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范玉杰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00)摘要:虽然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在理论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一直是一个存在着争论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文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资本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并且探讨了两种类型的技术进步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不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关键字: 全员劳动生产率 VAR模型 磨损效应2006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06亚洲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出现了“无就业增长”现象,也就是说“虽然产生就业机会,但是远比投入市场的劳动力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缓慢”。在近二十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状态,名义GDP从1988年的14928.3 亿元迅速上升至2004年的136875.9亿元。与此同时,科研开发得到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支持,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令人困惑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的飞速进步却没有带来就业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表现出非一致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理论问题。通过对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可以了解就业发展轨迹,预测就业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以及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不同作用,其次,本文采用回归检验对影响就业的因素即资本、技术进步、人口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利用VAR模型对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脉冲响应分析。结论如下:(1)从总体上讲,我国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有负面的影响;资本投入与劳动力的吸纳成反向的关系;(2)技能偏向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在短期内对就业有负_作者简介:范玉杰(1982.12-),山东东营人,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向的效应,但是长期内这种效应不断减弱。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理论的综述,第二部分概述了我国就业的情况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理,第三部分是采用OLS实证检验资本、技术进步、人口和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并且建立了VAR模型分析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的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文献综述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进步对就业有促进的作用。技术进步通过产品创新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如通过创造出新产品、新机器、新产业部门直接促进就业增长;另一类是通过工艺创新间接实现的就业补偿,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的这一收益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该收益如何在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分配(Bernd Ebersberger and Andreas Pyka,1999)。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将直接降低现有工作岗位创造的价值、缩短其存续期限,企业提前废弃工作岗位的结果是,就业的破坏率上升,整体失业水平上升(Aghion and Howitt,1994),这是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既存在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磨损效应”,因此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这两方面效应的共同作用。Mortensen(1998)指出,当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很低时,企业将选择在职更新技术,而不是破坏现有工作,这样技术进步就表现为非物化的技术进步形式,对就业的影响以Pissarides的“资本化效应”为主,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随着更新技术的执行成本的不断上升,物化技术进步的“磨损”效应逐渐增强,就业破坏程度将大于工作岗位的创造作用,总体失业率将上升,对就业的影响以Aghion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为主。IPTS(The Institute for Prospective Technological Studies,2001)出具的报告中指出,虽然有很多因素影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影响,但从总体趋势可以肯定,技术革新会加速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技术进步也会影响就业的结构,提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20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的企业对高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学术界开始研究技能退化型和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不同影响。一般而言,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将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将增加对熟练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相对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失业率(Daron Acemoglu,2002)。不少的研究针对这一时期的“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Werner roeger and hans wijkander(2000)研究两部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自1970年代在欧洲主要国家50的失业率可以归于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但是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不能解释美国失业状况。Brahim Saber(2002)考察了存在和不存在国家之间的熟练劳动力移民时,技能偏好型的技术进步对不熟练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在不熟练的劳动力工资与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互相影响的假设下,得出的结果是不考虑国家之间的熟练劳动力移民的情况下,技能偏好的技术进步降低了不熟练劳动力的就业率;存在国家之间的熟练劳动力移民的情况下,移民所在国家技术进步和不熟练劳动力这两者的关系不确定,移民所前往的国家技能偏好的技术进步也降低了不熟练劳动力的就业率。Matthias Weiss(2004)在假设熟练劳动力和不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存在关联时,即如果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增加会导致社会的最低生活补助提高,进而使不熟练劳动力的工资随着增加,这时,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会导致不熟练劳动力的就业减少。 我国针对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讨论也较为丰富,但是实证分析的成果仍不完善。我国的学者对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以替代作用为主:林毅夫(2002)倾向于利用所谓比较优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认为我国应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不应与发达国家在前沿技术上展开竞争;彭绪庶等(2002)还通过实证分析美国1948-1999年的数据,研究了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结论是:美国1947-1998年的50年间,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边际就业弹性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劳动替代特征;刘伟(2005)认为失业率的上升,技术排斥劳动是重要原因。姚战琪、夏杰长(2005)认为在中国转型期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进步与就业存在反向的关系。第二类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丁仁船、杨军昌(2002)认为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总的影响是增加了就业。 第三类是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总的影响是微小的,两者的关系不明显:毕先萍等(2003)发现无论从总体还是各产业来看,不能断言技术进步影响中国就业总量的增长;黄赜琳(2006)认为技术冲击对中国实际经济波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增长效应较小;杨淑华(2007)强调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具有吸纳和排斥的双重效应,并且认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并不一定带来失业率的增加。同时,吴小松(2007)认为总量上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增长贡献较小,技术变化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方向不确定。这一类的观点强调选择充分利用本国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本国的经济资源、充分吸收经济转轨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增长路径,而中国近几年走的是资本密集型的道路,致使本国的劳动力没有充分利用(杨淑华,2007)。 国内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毕先萍等(2003)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制造业中,技能偏好型技术进步导致就业水平下降,而技能退化型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递进的层次:首先关注的是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更为深入的研究则强调技术进步的不同类型,例如从技术进步的技能偏好角度分为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分别研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于就业的影响。二、中国就业的情况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机理(一)1988年以来中国就业总量的变化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自1988年以来,我国的就业总人数在不断的增加。1988年我国的就业总量为54334万人, 1992年上升到65554万人,年增长率为4.13;1998年就业总人数为69957万人,到2004年已经达到75200万人,这十五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5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期间,人口总量迅速增加,1988年我国的人口总量是111075万人,1992年为117171万人;1998年我国有124761万人口,到2004年已经达到129988万人。从图1中也可看出,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就业总人数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镇失业登记率由1998年的3.1%上升到2004年的4.2%,失业率总体上是呈上升的趋势,就业总体形势非常严峻。我国人口总量和就业总人数(图)(二)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借鉴程晓农(2003)的“正规制造业”指标,将工业技术进步类型分为技能偏好型和技能退化型两种,前者的代表为类制造业,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倾向于雇佣高技能的劳动力;后者为类制造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倾向于雇佣低技能的劳动力。类制造业和类制造业就业情况(图)从图可以看到,类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这10年期间增加了2.6倍,但是类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的呈现下降的趋势,与类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来越大,类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这10年期间增长了2倍,类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只增加了16。(三)影响我国就业总量的因素1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指的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即当科学技术成果(包括管理等方面的改进)引进生产过程并与生产要素相结合之后,引起要素效率发生变化的宏观经济效益。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是多维的,动态的。理论上认为,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从而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市场需求既定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使生产技术、工艺改进,生产流程加速,生产手段更加现代化,这些意味着原有岗位所需就业人数的减少,即该领域就业的减少;同时,技术进步会使传统行业的机器设备更新加快,加快淘汰原有的技术,加速原有行业的衰落,进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会给就业带来正面效应。技术进步会因为新产品、新企业和新产业的发展以及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从而增加就业。首先,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即表现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时间逐步减少。这有助于降低本行业商品的价格,从而增加了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基于技术进步也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拓宽了产品的销路,使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表现为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逐步增加,从而也就大大提高了社会产出。在社会产出增加的基础上,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获得相应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能够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的产品,而是逐步转向寻求能够满足其更高要求的商品和服务,进而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尤其是能促进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的总需求获得了扩张,创造新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引致新的需求,从而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第三,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会引致对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促使其他行业扩大生产规模,起到增加就业的效果。例如,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此外,技术进步促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一些内生于原有行业或服务部门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逐渐被分离出来,从而创造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因此,技术进步又有利于就业增长的一面。图3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增加对现有产品需求技术进步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增加社会总收入创造新的产业增加社会总需求原有部门的衰落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较少对劳动力的需求2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 总体看,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根本保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增长速度越快,创造的就业岗位越多,就业人数也就随之增加。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是实现就业的前提和基础。3资本存量。 随着投资的增加,新建的企业增多,新的生产能力增加,直接增加了就业,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4劳动力总量。劳动力总量是一个影响就业的长期因素。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而且上世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正好到了就业和生育的年龄。在人口的庞大压力下,就业压力在未来20至30年很难缓解。人口一旦进入劳动年龄,很大程度上会转化为劳动力。一般来讲,人口愈多,劳动力数量就愈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就愈多。三、技术进步对就业作用的实证分析(一)模型设定在研究就业的实证文献中,大多将关注点集中在经济增长,净出口,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不同的研究还考察了就业弹性,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技术移民等方面。由于影响就业总量的因素很多,我们将考察的重点放在经济增长,资本的增加,技术进步方面,考虑对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且还保持一定的速度在增长,将人口总量也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中来。我们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作为体现技术进步水平的主要指标。这里所采用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各要素(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1957),故也称为索洛残差。(二)数据数据19882005年的实际GDP、就业总人数和全要素生长率增长率来自郭庆旺(2005),人口总量来自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资本存量来自郭玉清(2006)的计算。类制造业=类本国制造业+外商港台企业;类本国制造业增加值=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8年前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外商港澳台企业增加值-采掘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998年前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类制造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类制造业=制造业-类制造业。具体的数据来自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1变量的单整和协整检验(1):y,x1分别表示总就业人数,GDP增长率,x2,x3表示资本存量,人口总数的对数,x4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类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y5)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x5)和类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y6)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x6)。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ADF变量ADF统计值(5%)临界值D(y)-3.621665-3.081002D(x1)-3.678891-3.081002D(x2)-3.857827-3.081002D(x3)-5.581058-3.098896D(x4)-5.254602-3.875302D(y5,2)-11.85951-3.519595D(x5,2)-4.538445-3.519595D(y6,2)-9.212665-3.519595D(x6,1)-4.170667-3.519595ADF检验采取包含截距的方程形式,检验的滞后项数由D-W统计量和AIC准则决定。由上面的检验过程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5%),变量y,x1,x2,x3,x4,x6都满足1阶单整,y5,y6,x5满足2阶单整。(2)运用Johansen法y,x1,x2,x3,x4进行协整检验,估计结果如下:特征值似然比5%临界值协整方程的零假设0.999174316.126388.80380无协整向量0.997089202.541063.87610最多1个0.967477109.110842.91525最多2个0.94853654.2977625.87211最多3个0.3473646.82777312.51798最多4个最大特征值对应的似然比值大于5%临界值88.80,故不存在协整向量的零假设不能成立;存在4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在5%临界值下可以接受。故认为y,x1,x2,x3,x4存在4个协整关系。Y5 与x5的协整检验(选择序列有均值且协整方程有截距)特征值似然比5%临界值协整方程的零假设0.98173024.9802534.94799无协整向量0.6284451.8371086.930403最多1个最大特征值对应的似然比值大于5%临界值34.94799,故不存在协整向量的零假设不能成立;存在1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在5%临界值下可以接受。故认为y5 与x5存在1个协整关系。X6是1阶单整,y6是2阶单整,即类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就业人数增长率没有协整关系。2模型分析(1)模型建立y= c(1)+c(2)x1+c(3)x2+c(4)*x4对y5,x5建立VAR模型。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冲击的反应。具体地说,它描述的是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2)进行ols估计:y =-38.63+ 0.0050* x1-0.242* x2+ 4.422 *x3 -0.0045* x4 (10.6) (0.006) (0.087) (0.971) (0.007) AIC=-4.108750 Log likelihood=39.92437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每提高一个单位,就业总量就增加0.0050个单位,资本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有消极作用,资本每提高一个单位,就业总量就减少0.242个单位,技术进步每提高一个单位,就业总量就减少0.0045个单位。 (3)y5 与x5建立VAR模型对类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y5)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x5)建立VAR模型,Determinant resid covariance 为0.000116,较小,表明VAR方程性质优良。Schwarz criterion-2.76637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做脉冲响应函数,从图4可以看出,给予提高一个单位标准差的类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冲击,就业人数的增长率随即表现为一个负向响应,初始大幅下降,达到最低值,随后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就缓慢地向上调整,大约滞后二期以后,最后又回到接近冲击前的初始值。就业人数的增长率在受到类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变动的冲击后,大约滞后两期回到接近初始值状态,不会受到类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变动永久性的影响。类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脉冲响应(图4)四、结论和政策含义(一)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促进作用。这也基本理论分析。但是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会影响就业总量提高。东部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就业形势较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人口和劳动力总量大,所以就业压力大,新增就业较慢,从而影响整个就业增长水平。所以,我们要在促进东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中西部经济的有一定的倾斜,扶住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二)现有的投资方式对就业有消极效应。1980年,我国每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可吸纳劳动力12 131人,1989年降为3 795人,年均降幅为l21。1991年该项指标为3 050人,1999年仅为630人,年均降幅高达179。因此,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单位的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资本的就业弹性减小,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投资政策,放弃以往那种单纯追求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的投资方式,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兼顾对就业的影响。(三)技术进步对就业有负面的影响。就业总量与技术进步的反向关系主要归因于我国追求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忽视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创新。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开始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资本密集型,但是这些技术不符合我国劳动力充裕,素质比较低的现状,不利于劳动力的吸纳,使我国的技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没有伴随着就业的增加。(四) 从类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上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制造业中的规模以上的企业技能偏向型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在短期内对就业有负向的效应,但是长期内这种效应不断减弱。这是因为这类生产技术的提高对就业更多的体现的是“磨损效应”,会导致企业更加倾向于雇佣高新技能的人才,增加高技能和专用型技能的就业岗位,减少对现有劳动力的需求,对现有的劳动力就业起到挤出的作用。但是,随着人力资本逐渐投向这些高新技能,专用型劳动力数量增多,这类人才的供给会逐渐增加,直至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在长期看来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对就业人数的影响较小,不存在永久性的影响。(五)技能退化型的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没有稳定的比例关系,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从农村释放出来的低技能劳动力数量过于丰富,可以说是存在“无限供给”的状态,所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相对于劳动力总量来说基本可以忽略。中国的资源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资源方面。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宏观政策上,既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主,又要兼顾就业容量。在着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尽可能地吸纳就业。参考文献:1Acemoglu,D:The chnical change,inequality,and the labor marke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7-72.2. Aghion, P., and P.Howitt:Growth and Unemploymen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61: 477-4943. Werner roeger and hans wijkander: Unemployment in Europe:swimming against the tide of skill-biased technical progress without relative wage adjustment ,2000,working paper.4. Employment effect of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nd migration of skilled workers, Brahim Saber,20025 Bernd Ebersberger and Andreas Pyka , Innovation and Sectoral Employment: A Trade Off between Compensation MechanismsR, Universitaet Augsburg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999,No. 191.6 Matthias Weiss :Employment Effects of Skill 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when Benefits are Linked to Per-Capita Income ,2004,working paper.7.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幼教中心教师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广西桂林市第十九中学招聘初中语文代课教师1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哈尔滨道里区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若干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湖北襄阳市市直部分事业单位选聘9名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中核集团中核光电招聘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旅游集团所属企业岗位公开招聘8人笔试题库历年考点版附带答案详解
- 崇左保安安全巡查培训课件
- 2025电影制作赞助协议书参考
- 2025标准合同范本出口协议
- 2025年下学期初中数学基本增强现实意识试卷
- 考务资格审核培训
- 2025四川成都蒲江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县属国有企业招聘管理人员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下载标准版门市房屋租赁合同3篇
- 井下安全用电培训课件
- 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协议书
- 2025年医院麻醉科服务优化计划
- 校车安全管理操作规范
- Unit2WheredoanimalslivePeriod4课件-四年级上册《英语》(沪教版)
- 2025年秋期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核心素养教案(第4单元)(教学反思有内容+二次备课版)
- 2025年江苏保安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掼蛋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