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doc_第1页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doc_第2页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通城一中 何四英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框和束缚,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介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期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创建历史高效课堂的目的。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历史高效课堂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情境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热情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呢?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历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过去性因教师的情境设计而得到虚拟再现,许多枯燥、抽象的术语式表述也因此鲜活起来,自然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就有利于创建历史高效课堂。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对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以创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师生双边活动。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模式的程序是“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教师则是学生研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导入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案例】笔者在教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西周宗法制”时,先设计了3个问题。1.西周宗法制的含义是什么? 2.西周宗法制具有哪些特点?3.这种制度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学生在思考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如何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在今天的生活中又留下了哪些痕迹?教师接着指导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西周宗法制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二、创设角色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角色情境,能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该历史知识。运用这些背景知识从另外一个层面开阔学生的眼界,能够达到先言其他再言此的目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欢悦中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趣味课堂。【案例】笔者在执教中国近代史中的“领事裁判权”时,就找四个学生分别饰演衙役,英国人犯、知县、英国领事,设置了如下情境:首先是知县惊堂木一拍:“大胆匪徒,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拦路抢劫,斩立决。”接着英国领事走进来说:“对不起,他是大英帝国公民,不受贵国法律管辖。”说完把英国人犯带走。学生看完表演后哈哈大笑,于是笔者趁热打铁,乘胜追击,给学生解释“领事裁判权”这个概念:英国人如果在中国同中国人发生纠纷,犯了罪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领事按英国的章程、法律处理。如此一来,学生就在轻松而不失趣味的情境中掌握了“领事裁判权”这个抽象的概念。三、创设实地情境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室,是封闭的;而实地情境则是开放式的,通过走出去,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为我们认知前人的活动提供感性材料。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发掘乡土历史资源,使之与教材有机结合,努力创设实地情境教学。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活生生的历史、身边的历史,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案例】笔者在执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就补充介绍了发生在通城的鸡笼山之战,为了增加现场感,笔者带领学生到麦市鸡笼山“抗战烈士墓”参观,请当地老人讲述战斗经过,让学生真切感受抗日军人的伟绩和精神,使学生领悟到:原来历史也会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四、创设现实情境由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入到相似历史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笔者在执教世界现代史中的“冷战”政策时(“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引导学生从分析“家庭冷战”入手进而分析“冷战”政策:教师:各位同学的父母亲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也会出现家庭冷战,请同学们想一想家庭冷战有哪些特征?学生:互不理睬,不在一起吃饭,严重一点的甚至分居。教师:那父母打架算不算冷战呢?学生:不算。教师:这样看来,家庭冷战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敌对;其二是不会打架。同样,二战后出现的“冷战”政策也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是双方相互对抗;其二是双方不会发生直接交战。五、 创设文学作品教学情境创设文学作品教学情境是指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来教历史。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知识先不妨将其转化为形象的文学片段来理解,然后记忆就会轻松得多。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案例】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笔者在教这一内容时就引用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相关段落:“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人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人还是先前的把总。”引述完后笔者又趁机补充一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学生笑声四起,水到渠成很是轻松地理解了所学的历史知识。六、创设影视教学情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案例】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笔者在课堂中穿插播放电影屠城血证中南京大屠杀的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捏紧拳头,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满腔悲愤,有的泪流满面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片段不仅给学生直观地还原了日军令人发指的罪行,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也有利于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同时又再现了过去的历史,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慧的发展。 当然,历史情境教学法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