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西部开发史:第九讲、美国的牧业边疆与畜牧王国的形成.doc_第1页
北美西部开发史:第九讲、美国的牧业边疆与畜牧王国的形成.doc_第2页
北美西部开发史:第九讲、美国的牧业边疆与畜牧王国的形成.doc_第3页
北美西部开发史:第九讲、美国的牧业边疆与畜牧王国的形成.doc_第4页
北美西部开发史:第九讲、美国的牧业边疆与畜牧王国的形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美国的牧业边疆和畜牧王国的形成美国西部主要是拓荒型产业,主要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因此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就成为美国西部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三大产业。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行业如工业、商业和城市没有发展,恰恰相反,这些行业在此期间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只要整个西部还没有走出“拓荒时代”,西部最为基本的产业结构就不会改变,这就是美国西部经济的特点。随着西进运动的兴起,美国西部农业首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成为美国著名的“小麦王国”。在19世纪的第一个25年,美国小麦的主要产地还在纽约和宾西法尼亚,中西部只有俄亥俄开发比较早,1800年俄亥俄人口超过45000人,当时的印第安纳只有5641人,其他地区还有没有人口记录。到1820年代,俄亥俄已经超过纽约和宾西法尼亚成为美国小麦的主要产地,1839年它已经成为小麦生产的王国,产量达到1660万蒲式耳,到10年后产量又翻了一番,总计达到3,000万蒲式耳。此后,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威斯康星、艾奥瓦等州的小麦产量迅速攀升。到内战后,经过农业革命的中西部成为真正的小麦王国。1859年,美国中西部的小麦产量已经占全国产量的54.9%.除了小麦种植之外,美国大平原地区的畜牧业是西部开发中的第二大产业,也是美国边疆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期逐渐走向衰落。大平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与西部农业的发展不同,它建立于大规模牧场的基础上,而且从一开始就与市场密切联系在一起。一、牧牛帝国的兴起1、牧牛业兴起的条件“牧牛王国”的兴起,首先得益于美国国内外市场对肉类需求的不断增长。内战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半个世纪内实现了城市化。城市人日急剧增加。相比之下1860-1910年,美国农村的人口只增加犷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7倍。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870年的1 /4上升到1910年的1/20-工业化使巨大的肉类市场日益集中在城市,大幅度地增加了对肉类的需求量。1866一 1880年,仅从得克萨斯运往东部城市的牛就达4,223,497头。与此同时,欧洲市场对美国牛肉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1860-1890年,美国对西欧出口的肉类和动物制品的贸易额由150万美元上升到1,730万美元。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为美国西部牧牛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机。其次,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牧牛王国”的蓬勃发展。美国在内战后相继修筑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蹈及其支线,构成了遍布辽阔西部的铁路网。西部铁路网不仅解决了西部牧区与美国东部和欧洲市场的运输问题,而且加速了牛群从“大本营”得克萨斯向平原北部的流动,使“牧牛王国”的疆界一直扩展到加拿大边界。第三,美国西部有天然的牧草资源,为牛群提供了“不花钱”的饲料。在东部养牛,一亩草地要投资50一100美元。然而,在西部生长着一种格拉马草。它耐早,冬季不会枯死,仍能放牧牛群。大平原上还有一种叫螺丝豆的灌木和一种叫冬肥草的低矮白色灌木。霜冻之后其营养价值反而更高,可以供牛食用。这些“不花钱”的神奇的牧牛草,是西部牧场主发财致富的资本;他们利用联邦政府开拓西部国有土地、缩小印第安人保留区的政策,在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之间侵占了大量草地。广裹的西部草原地区成了“牧牛王国”兴起的先决条件。第四、得克萨斯长角牛顽强适应自然的能力,使其能在大平原迅速繁衍成长。遍布西部草原的得克萨斯长角牛,仍然保持着野生动物适应自然、保护自己的能力,无需太多的照顾。这种牛的长角能用来抵御狼群,保护幼犊。长角牛嗅觉灵敏,能寻找水源,闻出15英里外的阵雨。长角牛的觅食本领和消化功能极强,在缺草的情况下,能啃食幼树嫩枝、拱嚼树根、灌木根、仙人掌,甚至都能嚼碎消化。得克萨斯长角牛还勤于产犊。它们四处繁殖,遍及各地。2、牧牛王国的形成内战以前,美国西部牧草资源长期没有被人们发现。当1849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时,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从东部匆忙穿越大平原奔向西海岸。他们还把踩在脚下的宝贵牧草资源视为丛生的杂草,把大平原视为野兽出没的大荒漠。内战以后,西部牧草资源逐渐被人们认识。神奇的牧草使大平原在内战后成了“黄金之乡”。国内外市场对肉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牧牛业在内战后成为一个最有魅力和最赚钱的行业,引发了美国西部的第二次“淘金热”,促使“牧牛王国”的兴起和繁荣。它东起密苏里河,西至落基山斜坡,南始格兰德河,北到美加边界的整个大平原地区,其疆域相当于半个欧洲。作为大规模的经济形式,大平原畜牧业的兴起,首先和得克萨斯联系在一起。早在美国兼并得克萨斯之前,得克萨斯曾经是墨西哥的北部省份,而在墨西哥独立之前,它又是西班牙美国殖民帝国的组成部分。西班牙人从欧洲引进的牛在这一时期传入了得克萨斯,这个地区的“长角牛”远近闻名。据估计,到美国内战爆发之前,得克萨斯至少有500万头牛。这是历史原因。另外一方面。得克萨斯是后来美国兼并的领土。它拥有广阔的西部土地,但是并没有讲这些土地转让给联邦,而是形成了自己的“公共土地制度”,这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按照得克萨斯州的规定,牧场所需土地可以从州政府按照每英亩50美分的价格购买,还可以从墨西哥手中低价购买,结果,在得克萨斯,510万英亩的牧场十分常见。如,在努塞斯河流域,有一个名叫理查德金的人,他的牧场面积在100万英亩以上,其中的大部分土地都是从墨西哥人手中低价购得,该牧场当时拥有10万头以上的牛。另外,得克萨斯还有更大规模的农场,一个来自芝加哥的资本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面积多达300万英亩的牧场。这个牧场也是以低价从得克萨斯政府购得,然后不断的扩大。此后,大草原上的畜牧业迅速兴起。最初得克萨斯的西部形成了许多牧场,后来堪萨斯、内布拉斯加也相继开始兴办更多的农场。到19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牧业边疆已经推进到怀俄明和蒙大拿。怀俄明的第一个牧场兴起于1868年,而蒙大拿的第一个牧场兴建于1871年,数年内牧场已经到达了达科他领地。事实上,到1880年代,牧场已经遍及从格兰德河到加拿大边界的整个大平原,从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的广大地区。大平原已经成为美国的“畜牧王国”。 18601880年间,牧牛数由原来的13万头增至450万头。大草原上的“畜牧王国的黄金时代开始于1869年。这正是太平洋铁路完工的日子。在此之前,大平原地区的畜牧业主要依靠的是地方市场,其需求主要来自采矿营地、军事要塞河印第安人,因此规模河速度都受到了很大限制。1869年,太平洋铁路建成,打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交通,推动美国移民向远西部和大平原移民。解开了整个大西部拓殖的新时代,也为大平原的畜牧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成为大平原地区畜牧业从分散的个体走向联合大公司发展的转折点。以蒙大拿为例,它的畜牧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有位名叫约翰欧文的少校曾在军事要塞周围放养了数头牛。1858年,有旅行者发现,这一地区已经拥有数百头牛和马匹。60年代,成千上万的淘金者突然涌入这个地区,一度给这个地方的牛市很大的刺激。1862年,该地区一位名叫约翰格兰特的牧场主至少拥有4,000头牛。不久这个人的牛群又被一个名叫康拉德科尔斯的人购买,此人后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9万头牛的大户,并控制了蒙大拿东西部的贸易。 蒙大拿州资本主义大牧场的形成发生于1879年,这一年格兰维尔斯图亚特和其他一些人组建了一个牧业公司,公司拥有资产达15亿美元。到1880年,他的牧场已经扩大到5000头牛和60匹马,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增加。1877年,蒙大拿拥有各类牲畜245,031头,包括牛、羊、马等怀俄明畜牧业的发展比蒙大拿更为典型,使得它在美国历史上有了“牛仔州“的称号。第一个把养牛业引入怀俄明的的是一位名叫约翰蒂利弗的科罗拉多赶牛人,他于1868年2月买了得克萨斯牛进入怀俄明的夏延地区。随后,该州的养牛业迅速发展起来。1870年怀俄明仅有8,134头牛,而第二年猛增至19687头。1879年,怀俄明成立了”怀俄明家畜饲养者协会“,这个协会的主要推动者18人,每人都拥有1000头以上的牛群。大草原畜牧业中心的变迁图表(单位:头)18601880堪萨斯90,4551,533,133内布拉斯加37,1971,791,492怀俄明512,213蒙大拿428,279达科他140,8153、牧牛业的性质大平原上的畜牧业从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有着很高的利润。根据当地一些观察家的估计,1877年,这些牧场的年平均利润为25,1879年又上升为33。1870年代初期,怀俄明著名牧场主罗伯特斯特拉霍恩曾指出,他最初在养牛业仅投入了10,000美元,三年后就得到了36,000美元利润,另外还有2000头未出售的牛群,其中一半价值在1.75美元,另一半值1美元。大平原上的养牛业的利润之所以如此高,主要有如下方面的原因:(1)它成本低廉,除了捕捉野牛外,牛犊的主要来源是得克萨斯州,每头仅值35美元;(2)牧场规模很大,一个大牧场的规模一般都在数千头牛,有的甚至达到上万头;(3)市场上的地区差价很大,在北部每头牛仅值3040美元,到东部纽约则可以买到7080美元。大平原畜牧业利润的迅速增加不仅吸引了美国国内的大量资本,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外国资本。据估计,到1982年,投资于西部平原的英格兰和苏格兰资本不少于3,000万美元。但也因此使得一些牧场为外国人所控制,估计19世纪80年代欧洲人在大平原上控制的牧场权,在2,000万英亩以上。丹瓦格纳于1850年在得克萨斯怀斯县沿登顿河初建牧场时,只带去了242头长角牛。他从1869年开始在堪萨斯北部售牛,获利很大。在19世纪80年代,把3000头牛赶到市场出售,可得1万美元的纯利。到1895年,他成了富翁,拥有4.5万头牛、2500匹马。1904年瓦格纳去世时,其牧场覆盖了100多万英亩的土地。与这种资本主义大农场相适应,大草原以及西部高原上的牧牛业一般采取“敞放”形式,因为这种牧牛业本来就是捕捉野牛,吃食无主土地上的野草发展起来的,河流和山脊常常构成一个牧场的自然界限。最理想的牧场始于河床,渐行远以至山脊,而山的那边便是另外一个牧场主的牧区。因此这种“开放性”意味着:(1)牧区没有藩篱把一个牧场和另外一个牧场隔开;(2)从严格意义上说,放牧区属于所有的人;(3)因此,牧主只能按照“先占权”把牛群围在他占据的牧区。因为是敞放,牧区一般都相当大。据当时的人讲,一头牛要占20英亩牧场,水草不好的地方需要130英亩,10,000头牛就需要30万英亩牧场。因为这种“开放性”,各个牧场中的牛犊经常相互混窜,所有大草原上每年春节都要举行“赶畜大会”:牛仔被分成小队,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分散到各个村野中,一路把他们撞见的牛群赶到集合地,然后把小牛和母牛分开,打上跟随它的母牛的烙印,同时把带外人记号的牛区分开来,并把他们撵走。赶畜大会源于西班牙语,意为“围拢”。4、长途贩运内战结束后,具有市场眼光的得克萨断人发现长角牛在东部、北部市场上可以卖到大价钱。在得克萨斯,牛价每头平均只有3-4美元,运到北部市场可以卖到30-40美元,在纽约则可以猛增到85美元。长途驱赶时,牛群一路不需要饲料和运费。长途贩运开始于内战后的1866年3月,这次贩运的牛群总计数千头,每一千头牛为一群,由6个牛仔在道头监督下驱赶,终点站是密苏里州的锡达利亚。这种长途贩运之所以富有传奇性,是因为途中要经过欧扎克森林,来回乱闯的牲口十分难于管理,还容易遭到印第安人或者蒙面强盗的洗劫。此后,随着太平洋铁路的不断向西延伸,“长途贩运”的地点也在一步步西移,依次是阿比林、威奇托、埃尔斯沃斯、道奇等,牛群经过长途贩运后,在这些地方乘上火车,再转运到中西部或者东部宰杀。据美国人口统计局提供的资料,从得克萨斯赶到北部市场的牛群:1867年1871年为146,000头,这是赶到阿比林的;18721875年威1,072,000头,这是赶往威奇托的;18761879年为1,046,732头,这是赶往埃尔斯沃斯和道奇的;到1890年,总计达到1000万头。但是,自从1880年代,长途贩运遭到了平原中部各州的反对,原因是得克萨斯传入了“热病”,堪萨斯、内布拉斯加、科罗拉多等州甚至专门制定检疫法。因此,到1890年代,长途贩运基本停止了活动。不过,长途贩运的停止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首先,它路途遥远而艰辛,牛群再路上很容易掉膘;其次,沿途许多印第安人部落,对入侵他们领地的人屡屡威胁,收取很多的过境费;第三,每年春天赶到北方的牛太多, 买主相对减少。所有,到后来,赶到北部的牛群更多的被用于家庭饲养,而不是在铁路线附近的牛市上出出售。于是大草原地区的牧业因此发生了重大转变,南部牧场主不再把成龄的牛群赶到北部出售,而是将未成龄的小牛赶到北部饲养,等长大后再行出售。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移民也进入大草原,按照宅地法的规定领取了份地开始从事畜牧业,其结果是大草原上的畜牧业迅速兴起。事实上,到1880年代,牧场已经遍及从格兰德河到加拿大边界的整个大平原,从密西西比河到洛基山。大平原已经成为美国的“畜牧王国”。“牧牛王国”的兴起,不仅改变了西部面貌,使内战前被称为“美洲大荒漠”的大平原上的富有的牧草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而且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牛肉成了食肉为主的普通美国人餐桌上的佳肴。同时,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牧区社会,创造了包括脍炙人口的牛仔在内的民间英雄。“牧牛王国”为牛仔提供了施展职明才智、征服荒野的舞台。二、西部牛仔的真实面目牛仔是美国西进运动中的英雄,是美国民间传说中的传奇人物。在19-20世纪的美国小说、故事、音乐乃至今日的影视作品中,牛仔始终是被颂扬的偶像和讴歌的主题。在好莱坞生产的全部影片中,几乎有1 /4是与牛仔有关的西部片。在西部影片中,彪悍好斗的牛仔头戴宽边帽,身着花哨衫衣和皮套裤,脚蹬长筒靴,白天挥鞭跃马,驰骋在辽阔、荒寂的草原上,放牧着大群啤叫的长角牛;人夜,他们伴着冉冉髯火,哼着小调,守护着卧地的牛群。西部影片对牛仔的描述给边疆编年史增添了浪漫传奇的色彩。牛仔是西部牧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构成比较复杂。他们不像好莱坞西部影片所描写的那样都是清一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从人种来看,牛仔除白人以外,还有印第安人、墨西哥人和黑人。在3.5万名踏上牛道的牛仔中,有5000多名是黑人,有1/7是美裔墨西哥人。从地域来看,第一批牛仔多是得克萨斯人,后来,随着牧牛业扩展到整个大平原,有来自美国各个地区的人加入牛仔行列。标准的牛仔是17-28岁的青年男子汉。牛仔中既有富人,也有穷汉;既有内战前的黑人奴隶,乡下农民的孩子,也有城里的青年乃至百万富翁之子。许多并不缺钱的东部年青人和一些百万富翁之子也被牛仔的传奇生活吸引到西部广裹的草原上。促使成千上万不同出身、不同杜会地位的年青人成为牛仔的原因不外有两种:第一,为摆脱贫困处境到西部谋生。第二,把牛仔的生活想像得过于理想化、浪漫化。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历尽艰险。内战以后到19世纪末,西部牧区多是没有围篱的敞开牧场,用原始、传统的放牧方式经营。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使牛仔的工作极为繁重和艰苦。牧场主雇用牛仔管理牛群、夜牧巡边、参与赶拢和长途驱赶牛群到牛镇出售或到北部牧区育肥贮养。第一,西部牧区地广人稀,在牧场管理牛群、放牧巡边并非简单易事。牧场主通常把牛群在草原上散放。许多无主的荒地,谁先到就归谁占有,并无法律规定。那时经营一个牧场,实际上就是在一场无主的荒地上套住野牛,打上烙印,然后再放养在这片野草茂盛的荒地上,牧场的大小多以英里计算。其中有些大牧场从住处到达牧场须骑马走100英里。因为牧场之间没有标记、更没有围篱相隔,牛群经常混杂。为了防止牛群走失或与别的牛群混杂,牧场主雇用一批牛仔骑马在其比邻放牧区的地界卜巡视。巡界牛仔分头巡逻各自牧场的边界,把主人的牛群赶回本放牧区的中心,并将临界另一个牧场的牛撵走。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夜晚,牛仔就两人一组地扎营露宿。但是,在没有遮拦的草原上,牛群混杂无法控制,要靠牛身的烙印来鉴别。每个牧场都有自己独特的烙印。第二,赶拢是牛仔们在牧场上从事的一项最艰巨的工作。在西部牧区初建时,牧场不多,赶拢比较简单。随着牧区的扩大,牛群和牧场的日益增多,事情就变得复杂了。赶拢要在本地乃至整个州或领地的牧牛者协会组织下,划分赶拢区依照赶牛法规进行。各牧场派出的牛仔需要组织起来,在协会指派的赶拢工头带领下,分路去找放牧在外的牛群,把它们驱赶回来。每个赶拢区宽有40英里,长达百余英里,牛仔们在小队长的统领下,分散到荒野上,把他们遇到的牛群驱赶到集会地。驱赶母牛和小牛翻越山谷、穿行荒野,极为劳累。每个牛仔得备810匹马,以便随时换下被拖垮的坐骑。牛仔必须稳坐在颠簸不定的马背上长途策骑,既要对付数百头的群牛和落单牛,又要在驾驭烈马的同时舞动绳索制服欢蹦乱跳的小牛。在得克萨斯,有的赶拢队20人组成。一上午要将4,000头牛驱赶到集会地。在赶拢期,牛仔们通常每天要在尘土飞扬、时有危险的环境中紧张地工作12-15个小时,有时甚至要干18-20个小时。他们一般要在一个赶拢区连续工作4-6天,在一个赶拢区完成任务后,随即又转到另一个赶拢区继续工作。赶拢期间,牛仔的工作是极为繁重、艰苦和危险的。第三,除了在牧场的种种工作外,牛仔们经常干的另一种更艰巨、更重要的工作便是长途驱赶牛群。长途驱赶是牛仔生活中最艰苦、最惊险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得克萨斯的牛贸易揭开了长途驱赶的历史篇章。内战结束后,具有市场眼光的得克萨断人发现长角牛在东部、北部市场上可以卖到大价钱。在得克萨斯,牛价每头平均只有3-4美元,运到北部市场可以卖到30-40美元,在纽约则可以猛增到85美元。长途驱赶时,牛群一路不需要饲料和运费。于是,专门从事长途赶牛的牛仔应运而生。1868年一1895年,有3.5万得克萨斯人踏上了长途驱赶的牛道。长途驱赶始于1866年3月。有几千头牛从得克萨斯被赶到了密苏里的锡达利亚。随后,牛群被赶到堪萨斯境内的阿比林、威奇托、埃尔斯沃斯和道奇城等牛镇。大量牛群甚至被长途驱赶到远至怀俄明的夏延或北部蒙大拿。到1890年,被长途驱赶到牛镇的牛总计有1,000万头。这些牛被装上火车运往中西部和东部宰杀加工,或被赶到北部牧区冬贮育肥。一个保守的估计认为,在内战后的20年内有600万头牛被赶进了北部牧区。在1880年代以前,长途驱赶十分艰苦。食物很少,经常没有食物,全靠牛肉为食。每人只有34匹马可以换骑。粗糙的马鞍既伤马背也磨损了牛仔的枪袋。牛仔没有帐篷和帆布,油布雨衣也很少。到80年代以后条件才有所改善。牛仔长途驱赶牛群十分辛苦。即使是在没有任何以外的情况下,牛仔们每天都要工作长达18个小时。每天天亮就启程赶路。牛群形成一个长达1英里的队伍。前面两个最有经验的牛仔带路,叫做执勤或者“指路人”。两个牛仔殿后,负责照顾体弱的牛,使他们不至于被体壮的牛踩死或者落伍。两个牛仔在侧翼压阵,张光队伍的密度和长度。赶牛车的车把式在最后,车上装着粮食和炊具。看马人掌管牛仔骑用的备用马匹。在长途驱赶中,牛仔最担心的就是牛群惊散、渡河以及遭遇印第安人、偷牛贼或暴风雪。得克萨斯牛是一种神经过敏的动物,很容易被惊吓。只要一头牛受惊,就会导致整个牛炸群疯狂四散。赶牛群过河是牛仔运到另一道难关。一般情况下,如果遇到河流,牛仔、牛群和马匹都会选择比较浅的地方过河,但是如果确实水比较深,那么牛仔、牛群和马匹不得不都游过去,危险性很大。在深水中的牛很容易受惊,一个很小的响动都会使得领头的头牛返回去,这样整个牛群数百头牛就会乱作一团,一些牛就会被激流卷走或者被漩涡吞没。在一次度过蒙大拿河时,35,000头牛一入水就有116头牛被激流吞没。长途驱赶经常会遇到印第安人袭击和阻拦。饥饿的印第安人向牛仔讨要12头牛的事并不罕见。他们也经常遭到印第安人的袭击。印第安人经常故意在夜间把牛群惊散,或用牛做食物,或者向牛仔要钱。如果印第安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他们有时也会帮助牛仔过河;如果白人不遵守协议,愤怒的印第安人就会报复。1880年11月1882年4月,仅在蒙大拿的两个县,对白人怨恨至极的印第安人就故意杀害了3,000头牛。三、牧羊帝国的兴起在牧牛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美国西部还形成了一个“牧羊帝国”,疆域广及密西西比河至太平洋沿岸。1、以新墨西哥为中心的西部牧羊业美国的牧羊业始于1598年西班牙殖民者胡安德奥尼亚特在今新墨西哥的北部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圣胡安。他把一群包括约1000只公羊和母羊在内的家畜带到了那里。这便成了后来美国西部“牧羊帝国”兴起的源头。从殖民地时期至美国内战前,西部的牧羊业是以新墨西哥为中心的发展时期。由于新墨西哥绵羊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后果之一是促进了该领地的牧羊业得到稳定的增长,到1860年其境内存羊的数量达83万只。其后果之二是把牧羊业推进到一些新拓殖区。这样,到美国内战前,其西部的牧羊业以新墨西哥为中心已经发展起来。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和亚利桑那的牧羊业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以加利福尼亚更为突出。从18521860年,该州从新墨西哥引进了55万只绵羊。除供应金矿区肉羊外,在每个牧场上放牧着430万只不等的羊群。犹他、内华达、科罗拉多、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怀俄明等也开始引进新墨西哥绵羊,起步经营牧羊业。在新墨西哥绵羊不断向周围的州和领地扩散的同时,美国的养羊业基地也开始由东部向西部推移。到19世纪40年代,养羊业开始从新英格兰向俄亥俄、印第安纳、密歇根和伊利诺伊转移。同时移民把各种优良羊种带到俄勒岗地区。华盛顿州皮地斯县的尼西斯奎尔利农场在1845年养着5872只羊。1859年,美利奴羊也从肯塔基引进了新墨西哥。2、牧羊帝国崛起的条件内战以后,美国现代化的新浪潮加速了西部的开拓,为西部牧羊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牧羊帝国”迅速崛起。(1)内战后,美国西部牧羊业的繁荣首先得利于国内市场对肉类需求的增加。随着美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870年的1/4上升到1890年的3/10。同时,欧洲市场对美国牛肉的需求量急剧增加。18701879年,美国向欧洲出口了542180头活牛。18801881年严冬后的数年,牛肉价格居高不下,而羊肉价格却比较平稳。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羊肉价格较低,这两种因素导致美国市场对羊肉的需求日益增长,有力地推动了西部“牧羊帝国”迅速崛起。(2)横贯大陆铁路的修筑为西羊东运和把羊群转送到育肥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沟通东西部的联系和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美国联邦政府从1862年起,在不到30年内修了五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和很多支线。其结果不仅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解决了西部畜牧业与东部市场间的运输问题。牧羊主利用便利的铁路把牧羊区的范围扩大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辽阔的草原地区。铁路也便利了东部养羊业西移,加速了东西部养羊业的交融。运输条件的改善使西部牧区和东部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西部的羊肉和羊毛可以更快地销售到东部市场。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牧羊场主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加速了西部牧羊业的发展。(3)内战后美国东部养羊中心随着西进运动规模的扩大不断向西推进,推动了西部牧羊帝国的扩展。随着美国现代化的深入,养羊业在东部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1英亩地价高达50美元。内战期间,由于北部棉纺厂的棉花供应严重不足,曾增加了对羊毛的需求。战后,南部恢复了对北部充足的棉花供应,羊毛市场又变得不景气起来。从1860年以来,美国的羊毛产量增加了70%,加上南非、澳大利亚和南美大量廉价羊毛的涌入,致使美国的羊毛市场过于饱和。在内战后20年间,美国的羊毛价格下跌。上述因素导致了东部养羊业的衰落。每只绵羊的平均价格从1860年的3.37美元跌落到1868年的2.17美元。被淘汰的母羊或其它低级羊则只能以每只0.75-1.5美元的低价处理给屠户。其结果迫使东部各州的养羊者减少羊的数量。如俄亥俄从18671869年,把羊的总数减少到近250万只。在此境况下,一些养羊主放弃了本业,另一些缩减经营规模,还有一些人到辽阔的西部去寻找廉价的牧场。(4)西部对东部的养羊人有诸多的诱惑力。第一,联邦政府鼓励开拓西部的优惠土地政策。继宅地法在1863年初实施之后,美国国会又分别于1873年和1877年通过了育林法和荒地法。牧羊场主也像牧牛场主一样,利用这些法令,凭借“优先购买权”和“先占权”不断扩大“牧羊帝国”的疆域。以怀俄明为例,到1890年,大多数牧羊主都拥有了水源周围的一片土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第二,一个农业特派员在1870年指出,辽阔的美国西部是发展养羊业的极好地方,能仿效南非、南美和澳大利亚获得廉价的牧场。第三,来自西部的建议力促东部的羊毛生产者卖掉东部的高价土地,把羊群赶到西部。1885年,西部牧牛业的倡导者詹姆斯布里斯宾对怀俄明发展牧羊业的前景作了大胆而夸张的预测。他预言怀俄明能放牧美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所有的羊,一年能产价值1亿美元的3亿磅羊毛。这种有诱惑力的宣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部养羊人移往西部牧区。东部养羊人开始了新的移民运动,最初是移往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太平洋沿岸各州。也有些养羊人把羊群从俄亥俄流域赶往蒙大拿。到1880年,大量羊群又被赶进了所有山区各州。3、牧羊帝国的形成得益于上述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美国西部的牧羊业得到迅速发展。从内战后至20世纪初的30余年时间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牧羊帝国”。其东西走向由密西西比河抵太平洋沿岸,南北距离从得克萨斯南端达美加边界。西南部的得克萨斯州,是“牧牛王国”的“摇篮”和“大本营”。到1880年后,其牧羊业迅速发展起来,羊的产量超过800万只而跃居第一位。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和华盛顿等太平洋沿岸诸州,在内战前就开始养牛。在“淘金热”时期,加利福尼亚的养羊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内战后至80年代初曾居领先地位。在1880年,该州的洛杉矶等7个县内,每县都放牧1030万只绵羊。这一年加利福尼亚因产羊过剩,还向新墨西哥输送了4万只优质美利努羊。俄勒冈和华盛顿从40年代就从东部引进优质羊饲养,但规模较小。在加利福尼亚的影响下,羊群在俄勒冈和华盛顿繁殖得很快,数量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太平洋沿岸各州在内战后虽然还在不断从东部引进优质羊种,但到80年代,这些州更多的是不断把羊群驱赶到内布拉斯加和堪萨斯的育肥地,或销往东部市场。如1882年8月,俄勒冈、爱达荷和内华达就向东部驱赶了20余万只羊。牧羊业对山区诸州开发所起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内华达、犹他、科罗拉多、爱达荷、怀俄明和蒙大拿被称为美国的山区“八州”。牧羊业在山区诸州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新墨西哥,牧羊业从殖民地时期就在其经济中占据优势。在美国内战后它虽然逐渐丧失了“领头”和“中心”的地位,但仍是产羊数量最多的领地之一。新墨西哥在1865年后仍然继续向一些州和领地输出绵羊。在其境内,也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羊群,18881890年为350万只左右,保持着位居第三的地位。1865年,新墨西哥牧羊人把羊群放牧到了科罗拉多领地的东部。到1876年,牧羊业已扩大到整个领地。科罗拉多的牧羊主自夸,他们的羊与新墨西哥的一样多,约为250万只。亚利桑那牧羊业的迅速发展得利于加利福尼亚退出领先地位。牧羊场主很快占据了亚利桑那的大部分牧区。在1891年,该领地的70万只羊产了500万磅羊毛。内战后,摩门教徒继续从新墨西哥和东部引进优质羊种,不断改良羊群。到80年代初,在犹他北部和中部建立起了大牧羊场。沿科罗拉多河和绿河流域,也放牧了大量羊群。犹他的牧羊业非常兴旺,牧区有过载的趋势。摩门教徒对整个大盆地牧羊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爱达荷、蒙大拿和怀俄明牧区的羊群主要来自太平洋沿岸各州和犹他州,也有一些来自东部。这些北部牧区,被优质而富有营养的牧草所覆盖。那里的牧羊业发展很快,能出产优质的羊毛和羊肉。1870年,羊群出现在怀俄明。到1886年,该领地拥有的羊已有250万只;至1900年,则猛增到2750万只。这一年,西部牧区共产羊3800多万只,其中山区“八州”占大多数。4、牧羊帝国的影响牧牛场主和牧羊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