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doc_第1页
科普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doc_第2页
科普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doc_第3页
科普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doc_第4页
科普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普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庄桥中学 徐 蓉 (一)研究背景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 科普说明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现状如何呢?我近期访谈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结果,只有少数的教师喜欢教科普说明文,也只有少数的学生喜欢学科普说明文。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科普文章如此被学生和教师冷落呢?上个月我听了我们学校一位新老师所上的一节科普说明文,发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也许我们能从中窥得一豹。先来看看这位教师执教的生物入侵者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据光明日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二、订正字音:三、整体阅读:1、理清文章的结构:生 1、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物 2、-摆出现象: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入 3、探究原因: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侵 4、-揭示态度: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不同态度。者 5、采取措施:写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具体说明了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造成生物入侵的现象。举了三个例子,如“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主要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本文是事理说明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5、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能吸引读者。四、质疑:(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五、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六、布置作业:乍一看,这似乎是一节很不错的课。教师把各项说明文的知识落实的很扎实,但是从教学实效上考察,这节课恰恰上得非常枯燥乏味,整节课都是教师在一厢情愿地大谈说明方法,学生学得没精打采,学习气氛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在当前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共性问题。一、 教师本身对说明文不够重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有气无力,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当人们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二、模块式教学 我曾经专门翻阅了许多科普文章的教学设计,发现了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老师们一般都按照这样的模块教学。(一)、感知课文内容。(二)、分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三)、理清文章结构。(四)、分析课文内容。(五)、分析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六)、总结。这样的教学本身无可非议,但久之则成固定模式,一旦成了模式,那么则必然导致教师教得没激情,学生学得无兴趣。学生对课文或教师的教学不感兴趣,这是语文老师的最大悲哀。 三、主次不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一直奉行的观点是: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在教学中就应当以此为主要学习目标。因此,他们处理科普说明文,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似乎成了科普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恰恰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做法。(二)再度设计 科普说明文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说明文教学自然应该如此,并不因为其知识性和科学性含量较高而忽视乃至抹杀其具有的“人文精神”。现实中,说明文教学的天平一直向“工具性”一方倾斜着,而“人文性”还是不够重视。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几个同组的语文教师对生物入侵者一课教案重新进行了设计,还是由原来的那位新老师执教另一个班级。实践表明,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且科学知识落实到位,重点突出。既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又体现了教学的语文味。下面是该文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师:你们见过水葫芦没有?生:见过。师:什么颜色?可爱吗?生:绿色可爱。师:水葫芦,看起来鲜嫩可爱,是我国几十年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植物,曾一度用它来净化污水。就是这个样子(图)。但引入我国昆明的“高原明珠”滇池后,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遮盖了整个滇池,使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每年,国家需花费巨资打捞水葫芦,清除它的危害。这就是水葫芦疯长时的情景(图),这时候还是绿的,再看这个(图),烂泥塘啊!再来看几个网页。第一个是深圳新闻网:绿色杀手薇甘菊蚕食八万平米红树林,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深圳滨海大道北侧的红树林区,过去的80000多平方米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如今仅剩下不到2000平方米。专家称,“绿色杀手”薇甘菊是红树林消失的致命原因。(图)现在你所看到的,就是覆盖在红树林上面的薇甘菊。这种薇甘菊,生命力特别强,它争夺阳光,经它覆盖的植物,都会被它覆盖死,英文名“一分钟一英里”。再看这个人民网:紫茎泽兰现身四川凉山所到之处“惟我独尊”,一种美丽的植物,开白色的小花,一年四季常绿,繁殖能力极强有它在的地方,任何植物都不能生长,它就像一个“绿色杀手”,将所有的植物“杀死”,所到之处成为一片“绿色沙漠”。目前由美洲入侵的这种可怕植物已经将四川凉山州800万亩优良草场变成自己的王国,而且它们正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悄悄向成都逼近这就是紫茎泽兰(图)。和水葫芦不同,这种草是臭的,它的叶子还有毒,牲畜吃了会中毒师归纳:我们看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生物入侵啊!这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我们就学习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把我们领到了这一特殊的“战场”,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评析:图片引入视觉冲击力强,导语设计富有挑逗性、激趣性,让学生渴望进入文本寻找答案,产生阅读期待,把学生带入阅读境界) (二):感知内容(自主合作)师:我们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植物部、动物部、生态部、综合部。请各部选出自己的部长。(评析:师刚一宣布,同学们欢呼雀跃,个个高兴得眉飞色舞,很快选出了本部的部长,分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形式新,学生摇身一变,都成了专家、部长,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提示,讨论交流,自由选题回答。1、你听说过生物入侵吗?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3、“生物入侵”的原因是什么?4、各国对“生物入侵”有怎样的防范措施?5、作者如何向我们介绍生物入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6、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评析:设6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文章的内容层次,6个问题深浅层次差异,迎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便于因材施教,调动了不同层面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此时,各组的学生异常热烈,声音此起彼伏,有部分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师:讨论结束,下面请同学回答。生态部生甲: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听说过“生物入侵”,是在报上看到的。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经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师:对。这位同学是从报上看到的,说明他平时有读报的好习惯。生态部生乙: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生物入侵”的原因是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植物部的生甲补充(很快举手):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提供了方便。动物部生丙迅速举手,我回答第二个问题。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地的其它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的威胁。文章中举了棕树蛇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师:前面两位同学回答的对。我们应该在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之时,加强对进出口动植物的检疫制度,防止“生物入侵”。第三个同学回答生物入侵的危害时,举了例子。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综合部生甲:我回答第五个问题。文章采用了科普文常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师:对。文章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是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的。动物部生丁:我回答第四个问题。各国采用了相应的措施,美国准备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师:回答得好。世界许多国家已认识到了生物入侵者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综合部生乙:我回答第六个问题。课文在说生物入侵者时把它说成是偷渡者用的是打比方;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用了举例子;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时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师:好。打比方,实际上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比喻,形象生动,增添了文章情趣。列数字,一定与数据有关。但要分清年、月、日、时等数学不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评析,“语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读课文,逐段理解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明确说明顺序。通过不同层次的梯级设问,适应不同水准学生的需要,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三):探究质疑,赏析美点。师:以上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来互相质疑,互相品析文章的美点。综合组生甲:课文的开头“当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生物学家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 “肯定”与“或许”是否前后矛盾?生态组乙:前者表肯定,后者表猜测,有可能引发新问题,表述语言准确恰当。生: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生:生物的自然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应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这种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四):探究调查,展示资源。根据提示,探究交流。探究1、我们身边有“生物入侵者”吗?探究2、我国境内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探究3、生物入侵者对我们生活、生产有什么影响?探究4、面对“生物入侵者”我们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生甲: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报纸上看到的。生乙: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袋鼠,估计每晚要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电视里看到的。生丙: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生丁: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湖水的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在。师:我们搜集资料的渠道有千万条,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都是搜集材料的活水源头,我们要很好地利用,丰富我们的资料库,扩大见闻,增长知识,我们还可以用调查的形式搜集。刚一说完,一生举手。生戍:我们这个地方有一咱植物叫水花生,沟塘渠田、水地、旱地均有它的足迹,水面更是密布,严重影响航道通行,它们繁殖能力极强,哪怕只有一节,落地便生根,没几天便长出一大片,与植物争肥、争水、争阳光。生已:我们这个地方前几年传来一种龙虾,繁殖力强,破坏禾苗,打眼钻洞,破坏力大。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生物入侵者”,危害极大,给当地的人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我们有防范的措施吗?生甲:对于水花生,我们可以利用夏天天气晴朗之时,将水花生连根拔起,晒干烧掉。生乙:水花生是牛羊的好饲料,我们可以建议政策牵头,办养牛养羊场,使水花生变废为宝。生丙:我们可以将水花生粉碎加工,作为农田肥料。师:大家都很聪明,为治理“生物入侵”出了很多好主意,一些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师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文中介绍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同时,对管理“生物入侵”也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希望我们今后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评析:学生的活动异常活跃,发言争先恐后,培养了学生治理生物入侵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继续探究,广泛宣传。师:同学们我们不但要认识到“生物入侵”的危害性及严重性,更要广泛宣传,我提议课余时间办一期“生物入侵者”专刊。让更多的人知道下课。 (三) 归因分析我想从这堂成功的课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激发兴趣 文艺作品,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打动人;论说文,能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逻辑力量折服人。那么,在这两方面都没有长处的说明文,是不是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了呢?事实并非如此,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