇开对其主题思想各执一端的阐释,蜀道难剩下的就是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和纵横恣肆的诗歌风格。这两者的美并没有随作品主旨的改变而升降,它们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恰恰是它们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这样看来,蜀道难到底蕴涵着一种什么主题就无足轻重了,老是争执不休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明人胡震亨早就指出:“若第取一时一人之事以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唐音癸签卷二十一)。”中国古代山水诗十分发达,蔚成大宗,以自然美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很多。但蜀道难与众不同,它表现的自然美是一种典型的崇高形态,是突破了和谐、优雅形式的粗砺美,是令人敬畏的美。西方美学家论崇高,认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具有伟大、雄浑、怪异、威武、坚强、奔放不羁等特点,能引起人的激动、振奋、痛感和恐惧。蜀道难正具有这些特点。它所描写的高山,横空出世,茫茫苍苍;上插霄汉,气势磅礴;下有激流,雷霆万钧;历史渺远,恒常不变;悬崖绝壁,惊险万状,显得峥嵘、强悍和不可凌越。这种刚劲威严,这种恢弘气象,这种君临一切永远不会被征服的个性,使诗人笔下的山川永远保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同时,在诗中,山川的伟大、强悍,是作为人的对立力量出现的,它们毕竟以绝对强大的力量给人以不可抗拒的威慑,因此,人们在它们的面前,感到惊愕和恐惧。“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都表现了这种感受。这正是崇高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审美效果。而对于和这种令人敬畏的审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的读者来说,审美的最后效果是心灵的净化和超拔,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净和振奋。它足以使灵魂深处的委顿卑琐顷刻消失,使疲惫的心灵重振起追求更纯更美的勇气,使生命状态呈现出无拘无束的自由。这就是崇高之美,这就是蜀道难千古常新的魅力所在。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是相亲相容的关系,所以绝大多数山水诗都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清丽温馨风格,属于优美形态。蜀道难中的自然和人处于异己态势,是一种神奇狞厉、令人敬畏的粗砺美,因而是古代山水诗中极其罕见的崇高美的一个典范。从这点入手,也许我们才能把握住蜀道难的本质特征。(二)、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链接】李白送友人入蜀解析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解题:此诗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而著称,是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在长安送朋友到四川时所写的送别兼抒情诗。见说:唐代俗语,即“听说”。蚕丛:蜀国的开国君王。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著马头而上升翻腾。芳树:开著香花的树木。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春流:春江水涨,江水奔流。或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也可泛指蜀中城市。升沉:进退升沉,即人在世间的遭遇和命运。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送别友人时亲切叮嘱:蜀道难行。以平缓语调说出,似好友间娓娓而谈。真挚而恳切。“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山崖从紧靠脸的地方向上直冲云端;骑著马好像在腾云驾雾。“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栈道一边悬空、一边靠峭壁,道旁没有树木。山上的花树向下笼罩著栈道。春江奔流,环绕都市,山水互相映衬,风光旖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李白知道朋友是入川去追求功名富贵的,因而临别意味深长的告诫他:个人的官爵地位是命中的安排、早有定局,用不著去问象严君平那样的善於卜卦的人。用君平卖卜的典故,婉转的启悟朋友不要过份沉迷於利禄之中。言语间深情凝聚、循循善诱,语短而情长。此诗风格俊逸而清新,前人推为“五律正宗”。对仗两联,精工严整、富於变化。“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有关评述 、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白则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事理,故苞括大,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若第取一时一人事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一)、五言选体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